汪氏渊源

name origin

汪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起姓于安徽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汪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四位。现今人口约五百三十多万,排在第五十八位。

汪氏图腾

【释义】汪的古文为王,王者大也。汪,本义是指水很深,又表示水域宽广、开阔。


汪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姬满:春秋时期,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74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在当时鲁国的平阳),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颖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汪罔,古国名,被后世讹为汪芒国,国君防风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记载:夏、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国君名防风氏。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人迁居湖州的深山里,称汪罔氏。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据典籍《广韵·唐》中记载:“汪,姓。汪罔氏之胤。”按典籍《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胤,子孙相承续也。”在典籍《国语·鲁语》中记载:“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这在史籍《左氏春秋传》中也记载:宋武公子司空之世,长狄伐宋国,班在宋地长邱打败长狄,俘获长翟缘斯。鲁桓公姬允(姬轨)十六年(公元前696年)长狄伐齐国,王子成父俘斩长翟侨如和其弟荣如,将荣如斩首,并将其头埋在周之北门即济北谷城。卫国人又捕获其季弟简如。鲁文公姬兴十一年(公元前616年),长狄由侵齐伐鲁,鲁国在东郡濮阳的成地战败长狄,富父终甥杀长翟侨如,埋其首于鲁子驹之门,至鲁宣公姬馁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荣如死时已有一百零三年,而其兄焚如尚存,至焚如长翟氏为长狄氏,此后长狄败亡,并无子孙存活于鲁国。孔子说:“在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可见,防风氏、汪芒氏、汪罔氏之名,经多次更改,至孔子时已无“汪芒氏”,只有汪氏。

  防风神话的被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四大神话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流二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 西突厥 汪古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汪古部,为唐朝时期西域沙陀突厥的一个部落,在唐朝灭西突厥后,该部大部分归附唐王朝,以部名文化上汉化改姓氏,称汪氏。 汪古部(onggud)或译作雍古、王孤、翁古、 瓮古、旺古、汪骨、汪古惕等,汪古族部为北朝、唐代等时期蒙古高原及以北以西的大部族,为突厥、回鹘、沙陀 等中亚、北亚、西亚 部族组成,后来改汉字姓名 汪姓少部分北迁,进入辽东地区生息繁衍。到了金国时期,辽东汪古部遗民融合于女真族,以故故落名称为氏,称汪古氏,金初在北边守长城抵抗蒙古,为回鹘、沙陀等组成,后来或留或徙至南方,分为多支。 至明朝末期,汪古氏已经多改称为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洪衮氏,满语拼音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等地,成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841年(唐会昌元年),回鹘为 东北亚的 黠戛斯 所破,其中一部分南走,定居于阴山地区。故其祖源与突厥和回鹘等有关。唐末,此部同中亚、西亚的突厥族沙陀部 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关系密切,可能与部分沙陀突厥人融合,他们自称为"沙陀雁门节度"(即李克用)的后裔。后臣属于辽。辽朝授其首领官号详稳(大部族官),驻在阴山北的黑水(今内蒙古达茂旗艾不盖河)地。辽亡后归附金朝,为金朝诸部驻军之一。汪古的基本成份由操突厥语的各部人组成,容貌和嫠面的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故辽、金时称他们为白鞑靼。十二世纪末,净州以北的边墙建成,汪古部主摄叔、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兄弟相继为金朝守边,称北平王。《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清朝中叶以后,汪古氏、洪衮氏、洪果氏等,多改汉姓为汪氏、淮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汪芒国,取自姬姓鲁国汪氏二世祖汪挺次子汪芒之名,这在除改姓汪氏外的所有汪氏宗谱中都能得到印证,后讹为夏、商时期的汪罔国名。汪芒国与汪罔国毫无瓜葛。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封叔叔周公旦于鲁国。后因周武王早逝,即位的周成王姬诵年幼,才十二岁,因此周公旦需要留在都城辅佐周成王护朝,他便派长子姬伯禽出任鲁国国君。鲁国传十三代十五君至鲁成公姬黑肱,生长子姬午后为鲁襄公,而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左王右水”,因而取名为姬汪,是为公子汪,因名封爵为汪侯,食采颖川,世称“颖川侯”。这在史籍《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及《汪氏缘起考》等中皆有记载。公子汪生子为公孙挺(姬挺),公孙挺生姬诵,姬诵(姬满)被封于平阳(今山东邹城平阳寺镇,非山西临汾),汪氏家族的郡望“平阳”即缘于此。依周礼中“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的制度规定,因此从姬诵开始,以祖父之名别称为汪氏,称汪诵,后代世为汪氏。晋朝时期,淮安侯汪旭在其所撰的《上谱表》中称:“祖居颖,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始祖为成公黑肱次子汪侯,食邑颍川。”汪旭所指的”颍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境内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六千余年的历史。秦朝初期,秦始皇在该地置阳夏县,故太康又有“阳夏”之称。由于夏王太康曾在此筑城居住,故而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改称其为太康县,并一直沿袭到今天。阳夏县,西汉时期属淮阳郡,东汉时期属陈郡,故曰“陈郡阳夏县”。晋朝时期,太康之地志陈属梁,并隶属于颍川郡。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翁氏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宋朝初期,福建莆田有一翁氏人家,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六子分金分银分家分氏各自立派,自力更生去发展。 其中,第六子原叫翁处休,被翁老赐姓为汪氏,遂成汪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翁姓避乱改姓是汪姓的又一源流。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入福建莆田,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 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 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汪,古河流名称,亦称潢水。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潢水一名汪水,与洈水合,至沛入泗。”汪水,不是今辽宁省境内的西拉木伦河,而是中原地区民间自古就俗称的“小黄河”,源出今湖北省的麻城五脑山,东流经河南境内,最后汇入淮河。西拉木伦河在古代亦被称为“潢水”,但没有“汪水”之名。

  在汪水流域的住民,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氏,称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汪野国,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有“汪野”地名。据学者汪松寿考证,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阳关一带,“汉朝以前未通中国”,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其境在秦、汉时期初成为大月氏、乌孙国和匈奴之地。

  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西征,灭匈奴,始置玉门县,隶属于酒泉郡,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汪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旺扎布氏,亦称王扎普氏、旺扎布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b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

  ⑵.蒙古族旺扎尔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汪氏。

  ⑶.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清朝中叶以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等。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⑴.满族瓦勒佳氏,亦称汪拉佳氏,满语为Wal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汪氏。

  ⑵.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成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为王甲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拉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蒙古氏、锡伯族也有完颜氏,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

  ⑶.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源出黑龙江女真虎尔哈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祖先为汉族,东汉末年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黑龙江女真,世居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王佳(今辽宁辽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 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文化上汉化后改汉字姓汪姓。

  源流九

  汪华:唐初歙州歙县东乡登源人(今属安徽绩溪县汪村),少年时以勇侠闻名,隋末据有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8~625年)降唐,被授予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封越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宋朝的邓世名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

