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渊源

name origin

章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一般出自于姜姓、任姓,也有因他姓而改姓、因他族而改姓。章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十位。现今中国大陆章姓人口约一百五十多万,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

章氏图腾

【释义】章,木名。后来变为樟,又名香樟。是一种常绿乔木。



章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章韅:原名鄣韅,为鄣侯胡公鄣祥之弟。齐、鄣为同姓之国,因耻其同姓操戈,率众逃至河间。河间郡在今河北中部一带,其治所乐城,在今献县东南。鄣国既亡,遂去邑(阝)而为章姓。时在公元前664年。章姓自此出现,章韅公为章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章 嵓:章氏第三十世章嵓(嵓即今之岩字),樵长子。仕晋为上大夫,领兵四十万收大散关,后封河间侯。大散关在宝鸡西南的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守泉州,遂于泉州南安县安家,为南安祖,亦称泉州祖。

  章 及:章及,字鹏之,号岩永,端蒙子。泉州章岩公第十二世孙。仕唐康州刺史,自南安迁居浦城,为浦城始祖。娶何氏、柳氏、滕氏。子:章侑、章杰、章修。章侑为洪州漳州祖。 (唐,公元618—907年)浦城章氏二世章修,及三子。唐福州军事判官。墓在浦城鸡鹜山下。娶刘氏、叶氏。子:章仔钧、章仔钊。章仔钊为吴中西蜀祖。

  章仔钧:字仲德,修长子。浦城章及公第三世孙。生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卒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唐末藩镇割据,各以武力争雄。天祐间(公元904—907年)王审知据福建为闽王,礼贤下士,能以生产、人民为念,大孚人望,公遂剖析时势,撰《战攻守三策》往献。闽王大喜,即日表奏朝廷,特授高州刺史,检校太傅,任西北面招讨制置使。夫人练隽封渤海郡君。制置使的职责主要是在边境置防保卫疆土,同时也负责制控地方秩序维持治安,又治军又管民。浦城是闽国西北的军事重镇,公驻守浦城及西岩三十余年,笃仁厚义以待军民,极受军民拥戴。又与夫人义释二校,后因以保全了建安合城性命,被称为全城氏。建有全城专祠,春秋崇祀。另有传。章仔钧全城章氏始祖。

  章玫:字汉杰,异次子。宋宣和二年(公元1125年)任长安路总管。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改任海宁镇守,遂居海游,为海游章氏始祖。

章廷可,字世简,号邦本,与厩公三子。为避明末清初之乱,迁居临海孔坵,为孔坵章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妊姓,出自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属于帝王赐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

  据史籍《左传》记载,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姓。

  在妊姓之后,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祝氏这十个著姓,都是出自妊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叔父姬仲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殷商晚期,周族太王古公亶父兴起于西岐之地,他有三个儿子:其长子为姬太伯,次子为姬仲雍(虞仲),三子为姬公季。姬公季生有姬昌,古公亶父特别喜爱,因此欲传国予姬昌。姬太伯、姬仲雍二人看出父亲的意愿,便再三推让了周族首领的继承权,以外出采药为借口,出奔南方荆蛮之地。

  周族首领后由姬公季嗣位,至姬昌时为西伯侯,遂了古公亶父之愿。姬昌在殷商末年受纣王之命而成为周文王。

  这个历史事件曾被孔子极力赞美:“太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提而称焉。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姬太伯偕姬仲雍离开西岐后,初奔荆蛮之地(今江苏长江流域),荆蛮之人感其善而归之,建国号“勾吴”,都于姑苏(今江苏苏州)。姬太伯逝世后,其弟姬仲雍继位。

  “勾吴国”传至姬仲雍的曾孙姬周章之时,周武王姬发兴兵灭殷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特封姬周章所维之“勾吴国”为吴国,又封姬周章的弟弟姬中于今山西省的平陆、夏县一带,号称“北吴国”,就是后来的虞国。

  虞国传十二世后,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在灭了虢国后的回师途中,顺手把虞国也灭了。

  吴国又传二世,到周简王姬夷元年(公元前585年)姬寿梦即位后,吴国逐渐强盛起来,姬寿梦开始称吴王。自姬寿梦称王后再传六世,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吴王阖庐(阖闾),他任用了伍子胥、孙武为将帅,战胜攻取,国势强盛到颠峰,兴伯名于诸侯。后吴王阖庐(阖闾)被儿子姬夫差以刺客执鱼肠剑所弑,后诛杀伍子胥,任用奸臣宰嚭,最后为越王勾践所灭。

