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渊源

name origin

孙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 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位,现今人口约一千九百四十多万,排在第十二位。孙权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氏图腾

【释义】孙的本义是孙子,是儿子的儿子。孙字从子、从系。


孙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 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和姚姓孙氏得始祖。

  各支始祖

  孙应德:应德公至五派世系:一派始祖:孙应德,字千七,号腊湖,元元统二年甲戌六月初五寅时生,明永乐七年己丑十一月二十九子时没,寿七十六岁,葬腊湖岭窟塘黄荆山壬山丙向有碑,详注图记。元配:周氏,元至正二年丙子十二月二十四亥时生,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十月初三卯时没,寿八十九岁葬腊湖岭,兆福山良山坤向有碑详注图记。生子一:孙仲详。是为益阳腊湖孙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属于以避乱改姓为氏。

  比干是殷商末期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

  商王朝末期,朝纲混乱,商纣王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

  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

  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称王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孙氏、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

  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称卫康叔。

  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郌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

  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被周平王赐给公爵。

  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姬惠孙,姬惠孙之子名叫姬耳,为卫国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姬耳之子名叫姬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姬乙即以祖父姬惠孙的名字为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至今。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姬乙)的后裔。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其主流世系为: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名叫蒍艾腊,亦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后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孙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吕臣→?→蒍贾伯嬴→蒍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在与当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后,力量逐渐强大。商后期,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该部酋长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在后来分封中,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扩大,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

  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今扬越),至于鄂(今湖北),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周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国一度内乱。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楚蚡冒是春秋战国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为姓,蔫氏后来逐渐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蔫章之子蔫吕成,字步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蔫贾,字伯嬴,在楚庄王时任工正(管理王宫各类工匠之类事务的官员)。

  源流四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赐将军田书姓孙,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公元前1046年周国灭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史籍《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氏源于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氏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过,虞舜作为孙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传说,并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因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祖先,就把长女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妫满逝世后谥号“胡公”,古又称胡公满。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逝世后,其弟佗杀陈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又设计杀了陈厉公,立跃为陈利公。陈利公立五个月后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是为陈庄公。陈庄公在位七年后逝世,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为陈宣公。

  陈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杀掉了太子御寇。陈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与御寇交往甚密,因惧怕祸及自己便逃到了齐国,并改姓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时,田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并赐姓孙氏。由此看,这支妫姓孙氏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桓子),官为“上大夫”;五世孙无宇之子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至乐安并赐姓孙氏。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系黄帝后裔: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阏父→胡公满(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佗→公子完(后逃往齐国)→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源流五

  源于冒姓,出自汉朝初期大臣夏侯婴,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氏。

  夏侯婴,公元前?~前172年),沛县人,他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随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

  史书中记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从此,夏侯婴的后裔子孙中,便有一支后代演变为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改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又称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这在典籍《战国策》、《韩非子》、《汉书》、《儒林传》及刘向的《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史籍中,均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自称“孙卿子”。

  源流七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是为南方孙氏的一大支派。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十分喜爱他,便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萤火赋》传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

  源流八

  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氏,其中有些孙氏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氏。

  唐朝安禄山有一骁勇部将孙孝哲,本为契丹族人,原无姓氏,后因功官至大将军,自己取汉姓为孙氏。在安禄山僭位后,孙孝哲拜殿中少监,就是。

  “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孙孝哲的后裔子孙分散迁逃,皆以先祖自定姓氏为汉姓,称孙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所冠汉姓为孙氏、卜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科尔逊氏,亦称科尔孙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sun Hala,所冠汉姓为孙氏、柯氏等。

  源流十

  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因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多为复姓,因此全部被强迫改为单字汉姓。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氏等千古相传的古代复姓,也被稀里糊涂地成为被禁之例,这些包含“孙”字的复姓族人也不得不省改自己的姓氏为单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时期大臣轩辕斌,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山东的《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源流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时期名士朱一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字太初,他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

  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

  明朝武宗正德初年时,太监刘瑾开始专权,安化王利用刘瑾专横跋扈引发的天下不满情绪,派生员孙景文联络宁夏都指挥周昂等一批军官,突然发动了叛乱。起事后,叛军杀宁夏总兵姜汉,镇守太监李增,又派兵杀巡抚安惟学、少卿周东及一批执掌兵权的将领,然后占领镇城“放狱囚,焚宫府,劫库藏,夺河舟,大肆勒索庆府诸王,掠夺金币万计,充做军资。同时分封将弁,把守关隘,传檄文屡次历数刘瑾之罪状,与朝廷分庭抗礼!

  消息传来,“关中大震”。此时宁夏城中的将军仇钺佯装有病,闭门不出,暗中计划,在筹措与官军配合平定叛乱,于是他假装投降安化王,暗为内应。

  安化王事变的消息传至陕西,陕西总兵急派官军至宁夏平叛。官军在黄河东岸设防,防止兵变向东扩张,又烧大坝、小坝所囤积的柴草,以防为叛军所用。仇钺乘机向安化王建议加强黄河防守,使城中的叛军主力调出防务空虚,之后,仇饿乘机杀死叛军主将周昂及孙景文等叛军首领,轻而易举地擒获朱寘番。当叛军得知朱寘番被擒之后,部众溃散。

  当泾阳伯神英充总兵、太监张永率河东官军渡河进入宁夏镇城时,安化王叛乱事变已经被平息。安化王导演的流产暴乱仅仅持续了十九天,张永只不过押送安化王回北京处决而已。

  该事件之后,朱一元因为是安化王的宗族,他怕因此受到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

  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精格哩氏,亦称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汉义“洁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所冠汉姓为孙氏、金氏、精氏、景氏等。

  ⑵.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区、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孙氏、赵氏、肇氏、常氏、陈氏(丹觉尔察氏,备考)、艾氏等。

  ⑶.满族鲁布哩氏,亦称鲁布里氏、礼林德利氏,满语为Ruburi Hala,满族、蒙古族共有姓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蒙古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孙氏、李氏等。

  ⑷.满族孙佳氏,满语为S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即为孙氏。   ⑸.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氏、乌孙氏),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多孙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⑹.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在明朝时期曾冠汉姓为刘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待考)、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孙氏、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源流十四

  源于朝鲜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的记载,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

  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汉姓为孙氏。

  茂山大树部后历经唐、五代、送、元、明族人多有内迁辽东地区者,到了清朝时期,成为满州八旗中的高丽孙氏,世居望京地方(今韩国汉城)。

  源流十五

  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孙氏,主要源于景颇族的格亮氏部族。

  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著姓之中,格亮氏部落起源最早,是景颇族的祖系,其他各个氏族部落都是由格亮氏部族分衍而出,格亮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因此,其后其他的木如氏、堵引氏等小支氏族也都随之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六

  源于傣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傣族孙氏,源出明朝时期云南亏容甸(今云南红河)土司阿普世家,在明朝初期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后由云南王沐国公赐姓汉姓为孙氏。

  从明朝初期的阿普传至民国年间的孙正南,方容甸大土司历经二十二代之久,五百五十年左右,逐渐成为傣族孙氏的一大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七

  源于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佤族孙氏,源出佤族木依库氏部落,取谐音汉译为孙氏,后世代沿袭汉姓孙氏至今。

  源流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秦汉以前

  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的孙氏早期则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姓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姓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姓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繁衍乐安的孙氏,后成为了孙氏主要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秦汉之际,已有孙姓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带的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阳)一带的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出自孙武之后。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

  孙姓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孙吴凌家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流民于自己的庄园内,孙姓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自然会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

  孙姓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也乘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地盘的血腥厮杀,北方陷入空前的灾难,即永嘉之乱。大批北民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孙姓族人也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避乱,如中都割、氏举家移居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省和县)。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1、四川孙氏: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孙樵。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关东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诏赴岐陇行在,迁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后因唐末战乱而举家避住四川遂州。

  2、广西孙氏:

  广西孙氏多尊宋代的孙沔为先祖,孙沔,世籍山东青州府乐安郡白马县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曾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遂成广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孙氏

  《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代孙太和为本支始祖。孙太和为新安休宁始祖孙万登之后裔,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迁娄邑( 海市松江县),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上海一带,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历史上出现的孙姓名人较多。五代有孙汉英家族,明代有孙元化家族。

  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嘉定城厢),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进土的孙岳,是当地孙姓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书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代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

  明代嘉定出了孙元化家族,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 海浦东),有子3人。父亲孙继统,致力于诗作,不愿为官,后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三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著《杖左堂自娱集》等,后自嘉定迁居月浦。

  4、山西孙氏

  《解梁孙氏族谱》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县)。《代州孙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

  5、海南岛孙氏

  宋、元时迁移而来的,其来源地主要是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区。

  《崖县孙氏族谱》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历元、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其中一支即迁居今三亚的崖县。海南孙氏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