宋元之际,越国公汪华裔孙已播衍到福建和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境内(今广东大埔)。到了明朝时期,汪华裔孙汪惟良从大埔迁徙到揭阳县九斗埔(今广东揭西京溪园美德村),成为汪氏开基祖。五百多年来裔孙秉承越国家风,艰辛创业,耕读兼顾,人才辈出。后来的美德村人全姓汪,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同时又是潮汕汪氏发源地,裔孙分播河婆、普宁云落及陆丰、五华等地。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汪姓得姓在山东,但得到长足发展,还是在安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汪姓出徽州”的说法。如今,安徽仍是汪姓第一大省,安徽汪姓人口几乎占了全国汪姓人口的四分之一。

  宋元以前,除了汪华的后裔有迁居到四川的外,四川汪姓人的活动,史籍上记载较少。明清时期,随着两次大移民的进行,湖广大量汪姓人迁入四川,四川汪姓开始活跃起来,名人增多,人口急速增加。

  秦汉前后时期

  汪文和迁徽汪姓迎来大发展

  春秋时期,汪诵确立汪姓后,虽然后代子孙地位显赫,但人丁不旺。据唐朝时汪华编的《汪氏宗谱》透露,汪氏经过30世的发展,在北方才39户。相对于其他姓氏来说,汪姓的人口繁衍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但历史给了汪姓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这个时候,已是东汉末期了。汉献帝年间,汪姓第31世汪文和,在初平3年(192年)因平乱黄巾军有功,晋升为龙骧将军。建安2年(197年),中原大乱,汪文和认为北方战乱不太平,从河南禹州南迁到浙江会稽,孙策封他为淮安侯,任会稽令。汪文和把家安在了会稽。建安13年(208年),孙权派人平定黟县、歙县,与始新、新定、黎阳、休阳一起,设立新都郡,治所在始新(后来的淳安)。汪文和见始新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把二儿子汪超留在会稽,带着夫人和大儿子汪轸迁到始新。

  汪文和在汪姓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以前南方没有汪姓,他是开创南方汪姓的始祖。

  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隋朝开皇11年(591年),改新安为歙州。宋徽宗宣和3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新安郡,成为江南汪姓的一大郡望。

  当时的新安是一个较为偏僻荒凉的地方,外界干扰少,汪文和的后裔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渐渐发展为新安郡的一大望族,有“十姓九家汪”的美誉,还形成了有名的支派——陇西汪氏。

  新安汪氏在徽州得到空前发展,汪姓人开始从徽州向安徽境内甚至全国各地不断扩散。在安庆府,形成了“九里十三汪”的强劲态势。徽州成了汪姓人口向全国各地辐射迁移的源头,“天下汪氏出徽州”的说法由此而来。

  晋元帝时,汪姓第36世汪道献出任黟县令,把家迁居到歙县。南齐时,第40世汪叔举,一天由临溪沿登沅水而上,看到沿途山水优美,好一个居家所在,就举家从歙县迁到绩溪登沅洞汪村(现叫大庙汪村)。汪叔举往下传了4代,到了隋末唐初,出了个让后世汪姓人引以为傲的超级大人物——汪华。

  隋唐时期

  唐初,汪姓的子弟大多担任重要官职,加上汪氏人口大发展,唐玄宗开元5年(717年),汪姓被封为十大国柱姓,排在第六位。

  同期,有汪氏将佐自光州固始随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当地。

  盛唐时期,歙县的汪氏族大支繁,已经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族最繁。”这是对当时情况最准确的再现。

  汪叔举迁到登沅洞汪村后,汪姓后裔繁茂,人口有很大发展,成为当地的超级大家族。登沅洞汪村容纳不了这么多人,这一支汪姓人开始大量外迁。

  汪华有9个儿子,大儿子汪健有6个儿子,其中二儿子到六儿子全部迁到四川重庆。二子汪璨有两个儿子,长子汪处凝后来迁居到四川涪陵(今重庆涪陵)。

  值得一提的是,汪华七儿子汪爽的后裔中,有个人叫汪风林。汪风林又叫汪伦,唐代大诗人李白那首著名的诗《赠汪伦》中的汪伦,就是他。

  从登沅洞汪村迁移出去的汪姓人,又不断向外扩传。唐朝后,四川、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汪姓人,大多是从安徽迁徙出去的。原徽州以外的汪姓人,被淹没在大量从徽州迁出的汪姓人口中。所以,后人提到汪姓时说“天下汪氏出徽州”,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汪姓大家族在川曾辉煌一时

  宋元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汪姓人仍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辗转迁徙,只有少数支系迁徙到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两宋时期,汪姓人继往开来,继续繁衍昌盛,人口达到47万,开始在全国的大姓中崭露头角,成为第32位大姓,在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江西婺源)等地,人口最多。

  四川如今的汪姓人中,家谱上记载了先祖在宋元时期的迁徙情况。宋末元初,汪登一从徽州府休宁县迁徙到湖广黄岗府汪家集高河坎,汪省一迁居到湖广麻城洗脚河蒿枝坝大松树。明洪武4年(1371年),汪兴德入川到简西干封镇(今四川简阳三岔坝月亮沟),后来迁往简阳猪窝沱。后裔汪源经,又迁到简阳石盘铺檬茨沟(今简阳石桥镇汪家沟)。元朝延祐年间,汪大三从黄岗迁到武昌大冶邑界,后世子孙后来入川,迁往蓬溪、射洪等地。

  在此期间,汪姓家族还有两人在西川统兵。另一个叫汪惟孝的人,9年内,曾先后担任过四川四道宣慰使司中的东、南、西三道宣慰使,后来升为龙虎卫上将军,尚书右丞行四川省事。元朝时,汪姓家族在四川的40多年里,维持着较大的势力。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元军攻克重庆后,四川基本平定。汪良臣被授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第二年,元世祖取消四川行省,任命汪良臣为安西王相。至元17年(1280年),元世祖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以汪惟正为左丞,分省四川5年。

此外,还有多达两位数的汪姓人,在四川为元朝廷效力,官居要职,身名显赫。

明清时期

  湖广填四川汪姓在发展壮大

  元末明初,战乱连绵,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坐了江山后,决定开展移民运动。汪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福建、广东的汪姓人开始陆续迁往台湾,甚至到了海外。

  明洪武2年(1369年),原籍微州府休宁县小祥村、住在湖北麻城的汪兴二郎,入川落业在资中甘露寺附近。后裔中,后来又有支系迁往新都、崇州甚至贵州等地。

  洪武24年(1391年),原籍安徽安庆府宿松县金子沟柳林村的汪庆泗入川,在南部县摖枪口桥边定居。汪庆泗的后裔繁衍茂盛,主要分为四大房系,主要分布在盐亭多个乡镇,以及三台、射洪、南部、梓潼等地。

  清初开始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在前后100多年里,湖广汪姓人大量入川,后裔繁衍生息,至今有30多万人,大致排在四川姓氏的60多名。

