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渊源

name origin

马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国宗室赵奢为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马服(位于邯郸西北),人称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五十二位。现今马姓在中国大陆人口约一千九百一十多万,排在第十三位。台湾排名第六十六位。马姓也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马氏图腾

  【释义】马,是一种动物,也是人类的亲密伙伴。



马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赵奢: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马 团:福公之子,马团字继宗,号湘水,行悠四,天福二年丁酉乡举后汉乾祐二年为杭州右厢二幹辨周显德二年转都幹辨累官至学士,娶赵氏,诰赠夫人,合葬本处龟山,生子一:马珂。是为浙江嵊县扶风堂马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官吏马正,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马正,是商王朝时期所设置的官位,甲骨文中已经有此官称。

  马正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征伐、田猎,所辖率之部分左、中、右三队,每队百人、百马,统领长官就称作“马正”,多有王亲贵胄担当。“马正”是后世“司马”之官称的概源。

  到了两周王朝的春秋时期,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的家臣之中,设置有马正之官名,掌管家族武事,地位在家宰之下。

  在马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孙公钽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的孙子公钽是个马师,即专职驯马、相马、医马,他的子孙就以马师为氏。后来逐渐省掉“师”字,改为马氏,其后裔羽颉也是个马师,就改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故后人有称“赵马原是一家人。”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戎马,就是用于作战的马;田马,就是用于耕田犁地的马;驽马,就是用于驮运拉车的马。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校人,简称为校人,是西周时期特别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君王、王族的马匹。

  在典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

  在马校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趣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趣马,亦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官职,专职负责鉴别马匹的优劣。“趣”,就是鉴别、确定的意思。

  在典籍《周礼·地官·趣马》中记载:“趣马,掌赞正良马。”

  在趣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趣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

  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就相当于今天的兽医。

  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

  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吏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圉人,全称为马圉人,为秦国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骑兵如何骑驭马匹。

  在典籍《周礼·地官·圉人》中记载:“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在马圉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

  后在春秋前期,凡具备伯爵资格的各诸侯国中,亦允许设置司马这一官职,为全军统帅,如同当今的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楚国称其为柱国、上柱国等,职责相同。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武事也。”

  到了汉朝时期,司马之职被称作“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其下各设司马、长史一人,司马主兵事,长史主文政。

  唐朝时期,司马为州刺史的属官,仍掌军事。

  宋朝时期,司马为州、府的属官,为上佐官之一,相当于军事参谋,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形同虚设。

  到了元朝时期,司马之官称被废黜。

  到了清朝时期,司马,已经成为文人对各府中辅佐知府管理政务的“同知”的谐称。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一

  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马氏,采用汉姓马氏,与其族源及与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尤其是与汉族交往的历史及汉化的程度有关。在唐朝繁荣的西域丝绸之路一带,有大量的西域人为繁荣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有的后来定居中原,世代相传至今。

  如西域人马庆祥,入居临洮狄道(今甘肃临洮),成为马氏一支。

  西域人马依泽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自位于小亚细亚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之属的鲁穆国,宋朝时期称“卢眉国”,即今土耳其,马依泽来华是参与编修《应天历》,书成后,宋太祖赵匡胤授其为光禄大夫、右柱国兼钦天监。“马依泽”之名系古鲁穆文字(土耳其文)的谐音汉译,随授姓马。自此,马依泽留居中原,世代相传为马氏,至今已经传衍三十六代。

  回族中的马氏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马氏主要来自祖名(经名)首音。

  据史籍《滇南丛话》记载:“我教之马,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首音,均可以马字译也。”

  在典籍《回族人物志·明朝》中也记载:“‘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后来就成了中国姓氏了。这也就是“以名为姓”的演化过程。

  在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为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也就多了。再有,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经名,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

  马氏,除取祖名(经名)的首音外,还有许多是取自中后部的“马”,如乌马儿(巫马儿)、亦思马因、哲马鲁丁、默里马合麻之后裔取中间的“马”,阿合马之后裔取后部的“马”。

  据文献《回教民族说》记载:即便是祖名(经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氏。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与马同,故名马元德”。又如清朝内务府回回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氏。

  回族中的马氏,还有一些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氏的。据云南《保氏宗谱》中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氏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氏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记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氏马。”《中国回族大辞典》中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氏马氏。”