  在姬周章的后裔中,有庶支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周章氏,再后分称周氏、章氏,是很古老的吴越章氏之始。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支章氏的始祖为西周初期齐国始祖姜子牙。

  据史籍《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文献记载,章氏原为东夷族的一个部落,世居齐地范围内的章邑(今山东泰安东平鄣城村),号称章氏,商王朝时期即为鄣国。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后,鄣国依然存在。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赐封西周巨勋姜太公于齐地,建立了著名的齐国。之后,鄣国即被姜太公收为附庸国。

  姜太公,就是姜尚、姜望、吕尚、吕望,字子牙,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周文王姬昌兴周,帮助周武王灭商纣,是周王朝第一开国功臣。后姜太公将齐国留封给嫡子,而将鄣国分封给庶子。

  到了姜太公之曾孙、齐侯姜伋之孙、姜隐之子姜虎时,被正式封于鄣国,史称鄣穆公。鄣国本是姜姓纪国的附庸国,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七年(齐襄公姜诸儿八年,公元前690年),纪国被齐国所灭,鄣国转为齐国的附庸。

  鄣国一直传至第十四代君主鄣胡公姜祥继位,他继承鄣丁公为鄣国君主。到了周惠王姬阆十三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为稳定自己的春秋霸主地位,将那些姜姓诸侯小国吞并为整体“大齐国”,鄣国被首先吞并。当时鄣胡公坚决反对,结果被杀,其弟姜韅仓皇出逃至楚国,随后以故国名去邑,改称章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章氏正宗。

  章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姜韅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改姓,出自汉朝时期名人保章氏,属于避仇简改为氏。

  汉朝时期,有位名人叫保章氏,精通历算,因此世代被用以职守章城,“掌天文,以星土辩九州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视吉凶。”

  后来,在西汉末期以劝谏王莽“勿以客星犯主”而得罪了王莽,遭其杀害,其后裔子孙为避仇难而改为单姓章氏。

  源流五

  源于改姓,出自汉朝时期京兆尹王章,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汉书》记载,西汉河平二年(公元前29年)冬季,京兆尹王章因讼商忠直,言凤颛权,把持朝政的王凤便诬告王章以大逆罪,被汉成帝下天狱治死。

  王凤惨死后,其后裔子孙纷走避难,其中有族人耻于与王莽及“五侯”同姓,遂取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章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元史·孝友传》记载:“章卿孙,本姓刘,蜀人。幼为章氏养子,遂姓章。”

  另外,据文献《蒋经国传》记载,台湾省前“总统”蒋经国金屋藏娇,娇为章氏亚若,后一胎产下二个私生子,以母姓为氏,一叫章孝严,一叫章孝慈。不过,后经浙江奉化蒋氏宗族“一致同意”,又将其二人“归宗为蒋氏本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记载:

  金国时期,有古老的章罗海西女真章罗部,原居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南七十公里处一带地区,后其首领章罗·谒兰冬在宋宁宗赵扩嘉定九年(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三年,公元1216年)为积石州刺史(古溪哥城,今青海贵德),遂率其部迁至青海地区。在其后裔子孙中,有取氏族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章氏,为女真民族较早即采用汉姓的氏族部落之一。

  另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章佳(今辽宁新宾章京河流域)、宜汉阿拉()、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尹氏、车氏、英氏、宁氏等。

  ⑵.满族章齐氏,满语为Jangci Hala,汉义“毡衣”,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⑶.满族彰锦氏,亦称张锦氏、张金氏、彰锦氏,满语为Janggin Hala,汉义“将军”,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费雅朗阿(今辽宁新宾)、穆溪(今辽宁新宾木奇镇)、长白山、沈阳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逊尼耀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uniyao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⑶.蒙古族章图哩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ngtu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⑶.蒙古族章穆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阿荣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ngm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⑷.蒙古族彰扎尔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ngjar Hala。后多冠汉姓为张。

  ⑸.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和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尹氏。