  明末,原籍江南江宁府江宁县七家湾七家沟的汪海洪弟兄3人结伴入川。大哥住在洪雅,汪海洪定居在邛崃,三弟住在简阳三岔坝的老屋子。汪海洪这一支在邛崃繁衍生息,后裔众多。

  清乾隆年间,住在湖北武昌洪二里檀树港(今湖北鄂州市鄂城区新庙镇水月村)的汪源河,到蓬溪石牛庙做生意,后来定居在蓬溪明月场柳湾、屋水沟。汪源河有3个儿子,前两个儿子定居四川,三儿子和母亲在汪源河去世后,回湖北老家居住。

  另据一份资料显示,明清两朝,四川汪姓一共出了10个进士,其中明朝6个,清朝4个,涉及地域有南充、洪雅、资阳、渠县、宜宾、西充、内江、犍为、绵阳、南溪等。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时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徒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2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分布

  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两汉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皖、赣、浙、苏地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望族。唐朝以后,汪姓主要从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合肥、安庆、两广和福建地区扩散。汪姓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清初汪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皖、赣、浙、豫的汪姓聚集地。分布在安徽、江西,这两省集中了汪姓总人口的7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这两省又集中了13%的汪姓人口。

  明朝时期,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这三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5.7%。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的汪姓人口。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迁移。全国仍保留以安徽为中心的皖、浙、赣汪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汪姓的人口已近530多万,列在全国第58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万增到456万,增长了7倍多,汪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汪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两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江西、云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29%的汪姓人口。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约占汪姓总人口的30%。全国形成以安徽为中心沿长江向四周逐步递减的汪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尤其突出的是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汪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皖浙苏沪、湖北大部、河南东南、湘赣闽北部、川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端、陕西南端和西段、甘肃南部、黑龙江东部,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9%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8%,居住了大约65%的汪姓人群。在湘赣闽南部、粤琼台、广西大部、贵州东南、云南大部、青海东部、陕甘中部、宁夏、豫鲁大部、辽吉、黑龙江大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新疆西北,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3%--0.3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上面积的40%,居住了大约31.2%的汪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湖 州:又称吴兴郡,浙江北部的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远在距今约五千~五千五百年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楚考烈王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明、清时期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新安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婺源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越国堂:唐朝汪华封越国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余庆堂、培元堂、景徽堂、一本堂、三晖堂、六州堂、世茂堂、敦伦堂、永伦堂、爱敬堂、朝宗堂、务本堂、敦本堂、大本堂、谦辉堂、叙伦堂、锡类堂、白陂堂、敬德堂、醇德堂、聚德堂、世德堂、集庆堂、耕荫庄、敦睦堂、义和堂、教忠堂等。

  字辈

  全国各地汪氏家谱中的字辈(字派),第1至44代依次为“姬挺诵越嵩建考欣永陈良猛胜理婴晃性进达雅勇言高澄珍云讬顗广平文(和)轸澈授演道(献)恭统元(爽)叔(举)泰勋(明)僧华”,第45至57代从“建”起依次为“建处泰仁凤文行言咸浚师道洤参邵延惟元绍敦隆和小”。第68代从“华”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基本为“华(世)德思金仲,景大胜延昌,伯世(79代)宗文彦,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万代遵先哲,开元本自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引泽长,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详,令绪承明训,宏勋纪太常,声名相继美,仁厚益周详(147代)”。其中从第79代“世”起,与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新疆、台湾等省的字辈“连珩端福荣,应维正先文,池洋浩泽深,广汝兴安宁,源流积德远,江河运久长,忠孝家名胜,麒麟永繁昌,吉人作天相,建树照升平,克俭培秀毓,蔚瑞显茂清。尚传周尧宇,普及焕隆(147代)”一一依次对应。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新疆、台湾等省从第148代“新”起,以后依次为“新,举才超俊伟,礼义仁冠君,书怀全章锡,学儒定思勋,崇高扬史册,耀武绍家声”。

  湖北汪氏字辈::若有思大成先治

  湖北赤壁汪氏字辈:道际龙期佳

  湖北汪氏字辈:若有思大成先治

  武汉新洲汪集汪氏寻亲启示

  始祖越国公徙于豫章红巾之乱我祖。仁公自饶于黄冈安庶乡沾沙店居住。一传二三世作市汪家集。

  我汪氏越国公宗族,敦本堂:字辈排序自一世祖:仁,远,英,钟鑑,伯,思,大,朝,廷,良,应,国,方,亨,世,代,相,传,美,业,宏,树,立,光,先,绵,统,绪,兴,家,有,自,秉,忠,贞,德,绍,芳,徽,祖,功,奕,秀,啟,后,贤,道,安,邦,

  芜湖市汪氏字辈:亦叶发祥长仁义谋远

  合肥市汪氏字辈:民时思懋本方正绍贤良仁义承先训诗书启后昆

  六安市汪氏字辈:雄正重玉子言安人之一里为祖廷希鼎裕成咸迪文学来秀钦鸿名京崇矞树德世滋大载赓国良弼茂煜若嘉惠修怀同道立笃信昭昌敬伯怡泽永吉

  宿州市汪氏字辈:老派行顺适庆方必德明传金榜期文本厚道世应永增光

  阜阳市汪氏字辈:尊成之道继广起家恩光已昔衍庆乃华

  安庆市汪氏字辈:尊成之道继广起家恩光己昔衍庆乃华

  马鞍山市汪氏字辈:仁惠信为美.清廉启立康

  蚌埠市汪氏字辈:文元邦世杰奕叶发长祥仁义贻谋远侯封锡命昌名望唐山斗绩懋汉循良钟鼎家声重旗常倍有光

  淮北市汪氏字辈:祖德宗仁胜中邦全恒正理学志明扬繁衍百世昌渊源泽吼长伦孝严接尚

  淮南市汪氏字辈:一为登中国,曹子顺家邦先人名声达,荣显有余光

  安徽合肥汪氏字辈:“广思良谟永公克让”。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春光正圣宏庆永昌家庭道德宗元久长”。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显承光祖德木列焕东(宗)邦”。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家永世炳轩”。

  安徽肥西紫蓬汪氏字辈:“昌瑞应贤才国保长后忠生”。

  安徽太湖汪氏字辈:“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家声洋海宇馀庆定咸宜”。

  安徽淝南汪氏字辈:“寿僚禹元际云忠后传道世泰明良为善必昌邦家之光慎守尔典长发其祥”。

  安徽繁昌、当涂汪氏字辈:“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昌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安徽大观汪氏字辈:“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安徽宜秀罗岭汪氏字辈:“积德真传存心达良勤慎为本孝顺宜先俊秀荣锡敦厚承前泽长恩湛善启福田”。

  安徽宜秀缪山汪氏字辈:“必一允振家邦文武安定贤良恪守鸿模懿训自增福禄绵长”。

  安徽安庆汪氏字辈:“尚义惟端本”。

  安徽双港汪氏字辈:“智勇韬略……”

  安徽双港高林汪氏字辈:“文德廷兆积善有庆传家诗礼佑启贤能根生枝发泽厚福增”。

  安徽双港干沙河汪氏字辈:“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长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安徽双港福潭汪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和世泽长祖先余吉庆”。