  又据文献《回回姓氏考》中记载:在“1949年前,有一位为中国朝圣者作引导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来青海经商,在西宁娶回民女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民多属马氏,当时青海的统治者也姓马,故给子女冠以马氏……彼之子女现仍居西宁。”

  这些“同姓不同宗”的马氏,极大地丰富了回族马氏的来源。

  在回族马氏中,也汇入了一些兄弟民族的马氏。如在文献《中国回族·河南回族》中记载:金朝时任凤翔府路(今陕甘宁地区)兵马都总管判官的维吾尔人马庆祥(原名习礼吉思)的曾孙“马祖常在元初定居并葬于潢川县小南海,其后代成为回族,今潢川县马明远先生是马祖常第二十七代孙,他讲马家世代与回族陈姓联姻,认为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这是河南维吾尔人融合于回族中的又一例证。”

  回族中的马氏,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赐姓。如在文献《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中记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西域鲁密国人(今伊斯坦布尔)马德路丁受明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踢姓马,封回回大师”。

  又如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定亦德,西域回回,明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马,名信”。

  在《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马黑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还有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

  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记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

  在文献《中国回族大词典》中明确记载: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

  马氏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

  源流十三

  源于东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旧称作东乡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本意愿统一称为东乡族,因在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聚居而得名,属于因地定族。

  东乡族人的姓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与其族源、形成以及发展有直接关系。公元十三世纪二十年代末,成吉思汗铁木真亲征中亚,俘获和征集了一些中亚细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这些回族人随蒙古军队来到河州东乡驻屯下来,后又被“编民入社”,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他们的后代通过婚姻和宗教信仰,逐渐融合于当地的蒙古人、汉人、藏人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东乡族。

  东乡族姓分本民族姓和外来姓两类。关于本民族姓,由于东乡族族源为中亚的回族人,其先民是撒尔塔人,由古代突厥化的中亚土著粟特人、古花剌子模人和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融合形成的一个无姓的民族,原来操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自从公元十三世纪到河州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逐渐采用汉姓,如马、买、巴、白、牙、何、丁、米等,其中以马氏最为普遍。

  东乡族本族姓的来源,一般采用本民族人名的音(首音或尾音)译为氏。马氏之所以多,是因为撒尔塔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首字“穆”的音译为氏,取“穆”谐音便成马氏。这便是今天东乡族中马氏占绝大多数的历史缘由。东乡族马氏常因村寨不同而有不同的支系,称谓时一般要在马氏前冠以村寨名,以示区别,如麻矢里马、东达恒马、奴拉马、难民马、果果承马等。不同村寨的马氏属于不同的阿恩德(东乡语“村落”)。

  东乡族采用汉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差不多每一个东乡族人都没有民族姓而只有汉姓了。究其来源,东乡族汉姓主要有三种:一是皇帝赐姓,如何氏;二是融合到东乡族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将自己所采用的汉姓带入东乡族,如羊氏、妥氏、张氏等;三是在东乡族形成的过程中,由被融合到东乡族中的汉族人将自己的姓氏带入到东乡族中,形成汉姓。

  源流十四

  源于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海南省的南部,人口普查时有一百多万人。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部分,隋、唐之际被称作俚、僚。唐朝开始以黎族称之。

  从黎族最早的民族起源传说来看,他们的先民没有姓,只有名,始祖的名字也就是氏族的名称。

  黎族何时开始使用汉姓很难考证,但据史籍《宋史》的记载,最迟在宋朝时期,接近汉族的一部分黎族(熟黎)中已有玉、符两大汉姓。

  黎族马氏主要集中于佯应黎,居住在黎族边缘地带,和汉人邻近或杂居。除马氏外,俘应黎还有邢、林、符、吴、陈等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乐东县(今海南乐东)一带。部分邢姓与马氏还说他们的祖先原本是福建、云南的汉族、回族,后因躲避官府的压迫才逃到黎族地区,并逐渐被同化为黎人。