  源流九

  源于土家族,出自元、明时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家族,在宋、元时期有姜加氏族部落,分有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两大支系,世居湘西地区。后有蒙古族人在元、明之际引为姓氏者。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2月壬子,明太祖朱元璋下严诏禁用胡姓,土家族、蒙古族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族皆改为汉姓章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周惠王姬阆十三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鄣国被其同宗齐国吞灭,族人始称章氏,始散居于齐、楚之地,如战国时期的齐国(今山东淄博、潍坊一带),就有著名的章子,为军事将领。

  秦、汉初期,有秦朝大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人(今江西南昌)章文,甘泉人(今江苏扬州)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期有扬州人(今江苏扬州)章河等等,表明在秦、汉之际,章氏族人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等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族人大多在豫章郡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氏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氏即由此分衍而出。

  有资料表明,河间(今河北)之章氏族人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氏河间郡望。

  隋、唐之际,已有章氏族人落籍梓州(今四川三台),而且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氏人家。

  五代十国时期,已有章氏族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两宋时,见诸史册。之章氏更胜,可谓名家辈出。由于北方动荡,此际章氏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波阳)徙居真州(今江苏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由于章得象、章惇、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氏名噪一时。

  明朝初期,山西章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

  至明、清之际,章氏族人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氏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1949年,蒋中正败居台湾,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氏族人随从者甚众。

  分布

  先秦时期,章氏一直活跃在山东、河北地段,到秦汉时已经扩散到江苏、安徽、河南。隋、唐时,章姓大部已过长江,浙赣地区是章姓最重要的聚集地,其足迹已达福建、广东。唐贞观所定的濮州武阳郡七姓,泉州南安郡六姓,洪州豫章郡六姓,皆有章氏,章姓已经成为东南地区的望族。章姓在1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章姓大约近2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6%,排在第五十九位。福建为章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章姓总人口的2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安徽、浙江,这四省章姓占章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地区。全国形成了以闽、赣、皖、浙为中心的章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章姓大约有4l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章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浙江为章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章姓人口的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安徽,这三省章姓大约占章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苏、福建,这三省的章姓又集中了23%。宋、元、明期间,章姓的分布中心由南向北移动,全国形成以浙、赣、皖为中心的章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章姓的人口约150多万,为全国第132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章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章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湖北三省,大约占章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陕西、湖南、福建,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9%。浙江居住了章姓总人口的25%,为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沿长江延伸的章姓高比率分布带。在近600年间,章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西部、华中的迁移成为章姓迁移的主流。

  章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章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浙沪闽、皖苏鄂赣大部、广东东部、湖南东北角,章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1%的章姓人群。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湖南大部、赣闽南部、台湾、广东中部、重庆大部、川黔东北部、陕甘宁南部、豫鲁南部,章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在0.1%—0.3%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章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齐国伐鄣。农历7月,国君胡公祥陈亡,城池失落,鄣国被灭。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在,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氏,谓章韅。梁州(今陕西汉中),春秋时期置武都郡,战国时期的楚国改置为梁州郡。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全城郡:即今甘肃生中部地区,郡治即今兰州市。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陇海、包兰、兰新、兰青等铁路交点。为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兰州是我国的古老城市之一,汉朝时期为全城郡,隋朝时期改为兰州治,清朝时期为兰州府治,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设市,一直沿用至今。

  莱 山:相传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在今莱山大地上,一夜间忽然飞来了一座小山(今山东烟台莱山机场内马鞍山),当时被人们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由此得名建镇建区。由于莱山形状类似马鞍,因此又称“马鞍山”。烟台市莱山区成立于1994年,与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两区合一”体制,199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中国首批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1998年12月,国家科技部又正式批准在区内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

  堂号

  武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全城堂:以望立堂。

  莱山堂:以望立堂。

  复生堂:源出宋朝时期的章王容,他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氏遂有“复生”堂号。

  枫山堂:典出自明朝章懋。章懋,明成化年间进士,官编修。曾上书主张对外用兵,通商裕民,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枫山集》,人称枫山先生。

  此外还有复初堂、思绮堂、式训堂、此洗堂、虚受堂、瞻依堂、忠烈堂、有谷堂、积庆堂、思敬堂、星聚堂、聚桂堂、梦笏堂、积笏堂、礼法堂、光裕堂、敦睦堂、敦伦堂、文源堂、培根堂、忠爱堂、启佑堂、世德堂等。