  安徽双港白陂汪氏字辈:“光先守德廷锡永嘉炳存如宝敬承克家尚文兴学继孔贤冠(重贤兴学继尚书官)振昆宏绪世代春华”。

  安徽双港张家嘴汪氏字辈:“金之国应士诗书礼尚贤忠恕存孔道仁义本孟言山河名万古德泽永千年科教兴邦社文明显家风睦族志高远功业誉乾坤”。

  安徽三安汪氏字辈:“自国之士成定邦家克绳祖武善积庆长天昭景福厥后其昌德贤智广仁义惠良礼恭传信名泽永佳宜忠荣孝世业鸿扬”。

  安徽梅城汪氏字辈:“大启之家庆存心积德昌元绍箕裘业式昭贻燕长世泽承先绪诗书裕后贤声华传皖国仁孝毓桐川”。

  安徽中楼汪氏字辈:“天昭景福方为善定佳祥德立功能茂荣华宝志堂”。

  安徽黄铺乡汪氏字辈:“显福庆有文瑶秉万代宦源惟德克懋继贻谋善述以存宗光后昌恒思周道盛永守东华匡嘉译源兴胜迪益基鸿璋泰斗国先顺志远琨仲长”。

  安徽香铺汪氏字辈:“余庆长积昆明福礼”。

  安徽老白果汪氏字辈:“宏谋少益传修”。

  安徽桐城汪氏一支字辈:“积功平义德天和玉庆长”。

  安徽桐城汪氏一支字辈:“华国秉忠良”。

  安徽鲟鱼汪氏字辈:“亦居庆会士启大振宗邦家永奇尚达映久丁万里”。

  安徽东至汪氏字辈:“文大中至正俊美光明”。

  安徽瀛洲梧川爱敬堂汪氏字辈:“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兴大廷惟家庆永世必昌隆”。

  安徽瀛洲梧川画堂汪氏字辈:“惟承昌德峻裕起耀光辉”。

  安徽瀛洲梧川下门汪氏字辈:“国正天行顺家齐福自生官清民积德世上子千宗”。

  安徽奉化汪氏字辈:“兆杨施迪远佑起裕光全”。

  安徽扬溪汪氏字辈:“启承传威德光裕焕邦家”。

  安徽德锦汪氏字辈:“积善家裕庆光明正大邦”。

  安徽家朋汪氏字辈:“福禄祥定远”。

  安徽坦川汪氏字辈:“效法圣贤业尊宗硕辅宣衍闻贻绪远运泰振安徽”。

  四川部分地方汪姓字辈情况:

  仁寿富加一支:文启仁祥,正国安邦。维清新泽,定绍荣光。本由克致,华自成芳。昌朋发达,永锡嘉祥。

  宜宾孔滩一支:大学仲明兴,少祖正家廷。

  阆中一支:盛朝隆选举,开国永英齐。

  资中甘露寺一支:君永水世,龙育国然。第作从士,雨(火)以朝(铭)如(文)。泽(正、绍)永(廷)维(汉、思)新(宗、古),树德发祥。能兴宗绪,克启纪纲。鲁成开祚,海邦声杨。于南大振,运钟贤良。安仁由义,月观腾翔。明时道泰,贵投恩光。资中保定,庆衍荣长。懋嘉修业,立志顾康。天威玉汝,金锡洪章。富培元善,心学传坊。尚加四字,百代其昌。

  古蔺金星一支:维应浩源荣,其洪超政新。世代昭文德,光辉庆大成。

  仁寿禄加一支:忠孝传家远,诗书特世长。

  广安一支:重世祖必朝,兴大正得澄。天星光昌泰,应自启文明。

  盐源一支:源安世永泽,厚道自光荣。

  射洪万林一支:海再傚龙水,源天廷世朝。大德宗先治,福禄文昌新。惠泽光前哲,荣章显后昆。诗书开科第,礼乐启家声。富贵传徽远,鸿猷定国祯。继承高尚化,奉锡永铭鹰。

  射洪潼射场一支:庆泗元天大,子朝国正兴。仁义礼智信,永远向乾坤。

  新津顺江一支:文元登玉占,廷远福德扬。鸿声维浩显,荣华富贵长。

  南江一支:斌韩史荣宗,永远洪仕昌。良学崇道德,安邦照文章。

  邛崃道佐一支:(长房)清本万曾春,应正朝廷思。淮永龙泽仲,成安国定齐。世代光明显,立德肈宏基。(次房)清本万曾春,应正朝廷奇。云永继文启,映守尚定齐。世代光明显,立德肈宏基。

  邛崃一支:承民朝榜,奇一兆廷。国家恩庆,佰世昌平。

  邛崃一支:海选汉先,文洪怀永。成国兴定,华明湢金。祥瑞泰洲,培源衍锡。祖德崇秀,福开龄长。

  武胜一支:万月青显仕天朝,正文明永世其昌。大发百代以兴隆,锡福长泰启荣昭。

  三台一支:海在孝龙宾,元仙本世朝。大德宗先志,理义文昌兴。

  三台金鼓一支:明仕毓天元,奇应守本正。三朝多才(永)国,思登启祥云。

  苍溪三官一支:周知息朝仁,士德贻谟远。宗公仕泽长,克家维令旨。

  苍溪一支:楚蜀德九龙,天晴文武生。荣华有富贵,靖孝宝国民。

  安县一支:大德元未碧在思,朝廷自有清平时。忠孝结义为康耻,和今天地子生根。

  绵阳东山太平楼一支:元守启富贵,华国大文章。经纶和圣典,正直启贤良。礼义恭谦让,清廉重纪网。忠贞安定远,孝顺保隆昌。

  绵阳东山洛水寿一支:三守永朝,登华国文。立本正源,大启明德。绍思怀远,万代多哲。

  绵阳魏成新跃一支:暖浚吾振图,崇武元守永。朝位华国大,文章显耀鼎。礼义信恭宽,忠孝仁慈秉。继述贡良全,隆昌多灵敏。保定战宏猷,维新承网领。天赐同升恒,福禄争上等。

  盐亭金安、弥江等一支:江现元正金,文绍旭维先。朝庭兴万国,松柏庆四川。

  盐亭玉龙、巨龙、利河、林山等一支:汪天大子士,正廷文学国。启先瑞应嘉,承守开宗德。

梓潼天公堂一支:陈斗龙之汪,忠锡政洪昌。汉水泽长江,海清万世芳。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龙骧世泽;童子春风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汪文和,字国辅,建安年间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后居新安,子孙成为当地望族。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鄞县人汪洙,字德温,九岁时能赋诗,人称“神童”。有当地官员召见他时,他穿着短衫,官员问他:“神童的衣衫这么短?”他答道:“神童衫子短,袖大若春风。”宋元符年间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后在西山筑室讲学,乡人称为“崇儒馆”。

  平阳世泽;越国家声

  ——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汪华,封越国公。

  龙骧世泽;越国家声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汪文和。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汪华。