  马氏是黎族中最早使用且使用较多的汉姓之一,明朝万历年间黎族人民起义的首领马矢,是海南安定县水蕉村人。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安定县的黎民起来反抗当地官府的随意征田及占田,他们推举马矢为首领,与居林、沙湾、居碌峒等地黎民一起共同举行武装起义。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琼山县黎福等起兵响应,不久临高县番溪、番洒等村寨也闻风而起,义军直逼县城。同年冬,明王朝派副总兵黎国耀前来进剿,被马矢用计击毙。义军声势大振,所到之处,均受到人们的热烈声援。以马矢为首的黎民起义是明朝几次黎民大起义中又一次新的高潮,义军横扫澄迈、会同、文昌等县。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朝政府派兵进剿义军。同年农历4月官兵分数路直逼马矢的根据地水蕉村。经过几次激战,水蕉村、居碌峒先后失守,马矢及其助手王盖老等被杀害,起义遂告失败。

  源流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元朝时期在金朝为官的蒙古人月乃和氏,因其祖先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马祖常。其后人相传亦以其官马步指挥使命姓,亦为马氏,成为马氏一支。

  巴尔虎旗蒙古族科特氏,亦称卡氏,似与叩德氏的满语为同一姓源,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马氏。

  巴尔虎旗蒙古卡氏原居蒙古喀尔喀地区,原先因遭受蒙古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后有满族引位姓氏者,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蒙古第九旗。后代多取汉字“马”为氏,成为马氏一支。

  另外,陈蒙古八旗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以汉字命姓,亦为马氏,成为马氏家族的一支。

  源流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本称满珠,汉译为满洲,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普查有一千另八十八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三省。它是后金国汗皇太极为适应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于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而创立的,后来流传下来。清朝灭亡后,省掉“洲”字,简称为满族。

  满族的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相当于汉族的姓。哈拉起初都是以满语命名的,属多音节的复姓,后来随着汉化过程,才逐渐演化为单音节的单姓。

  满族哈拉之多,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实属罕见,前人统计至少有六百八十余个。其来源主要有五:①居住地,如清太祖时著名将领雅杀禅,因其先祖居于马佳,遂以马佳为氏,其子孙后来简化为马氏;②动植物及物品名称;③部落名称;④沿袭前代旧姓;⑤父祖名字的首音汉译。其中第一、二、五种情况皆符合马氏。

  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姓也是多音节复姓,后来他们进入中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改为汉姓,满洲人哈拉的历史与此大致相同。他们入关前使用多音节的复姓,甚至一些归附满洲的汉人也争相仿效,在姓后缀上“佳”音。然而入关后,满洲人开始效仿汉人,称某佳氏。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将“佳”字省略,只留一个音节,再选用相应的汉字,这样就俨然是标准的汉姓了。选用汉姓时,他们或者以谐音取姓,或者以意译取姓。这两种情况在满族马氏中都有。

  例如,据著名清朝大学士唐杜佑等所撰写的《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

  ⑴.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Cangmajir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碧新一带地区(今俄罗斯伯力边区和滨海边区交界处比金市西部比金河口),后改汉字单姓为马氏。

  ⑵.满族马佳氏,满语为Maji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里库马佳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东宁,一说今辽宁新宾嘉禾乡),以地为氏,人数并不是很多。满清王朝开国初期,马佳氏一族首领马佳·赫东额率族人五十多户归清,隶属镶黄旗满洲,后与其弟马佳·阿库噶哈共同累著战功,同授一等男爵。清军入关时,马佳·赫东额因伤留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代至十二世马佳·升寅在清乾隆已酉年得贡生,授七品小京官,后历累官职,到清嘉庆庚申年(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升迁至工部尚书兼正黄旗、镶蓝旗满洲都统、经筵讲官、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晋赠太子太保,赐谥“勤直”。其族后取原姓氏首字谐音汉字“马”为氏。

  ⑶.满族玛尔屯氏,满语为Martun Hala,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马氏。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9年,秦军占领赵国都城邯郸,大肆屠杀赵奢子孙。赵奢子孙留存下来的,少数仍留在河北。大多数则逃往外地。他们主要逃往陕西、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并在当地定居下来,传宗接代。其中,陕西扶风的一支,发展为马姓的望族。

  留于河北的一支,西汉末年出了一位英雄,他叫马适求,是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新莽地皇元年,马适求谋举燕赵兵诛杀王莽,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事败后被杀。王莽又派人搜捕他的同党,株连同族及郡国豪杰数千人。这是公元前229年秦军大肆屠杀赵奢子孙以来,河北马氏的又一次大灾难。

  迁往山西的一支,西汉时出了一位马适建,字子孟,是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元凤元年,武都氐族人起义,马适建以执金吾身份,与龙额侯韩增、大胪鸿田广明领兵平定了这次叛乱。可惜不久后,马适建因为杀人而下狱,后来在狱中自杀了。