字辈

  浙江绍兴章氏字辈:“韅郡黑肩震适昭粉冒赘匡孝伯启子杰骜弟历愍平直宜竦赣弇容成琦开永年谨愠轗施伊华教松樵岩道盖法尚昭达乔亮功熠忠彦季裴端蒙及)修仔钧”。

  浙江平阳章氏字辈:“及修仔钧仁坦文质义诰用晦桌坚……朝德……镇阳维元”。

  浙江乐清章氏字辈:“及修仔钧仁政文贲务显钏宪旻泗高彦辅邦礼应龙傅严自强”。

  浙江新昌章氏字辈:“仁徹文炎佺愈惇援意沖木”。

  江西南昌章氏字辈:“弘邦兴泰译运嗣昌”。

  湖南长沙章氏字辈:“思文凤才祖德百世光昭先泽广锡懋敬方正敦伦允承本立志学象贤万傅远达”。

  江西婺源章氏字辈:“起元光益炽衍庆兆兴祥积善承先训循良德泽长”。

  安徽枞阳(桐城)章氏字辈:“永祚承先泽良谟启后昆大宗世以盛才学应可成诗礼能崇训恩荣自显名勋猷经纬建道德准绳行基肇千秋业模昭万代型贤豪频见育睿哲特钟生山岳徵灵气江河献宝珍期昌麟凤至际会虎龙逢溢国芳声远安邦郅治隆详光环宇泰普教洽心融”。

  甘肃全城章氏字辈:“景直明昌茂隆高厚裕能泰运旋添仲曾元复秀升显玉敬俊瑞恭亮锦贤成华表真仪杰齐安启顺臣壮丽熙详固嘉宁定会春爱宜臻庆萃盛益致新寅昭继生荣美超乘赐合伸永延徵吉士喜见喻旧登季赏恢英烈宏苞具玫文才猷咸济出应识寿(善)良昆”。注:宋英宗所赐《百代歌》。

  广东合明章氏字辈:“文福庆才受民善良孝乡宗应世守治大道启元光义礼传儒范清廉重典常英贤珠玉聚俊彦桂兰芳廷献辉彝鼎家修镇纪纲词华瑧富丽交泰乐安康平格徵多寿同恭进赞襄勋高恩荫永惠普泽诒长式训崇先学怀薪锡瑞祥裕昆昭奕代懋德冠中邦”。

  湖北洪山章氏字辈:“国士选贤良芳名百世扬传家惟孝友公正立朝纲振笏懿徽远芝城荫德长箕裘期克绍奕叶大光昌”。

福建浦城章氏字辈:“韅郡黑肩震适昭粉冒赘匡孝伯启子杰骜弟历愍平直宜竦赣弇容城琦开永年谨愠轗施伊华教松樵岩道盖法尚昭达乔亮功熠忠彦季裴端蒙及”。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居冀赣;源自炎黄。

  ——全联典指章氏源流和郡望。

  琅玡世泽;渤海家声。

  ——同上。

  营丘遗绪;渭水流芳。

  ——上联典指周武王封姜子牙于齐,建都宫丘。下联典指章氏系出姜姓,姜太公之后。

  灌园养母;断指报兄。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章慥,隐华子岗,灌园养母。下联典指唐清朝时期的章全益,少孤,为兄全启所鞠。兄亡,服斩衰,断手一指以报。

  诗成归燕;佩赐银鱼。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章孝标,工诗,有《归燕诗》。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章彀,入为著作郎,赐绯衣银鱼。

  望孚辽海;节凛秋霜。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章樵,知辽海,遇贼大至,郡县官多遭祸,独樵率诸生盛坐堂上、讲诵,贼至,敛刃而退。下联典指南宋时期的章颖,夙持风节,不为穷达所移,犹如秋霜烈日之不可犯。

  望居冀赣;源自炎黄。

  ——全联典出章氏郡望堂号。章氏尽管来源复杂,在发展中则以出自炎帝之后的章氏人为主体,以及以河间(今河北献县)、豫章(今江西南昌)等为郡望。

  五言通用联

  耕砚善士女;随笔描真容。

  ——上联典指清清朝时期的画家章榕,字幻庐,吴人。精医、审音律、工书画,其画士女及花卉,钩勒、傅色钓妍雅。下联典指清清朝时期的画家章谷,幼时从塾师学。师出,有友访之。群儿忘其姓氏。师怒。谷即以其笔画颧额须眉,维妙维肖。师笑曰:“某也。”叩之,果然。见《杭州府志》等。