  移居台湾的孙氏

  早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远航至夷洲(今台湾岛),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到台湾谋生,孙姓移居台湾也在此一时期。《台湾省通志》说,早期移居台湾的孙姓有2Z起,如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县)人孙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陆丰(今广东陆丰县)人孙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阳(今广东省潮安县)人孙为发移居苗栗通霄;潮阳(今广东潮阳县西北)人孙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阳(今广东省揭阳县西北)人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同安县)人孙和定居淡水;孙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孙开移居永和秀朗;孙润移居新庄后迁北投;孙善抄移居今台北市东圆街;孙富挑移居新庄;孙贤生移居云林新港;孙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义溪口;孙海移居台南盐水;孙游寿移居今台南市;孙经移居苗栗苑里。龙溪(今福建省漳州市东南)人孙瑞敏移居彰化,后迁台中大肚;孙水移居台南麻豆;孙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今福建省安溪县)人孙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间 (1821-1850)镇平县人孙永科移居苗栗三义;安溪人孙神福移居台中梧栖。

  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孙姓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成为今日孙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1954年,国民党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台湾当时828804户居民、737种姓氏之中,孙姓有3273户,居第50位。在台北、宜兰、新竹、嘉义等 12县中,以嘉义为最多,有599户,台南次之,为320户。其他较多的地区还有:台北277户,新竹246户,苗栗184户,彰化166户。在台北、基隆、台南等六市中,以基隆为最多,有307户,台南次之,为 302户,其他依次为台北227户、台中 198户、高雄126户、阳明山69户。

  移居海外的孙氏

  东渡日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移居日本。孙姓人物从什么时候开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体裁编纂的《新撰姓氏录》中记载:身侠村主一族“出于吴孙权男高”。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其后裔辗转东徙,在日本改姓身侠。身侠,一作“牟佐”,是大和国高市郡的地名,孙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为姓。见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侠村主青为雄略天皇时人,从其中国式的单名“青”字推测,当是孙登一族中早期东渡的移民。因他会说吴语,又善文笔,所以多次出使吴地,在日本与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有商人孙忠者侨居日本数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国土始的 30年中,曾先后15次赴日,侨居时间累计 9年多,约占其30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孙中山先生“视日本无异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鲜: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殷王族箕子就率众5000去朝鲜,这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汉魏以来的各个时期,随着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交往的日益频繁,大批华人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开拓基业。

  移居东南亚: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如今东南亚华侨已达两千多万,其中尤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为最多,占我国三千余万华侨总数的80%以上。

  移居欧洲: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尚不过百年,但侨居欧洲的已达一百余万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美洲: 我国明清之际,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线,到达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中国人大批到达美洲,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哂方侵略者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贩去的契约华工,另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或为躲避战乱而到海外谋生的。这其中当让也有孙姓族人。

  分布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4%,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西,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

  当代,孙姓的人口约有1940多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9%左右。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频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3.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50%的孙姓人群。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福建,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2%,居住了大约21%的孙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汲 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博兴)。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千乘(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五代吴越为富舂。宋复为富阳。辖区在今浙江省富阳市。

  堂号

       东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东堂:以望立堂。

  安庆堂:以望立堂。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为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孝友堂:清朝著名学者孙奇逢之后,孙奇逢作有家规十八则,他推行孝悌观念,后人立祠曰[孝友堂]她反映了孙此家族的追求和治族措施.

  隐相堂:广东榕冈孙氏的发祥地,因南宋丞相梁克家当茂才时遊学于兹,后任丞相,孙氏后人立祠纪念,取名[隐相堂]一代儒宗朱熹作<隐相堂序>而赠,她昭示着后人,这里住过当朝宰相.

  兵法堂:因孙武以兵法十三篇闻名于世,其后人立祠曰[兵法堂]眧示族姓鲜明,突出,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等。

字辈

  山东

  山东临清:孙氏进烈甲月庆合长振兴中华文武连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树英杰善良(原)进烈甲月庆合长振新伟华琰培连瑞绍爱海茂鹤传钰勤英褀彩祥(今)

  山东般阳(淄川)孙氏:11世开始: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兆)启、豊(丰)寕(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 仁德、昌宏

  山东济南孙氏:永衡玉红加贤庆兆培长振

  山东济宁孙氏(映雪堂):(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

  山东临沭县孙氏: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山东邹城望云孙氏:人生祖为史,乘德羽善计,兴玉宝克勇,光大先世业

  山东惠民孙氏(裕后堂):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山东莱西孙氏: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山东莒县孙氏: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山东即墨孙氏(诒谋堂:)自十八世起依次字辈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山东即墨东夼孙氏: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山东高密孙氏: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山东汶上孙氏:光任树东然,道德传宜训,敦宗纪万春,桂颜庆祥云

  山东新泰孙氏:京东乙光,民志继士,亭玉维迎德,家庆绍征祥,相传繁衍盛,万代保安康

  山东邹平孙氏: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注:特许沿用孔氏家族字辈。

  山东夏津孙氏:耕读传训远 忠厚延绪洪 龙飞泽华宇 国泰永久常

  山东夏津孙氏:家声显振 宗绪恒昌 丕莫兆庆 令德延祥

  山东寿县孙氏:士克祖家传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长年

  山东烟台芝罘孙氏:克培鸿绪 谟烈维新 懋昭乃德 祖述功恒

  山东烟台莱山孙氏:怀星日起,希维永秀,丕振世德,万年吉昌,家衍余庆,积善乃光

  山东烟台牟平孙氏:廷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继耀隆,培芝植兰,庭秀联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山东蓬莱孙氏:乃士新从正大仁志导成良忠厚家业喜书继世长

  山东沂水孙氏:烈培玉洪(潇)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启字

  山东峄阳孙氏:毓肇葆承茂景晋中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山东商河、济阳孙氏: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山东般阳孙氏: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

  山东泰安孙氏: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强(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慧(贞)众(延)望(黄)

  山东泰安岱岳区孙氏:覃(谐音,13代)佩永继,兆启丰宁,重振方圆(共24代)

  山东德州孙氏:少晓寿丙加传长

  山东德州抬头寺乡白桥村孙氏:吉福维德奉敬守法

  山东济宁石桥镇崔院村孙氏:永文长传富........

  山东临沂郯城孙港口村孙氏:如志成宪传偕聿……

  湖北

  湖北乐安孙氏: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注:此为孙权家族字辈

  湖北汉川韩集孙氏:明元大士,汝嗣世业,科启锡光,祥开家国,江东泽长,淇澳颂德,金玉作声,清映书堂,文明兴振,相继贤良,显承模烈,万年杨芳

  湖北监利孙氏一支:乐安泽祚长宝鼎耀华堂功勋荣汉国典法重伦常乾坤应卜兆敬述定增芳

  湖北监利孙氏一支:一世学正大光明承祖承绍先秉宗邦

  湖北黄冈孙氏:原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家之克显光宗乃贤”改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乐平贵显胥宇楚黄”

  湖北宜昌孙氏:一支大唐光祖德开先宜宝善

  河北

  河北沧州孙氏: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河北故城孙氏:延毓树金洪学兴世、单玉方田庆加传

  河北唐山丰南孙氏:世首文明广宗连福善常焕庭洪作秀耀国凤增祥永绍怀能庆权承左志良殿宇荣建阁光宪锦家邦

  江西

  江西靖安义门孙氏: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江西赣州孙氏:德元亨利贞世太光宏泽文华经国祥千仁万远长

  安徽

  安徽潜山、舒城孙氏:修齐常吉庆,诵读裕经纶,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东安鸿业绍,联合骏猷新,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建功徙养正,立纪本敦伦,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运,光荣复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百代徵详发,兴怀续起人

  安徽合肥孙氏:文法万子人时嘉宗继日启光欲作述大本务敦实爱敬尚从先修齐定世传正家思效祖立志学前贤言行必信果忠勇智义全华夏建伟业宁宇奏凯旋

  安徽孙氏一支:国志永兆宏时来润寿长家隆承福庆元善启……

  安徽六安寿县孙氏:士克祖家传,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湖南、广西

  湖南醴陵孙氏(富春堂):绍开光先泽,孝忠发远谋

  湖南益阳孙氏: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湖南张家界孙氏:文明斯自超万代永开法

  广西北海孙氏:广建岗山光万公(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佩(志)景(学)兆绪(建)东

  福建、云南、广东、重庆

  福建晋江孙氏:谦焉如意经损乃自作受

  云南昆明东川孙氏:天思国正顺乾坤世泽长永远开宗义万代显荣华

  广东潮汕孙氏: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训宝若鼎彝积荫丰隆衍诸洪丕履安泰定贞寿恒颐

  重庆璧山孙氏:吉英维良永开光国正治

  重庆孙氏一支:正茂显臣学允世祖朝廷宗继元自可当选昌大云

  重庆奉节一支:应兆国体田,承忠秉再元,元会开天运,文明正家邦,德泽光祖远,诗书传世长

  浙江、贵州、河南

  浙江孙氏一支: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贵州孙氏一支:永德正朝廷

  贵州安顺孙氏一支:正应如维国必发登文章立士后德开基克成先志裕占兴仁凤腾有佐永启宗之

  河南台前县孙氏:家齐绪纲常,久远胤后襄,依理遵典训,笃靖履源康

  河南商丘、夏邑孙氏: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

  河南商丘、睢阳区孙氏:中保文献绍先贤,功德在己修

  河南邓州市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孙氏: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泽长;泰清传万载,忠厚永远扬