  迁往河南南阳的一支,后来一分为二,主要居住于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以南)及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一带。这两支马氏有乃祖赵奢遗风,在东汉初年皆以武功封侯,亦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棘阳一支马氏的振兴者为马成,西汉末年人,字君迁。他年轻时只是个小县吏,后来跟随刘秀起兵打天下,不久就升任县令。刘秀即位后,马成被任命为军都尉,从此走上戎马之途。建武四年,刘秀拜马成为扬武将军,并命他带兵平定叛军李宪之乱。马成凯旋归来,并以此功封为平舒侯。建武八年,他又随马援大破隗嚣,事后留于当地,任天水太守。第三年,又拜为中郎将,领兵平定武都之乱。建武十四年,马成屯兵中山、常山一带,以防备北疆战事重起。他筑堡垒,修烽燧,严加防范,北边得以久安无事。后来,马成又改任中山太守,改封金椒侯。马成去世后,其于马邑世袭侯位。马邑过世,其子马酰袭袭位,桓帝时因罪失封国。延熹二年,马成玄孙马昌又被封为盖阳亭侯。

  湖阳一支马氏的振兴者马武,西汉末年人,字子张,年轻时曾因避难,客居江夏很长时间。王莽末年,竞陵西阳三老起兵,马武前往投奔,后随之归从绿林军。最初马武任侍郎,后来拜为振武将军,随刘秀打败王寻、王郎割据势力。刘秀即位后,马武先后任侍中、骑都尉,又以军功封山都侯。建武四年,他与虎牙将军盖延等讨平刘永之乱,并因军功封为捕虏将军。第二年,又以领军击败庞萌之功,改封杨虚侯。建武六年,马武又协助马援败退隗嚣。建武十三年,改封为俞p侯,领兵屯田曲阳,防卫匈奴进犯。建武二十五年,马武又以中郎将身份,领兵击退武陵蛮夷。明帝初年,他又与诸将击败西羌。凯旋回京后,明帝将他的封邑增加到1800户,在当时可谓富豪侯门。马武嗜酒,为人豪爽敢言,不拘一格。他常常醉酒后当着皇帝的面议论批评同僚而毫无避讳。皇帝虽然也防范忌讳功高震主之臣,然而马武却每每能从容爽然以待。永平四年,马武过世,其子马檀袭为杨虚侯。不久,马檀因其兄伯济参与楚王刘英谋反一事牵连,被削去爵位。安帝永初七年,邓太后又封马武的孙子马震为谬亭侯。马震过世后,他的儿子马侧世袭封爵。

  山东的马氏早年一直不甚显贵,只是东汉时出了一名太尉马英。马英字文思,兖州盖县(今山东沂源东南)人,安帝时任太仆。元初二年,升任太尉。当时征西将军任尚因过被充军抵罪,马英与司空李邰,奉大将军邓骘的旨意,将他私自赦免。后来尚书查核此事,二人一并受到处分。

  山东的马姓除赵奢的后代外,还有由马矢氏改为马姓的马宫的子孙。马宫字游卿,东海威(今山东微山)人,研治严氏《春秋》,颇有声名。马宫本姓马矢,从学后改姓马氏,正如赵奢子孙马服氏,省文去字而改为马姓。马宫最初以射策科任侍郎,迁楚长史,不久改任丞相史司直。后历任青州刺史、汝南太守、九江太守。所在之处,皆有声名与政绩。随后,又被征为詹事,拜为右将军。平帝时,大司徒孔光改任太师,马宫就代他为大司徒,并封为扶德侯。孔光去世后,马宫又代他为太师,并兼司徒。哀帝时,曾参与议定哀帝祖母傅太后的谥号。元始中,王莽将太后陵迁回定陶,并诛杀当时参议谥号的官员。马宫赶忙上书请罪,并主动交上太师、司徒印绶,以扶德侯回乡。王莽称帝后,拜任他为太子师,后终老于任上。马宫的子孙遂继其传统,改马矢而以马为姓。