  状元甘雨;童子春风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汪应辰,十八岁状元及第,尝祷雨得霖,谓之“状元雨”。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汪洙,九岁善赋诗,称神童,上宫召见,问洙曰:“神童衫何短?”洙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支分越国;家住蠙山

  ——此联为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汪氏门联。如皋旧有雉水蠙山之称。

  五言通用联

  好古探周礼;嗜奇穷汉碑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学者、骈文家汪中自题联。汪中,少孤家贪,从母学习。清乾隆四十二年拔贡,但不赴考,始钻研学问,对经学、方志学等均有著述。有《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

  航海居先导;医方集大成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航海家汪大渊,自幼好游。前后两下东西洋,越数十国。就清中叶以前有记载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之广泛,汪氏当居前列。有《岛夷志略》。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医学家汪昂,好集医方,编著有《素灵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集当时医方之大成,对普及医学颇有贡献。

  夕阳诸岭出;晴雪万山分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汪万于诗句联。

  七言通用联

  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

  ——此联为安徽省宿松县汪家冲汪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歙州绩溪人汪华,少年时以勇侠闻名,隋朝末年据有宣、杭、睦、饶、婺五州,建号“吴王”,唐武德年间降唐,被授予总管歙、宣、睦、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信州玉山人汪应辰,字圣锡,绍兴年间状元,官秘书省正字,因反对议和,主张加强战备而忤逆秦桧,出京通判建州。秦桧死后,回朝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并侍读。为官刚直,遇事敢言,又因得罪权贵,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宋高宗曾赐他“江南第一家”匾额。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的汪氏通用联为:唐封越国家声,宋赐司马门第。

  清朝三友流芳远;吴门四汪享誉高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天文历算家汪莱,与焦循、李锐合称“三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书法家汪士宏,康熙进士,与姜宸英齐名。与两兄一弟合称“吴门四汪”。

  丹青不知老将至;宝贵何如诗所传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诗画家汪昉自题联。

  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汪士慎自题联。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汪竹坪自题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在璞草堂,尝留吟稿;雅安书屋,亦著诗篇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仁和人汪新,字又新,号勺陂,乾隆年间进士,嘉庆初年官至湖北巡抚。其继室方芷斋,著有《在璞草堂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歙县才子汪荌,字雅安,能诗,著有《雅安书屋诗集》。

  集著浮溪,大展词林学问;名魁金榜,遍洒状元甘霖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今江西德兴)。幼颖异,入太学。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累迁著作佐郎。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擢给事中,迁兵部待郎,拜翰林学士,诏令多出其手。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知湖州,宋绍兴八年,以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徙宣州。后以事夺职,居永州。工于诗,受苏轼影响,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语言明快,格调清新。存词四首,风格近柳永。著有《浮溪集》六十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汪应辰,十八岁中状元。出知平江府等职。好贤乐善,精于义理,学者称玉山先生。有《文定集》。

  为政十年心,经纬百方除太甚;临岐一尊酒,绸缪万语望重来

  ——此联为范肯堂赠汪星剑联。


  【祠堂古迹】

  黄山市黟县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的祠堂建筑,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安徽宏村。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饲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正厅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实,呈棱形。明间金柱也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头科之间有"平身科",均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头科16朵,平身科18朵,转角铺作"小拱头"。曲梁与柱子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镂刻精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现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南后街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于衣锦坊,始建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由福州、永泰、闽清、闽侯等县汪氏宗亲集资兴修。翌年农历八月竣工大吉,遂合族首祀宗祖,订有族规、祠训,并著有《汪氏敦睦堂谱牒》(现存福建省图书馆)。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和八月十八日为其春秋二祀之期。民国十五年(1926年)祠曾重修。20世纪50年代初遭特大洪患,1958年夏末又经各房捐资修复。在过去的岁月里,祠堂还兼具联络中转与信息交流的驿站作用,为汪氏族亲的学习、赴考及驻城办事提供了便利。

  该祠坐南朝北,主体为穿斗式木构架,以祠厅为界分前后两进,建筑面积约490平方米。大门后即为天井,一棵老樟树以游龙之姿冲破灰瓦的禁锢,在高空舒枝展叶,抖落一片浓阴,仿佛一段开宗明义的宣言。过天井,进祠厅。厅内正中,一张红木雕花的供案,上承“平阳汪氏宗祖”之香位与2002年7月入编《八闽祠堂大会》之证书。与厅毗连之二层走马楼阁,曰“文昌阁”,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增建。

  近年来,“汪氏宗祠”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族亲前来参观探贤、寻根访祖,它已不局限于纪念汪氏先祖,更延伸为爱国思乡、弘扬中华美德之所在。族中代有人才,使汪氏子孙引以为荣且深受激励。自唐迄清,历出文状元5人,武状元1人,榜眼、探花各4人。其中,唐越公汪华、宋大学士汪藻、明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汪道昆等声名尤隆。

  天井中立有一块双面镌刻的“名宦碑”,对文韬武略皆备的汪道昆其人作了简介。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太函,又号南溟,歙县(今属安徽)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初授义乌令,即教民习武以备倭寇,人多能投石超距,世称“义乌兵”。后升福建备兵道,与戚继光在福清杨家寨(今江阴)全歼倭寇一万八千余,以功擢按察使、佥都御史等,累官至福建巡抚、兵部左侍郎。万历二年(1574年)致仕归乡。道昆是诗人和杂剧作家,为“新安诗派”创始人、文坛“后五子”之一,与王世贞并称“南北二司马”。曾署名“天都外臣”作《水浒传·序》,赞扬书中英雄“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又称颂此书“纪载有章,烦简有则”,在文艺史上首次给予《水浒传》很高的评价。汪道昆的传世之著有《太函集》120卷、《南溟副墨》24卷、《太函子》1卷,文、史、诗合璧;杂剧《五湖游》、《高唐梦》、《洛水悲》、《远山戏》,合称《大雅堂杂剧》,为万历刻本。

63d0f703918fa0ec1c485c62289759ee3c6ddbd5.jpg

  观珠汪氏宗祠

  是电白县境内一间保存较好的祠堂,始建于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由于汪氏族人的精心维护,该祠堂到二十一世纪初仍保存完好,并体现出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另外,该祠堂在二十世纪,一度作为学堂(即学校)使用,为观珠镇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2011年6月,该宗祠被评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珠汪氏宗祠.jpg

  【典故轶事】

  千里送鹅毛

  元末年间,蒙城县东关庄子祠,住着汪姓母子二人,靠种几亩地过日子。

  有一年春天,庄子祠前来了一个戴破僧帽、穿破僧衣的小和尚,化缘讨饭。汪氏见过这小和尚饿得面黄肌瘦,十分可怜,忙给他做饭。吃过饭,汪氏和小和尚拉起家常话来。小和尚说:“俺家住凤阳府钟离太平乡,俗姓朱,兄弟排行最小,名叫重八,家乡遭荒旱、闹瘟疫,父母和哥哥都病死了,只得在当地皇觉寺里当了和尚。师父说俺年轻饭量大,管不起吃的,给俺一个木鱼,一个瓦钵,叫俺外出化缘……”汪氏打心眼里可怜这小和尚,随口问道:“孩子,你到处要饭,连床被子都没有,如何在外过夜?”小和尚笑了笑,风趣地回答说:“俺下铺地来上盖天,日月星辰伴我眠!”汪氏一听,心中暗想:别看小和尚穷得这样,人小口气不小!忙叫过儿子汪大,领着小和尚到祠后茅草庵里歇息。