  其他

  孙氏某一支: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

  孙氏某一支:添应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继之启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际昌元运开宏景龙翔芳自腾光泽长焕炳定国滋纯良兴邦在登敏遵经守正传先绪齐远振

孙氏某一支:永杰贞强,国义家顺,世泽万邦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循吏宗。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漱石枕流。

  ——上联典自清朝时期的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威振齐邦。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的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时期的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冀北空群。

  ——上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朝时期的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兵书家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作赋天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芳传虞坂。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讲学却征。

  ——上联典出晋朝时期的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朝时期的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吴岭仙成。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时期的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负土培城。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时期的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孙叔敖,官令尹,邲之战中,辅佐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列为第一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两赋名留神州。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贤士高风冠北周。

  ——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朝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药方回春救苍生。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武略运筹定东吴。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根深实茂富春堂。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乐安郡。下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

  文章书有天台赋,韬略长传武子书。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下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盛。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中华孙氏赋】

兵家两祖,循吏首宗。经世韬略,文武咸通。得姓武仲乙,有氏芈叔敖。太行浩气,挺千秋脊梁;江东霸业,傲万里英雄。药王济世,积百代德业;国父匡时,唤亿兆觉醒。上下尊亲,诸昆流融。仁义礼智,秉正道弘。燃燃星火,蔚然国之风也;累累功勋,岂可笔端尽穷。

  夫天地气运,每有所育。风水各殊,钟灵毓秀。书公草创,诸昆繁富。孙子兵法,开博弈之大范;孙膑武道,继智较之脱俗。更有文台不凡,奇节阔达,两子勇猛,赤壁破虏。拒魏武之青睐,拓巍巍之三吴。平居已多春,乐安渐秀出。威威名高吴镜,赳赳志振齐都。堪曰韬略源自斯家,周旋当赖斯族。

  至于伯乐难得,声闻于天。可却千里之马,必听孙阳之言。映雪夜读,铭丹心刻骨;登高长啸,作龙音凤声。昌文脉之隆盛,数天台壮篇。皓首穷经,尔雅叔然。过庭论墨,书法光显。讲学辞征,清对松风明月;正色持衡,留得良史美贤。旷才生藻,握珠吐霞;朝阳喷薄,锦绣人间。

  大哉先善一身,而怀兼济黎苍。思邈妙手回春,悬壶有乾坤;传庭咄叱风云,举足系兴亡。承宗力挽狂澜,仲容学裨危局。巨源恸哭流涕,极论众生苦难;中山舍命投身,为公天下至上。可著千秋之书,岂苟一时之利;可使千兵之势,岂为一家之忙。生子当如孙仲谋,立功当效孙家郎!

  赞曰:赫赫孙氏,天生美裔。炎黄脉出,西周姓立。烁今震古,气吞千里。风流云外,骨挺山脊。学问致用,经天纬地。草木肃然,河岳同辉。大江东去,不减君子。天下为公,绵绵万世。(雪来野)


     【祠堂古迹】

  山东省平邑县武安孙氏祠堂

  山东省平邑县武安孙氏祠堂位于山东省平邑县东武安村北。

  据《武安孙氏族谱》载:武安支系是由乐安世系四十六世沔祖之曾孙孙元衍传而来,从始祖元至今衍传八百年余年数十万人,是目前全国较大的一支。先祖孙沔(公元996—1067年),字元规,系北宋司马孙渊之次子也,北宋真宗天禧三年进士,杨延昭之婿,因名家子历仕至四路节度使;因南征侬智高,战功显赫,晋升枢密院副使;因直谏册立宫人之事遭贬官至杭州;因北国边关侵犯告急,命为虎威大将军挥师北伐,功高进爵,封安远侯。北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北伐凯旋,班师回汴,并去延州(今陕西延安)赴任,途经山东费邑(今费县)西北七十里、蒙山之前、浚河之阳的“司家井”处,偶遇中风而卒。大宋英宗皇帝嘉其功哀其卒,命在其卒处原地礼魂而葬,愿武将军、安远侯地下安息,改地名“司家井”为“武安”, 即武将军、安远侯孙沔地下安息之意,此乃地名“武安” (今属平邑县柏林镇)的由来,并立祠于武安,命所在郡邑的官员春秋两季来此祭祀,从汴京开封移子孙一人定期轮流到武安主持祭祀。凡奉祀者老则回汴京,疾则回汴京,卒亦回汴京,北宋时按皇封祭祀正常进行。北宋灭亡后,山东费邑属金统辖,金人入侵,改朝换代,来武安祭祀的优惠政策也就荡然无存。所以就在金初来武安祭祀者回汴京交通不畅,困难重重,至公元1150年前后,乐安世系四十九世孙孙元(沔祖之曾孙,生于公元1100前后)来武安祭祀沔祖时,因兵荒马乱,道路不宁,回汴京不能,遂在此定居,此乃孙氏迁武安之源由。

  元祖定居武安后,娶妻生子,瓜瓞蕃衍,被尊为武安支系始祖。据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武安祖茔碑载:始祖元配屈氏、宋氏,生子二,长成、次旺,成生一子思祖,思祖生四子碑未载名;旺生子二,长思敬、次思孝,思敬无嗣,思孝有九子碑未载名,思祖四支及思孝长、二、五、六支留武安,其余各支徙迁山东各地,其中三支迁埠阴,四支迁费县白埠,六支(部分)迁蒙阴,七支迁泰安,八支迁滕县,九支迁峄县。由碑文中可以看出,此碑应为五世或六世所立,自武安始祖元至刊立此碑时(公元1332年)最起码已传六至七世约经一百八十年左右,这就说明武安孙氏始祖元定居武安应当在公元1150年左右,在时间上正于北宋灭后金始统中原的天德年间(公元1149—1135年)相吻合。因此,武安支系始于公元1150年前后是比较确切的。从碑文中还可以看出,为什么四世祖只有行序而没有名字以及立碑者也未有署名记载呢?这是由于公元1279年进入元统治时期以后,战乱频繁,灾荒连年,文化荒废,且元时还规定:“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老百姓便都没有名字,致使武安支系四至十六世共十三代人,或断代,或失考,不连续,有空缺。直到明弘治五年(公元1502年)才又有比较系统连续的传世文字记载,这就是四世祖只有行序而没有名字以及立碑者也未有署名记载的真正原因。

  山东省平邑县武安孙氏:此支以孙沔之曾孙元为始祖。元为乐安孙氏四十九世。武安尊元为武安孙氏始祖,山东省平邑县蒙阳武安孙氏从26—60世行辈为:

  26世至30世:洪(瑞)大(处)殿宝远

  31世至35世:令德维纯佑

  36世到40世:祥运纪振长 或者 钦赐念显扬

  41世至45世:同福临东江

  46世至50世:宣原苏蓟昌

  51世至55世:南河宁广浙

  56世至60世:台桂陕云漳

  (乐安孙氏八十四世、平邑县蒙阳武安三十六世 孙志祥提供)

3.jpg

  广东东莞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位于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始建于明氏中叶,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头宗亲赞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显得巍峨壮观,形状如踞一般,并于宗祠落成之日馈赠楹联,叙述孙氏世系源流,意赅言简,以教导后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联云:莘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开莞岭;妥先灵于寝庙,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贡香山。

  1986年秋,欣逢孙中山先生诞生120周年,中山大学历史研究室联同东莞市政协、文化局等,在长安镇召开孙中山祖籍研讨座谈会,上沙村和旅港同乡会均应邀列席会议。与会者以大量史料,证实孙中山代系出自于上沙村。广东省电视台随同拍摄了纪实新闻:孙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后在电视荧屏上播映,成为一时之重大盛事。旅港乡亲躬逢胜会,籍此倡议,修缮宗祠,扩建学校。

  1996年5月21日被长安镇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1.jpg2.jpg

  牛山孙氏宗祠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北侧,顺山势定址,选孙氏始祖旧地,取意于牛山命脉运系。据孙氏宗祠内现存碑刻《建修祠堂记》载:“……我家有任大夫之职者,有罗将军之封者,则庙宜准大夫制。但古礼难复,今宜立庙五楹;自始祖至五世祖合祭中龛,六世祖至九世祖则分昭穆焉哉。”当时征地共九亩二分五厘六(包括庙前广场),现今孙氏宗祠落成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并立碑记,存于祠内。

  江苏南京江宁区孙氏祠堂

  站在南京江宁区龙眠大道和芝兰路路口往西北望去,几百米外的一片灌木丛中,隐约有几处灰色的断墙和屋顶。那就是孙氏祠堂。祠堂以徽派风格为主,大门朝着正南,入口和前厅主体尚存,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其中东侧的牌坊保存比较完整。牌坊高近10米,坊额上刻着“节孝坊”。村民说,这是一座敕建的节孝牌坊,上方原先还有一块牌匾,写着“圣旨”二字,是乾隆皇帝赐的,可惜几年前被偷走了。