  守台驱法寇;赋诗压元白。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将领章高元,字鼎丞,合肥人。光绪间随刘传铭、孙开华防守台湾,法军犯基隆,力战有功,授总兵。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天圣进士章岷,字伯镇,蒲城人,徙镇江。与范仲淹同赋诗,岷诗先就。仲淹览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矣!”官两浙转运使,终光禄卿。

  六言通用联

  实践检验真理;时间解决问题。

  ——此联为章乃器(公元1898~1977年)自题联。章氏为“七君子事件”受害者之一。

  七言通用联

  父子一门精书画;兄弟两窑号龙泉。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章谷,字言在,号古愚,仁和人。善八分隶体,画尤工绝,其子皆能绍谷艺。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陶瓷家章生一,处州人。他主持的哥窑和其弟主持的弟窑,又称权泉窑,为中国古代名窑。产品以青瓷为主,畅销国内及世界各地。

  子厚尚书左仆射;鼎丞重庆镇总兵。

  ——上联典指宋朝嘉佑年间的进士章惇(公元1035~1105年),字子厚,蒲城人,徙居苏州。博学善文。王安石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后黜知汝州。高太后崩,起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将领章高元,官至重庆镇总兵。

  三月暧时花竞发;两溪分处水分流。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进士章八元《归桐卢旧居寄严长史》诗句联。

  野水不知何处去;游人却是等闲来。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进士章碣《城志偶题》诗联句。

  立地枯天怀大志;早春催人兆丰年。

  ——此联为鹤顶格析字、嵌“章”字的析字联。

  八言通用联

  释将活建州之民命;梦象兆郇国之祥徵。

  ——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章仔钧。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章得象。

  文武兼优,是父是子;友恭尽美,难弟难兄。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章质夫父子进士第一。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孝子章全益,涪城人。少孤,为兄全启所鞠。母病,全启割股膳母而愈。及全启亡,全益守孝服,断手一指以报。以卖药为业,居成都四十年,人号章孝子。

  风格如夏日秋霜,洵矣中兴良佐;标持以孤松劲柏,允矣开国名臣。

——上联分别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章颖、明朝时期的章纶。下联分别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章得象、明朝时期的章溢。


    【祠堂古迹】

  太和章氏宗祠

  太和章氏宗祠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章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太和章自然村。 该祠坐北朝南,以南北中轴线而建,三进,为台梁式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大修,进深长43米、面阔12.6米、高9.12米,占地面积541平方米。

  宗祠整体格局为门厅、露天小院、中厅、天井、祭祖祠。门厅两侧为厢房,后进祭祖祠为一、二层结构。一楼两侧设单梯直上,二层供放历代先祖排位。该祠内部木质结构较为完整。大额枋、小额枋、斗拱、平盘拱、格扇等均雕有图案。基础石为青石质,圆形鼓腹,有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方形等。屋面为硬山式,天井两侧为单坡,顶部盖有青灰小瓦,四周立砌不荷重墙。地面为黄土和白灰掺糯米汁夯筑。贵池章氏第一祖视唐代闽地琅琊王章仔钧之孙章文炎为鼻祖,元代初迁居贵池,到清朝中期章氏人丁兴旺,成为贵池“杜、姜、李、章”四大姓之一。

  宗祠木质构架保存完整,祭祖祠为一、二层,是当地遗存的宗祠中唯独的一处,现宗祠为家族傩戏活动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它的保护对研究古代家族建筑历史和地方文化提供极为珍贵的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2004年被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标题-1 拷贝.jpg

  武昌鱼章氏宗祠

  武昌鱼章氏宗祠位于湖北鄂州樊口杜沟村长江南岸,地处武昌鱼产地,北边江对面是东坡赤壁,南边是梁子湖出口电排站,东边是三国古都武昌,离武汉约二十多公里,面积约五百平米,是西山风景区和樊口公园景点之一。

  武昌鱼章氏宗祠修建于1796年,1836复建、1862 、1931、2014年重建。2014年重建由鄂州樊口杜沟村章氏及有关单位和人员资助。2018年成为湖北省鄂州市樊口公园历史文化中心。