  小和尚吃了几天饱饭,人也精神起来。他和汪大一块挑水浇园,又帮汪氏烧锅、放鹅,手脚十分勤快,特别和那几只白鹅混得最熟。

  汪氏见小和尚为人老实,干起活来又肯卖力气,就想收小和尚做干儿子,小和尚也乐意认干娘。这样一来,小和尚在祠内住了些时候,就辞别了干娘和干哥,前往亳州方向云游去了。

  一晃二十多年的光阴过去了。

  自重八走后,汪氏时刻惦念着干儿。后来,听人传言,说重八在濠州郭子兴①手下升了什么官儿,又说他在淮西一带云游了几年,拜了一个名叫莹玉的和尚②为师,学得一身武艺,参加了反抗元朝的红巾起义军,可始终得不到确切信儿。

  又过了几年,元朝失了天下。凤阳府一个名叫朱元璋的人在金陵坐了朝廷,国号大明,人称洪武皇帝。汪氏老母做梦也想不到当今皇上,就是早年收留的和尚干儿。

  一天,一名钦差大臣携带圣旨来到凤阳府寿州蒙城县衙门,说是接汪氏母子进京。县官一听,吓得惊慌失措,怎敢怠慢,急忙陪同钦差,前往庄子祠拜见汪氏。汪氏得知干儿子重八如今做了皇帝,心中万分欢喜,一时乐得不知如何是好。

  钦差命丫环替汪氏梳洗打扮,穿戴上凤冠霞帔,不到半个时辰把一个穷老妈妈打扮得花团锦簇。汪大也穿着整齐的新衣,收拾行装准备进京。钦差见了这母子所带的破烂家当,怕丢了皇家的脸面,只好婉言劝说:“老太后,皇家京城里金银财宝多的很,这些旧家当就别带了。”汪氏想想说:“你说的也对,这些东西不带也罢,只是重八小时候喜欢白鹅,我带一只肥大的白鹅吧。”自己还亲自搓了根麻绳拴住鹅腿。钦差吩咐县衙备了一乘大轿和一匹高头大马,请汪氏母子二人上轿、上马起程。

  一路上,各州府县迎接,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汪氏坐在轿内始终怀抱那只白鹅,还不时叫侍女打开轿帘,观赏沿途风光。行路人见这等光景,想笑又不敢笑,只是在背后偷偷议论。

  蒙城离金陵约千里路程,这一天来到京城对岸的长江渡口,汪氏母子和钦差随行等人离岸登舟,汪氏只顾观看长江的风景。谁知那只白鹅,一见江水滔滔,便张开双翅,挣脱绳子,扑棱一声,飞入江中。汪氏老母急忙伸手去抓,只抓得几根鹅毛。

  到了京城,朱元璋亲自把汪氏母子迎入后宫,酒席宴上,汪氏母子手捧鹅毛说起白鹅飞江的事,心里十分惋惜。朱元璋感念旧日情分,急忙站起来双手接过鹅毛,说:“老娘进京来看孩儿,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从那时起,汪氏老母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汪辉祖,清代学者,浙江萧山人,乾隆年间进士。汪辉祖平常十分推崇《颜氏家训》和《袁氏世范》,认为二书可“学为圣贤之理”。又认为“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故竭力以儒家伦理纲常来治家教子。主张“教当始于孩提”。提出了“做人先立志”,做事要认真有恒,贵慎小节,守身扬名,“贫贱当励气节”,“非俭不能惜富”,“勿苛人所短,“信不可失”,“读书以有用为贵”,“勿自是自衿”等训诫思想。

  《汪氏家规家训》

  汪氏家规家训三十六条

  一、孝亲 为人子者,当随遇竭力承欢膝下,常怀爱日之诚。不然,父母之年有几?万一缺略,抱恨终天,追悔何及!况指日己身亦为父母,循环不爽,勉之!慎之!

  二、兄弟 兄弟,天伦也。古之人,情深既翕,常制被以同眠;谊笃孔怀,每灼艾而分痛。雍雍乎风自古、情自厚也。迨后世,人情日薄,风俗日渝,或因小忿而墙阋之;或因析财而

  戈操之。同室也,几不如路人矣!吾愿凡为兄弟者,当其懔之。

  三、夫妇 夫妇为万化之源。夫者,扶也,以道扶持也。妇者,服也,以理屈服也。故夫为妇之倡,当有观型;妇为夫之随,当安顺正。彼当今之为夫妇者,或因葑菲而反目者有

  之,或因贫寒而交敌者有之,此皆由夫之不良,亦半由妇之不淑耳。

  四、择交 人类自不齐也,君子多,小人亦多。与君子交,则人品端、德业进;与小人交,则心术坏、声名伤。此中关系非轻,不可不亟早辨之。

  五、延师 盖师者,人之模范也。务择一品学兼优者,言行举动方可为子弟楷模。不可惜资费、徇情面,延一有才无行之师。

  六、睦邻 睦族之次,即在睦邻。古云:居必择乡,宅必卜邻。我与邻同里而居,最宜亲厚,必相友、相助、相扶持,断不可加以势分。

  七、蒙养 蒙以养正,圣功也。书曰: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彼幼而徇齐、少而歧疑。童之神者,固难概见,下此皆不可不教育于早!苟任其逸游骄惰、与匪人交入为下流,以至

  养成性有不可更移者,是谁之过与?

  八、谨言 古之人,有为言伤身者矣。武子好尽言,则杀于齐;伯宗好直言,而戮于晋。此皆可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取怨招尤,皆由于此。吾族当其懔之!