  山西运城闻喜县孙氏祠堂

  喜县岭东村看到一座孙氏祠堂。该祠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三月初十日,重修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二十二日。虽然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祠堂仍保存完好,其建筑结构的坚固程度令人叹服。这座孙氏祠堂居于岭东村中央,其大门面南背北,三开间,中间正上方悬木匾一块,阳刻行书“孙氏祠堂”。大门两侧有门洞,门楣为砖质,缪篆阳刻,右边书“明洁”,左边书“静嘉”。走过垂花门,是一庭院,正前方有三开间大殿,面南背北,檐下有两根石柱,柱上有一副石刻的对联,字迹清晰可见。殿内正中上方悬木匾一块,阳刻行书“昭假燕宜”。下方墙体凹内,立一始祖碑。石碑右边墙上有清嘉庆二年(1797年)六月镌刻的“闻喜孙氏世系昭穆图”,左山墙上镶刻“家法三十条”。孙氏祠堂历经风雨,仍保存完整,木雕、砖雕、石雕精美,极富地方特色,是研究明清地方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

  浙江省宁波市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位于宁海县西店镇樟树村,为樟树村孙氏所建宗祠故名。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唐广德元章,浙东统兵防御孙功辈“与平袁晁乱,驻兵紫溪洞,寻以疾卒”其子来宁海“奔丧,返径铁场石屏山,爱其地,插樟为识,遂迁居焉,后以樟树名里”。孙氏宗祠为乾隆四十年建。1956年“八一”台灾有毁,2002年重修仪门五凤楼。2003年3月28日将其中戏台藻井列为文保点,2003年被列为3级旅游资源单体。其中戏台的三连贯藻井为省内罕见。2006年5月25日,“宁海县古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氏宗祠古戏台为其中之一。

77094b36acaf2eddb08618428d1001e939019321.jpg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孙氏宗祠

  寿州孙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选址考究,环境优雅,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呈高墙封护式,白墙青瓦,错落有致,中正典雅,庄重大方。孙氏宗祠有牌坊、门前广场、大门、锡作堂、飨堂、回廊、香火堂和名人纪念堂等组成。祠堂两侧130米的长碑廊总面积为205平方米,碑廊边上花木葱茏,鸟语花香,近千名孙氏族人慷慨解囊,筹资修祠的功德簿赫然在墙,以示后人,群策群力,延绵世泽。

  福建省福州市孙氏宗祠

  远洋村孙氏祠堂位于鼓山脚闽江边的远洋村,祠堂坐南朝北,埕左有一座清代古厝,埕右长有一棵生机勃勃的古榕。青砖砌成高大前墙,墙裙刻有精美的装饰线;大门两侧夹以国公帽风火高墙;石框刻"孙氏宗祠"鎏金大楷四字,仪门分别嵌"入孝"、"出悌",门口雄峙吉祥物双狮。祠堂三进两天井,一进设插屏门,两边廊轩通大厅;二进祭祀厅后座为神主龛;三进设有议事室与贮藏间,正厅的红柱有楹联11副,内容为歌颂孙氏先祖,激励后昆。墙壁上展示有历代孙氏伟人画像和生平事迹。

  蒋陵

  蒋陵是中国著名历史文物古迹,又名孙陵,吴王坟,也称孙陵岗,位于南京市明孝陵景区内,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孙权,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东吴的建立者,在位二十四年。神凤元年大帝崩,时年七十一岁,葬于钟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孙陵岗,即今之梅花山)的葬地,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

  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皇后步氏和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蒋陵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内。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1957年8月30日蒋陵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8c1001e93901213f2a71a4eb58e736d12f2e9543.jpg21a4462309f79052c9d794510af3d7ca7acbd591.jpg

  【典故轶事】

  1:孙武练兵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史称“四姓之乱”),孙武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由于春秋时期的纵横捭(bǎi)阖的斗争形势,以及孙子祖上的实战经验,再加上孙武的个人天赋和兴趣努力,孙武在隐居时期对当时的战争、战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在他隐居的这段时期,他结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几乎改变了他命运的人物,如果没有此人的出现,《孙子兵法》很可能就会永埋地底,而不像今天这样风靡全球,这个人就是伍子胥(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将在后面细说)。伍子胥也是一个军事天才,他早于孙武来到吴国,此时已在吴王帐下为将。由于两人都对军事感兴趣,于是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军事问题。言谈举止之间,伍子胥发现孙武见识非凡,思想深邃,尤其是军事思想,推理非常严密且符合逻辑。这使得伍子胥对孙武的才干非常欣赏且十分佩服,尤其是在他看完孙武所著的兵法之后,更是大加推崇;这边孙武对伍子胥的才学也十分敬重。这一来二去,两人大有相逢恨晚之感,结成了莫逆之交。当时吴国跟楚国、越国是世仇,都想灭掉对方,欲除之而后快。而当时的情况是,楚、越都比吴国要强大,尤其是楚国,这是当时南方的霸主。新即位的吴王阖闾抱负颇巨,决心振兴吴国,攻打楚、越。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吴王决定发兵攻楚,但是在选派将领的问题上吴王颇有为难:伍子胥本来是最佳人选,但吴王怕伍子胥公报私仇进而影响自己的全盘计划而给予了否定。此时伍子胥乘机向吴王推荐孙武,在多次举荐之后,吴王终于同意面见孙武。吴王在阅读完孙武的兵法之后,决定让孙武实战演练一番——光说不练假把式嘛,且决定用妇女来演练,这的确是在故意刁难孙武。但是要知道我们的孙武非是一般的口头先生,是有真才实学的,孙武尽皆应之。于是吴王从宫中选出180名美女,交给孙武训练,自己则在一旁观看。孙武把这180名美女分成两队,将吴王的两个宠姬分别任命为两队队长,命她们全都持戟站立。然后向两队美女士兵问话道:“你们都知道你们的前心、左右手与后背吗?”众人答:“都知道。”于是孙武传令道:“我喊前,则向前心看齐;左,则向左手看齐;右,则向右手看齐;后,则向后背看齐。听明白了吗?”众人皆应之,表示已经明白。约束既已布置完毕,孙武即令人摆好鈇钺(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表示如有违令者将军法从事,随即又三令五申地重复要求。训练正式开始,起先击鼓向右,众人本该是向右手边看齐,不料这些平时娇惯的美女们没有一个正经的,都在那里笑得是花枝招展,俩宠姬队长甚至都笑得快坐到地上了。孙武没有责怪她们,只是说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这是为将者的过错。”于是又三令五申地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要求,这一次击鼓向左,岂料这次众人笑得更厉害了,俨然没把刚才的训话放在心上。这一次孙武不干了,他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这是为将者的过错;约束既已申明却不依令行事的,这就是士兵的罪过了。”于是决定将两个队长斩首。吴王正在台上观看,此时看见孙武要将自己的宠姬斩首,“大骇”,急忙派使臣传令道:“寡人已经知道将军擅于用兵了。寡人如果没有这两个宠姬,则食不甘味也,望你饶恕她们吧。”此时孙子心想,我要不给你来点真格的你还真以为我是病猫呢,如若不斩,那我以后还怎么混?威严何在?此时不斩,更待何时!反正就一条,此二人必须得斩。孙武有他的理由:“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将两名宠姬队长斩首示众,同时又命令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孙武此举确实收到了震慑群芳的效果,大家看到此人连吴王最宠爱的妃子都敢杀,无不心下骇然,训练时全神贯注,生怕有所疏漏而被斩首。这一次再击鼓,众人前后左右相当整齐,跪下站起也丝毫不乱,规矩得可以用绳墨来测量,而且没有一个敢出声的。此时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士兵已经训练整齐,大王可以到下面检阅。只要是大王所欲用的人,即使让她赴汤蹈火,也不成问题。”而此时的吴王正由于宠姬的被杀而懊恼,哪还有心情去检阅这支“军队”?吴王只是答道:“孙将军辛苦了,就让他回去休息吧,寡人不想下去检阅了。”孙武听后连连摇头:“大王只是爱好兵法的词句,而并不能实际使用它。”

  在一旁陪看的伍子胥赶紧劝道:“大王,我听说兵者凶事也,绝不可空试。要想兴兵诛伐暴楚,以称霸天下威震诸侯,非孙武这样的将才不可!你不用他,那谁能跨过淮河渡越泗水,去千里奔袭强大的楚国?再说了,不就两个宠姬吗?宠姬易得,大将难求,有了孙武这样的大将,还愁没有美女?”应该说阖闾还是一个比较有眼光、有度量的君主,在这次演练中虽然失去了两个宠姬,但他也从此了解孙武会用兵,知道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最终捐弃前嫌,拜孙武为将。而孙武呢,也投桃报李,专心替吴王训练军队。结果吴国由于有了孙武和伍子胥两员良将重臣,发展得相当之快,没过几年国力便充实起来,尤其是军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孙膑的智慧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跟老师鬼谷子学艺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把孙膑和另一个弟子庞涓叫到身旁,说要考考他们的智慧,老师出的题目是“你们两个到院子里去,然后想办法把我从屋子里叫到院子里”

  当时是寒冬腊月,天空还下着小雪,两个人想这是什么考试啊但是又不得不认真去做。于是两个人来到院子里,庞涓首先叫老师,“老师快出来,山上老虎正在捉兔子呢,快来啊。”“哎呀,我看到······”任凭庞涓用尽心思想办法,老师就是纹丝不动,最后庞涓败下阵来。