  1630年前后,章氏迁入鄂州杜沟。

  1796年修建的宗祠比较小,当时章氏人口少,约三十来户。

  1862年,人口增加约一倍,就修建一座较大的宗祠。

  1861年前后,太平天国与清朝军队作战,“得胜洲“遭遇兵灾,章氏宗祠拆散作为战争物质。

  1862年重新修建了章氏宗祠。

  1931年,长江大水冲毁了祠堂,族人又集资重修建祠堂。

  1949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拆除了祠堂。

  2014年,族人又集资重修建祠堂。

  2018年成为鄂州市樊口公园历史文化中心。

武昌鱼章氏宗祠又称杜沟章氏宗祠,樊口章氏宗祠,鄂州章氏宗祠,湖北章氏宗祠。


  【典故轶事】

  1:章太炎的骂人

  疯魔章太炎,人称“章疯子”。别看这称号好像不怎么好,但实际上这是带着赞誉意味的。俗话说疯子和天才只在一念之间,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能力出众,后面跟着“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一系列称号,让他有资格像疯子一般狂放。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是疯子,自称“精神病”。

  章太炎在民国的地位极高,是辛亥元勋和国学教父。国学大师在许多人心目中应当是温文儒雅,但是章太炎完全颠覆大家的想象,他狂放不羁,一生最大的爱好大概就是骂人。他骂起人来,涉及范围之光,用词之巧妙,堪称古今典范。

  地位这般高的人骂人,对象也低不到哪儿去。孙中山、康有为、袁世凯,都受过他的“口水洗礼”。

  章太炎骂康有为,给康有为写了一副对联: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但是又感觉缺了些什么?实际上这幅对联,上联出自《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下联出自《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章太炎这幅对联,隐去了“妖孽”、“贼”二字,使得对联暗含“有为”,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骂康有为是“妖孽”、“贼”。

  章太炎后来与孙中山等人闹翻,也曾毫不客气的送对联暗讽:“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虎踞龙盘,古人之虚言。”但说来也奇怪,后来也有人附和章太炎,说他骂的好,章太炎反而不高兴了。他立马就说:“孙总理是中国第一等伟人,除我之外,谁敢骂他?”

  袁世凯包藏祸心,章太炎于是北上,堵到袁世凯的门前要见他。据他的弟子鲁迅描述:“以大勋章为扇坠,大闹总统府。”《申报》也记载:“章太炎手持团扇一柄,下系勋章,足踏破官靴,大嚷着要见总统,承宣官(传达)挡驾,则‘疯言疯语,大闹不休’。”

  把大勋章当扇坠,十足的将袁世凯的脸面往地上扔。袁世凯不愿意见他,他就每天定时堵在门前大骂,骂完还要烧一副袁世凯的画像收工。

  把袁世凯骂的无法,只能将他软禁。不关都骂,关了岂不闹翻了天?据史料记载,章太炎那段时间可算是将屋子里的物件儿砸了一遍又一遍。时不时的还写上袁世凯的名字,整日敲打。后来他干脆直接绝食,不放我老子不吃饭了,咱们都别想好过。章太炎是国学大师,也是革命先辈,地位极高,袁世凯不敢惹众怒,也就只能忍气吞声的将章太炎放了。

  说来好笑,章太炎在袁世凯去世后,还曾夸袁世凯脾气好,自己都把他骂成那样了,都没把他给杀了。

  除了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之外,章太炎骂的人多了去了。他骂吴稚晖,“?足下既作此鬼蜮事,自问素心,应亦惭惶无地,计穷词屈”,“仆位足下当曳尾涂中,龟鳖同乐,而复窃据虚名,高言改革,惧丑声之外扬,则作无赖口吻以自抵谰。引水自照,当亦知面目之可羞矣。”

  骂个人文笔都能这么好,只能说不愧是国学大师,鲁迅老师了!

  2: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晚年,他和夫人生活过得很艰难,常常交不起房租。有时被房东逼急了,章太炎就会写一幅字,让夫人拿去市场上卖。可他打心底觉得这样做有失尊严,写字卖钱的次数少之又少。

  一次,有位好友来访,提出愿意出二十块银圆请章太炎写两幅字。当时章太炎正苦于没钱交房租,于是爽快地答应了。这事很快流传开来,一时间众多仰慕者纷纷上门要出钱买字,可清高的章太炎却怎么也不肯再写。

  画家钱化佛听说此事,笑着对那些讨字者说:“你们出高价办不成的事,我只需花几文钱就行。”众人都不相信,钱化佛便亲自去市场上买了几个黑乎乎的臭咸蛋,然后用牛皮纸包好,神秘地说:“有了它,我就能让章公乖乖地写字。”