  九、敦行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乃人立身大节,一刻不可或离。倘能依此遵行,作事不流于非僻,自无法网之及,庶不愧为闾里完人矣。

  十、含忍 事有关于身家大故不得已者,方可与人较量求平,若一时小忿,当以忍耐为高,不可任意相争,致贻后悔。

  十一、报施 恩怨二字,要认得分明。每遇见愚蠢无知者,倒行逆施,以至恩仇莫辨、报施失宜,此皆由平日见理不明故耳。

  十二、救患 昔蓝田吕氏与乡人约誓,内有患难相救一条。乡人尚且相救,况一族乎?夫患难之事有五:曰水火、曰盗贼、曰疾病、曰死丧、曰诬枉,此皆变生于不测者。同族之人,

  当相为救援,甚勿坐视旁观,而为幸灾乐祸之人。

  十三、崇德 凡吾族果有孝子贤孙、义夫节妇,核实非虚,其生也,宜加尊礼,其殁也,申请褒扬,如此而不感发兴起者,未之前闻。

  十四、婚嫁 古礼男子三十而娶,娶媳必求贤淑,勿计厚奁;女子二十而嫁。择婿必期纯良,莫贪重聘,吾族当其遵之。

  十五、子弟 子弟贤愚不一,为父兄者,当随其资质,贤则令其读书,否则速与营业,不可任其游闲。子弟言行举动、衣冠服饰,须朴实老成,勿学匪类形状。

  十六、子弟虽幼,必须呼唤早起,凡洒扫应对,诸事俱要逐件指点,令其习学,慎勿听其酣睡,养成晏安之性。

  十七、子弟处事,当教以存心忠厚,不可刻薄。古人云: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凡人果能革薄存厚,自然福泽绵长。

  十八、凡人教子弟., 当遵汉昭烈训后主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何人,须三复斯言。凡人居家,当书朱子家训一通悬挂中堂,令子弟朝夕阅诵,自然特家有法。

  十九、凡妇女,当事舅姑以孝,奉夫主以礼,处妯娌以和,抚子侄以慈,待奴仆以宽,居家庭以俭,庶乎上下相洽、内外交修,而克全妇道矣。妇女居家要分内外,即亲戚临门,亦当

  肃避,不可轻造其前。

  二十、凡居家庭,责己要严,责人要宽,不严不足为人表率,不宽必致招人怨尤。

  二十一、凡处乡党要分长幼尊卑,不得以少凌长,以卑犯尊,致失弟道。

  二十二、人生持已之方虽不一端,而勤俭尚矣。勤者,自强不息之谓也。俭者,用财有度之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势将无所不为。彼世之流为盗贼、入为乞丐者,何莫非不勤不俭所致哉?凡我族人勉之!戒之!

  二十三、人生治家,要贵有道。早起洒扫庭除,入息关锁门户。而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必量一年之所出,以为度支。倘取尽锱铢,用如泥沙,其不至萧条者凡几?!

  二十四、人身立业,以士农工商为正,若身为贱役,非徒不齿于士林,亦且有辱于宗祖。故家虽贫,不可为皂隶,才虽胜,不可为讼师。

  二十五、婚嫁葬祭,不可太奢,亦不可太俭。虽俭胜于奢,然总宜量力。

  二十六、钱粮丝毫为重,须依期完纳,否则为吏追、受官刑,仍然难免,何苦若是。

  二十七、字纸,圣贤字迹,无论男女老幼,均当敬惜。凡有用以糊窗贴壁拭几,以及旧书旧帐为妇女夹帖者,最宜切戒。

  二十八、饮食衣服,只求饱暖,不必过于华美。每见奢侈之辈,一衣也,必期文绣;一食也,必取珍馐。曾不数载而竞遭匮乏,遂致短褐不完,饔飨不继,向使稍崇节俭何至若此?!

  二十九、酗酒好赌,最为不肖。每见世间子弟,因赌荡产者有之,为酒伤身者有之,甚至身罹法网、玷唇门庭者亦有之,族中有犯此者,宜早戒之!

  三十、鸦片毒品,遍流我国,每见少年子弟,始第藉此以趋时,不知久渐成癖,小则废时失业,大则荡产破家。甚至,背曲肩高,少者忽成老相;精枯血少,生时预现死形。噫,人之遭毒品害者,何不及早悟耶?

  三十一、淫为万恶之首。无论奸嫠妇、淫处女,罪所难逭!即花街柳巷,狎妓嬉戏,能保妓不孕乎?孕而产则子女娼矣,吾族子弟最宜猛省!

  三十二、僧道追荐先人,此风相沿已非一日。试问邪道淫僧何能为人祈福?往往有无知妇女,生前延僧诵经,更当痛戒!

  三十三、堪舆家风水之说,虽有其理,究竞总凭心地。每见有贫户不求风水,反得吉地者,有富家诚求风水而反得凶地者,职此故也。吾愿为人子者,慎勿惑于风水而停丧不葬也!

  三十四、戏场演剧、庙宇进香,少年、妇女皆宜禁往。至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切勿令其入门!

  三十五、西厢红楼梦,及淫词小说等书,最易开人情窦,为父兄者,须禁止少年子弟观看。

  三十六、丝竹管弦演曲高歌,最是荡人心志,为家长者,慎勿令此辈入门与子弟交游。

 

  【绩溪汪氏家训摘录】

  · 孝亲

  【原文】为人子者,当随遇竭力承欢膝下,常怀爱日之诚。不然,父母之年有几?万一缺略,抱恨终天,追悔何及!况指日己身亦为父母,循环不爽,勉之!慎之!

  【译文】做子女的,应当尽心侍奉父母,让双亲心情开朗,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感激之情。如果不这样的话,父母安在能有多少年? 万一父母不在了,子女即使抱憾终生,亦无济于事!何况不久以后自己也要做父母,这是循环往复的道理,一点都不会有差错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慎重对待。

  · 兄弟

  【原文】兄弟,天伦也。古之人,情深既翕,常制被以同眠;谊笃孔怀,每灼艾而分痛。雍雍乎风自古、情自厚也。迨后世,人情日薄,风俗日渝,或因小忿而墙阋之;或因析财而戈操之。同室也,几不如路人矣!吾愿凡为兄弟者,当其懔之。

  【译文】兄弟是自然形成的亲属关系,兄弟好比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古代的人,感情深厚和睦,常常盖同一被褥而睡觉;兄弟情谊深厚,每每能为彼此分担痛苦。兄弟关系融洽和乐,家风自然淳朴,情意自然厚重。等到了后代,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一天天淡薄,社会风气一天天改变,有的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发生争吵;有的因为分家产而相残。同一家的人,几乎还比不上路人!我希望凡是兄弟的,应当以之为警惕。

  · 择交

  【原文】人类自不齐也,君子多,小人亦多。与君子交,则人品端、德业进;与小人交,则心术坏、声名伤。此中关系非轻,不可不亟早辨之。

  【译文】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生活中品格高尚的君子众多,卑鄙无耻的小人也多。与君子交往,则会人品端正、德业奋进;与小人交往,则会心术变坏,名誉受损。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不可轻视,不可不及早明辨。

  · 延师

  【原文】盖师者,人之模范也。务择一品学兼优者,言行举动方可为子弟楷模。不可惜资费、徇情面,延一有才无行之师。

  【译文】老师,是人们的榜样和表率。务必要选择品行和学业都优秀的人当老师,他的言行举止才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不可以因吝惜费用、曲从私人的情面而聘请一个有才学而无品行的老师。

  · 睦邻

  【原文】睦族之次,即在睦邻。古云:居必择乡,宅必卜邻。我与邻同里而居,最宜亲厚,必相友、相助、相扶持,断不可加以势分。

  【译文】亲族和睦之外,就是邻居和睦相处。古人说: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迁居一定要选择好的邻居。我们与邻居在同一乡里居住,最应该关系亲密、感情深厚,一定要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绝不可因权势而加以区分。

  · 蒙养

  【原文】蒙以养正,圣功也。书曰: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彼幼而徇齐、少而歧疑。童之神者,固难概见,下此皆不可不教育于早!苟任其逸游骄惰、与匪人交入为下流,以至养成性有不可更移者,是谁之过与?