  孙膑想了想,没有像庞涓那样去骗老师,只见他走到门前对老师说:“老师啊,此刻天正下雪呢,屋外比屋里要冷好多啊,你在屋里怎样能出来受冻呢能不能用别的方式啊”老师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问:“那你说用什么方式啊”孙膑说:“外面冷,屋里暖和,谁都想在屋里暖和,如果我们能把你从院子里叫进屋里来,这样公平些,老师你认为呢”老师说:“好吧!我到外面去,看你们两个到时候服不服。”但是当老师推开门走出来时,孙膑立刻上前深鞠一躬说:“老师您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3:乘马射虎

孙权喜爱狩猎,常常骑马射虎,早出晚归。一次,孙权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扑上马鞍,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老虎受伤试图逃走,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最终老虎被抓获了 。重臣张昭曾劝谏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天下耻笑?”孙权道歉道:“年少虑事不远,此事有愧于您。”但始终不能停止,于是做射虎车,车中不遮盖,自己在里面射虎。当时有脱群的野兽扑向他的车,孙权每次都以亲手搏击为乐。张昭多次规劝,孙权常常笑而不答。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

  4:照雪聚萤

  孙康,是晋代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人。他从小家境清寒,但非常聪敏好学,一有空闲就在家里坐下来读书,渐渐地养成了习惯,每天非要读到深夜才入睡。古人晚上读书,需要点油灯。孙康由于贫困,家里经常买不起油,晚上读书就不能不受影响。碰上这样的时候,孙康心里就心感到非常苦恼。

  有一年冬天,家里的油又用完了,一时没有钱去购买。接连三个晚上,孙康无法读书,感到比什么都难受。到了第四天早晨,天空彤云密布,朔风凛冽,不久就纷纷扬扬地下起鹅毛大雪来,把周围的山丘,河流、房舍、田野,妆点成一片银白世界。孙康屋前的场院也给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被。入夜以后,新月初升,淡淡的月光斜映在雪地上,显得格外明亮耀眼。孙康看到这种情景,忽然灵机一动,就拿着凳子和书本走出屋来。他坐在凳上,侧着身子,把书本凑近雪地。雪光映在书上,也能看得清楚。他高兴得马上琅琅地诵读起来。刺骨的寒风一阵阵从他身上掠过,孙康的脸、手和脚都冻得麻木了。可是他全神贯注在书上,似乎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读完一本,他才站起身来,在雪地上走几圈暖暖手脚,然后换本再读,一直读到东方发白。孙康刻苦好学的精神,使他的学业长进很快。因此他年纪很轻的时候,就由于博学多才而受到朝廷的徵聘,后来官至御史大夫。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郡(治所在今湖北公安西北)人。父亲车育,担任过郡主簿(管文书的官员)。有一次,太守王胡之看到车胤,就对车育说:“这个孩子将来定大有作为,你应当让他专心学习。”

  车胤读书非常勤奋,几乎每天手不释卷。他家境也不富裕,经常买不起灯油。有一年夏天,家里的油用完了,晚上读书成了问题, 他体谅父母的困难,决心自己想办法解决。夏天的夜晚,南方的草木丛中,到处都可以看见一闪一闪的黄光。车胤要母亲给他做了一个练囊(用半透明的白色薄纱做成的袋子) ,自已到院子里去捉萤火虫。不到一个时辰,车胤已经捕捉了几十个萤火虫,放入练囊结上口,打算挂在屋子里,代替油灯。那光虽然不太明亮,但照在书本上却可以看清字迹了。就这样,车胤凑着萤火读书。一袋萤火虫死了, 就去重新捕捉。整整一个夏天,他用这种聚萤取光的办法,读了大量书籍。几年以后,车胤的才学在十里八乡中出了名,后来也中举为朝廷官员。

孙康照雪和车胤聚萤,这两个不同的故事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即使学习条件不好,只要勤奋好学,还是可以取得成就的。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勉学》篇里专门用“照雪聚萤”来教育子孙,这个成语从此就流传下来了。

  5:中山装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省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当孙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孙奇逢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他以其名节和学问闻名于当世,他的家训思想也为后世所推崇。他十分重视政治家教子之道,曾自定《孝友堂家训》和《孝友堂家规》以训诫诸子。他认为:“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离其身”,“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难矣!”所以,“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而教诫子弟又是“第一要紧事”。倡导“教家立范,品行为先”,要“存士节,养耻心”,反对“爱而不劳”的“禽犊之爱”。告诫诸子“为端人,为正士”,“安贫寡欲,修德敦睦,守分谨言,克勤克俭”等。


  《孙氏家训、家规、宗规》

  《孙氏家训》

  明宗法;立宗长;修宗谱;重丧祭;谨坟墓;供子道;励臣职;笃友爱;

  宜家室;端蒙养;来教训;序尊卑;敬师长;择交友;定生理;重婚姻;

  别内外;明善恶;禁争讼;睦宗族;和乡邻;恤孤寒;严举行。


  海宁《孙氏家训》

  【伊桥孙氏《家庭要事》摘录】

  一曰:早眠早起,不误事机。节省衣食,使留有馀。遇有大事,用之者舒。

  二曰:毋好赌博。赌博之害,为禍不浅。习染日久,心志荡然。大则伤身,小则伤财。

  三曰:毋好争讼。讼至危险,小能化大。争财争产,得不偿失。毋轻涉讼,致悔莫及。

  四曰:屋宇器具,宜勤修葺。公家之物,尤宜珍惜。整理修治,视同一律。

  五曰:定时饮食。饮食迟早,尤贵得时。若一失时,事事皆迟。致令下人,饥饿难支。

  六曰:分别礼节。礼节往来,操之有则。视家贫富,以定丰啬。不可任意,不守法则。

  七曰:宴饗宾客。待人宴客,当视人数。新旧亲疏,持之有别。或丰或俭,须酌品物。

  八曰:敬惜米谷。布帛衣服,亦宜爱惜。若不爱惜,暴殄天物。勿谓有馀,可以轻忽。

  九曰:谨关门户。大小门户,以时启闭。虽临大事,心力交瘁。临睡之时,必亲检点。

  十曰:洒扫庭除,务宜清洁。拂拭桌椅,半在自己。毋靠他人,致不饬理。

  十一曰:完全器皿,毋令分离。安藏杂物,贵得其宜。不使动作,损害贻讥。

  十二曰:富室子弟,挥霍最易。一旦中落,追悔无已。宁使躬耕,为衣食计。毋令卑鄙,致讥失体。

  十三曰:勤记账册。往来银钱,全凭簿册。宜勤笔记,以免忘却。庶几远年,头头有著。

  十四曰:时防火烛。炉灶烟卤,随时洗拭。燃灯过夜,勿可轻忽。必置水盆,庶无一失。

  十五曰:训诲婢仆,宜循法则。毋过鞭撻,造此恶孽。冬日衣衾,须令温热。切勿过华,亦勿过惜。此家庭要事,言之甚详,行之不易。

                                                                                                                               【来源】:富阳市龙门镇


  龙门《孙氏遗训》

  日暮研穷经史,春夏服力田畴;

  勿恤栉风沐雨,常怀刺股悬头;

  笃学方能入圣,深耕乃亦有秋。


  寿州《孙氏家训》十条

  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二、丧葬必遵家礼,随家道之丰歉勿奢俭致敬致哀。

  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春露秋霜君子履之必有凄怆怵惕之心。每年庙祭墓祭必于春二月,秋八月择日,各具衣冠同集宗祠庙,祭墓毕必有酒食,一以展孝敬之思,一以联敦睦之宜。

  四、和睦九族,念祖宗一派流传各宜相亲相爱,勿恃强凌弱,勿以智欺愚,有事告于同族处分。不可因小忿构讼有伤族好。

  五、尊卑长幼礼节不可紊乱,疎忽不讲。

  六、居家宜戒奢靡,崇勤俭,或耕或读,务正业,以培根本。

  七、居心要存仁厚。勿事残刻奸巧,上亏祖德,下剥削子孙。

  八、平日宜敬师傅,亲正人,不可呼朋引众、聚饮赌博,有坠家声。

  九、族中子弟有聪俊者,宜敦品读书以期上达,不得问外事交接官府。

  十、婚姻要择门第,不许论财。


  《孙氏家训》--《孙公·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孙氏家规》

  一、继始祖者,明宗典,宗子有君道焉,宗其百世不迁为大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为小宗。宗族有大事,小宗各率子弟听命于大宗,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道也。

  二、立祠正嗣,正乃相宗子不及者也,必须存心正直,处事公平,然后人心可服。倘宗族不事禀诉族长,祠正须会集大小宗从公处分,不服然后鸣官,不可挟私武断,以伤族谊,苟非其人,另举以代。

  三、励臣职,普天之下皆王臣也。凡族有出仕者,必期上不负国家,下不负所学,即为草莽之臣,亦当深耕易耨,早输国课,奉公守法,不罹官刑,是亦忠之属也。

  四、供子道,百行莫先于孝子之事。亲总要一段真爱心,有真爱,即菽水可以承欢,不然,虽牲醴虚设耳,或事继母,或庶母所出,而嫡母存,均宜尽孝,顽嚚尚且能格胡亲心之不可回也。故子弟不孝者,祠内宜重惩之。