钱化佛找到章太炎,指着那包臭咸蛋说:“如果章公同意给我写幅字,这包东西就是您的了。”章太炎不屑地说:“就是稀世珍宝,我也不会心动。”钱化佛摊开臭咸蛋,章太炎看到后一把将它们抢了过去:“你要写什么,只管讲!”那之后,钱化佛又多次带臭苋菜、臭花生等来讨字,章太炎从未拒绝。有人追问原因,章太炎笑笑说:“为钱财折腰是穷光蛋所为,为食物动心则是真性情流露。我宁愿吃臭东西,也不愿贪臭钱!”

  3:枯竹复生

  这是一个被世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朝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4:持世救偏

  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批评“以明心见性之空言取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的理学末流,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学术,由此形成了当时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并没有在社会上激起应有的回响,相反,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取而代之的是乾嘉考据学。章学诚作为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既反对考据学的脱离实际,亦不满宋学的空疏,于是重新提倡经世致用的治学风尚。他说:“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这充分显示出他的卓越之处。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晚唐章仔钧的《太傅公家训》是历代家训中少有之精品。此训融理于情,藏爱于义,文短意深,乃治家之典。他特别提出:“传家两字,日读与耕;兴家两字,日俭与勤安家两字,日让与忍;防家两字,日盗与奸;亡家两字,日嫖与赌;败家两字,日暴与凶。”可谓言简意赅,浅显易懂。他的四“患”训子更具哲理:“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要求子孙“尽本求实”作为立身之根本,切记“潜消未形”犹如防患未然。今天读此训仍感到此理,回味无穷,堪称持家教人的根本之方。

  《太傅仔钧公家训》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心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泣 。岂可入我祠而葬我茔乎?

  戒石具左,朝夕诵思。

  【译文】

  “耕”、“读”两字是为传家之宝,

  “俭”、“勤”两字是为发家之道,

  “让”、“忍”两字是为安家之本,

  “盗”、“奸”两字是为居家必防,

  “嫖”、“赌”两字是为亡家之路,

  “暴”、“凶”两字是为败家之源。

  不可存怀疑别人的心,不要听不利团结的话,不能干引起公愤的事,不要有贪图公众利益的行为。不良行为在萌生意念时就应当及早遏制,切不可发展养成恶习惯,最要紧的实事求是,万事以诚为本。

  子孙虽多而庸碌无才,是最大的不幸;家产虽富而喜于铺张,是贫穷的根源;门庭虽闹而调理无度,是最大的败落;交际虽广而结恶从邪,是最大的罪行。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精神萎靡不振,为人的礼仪如痴人一般茫然不知,却纵欲如狂,气度如乞丐一样卑鄙,败祖宗家业,辱父母名声,乡邻为之羞耻,妻妾为之哭泣,像这种人怎配列入我宗祠谱中,死后怎配葬我列祖坟地呢?

  以上安家处世格言,应日夜诵读,切记在心。


  【章氏宗训】

  一、尝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有云:“人而不知祖宗是禽兽也。”凡为人家,无分宗族多寡,必须先置谱籍,于上写记高祖讳某,字某,配某,曾祖讳某,字某,配某,祖考讳某,字某,配某,及其族曾叔伯祖考堂从再从并,墓茔处所,世代流传。附写以志所自庶。后修谱者有所考据。又须依《文公家礼》,置立神主牌,侍奉祖宗。忌日岁节,按时祭享,庶几不失孝子慈孙报本至意。伊川先生(宋理学家程颐的别号,颐字正叔,宅于河南嵩县东北耙耧山下,地处伊川,故称)云:“家必有庙,庙必有主。月朔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忌日迁祖祭于正寝。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数件,虽幼者可使渐知礼义。”

  二、族中叔侄兄弟,虽有所同堂,各派不同,以祖宗视之,具是一本所出。务要长幼有序,休戚相关,年时月节,婚姻庆吊,各尽亲睦之道。又须如古灵陈先生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无堕农桑,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吞贫,则为礼义之俗矣。”

  三、司马温公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然后改之,若不许,苟于事无大害者,亦当曲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乎。”为卑幼,为人子,要当三复斯语,服膺勿失。