  【译文】从儿童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这是至圣之功。《尚书》说:刚独立生活的少年,没有不在他刚开始时就打好基础的。那些年少聪慧、敏捷的,是孩童中的不凡者,本来就难得一见,在此之下的孩童都不可以不早早进行教育!如果放任他们放纵游乐、骄纵怠惰,与行为不端正的人交往而做卑鄙的事情,以至于养成不可改变的品性,这是谁的过错呢?

  · 敦行

  【原文】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乃人立身大节,一刻不可或离。倘能依此遵行,作事不流于非僻,自无法网之及,庶不愧为闾里完人矣。

  【译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尽忠国家,信任朋友,知礼仪,讲义气,守廉洁,知羞耻,是人们处世的高尚节操,一刻也不能离开。如果能遵照这八个方面来执行,不做邪恶之事,不触及法律,或许就可以无愧地被称为乡里德行完美的人。

  · 含忍

  【原文】事有关于身家大故不得已者,方可与人较量求平,若一时小忿,当以忍耐为高,不可任意相争,致贻后悔。

  【译文】遇到有关自身和家庭的重大事情迫不得已时,才可以与别人较量而求安定,如果遇到小小的怨恨之事,应该要学会忍耐,不可以任意与人相争执,以致于事后懊悔。

  · 报施

  【原文】恩怨二字,要认得分明。每遇见愚蠢无知者,倒行逆施,以至恩仇莫辨、报施失宜,此皆由平日见理不明故耳。

  【译文】为人处事,恩怨要分明。每每遇到愚蠢无知的人,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恩怨不明、报答不当,这些都是因为平时不明事理的缘故。

  · 救患

  【原文】昔蓝田吕氏与乡人约誓,内有患难相救一条。乡人尚且相救,况一族乎?夫患难之事有五:曰水火、曰盗贼、曰疾病、曰死丧、曰诬枉,此皆变生于不测者。同族之人,当相为救援,甚勿坐视旁观,而为幸灾乐祸之人。

  【译文】北宋时山西蓝田人吕大钧首创《吕氏条约》,为乡人明确了条规,其中有“患难相救”这一条。同一乡人尚且能相互救助,何况是同一宗族呢?人遭遇忧患灾难的事情有五个方面:水火、盗贼、疾病、死丧、诬枉,这些都是生活中料想不到的事情。遇到这些变故时,同一宗族的人应当互相救助,不可以袖手旁观,幸灾乐祸。

  · 教育

  【原文】凡人教子弟,当遵汉昭烈训后主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何人,须三复斯言。凡人居家,当书朱子家训一通悬挂中堂,令子弟朝夕阅诵,自然特家有法。

  【译文】但凡人们教育后辈,应当学习汉昭烈帝刘备教导后主刘禅: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不要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无论何人,都要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人们居住在家中,应当书写《朱子家训》悬挂在中堂,让后辈每天早晚诵读,自然会治家有方。

  · 节俭

  【原文】人生持已之方虽不一端,而勤俭尚矣。勤者,自强不息之谓也。俭者,用财有度之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势将无所不为。彼世之流为盗贼、入为乞丐者,何莫非不勤不俭所致哉?凡我族人勉之!戒之!

  【译文】虽然人坚守节操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崇尚勤俭。勤,就是自强不息。俭,就是使用财务有打算。不勤劳就收入少,不节俭就胡乱用钱财,收入少而又胡乱用钱财,那么就会钱财缺乏,钱财缺乏就将什么事也做不了。世上那些沦为盗贼、乞丐的人,谁不是因为不勤劳不节俭而造成的呢?凡是我家族之人要好好努力,以此为戒!

  【原文】饮食衣服,只求饱暖,不必过于华美。每见奢侈之辈,一衣也,必期文绣;一食也,必取珍馐。曾不数载而竞遭匮乏,遂致短褐不完,饔飨不继,向使稍崇节俭何至若此?!

  【译文】饮食衣服之类,只要食饱衣暖就好,不必过于追求奢侈华丽。每每见到生活奢侈的人,一是在穿衣上,必定要刺绣华美的丝绸衣服;一是在饮食上,一定要珍奇名贵的食物。结果这样的生活还没过几年就资财缺乏了,以致后来生活贫苦,衣衫破烂,整天吃不饱,假使以前稍微节俭些,又何至于落到今天这地步。

  【庐江平阳郡文献堂汪氏家训】

  1、孝父母。父母之恩,昊天不及,人自有此身,即有此心,既有此心,即知为父母尽孝乃是自然而然的事。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为人子者,当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居常尽心竭力,爱日承欢,万一所遭不顺,也要委屈行孝,侍奉父母双亲直至终老。

  2、友兄弟。兄弟同气之亲,世俗好钱财私妻子,或至阋墙燃萁,极其轻薄可恶。凡属子姓,当思人生最难得的是兄弟,兄友弟恭,同心同德,不要因财产而生嫌隙,不要信谗言以筑藩篱,同门之内,蔼如春融则和气端可致祥,家道不患不兴。

  3、敬长上。尊卑长幼自有定分,古人认为:十年以长以兄事之,年长以倍则父事之。为人子弟的,凡遇尊长,言必逊、貌必恭、命必从、行必让,竭尽卑幼之道。况且今日之卑幼为他日之尊长,后来子弟也可则而效之。

  4、睦族党。鄙薄之俗,一隔形骸便分你我,视其宗族不同路人,同族之中不可倚强逞势,暴虐并吞。

  5、饬闺闱。男女有分居室之大关系,古时七岁男女不同床、不共厕,不同浴室、不相受授。凡属汪氏后人,各宜永葆名节,谨守本分。

  6、勤世业。百姓各有其业,汪氏祖业唯读唯耕。凡属汪氏子弟,资性可教者,其父兄宜请名师教之,博古通今,切不可养成游手好闲、懒惰成性的不良习惯。

  7、积阴德。《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凡汪氏子弟务以积德行善为重,切勿持强逞横,欺孤凌弱,损人利己,唯利是图。

  8、敦礼让。古人认为:待人接物,对人无礼和禽兽没有什么不同。为人子弟须知待客之道,无论长幼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待人,相见亲友宾客相接,衣冠必正,容貌必端,进退周旋,彬彬有礼。

  9、戒谗憸。凡属汪氏子孙,务必宅心仁厚,行事光明,纵有纤芥之隙、口语之争,也只就事论事,当面辩明是非,切不可挟私蜚语,混淆黑白。

  10、戒骄横。门第高低乃人的身世背景,没有什么是值得炫耀和自卑的。作为汪门子弟,应当时时小心翼翼,处处平易近人,达官显贵面前也不要低声下气,乡民士卒面前平等交往。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致汪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