  五、笃友于兄弟一体而分发祥之家,未有不本於雍睦者,近世多相孛戾小,或搆争大,或兴讼子孙,因而渐染世为仇, 良可哀也。凡我子姓,当念同胞之谊,平心观理,不惑妻子之言,不听细人之谤,缓急相顾,一气同心,则厉气消而祯祥,应家道日昌矣。

  六、重婚姻,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继后嗣,礼莫大焉,切不可指腹割襟以胎后悔,弃信速狱,率由此也。彼夫出身下贱,经事数姓,既配合之,可苟讵名节自之爱,彼且居然以为妻,岂族人俨然以为姆,且婶乎,名号不正,称谓实难所宜。槟而不序者也,其或族中亲戚子女,分次不相当者,律有明禁不可婚配,已往不究,将来宜戒。

  七、重丧祭,衣衾棺槨,必遵其制 ,尝神 祀必尽其诚。

  八、谨茔墓,此乃祖宗体魂所安,子孙世守也,必祭扫,以时培养松楸庇阴宅兆,若有擅侵伐者,禀诉族长,祠正责罚毋恕。

  九、睦宗族,宗族众矣,溯其先孰非,鸿庆公之齿、毛、肤、发乎,凡我同族,卑幼宜敬尊长,贤智须教愚昧,强众应扶寡弱,宝贵当恤贫贱,彼此相维,有无相济,患难相顾,此谓睦族,若乃奸猾者,用计以欺宗族,凶狠者,恃拳勇以陵尊长,是族中之蛇蜴,人类之虎狼,祖宗之大罪人也,宜拘于宗祠量轻重,以加责罚毋恕。

  十、族中宜存敬爱,不可以睚眦小怨致升嫌隙,或田产债务不明,至可控诉,通族齐集宗祠,秉公调处,毋得偏袒,倘轻自兴讼者,先治以不守家法,次论其事之曲直。

  十一、族中宜息争崇,让不可以卑犯尊,亦不可以长欺幼,倘憾劣不遵,能通族当秉公议处。

  十二、族中节烈妇人,年少孀居,不论有子无子,能守节始终无玷者,宗族即为之建坊旌表,若贫无衣食者,宜周济之。

  十三、恤亲邻,凡群居接壤之人,我以彼为工藩篱,彼以我为唇齿,故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自成仁里。

  十四、务勤俭,贫富本无定形,故治家宜以勤俭为先,勤则业日起,俭则家业不匮,未有男务耕稼,女工难能桑麻,犹然冻馁无依也。

  十五、习文艺,文艺者士人之羔雉也,故教子弟者,凡经、史、诗、赋、章,务令含英咀华悠然自得,又岁课月试定其优劣,以行赏罚,则敏者趋前,钝者,亦不居后矣。

  十六、治家须要严正,礼云:外言不入内,内言不踰阃,今人家妇女笑言之声,喧于户外,且入寺烧香,纵观戏剧,毫无禁止,考之古训,其咎安归。凡我族人,当于平时劝戒,使内外肃然,不可视同儿戏,此正家之要道也。

  十七、定生理,居家以治生为先,士、农、工、商所业不同,生理则一为父兄者,量子弟材质而教授之,则生理易就,然务期始终一,途不可中道徙业。

  十八、济茕独,族盛之,家能无鳏寡孤独乎,族中富厚者,见此宜深哀悯生,则周济之死,

  十九、别男女内外之礼,风化所关,礼云:男则殡埋之庶存者,蒙恩亡者载德。女不相授受,盖别嫌明微所,以防其渐也,并三姑六婆,不可使之入门。

  二十、戒嫖赌,破家俗,惟此为甚,子孙犯此,族长宜痛惩之。


  《孙氏家训》

  一、事父母,自大舜至今,称孝子者,班班可考,步武甚难。吾不遽教汝以孝,而先教汝以顺;凡父母有命,不可违;教汝好言,当记忆不忘;教汝好事,当勉力而行;父母有事不辞,劳苦而代之;父母有恙,多方调治以安之;兄弟间,兄宽弟恭;夫妇间,夫唱妇随,能如此,则父母之心亦顺矣。

  二、事长上,不但宗族父兄,凡年高有德皆是也。为幼辈者,当隅坐随行,有问则起,而对言不可伪;有命则承受惟谨,不可推诿;有物必双手奉上,言语要和气,举动要安闲,不可轻躁,切莫如世间子弟,飞舞轻扬,荡弃规矩,为人背后讥笑也。

  三、事师,盖人之身,亲生之师,成之者也。第一、要顺师之心,教汝念书,用心诵读,教汝写字,用心端楷,教汝读书,用心理会,教汝作文,用心思想,书籍要完整,不可毁坏,几席要洁净,不可污秽,举止要端重,不可轻佻,言语以柔和,不可粗率,有过责之,必须顺受,不可心非,不可背毁;第二、要知师所难言之学,如至精之理,至妙之文,可以意会,而不能以言传者,师不能取弟之心而授之也,当静气凝神以悟之;第三、要知师所难言之事,如食性之爱憎,身体之寒暖及诸凡琐细不可明言处,为弟子者悉,宜会其意会奉之。

  四、读书字眼要清,不可模糊,平仄要正,不可混淆,最忌强记过后即忘,此初学时事也。若到讲书作文时,第一、要精明书旨而默识于心,熟读古文时,文而运化其意;第二、要心静功纯,罗一峰先生曰:“人自闹时,吾自静,不知春去,岂知秋”此诗可味;第三、要立志坚,久寒暑也,只如此学,不到发达不止,汤霍林先生曰:“从来卿相苦中亨”。

  五、朋友乃进德修业之助,一时投合,终身以之,故其始交也,不可不慎,必于未交之前,访问审择,实见其言行学问,有胜于我者,然后与之为友,于居常聚,处及宴会、游观之日,不可彰人短,不可矜己长,毋谈闺阃,毋发人隐,至于规过劝善,必尽心而善言之,或书旨,未明奥义,未达彼此,共相阐发,然诺不失信,交际不论财,而友道得矣。

  六、行坐服食威仪者,身之法度,德之廉隅,古人八岁入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故其时后生小子,威仪容貌,习若性成,今人但知教以读书,于礼节则不讲,何哉!孔子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盖言威仪之,不可不谨也”,礼内则云,手容恭足,容重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燕,居之时,且然而况,先生长者之前,宾朋往来之际乎,礼节委曲不可胜数,且举汝所易晓者言之,行不可回头,掉臂亦不可涯摇摆,遇亲友辄拱揖,遇长者辄随行,遇美色不可淫视,坐贵端庄凝静,膝不可动摇,足不可箕踞,与人并坐,不可横肱,立必两足整齐,不可偏任一足作跛倚之状,不可中门而立,不可与并立、对立,所以远不敬也,冠服必须端正,与人同食,箸不可先举,亦不可先放,物必取小,食必留余,饮茶酒不可流歠,凡在席间,不可言某物可口,某物不可口。

  七、婚祭丧葬,悉宜遵文公家,礼虽有贫乏力不能举者,而大节所在断不可缺,至浮屠治丧,世俗相沿,锢蔽已久,甚难遽革,为父母者当以治命,戒作佛事,其子孙自可恪遵,否则人或有讥其薄于待亲者矣。

  八、访朋友,凡到人家,将上堂声必扬,恐有内眷,令其知避,先问某人在家否无将命之,人闻女人问答,即转身趋也,不可迟留,若朋友在家留坐,笑语瞻视,不可任情无忌,至伤雅道。

  九、处分,贫乃士之常耳,不可怨天,不可忧人,不可因贫而取非义之财,不可因贫而为下践之事,不可因贫而鄙视乎己,不可因贫而废弃其学,贫愈甚,而学宜愈笃守,宜愈坚,自然甘自苦生,福自德来也。

  十、守身,存心常正直,作事必端方,治家须勤俭,处世贵谦和,事上忠以敬,待下恕以宽,拂意之时须忍耐,快心之日莫猖狂,见人之得毋妒忌,见人之有莫贪求,诸恶孽中淫最大,不可萌邪心,飞潜动植,无罪无故,不可杀此,独善其身之事也,若欲善天下还有大学问、大事业在,儿孙当自勉焉。


  孙家河《孙氏家训》

  一、尊祖敬宗。尊祖懿親,常怀思源感恩之念;祭祀祖先,务达追远虔诚之意。

  二、孝敬长辈。孝敬父母,岂止吃喝穿戴之要;赡养老人,理应顺心常伴周到。

  三、读书立志。读书务精,认真仔细不厌不倦;立志要远,努力践行勇攀勇登。

  四、勤俭持家。勤劳节俭,虽甚富足亦当牢记;奢侈浪费,纵有金山万不可取。

  五、和族睦邻。和谐家庭,乃创业兴业之基石;敦睦族邻,当涉世处世之基本。

  六、谨慎择偶。不恋门赫,钱财权势奢靡之户;但求志同,品质素养文明之家。

  七、教子有方。传子以德,厚德载物终归兴旺;遗子以财,巨财安逸必致衰微。

  八、敬业多能。敬业尽职,乃从业之根本所系;一专多能,诚立身之要义所在。

  九、助人为善。莫言恶小,纵容式微始酿大祸;勿道善微,积聚滴点终成鸿德。

  十、忠诚爱国。诚实守信,为生命之至上品质;爱国亲乡,乃人生之至尊品德。


  《孙氏家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及子孙,悉本义芳。

  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驯章。

  读书为重,次则家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渊,六行皆葴。

  礼义廉耻,四维毕章;处于家也,可碑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饴羞宋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类相戕;不念同忾,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劂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孙氏宗规》