  四、子孙不论贫富,年六七岁,即令亲师教以诗书,使知礼义。以至长大,学问有成,气质亦变。大则立身扬名,以显父母;次亦必为谨厚之士,可免废坠家业,且行事亦不失故家气味;其资性鲁钝者,学果不通,亦必责以生理,拘束心身,免使怠惰放逸,陷于邪僻。周益公有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旨哉斯言),务宜世守。

  五、人家兄弟,自幼,同父母,同乳,同衣,同寐席,同笑语;成童,同笔砚,同嬉游,甚相亲爱;至冠娶后,多以财利,言语些少相干,遂生嫌隙,阋墙不睦,甚为悖戾。尝诵法昭禅师偈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以启人友于之,爰因述以为处弟兄者之劝。

  六、“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乎?苟为不肖,今虽富甚,安知异时不贫贱乎?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而傲其舅姑,养成骄妒之性,异日为患,庸有极乎?借使因妇财以致富,依妇势以取贵,苟有丈夫之志气者,能无愧乎?”此司马温公格言,凡嫁女娶妇,不可不遵斯训。

  七、人家不和,多由不贤妇人所致。先儒柳开仲涂述诫云:“人家兄弟无不义者,尽因娶妇入门,异姓相聚,争长竞短,渐渍日闻,偏爱私藏,以致背戾,分门割户,患若贼仇,皆汝妇人所作,男子刚肠者几人能不为妇人言所惑?吾见多矣。”今阅世故,古今一律,不幸遇长舌之妇者,其尚深省于斯。

  八、近世后生,多立私会,酒食征逐,自谓广交多助。不知废时失事(误事),毫何裨益,甚至所交非人,朋淫聚博,引诱为非。身不知廉耻之事,口不道忠信之言,则其危害又非浅小。吾族子孙惟文会讲会当立,然须虚心下气,择胜己者友之,庶相观而善,有涵育熏陶之益,其同会又当以敬为主,诚意相孚,乃为可久之道,不然,面是心非,外合中离,稍涉利害,落井下石者间有之,皆由始之不谨,以致罔终,鲜不为外人所笑。切戒切戒!

  九、今日之祖宗即前日之子孙也,今日之子孙即后日之祖宗也。其举动贤否,肇迹启后,关系甚大,不可不谨。为子孙者孰不喜祖宗之荣显,顾念为后日祖宗者,可不作人自今日始乎?慎之慎之!

  十、作人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本,为臣忠,为子孝,居家俭,处族和,儒勤读,农勤耕,商贾勤货,举动光明,存心正大,谨戒暴怒,作事三思,凡此皆亢宗之事也。能由此者,家道兴隆,吉祥日盛。若卑污苟贱,不耻非为,浮躁狂诞,不自谨饬,逆亲犯上,不顾非议,听信谗言,疏离骨肉,懒惰不学,奢侈败荡,狠戾自用,与众不和,被巢取卵,结党外人,轻言妄动,起衅生事,凡此皆辱宗之事也,倘犯此者,亡身丧家,众所贱恶。一祸一福,较然明白,稍知自爱者,可不知所决择乎?因书于谱,以示鉴戒。

  十一、峰罗先生家书云:“为人祖宗父兄者,惟愿有好子弟。所谓好子弟者,非好田宅、好衣服、好官爵,一时夸耀乡里也。谓有好名节,与日月争光,足以安国家,风四夷,奠苍生,垂后世。若只求饱暖,习势利,则所谓恶子弟也,在家足以辱祖宗,殃子孙,害身家;出而仕也,足以污朝廷,祸天下,负后世。此岂祖宗父兄之所愿哉?吾愿叔父听之,子侄戒之,共怂成我做天地间一个完人。盖未有治国不由齐家者,何谓齐家?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斗争,不肆强梁,不欺乡里,不陵宗族,不扰官府,不尚奢侈,弟让其兄,侄让其叔,妇敬其夫,奴恭其主。只要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若使我以区区官势来齐家,不以礼义相告,便成下等人耳。”观此一书,便见人当以天下第一等事业自期待,不可徒羡光荣而饱者矣。且居官居家之法,备见数语,真有道者之言也。故录于篇,以为后裔有志者告云。

  右宗训十一条,乔谨述先贤绪论,附以己见,列为家规,非敢赘也。盖以家道正而后万物理,子孙贤而后世族昌,修身训后之要,无出于此。故庸著篇端,以为宗盟同志之助,观者幸恕其僭妄焉。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章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