  以前先祖续谱时规定的家庭训言凡例十条有更改之必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附:第五次续谱定的凡例十条

  吾孙氏前人遗留家庭训言有规定规模十条将各条开列于后以备后人照例而为之示勿忘矣

  凡例十条一

  祖茔内于清明节前添土修坟年按四季祭墓于墓前焚化纸钱行祭礼叭冬至日以三牲酒礼香烛纸锞鞭有族长率各支支长与年高之人于墓前以礼祭之务遵照此

  祖庙内第年按二八月中旬祭祀每至年节应悬挂祖像摆设馔香烛纸锞鞭族众皆至行祭礼至正月十七日关闭庙门如有嫁娶之事开庙门以喜礼祭之除此以外不准闲人进庙

  家庭教训本族人不许依强欺弱以少凌长不守庭训故犯王章遂便骂人如有违者在宗庙内有族长年高之人用要棍责罚按罪责之

  命名历例自祖上以来排行命名久无定字今次择选二十字以为命名之定例十世以上者不能划一自十世以下凡各支命名务宜遵此

  遵此二十字非居末非居中各支子孙命名之时宜敬避各支祖讳此以尊祖敬宗之意也事非细致后世切记之

  谱式定例吾族宗谱竖五格横连边九行竖五格为之五辈同堂横九行为之九世同居此式前人之志后人切不可改之遵照为要

  叙谱列式之定例谱式某人无子过嗣必于承嗣名下写出嗣某人名后写出嗣某人在于过子之人名后写配某氏无子过某人几子为 嗣子

  配氏式样嫡妻写配某氏如嫡妻早亡再配氏写继某氏如嫡妻生者再配氏写庶某氏切不可错务为要

  作亲眷之关系同姓者不准与同姓者作亲就是同姓不宗者亦不准作亲务遵为要

  宗派关系吾族自先祖以来不准义子承继屡次续谱不准义子入谱恐乱宗也务遵为要

  祖茔内有杨树数百株松树数百株不准族人独自变卖如有公共用项或续修祠堂或买祭田地有管事人邀请本族族长并各支支长开全族大会议决可也茔地有山黄草每年变卖以作公用务遵为要

  今补充二条:

  历史上充当加害乡邻之族奸、村奸,助纣为虐,仰仗贪腐官员之淫威,操乡间恶痞为打手,肆意扰民害民凭私欲图私利剥夺族人或村民权利之本族人士,可视为吾孙姓败类。需列名记录之,以达鞭挞族内恶人警示后人之目的。望后人能谨记此事

  历史上族内在所发大事中出现的贤达之人之贤达之事希后人能作记载

  第六次续谱对以上的凡例十条有更改。更改主要表现在男女都上谱这方面:

  时代变了,一切也要随着变化。原来的带养、抱养、有女无男不能入谱的旧的传统观念也要来个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历史潮流。这次对于无子族人的家庭,女孩、抱养带养的孩子都可以上谱,是大家讨论研究后达成的共识。男女都一样,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如此。但是我孙氏规定的其他族规仍有遵守之必要。好的宗族传统仍要发扬光大。另处增加二条主要牵涉族人行仁行善和有权族人行恶之记载

  二、克让祖的同一个曾祖父的思恭后人的新规定:

  《孙氏家训》

  安平以存士节,寡营以养廉耻,洁室以妥先灵,斋躬以承祭祀,既翕以协兄弟,好合以乐妻孥,择德以结婚姻,宗睦以联宗党,隆师以教子孙,勿欺已交朋友,正色以对贤豪,含洪以对横逆,守分以远衅隙,谨言以杜风波,暗修以淡声闻,好古以择趋避,克勤以绝躭乐之蠹己,克俭以辨饥渴之害心。

  2008年寿光道口重修孙氏祖塋

  孫姓八十字格言:(寿光道口孙氏也是克让的后人。)忍耐全身本,勤儉立業根; 能行忠與孝,福祿萬年深。恭寬信敏惠,廉潔謙讓溫; 睿智聰俊遠,仁義勝貴金。品節宜祥明,德行須堅貞;事理學通達,和平常存心。建全新宗好,永傳世祥連;延長子成守,俊松萬吉賢。

  姚江万石宗祖训(《余姚开元孙氏宗谱》卷一):

  夫齐家睦族1之道,恩义孝悌而已矣。为尊长者诚以恩义涵育2乎,卑幼节义防制3乎,家众则抚下之嘉猷4,宽而严矣。为子弟者,惟孝以亲其亲,悌以长其长,而事上之天伦,正而厚矣。如是家风,有不雍睦5而族,不致昌盛者乎,然而族中家室,恒有纷竞6不协,伦纪7不修,大率8由于财物不公以致乖戾9,或奸伪好尚,以相凌忽10;或因小庇不足,以伤大义;或骨肉较能否,而不能相下者,此皆由于孝悌恩义之道不明,而未知祖父一本故也。苟以范文正公曰:举族皆祖宗子孙,皆当亲爱之也,百代皆由于一祖尊长,皆当敬事之也。故愿吾万石宗后裔,各敦友让,各徇本分,各训家众,有聪明而多才者,教以科业,愚鲁而贫乏者,示其生理11,顽恶者绳之以法度,毋以恶吞善,毋以强凌弱,毋以卑踰12尊,毋以疏踰戚,毋以女专男。不逆、不欺、不妒、不阿13、不淫、不僣14,夫是则尊卑内外咸归,和好有古昔至治之风矣。苟谓无祖也,无族也,无父母也,子孙如无有者也。谱亦何用也哉,幸我门食禄万石宗兄侍郎作谱,予亦有万世不得已之心,制此训辞于谱,以示后人,愿后为宗子而有敬祖之懋德15者,懂藏牒谱,不许旁支滥收,如不遵祖规,作不孝论,通族罚出银两,以作公用。故于会族之时,常以此旨申戒子孙,宜立宗约,以范围其族,幸致俗尚风习,贤孝则积善必有余庆,且闻远祖孙锺积修阴隲16以致五代为帝,岂知他日万石之隆不有常乎?谨记。

  端平三年作。宋淳佑十二年正月,赐进士出身知昆山县大理寺少卿九世孙秉中撰并书。

  注:

  1、睦族:和睦亲族。

  2、涵育:涵养化育。

  3、防制:防备和控制。

  4、嘉猷:嘉,善;猷,道也。治国、治家的好规划。

  5、雍睦:团结,和谐。

  6、纷竞:纷起竞进。

  7、伦纪:伦常纲纪或条理。

  8、大率:副词。大概、大致、大体、大略。

  9、乖戾:性情急躁、不合情理。

  10、相凌:相互侵扰。

  11、生理:这里作生计解释。

  12、踰:这里作越过解释。封建强调尊卑有序。

  13、不阿:不曲从,不逢迎。

  14、不僣:不奸诈狡猾。

  15、懋德:盛德。

  16、阴隲: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也指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孙氏家训》(《余姚开元孙氏宗谱》卷一):

  登仕籍1者,食朝廷之禄,宜尽其忠。兆民2即我子孙,宜尽力以教养之。凌虐百姓,便是苟政。虽为官长,便非正人,并有犯赃以自累者,遇国家有事,避难偷生,更属不肖。至于庶民之家,每岁于二三月内,早完国课3,是急公也,即是忠也。若迟延以致差累,不惟多费,且为顽户4,断不可也,其勉力从之。

  父母为生身之本,不孝其亲,天理不容。不惟口体之养,要以顺为主。顺则菽水承欢5,父母之心乐焉。若硬言怒色,加于父母之前,虽鱼肉日供,亲心何安?至于父母到六十以上,筋力就衰,衣食不比少壮。为子女媳妇者,均宜体察,以奉事其晨昏,虽贫贱家宁可自身冻馁,不可令父母饥寒。如是行去即是孝也,天必佑之。彼殷实家不待言矣。近来风气渐薄,往往有因父母之老迈而薄待之,不顾其苦者,天将降之以祸。为子女媳妇者,其均勉之,毋怠忽。

  同胞兄弟本一气也,往往富贵贫贱有不齐。假如兄富贵,宜顾其弟;弟富贵,宜顾其兄,若兄弟不相顾,是不近人情,刻薄甚矣。甚有兄弟争斗,同室操戈,其家虽富贵,不久即败,理固然也,其均知之。

  士6农工商四项,是为人之正路,不必拘定,随其质而就之。惟不出四项,虽有显晦之分,贫富之异,无损也。可对祖宗而无愧矣。且古今以来,能成家立业者,总不外此四项人也。

  士为四民之首,孝悌忠信廉耻义,为众人观瞻之式。士行不端,则人皆藉口,风俗从此变矣。故士善则人皆熏其风,而俗渐良;士劣则人皆效其尤,而俗渐漓。乃风俗之原也,为士者可不慎乎?

  戒游旷。子孙断不可无职业,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以为仰事父母,俯畜妻子,并一切衣食之计,则家自成矣。若任其游荡,袖手好闲,虽富家子弟,官宦后裔,饥寒在即矣,可惧哉。

  子孙必须读书。富贵家不待言矣,即贫贱家小儿,到六七岁务宜上学堂习字、对课,至九岁须知便晓得。古人廉介节义,聪明佳者从此图上进,乃是上品,不佳者亦多识字矣。若不开学读书,日后家信不知,账目不晓,悔之已晚。为父兄者宜勉力从师,为子弟者宜尽心习学,此大有益之事也。

  子弟虽聪明有才学,切不可作幕宾7,又不可做讼师8,吃衙门饭。以此两途发财者,必有阴过9。余历观多人发财不久,子孙立即败坏,弊不胜言,言之伤心也。至于子孙虽贫乏,断不可为差役,百工技艺、肩挑贸易,乃是正道。凡吾族人切宜戒之。

  祭祀以诚敬为主,不惟其物,物以洁为主。不洁者,物虽丰,鬼神不享。近世陋习,备物以奉祖先,往往先敬神明,后祭祖宗。祖宗食神明馂余也,不敬甚矣,祖宗其享之乎?殊不知本为祖宗而设物,因物之便而敬神,神明有知亦必叱其祀之不敬,而未必降之以福也。何苦为此无益之事举哉,宜急改之。至于祭祀之物,庶民之家,四荤四素可矣,亦不必拘于过丰,惟以敬为贵耳。先祭神后祭祖,大不敬也,断不可耳。

  男婚女嫁乃终身最大之事,须慎以成之。女择其淑,婿择其良,不可轻以错就,以致后悔。第一门户相对,攀高亲者悮恐有往来费用,以富傲贫之弊也。更有不加细察,或与优隶10等联姻,即是下流,当自省之。

  肩挑贸易,彼要膳父母,养妻子,勿占便宜,使他能获利,即是善事。盖我能吃亏,彼方获利;我便宜,彼吃苦矣,冥冥之中,自有鉴察,人不觉耳,须勉强以行之。

  万恶以淫为首。乱伦12之家,天道必灭,不待言矣。即花街柳巷14,亦是败家之地,财耗受苦,自取咎戾15。至于守节孀妇,闺门处女,污其声名,阴骘大伤,或身受其苦,或报在妻女,此一定之理也,可不惧哉。况祖宗荫佑子孙,而子孙之血脉寄于他姓,则地理亦暗地夺去矣,尤可寒心,所当自惕。

  家宜俭。量入为出,则财用自裕。凡事宜安分,即冠婚丧祭虽系大事,亦不可效奢华。盖富贵家自有余赀。若得中人之产,而妄效奢靡16,贫穷之根也,戒之慎之。

  殷实者多行善事,如老、幼、残、疾、鳏、寡、孤、独尤宜怜惜,其赤贫无倚、衣食不周、丧葬无告能解其囊橐17以济之,此最善之事也。更能创建义学,使贫乏者无束修之虑,不特成名者感情,即多识几字亦受益不浅。彼殷实者,果能真心辨事,不沽名,不钓誉,是积善之家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子孙岂不昌乎?

  朋友为五伦之一,不可轻合,既合友之矣,不可轻视。假如朋友有得意事,不可生妒忌心;有失意事,须竭力以救济之。或幸得富贵,断不可忘贫贱之交。世风不古,多年交好之人,一旦失意,竟置之度外,全不相关,此断情绝义人也,戒之。

  不可起人之衅。起衅则或争斗不已,有身家之患。或奸讼不已,有破产之忧,祸莫大焉。又不可用暗箭伤人,人还不晓反要去近他,此等罪恶甚于强暴,折子害孙者此类是也,宜切戒之。

  赌者败家之券。子孙好赌,未有不荡产,以破祖宗千辛万苦之基业者也。祖宗基业荡尽,而妻孥贫困不堪,后虽悔之,不可挽矣。为父兄者,切宜禁绝;为子孙者,尤宜速改。

  幸而处富,断不可骄,骄则轻;施予贫人断不可吝,吝则过于惜财;一切义举、济急之事,皆不肯为,须知天地之财,聚散无常。虽不可浪费,而不为义举、不肯济急,岂善于处富哉?子孙贤,自能生财。子孙不肖,荡费不过数年间耳,处富者知之。

  兄弟分爨18之后,或父在,或母在,或父母俱在,即贫贱家必竭力尽心,使爹娘保暖,次及妻孥。若有产分承者,虽则轮膳,必须令父母有祭产,收花息以养其垂暮之情,断不可兄窃之,弟攘之,女与媳强索之,使爹娘有左掣右肘之苦。能顺父母者,其后必昌。

  注:

  1、仕籍: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

  2、兆民:天下百姓。

  3、国课:国家税赋。

  4、顽户:愚妄的户主。

  5、菽水承欢:菽水即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指侍奉父母,使父母欢乐。

  6、士:这里指读书人。

  7、幕宾:官员手下的谋士和食客。

  8、讼师: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

  9、阴过:谓私下做的坏事,不为人知的罪过。

  10、优隶:倡优和仆役。倡优即娼妓和优伶,倡指乐人;优指伎人。旧时指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仆役即仆人和奴役。

  12、乱伦:违反伦常的行为。语出《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指不相称的婚姻。或指在法律或风俗习惯不允许的情况下,近亲属之间发生性行为。

  14、花街柳巷:指妓院聚集的地方。

  15、自取咎戾:自招罪过。

  16、奢靡:指生活奢侈,挥霍无度。

  17、囊橐:借指粮仓钱袋。

  18、分爨:大家庭分若干小家庭,分家度日。

 

  睢宁映雪堂孙氏家训

  遵纪守法人才安, 身秉公务正清亷, 公正求实治事本, 永留青白在人间。

  门族老少长幼序, 不论房支近和远, 家族团结力量大, 映雪世系一脉源,

  昭穆千载不容紊, 伦理道德不能乱, 事利纠纷共商量, 争执吵闹成后患,

  人生孝顺亊为先, 赡老育幼理当然, 兄弟协力土生金, 休起风波骨肉残,

  妯娌和睦全家乐, 妻贤子孝父慈严, 四世同堂皆颂美, 唯愿家和世代传,

  笃守信义立业本, 切莫图利互欺骗, 谦恭慎行不骄傲, 蛮横粗暴惹祸端,

  欧打骂人失品德, 酗酒赌博荡家产, 富不荒淫风格好, 贫穷不贪邪路钱,

  有过速改是美德, 发奋苦学前程远, 勤劳致富莫奢侈, 讲究卫生保康健,

  持家重在勤和俭, 防火防盗亦防奸, 兴家创业奔小康, 士贾工商任意选,

  认真钻研新技术, 科技机遇是财源, 志宏有伟效祖国, 忠孝传家裕万年。


  睢宁映雪堂孙氏格言

  修德养性, 志当高远, 珍惜声誉, 人生关键, 光明正大,广结贤源, 无欲则刚, 正气浩然,

  坚持原则, 为政清廉, 心胸开阔, 常思善念, 公正无私,谨防偏见, 克己奉公, 无私奉献,

  追求真理, 永往直前, 自知之明, 自我完善, 谦虚谨慎,切莫傲慢, 自尊自强, 防微杜渐,

  实事求是, 作风正端, 照顾大局, 忍让求全, 求知善读,学而不厌, 优化人格, 全面发展,

  科学技朮, 认真钻研, 不畏险阻, 勇于登攀, 兴家创业,克勤克俭, 发展经济, 敢于领先,

  衣着整洁, 朴实雅典, 节约用粮, 素食多餐, 珍惜土地,以防荒闲, 充分利用, 住房改善,

  孝敬父母, 团结脉源, 热爱祖国, 忠孝两全, 婆媳妯娌,亲密无间, 睦邻相处, 仁义为先,

  尊老爱幼, 理所当然, 文明守纪, 道德规范, 珍惜情谊,手足相连, 伉俪情深, 切忌早恋,

  严守律己, 待人以宽, 教子有方, 从师必严, 恭听广纳,是非明辩, 诚实守信, 嫉恶从善,

  成人之美, 济人之难, 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 悔之求悟,改过从善, 爱心永存, 理所当然,

  见义勇为, 仗义直言, 三思而行, 敏捷果断, 当说必说,不需空谈, 莫要嫉妒, 不耍谎言,

  克己制怒, 消愁解烦, 豁然大度, 幽默乐观, 黎明即起,扫除庭院, 活动筋骨, 强身保健,

  适时就寝, 莫得迟延, 关锁门户, 治安防范, 打骂酗酒,众人讨厌, 赌淫恶习, 永不沾染,

  业精于勤, 贵在心专, 有志竞成, 流芳人间, 继承先辈,开拓向前, 振兴我族, 荣耀祖先。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孙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