  湖北的马氏东汉末年出了二兄弟——马良、马谡,二人同马腾、马超父子一样,以军事起家,并且也因为转战的缘故,为马姓的传播,尤其是马姓在四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其兄弟五人皆有才名。乡里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马氏五常(五兄弟皆以常为字),白眉最良”,这是因为马良眉中间有白毛。刘备占据荆州时,任马良为书记。后来刘备与诸葛亮入蜀,马良仍留守荆州。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马良称他为“尊兄”,二人可能结为兄弟,也可能有姻亲关系。后来马良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不辱使命,颇得孙权礼遇,为孙刘早期的联合做出了贡献。刘备称帝后,拜马良为侍中。不久,蜀国攻打东吴,马良奉命领兵招纳五蛮溪夷,蛮夷诸将欣然归降。刘备兵败夷陵时,马良遇害身亡,其子马秉拜为骑都尉。

  南北朝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马姓的发展仍以郡望扶风及发源地河北为主,只是在扶风及河北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扶风的马氏以今陕西泾阳及眉县尤其以后者为盛。

  马文恭 扶风(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曾追随南朝宋世祖,被任命为中兵参军。因征战中屡立军功,宋世祖即位后,被授为文恭游击将军。

  河北马氏则以今武阳、献县、邯郸分布较广,并分别有名人逸士出现,为河北马氏振兴门庭的主要人物。

  马光,字荣伯,武安(今河北邯郸)人,少时聪悟好学,尤精通三礼。入隋后,被征为太学博士,由于博学得到诸儒的敬服。起初,马光教授于瀛州、博州之间,聚门徒数千人。征为太学博士后,门徒多远奔至长安,继续到他的门下学习。当时人们传颂,山(太行山)东言三礼者,自熊安生后,就只宗马光一人而已。

  除扶风及河北马氏继续发展之外,这一时期,江苏亦有了马姓。如马明,字也朗,就是南朝陈时盱眙(治今江苏盱眙东北)人。他历仕梁、陈两朝,建有战功,后死在征战中。

  在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隋唐及其后的五代,马姓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期间,除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原有的马姓得到发展外,江苏、浙江、北京等地也出现了马姓。

  唐代,河南马氏较为有名,尤其唐末五代,自从河南马殷建楚后,河南马氏便显贵一时。马异,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兴元间登进士第。马异与当时著名诗人皇甫浞、卢仝等交情很深,尤其与卢仝关系密切,两人有《结交诗》互相酬答。《全唐诗》录其诗四首。据《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马异为马援第二十一世孙,祖上迁至河南。

  马祖 唐代僧人,即道一。本姓马。后人尊称“马祖”。曾长期在江西传扬禅学,故又称“江西马祖”,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马祖初师事怀让,学禅十年。后到建阻 (今属福建)佛迹岭、临川(今属江西)、南康 (今属江西)龚公山等处传扬禅法。大历年间,马祖居住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死后谥号“大寂禅师”。

  唐末五代时,余杭(今属浙江)也有了马姓。马绰即为唐末五代时余杭人。他起初与钱(钅+戮-弋)追随董昌,并与钱谬为姻戚。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称帝时,马绰弃家投奔钱(钅+戮-弋),被任命为诸城都指挥使,后累迁镇东军节度副使、睦州刺史、加检校太尉。

  五代时,今北京也有了马姓,多是由河北马氏迁来。五代时马郁,即为范阳(今北京)人,早年任幽州的下级文官,后事晋王李克用,累官至检校司空、秘书监。马郁言辞纵横,下笔成文,为人轻俊洒脱,后死于太原。

  唐朝时江苏马氏发展尤快,主要分布于镇江、东海、徐州等地。马怀素,即唐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字惟白,他博通经史,后登进士第,官至左台监察御史。武则天长安年间,怀素奉命审问崔贞慎、独孤讳被武则天密臣张易之诬告一事,不肯曲从武则天命令,并亲自与武则天辩难,贞慎等才得以免罪。玄宗时,怀素历任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兼昭文馆学士,一时显赫于朝中。

  马戴 唐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祖籍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字虞臣,会昌年间考中进士,后官至太常博士。马戴富有才情,在当时享有盛名,尤其擅长作五言律诗,且与当时著名诗人贾岛、许棠、姚合等关系密切,常常互相唱和往还。他的诗作很多,但大多散亡了,留存下来的收录在明代人辑录的《会昌进士诗集》。

  宋元明清时期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流徙,到了北宋,马姓的分布更为广泛。

  唐代江苏的马姓主要集中在苏北,尤其是徐州、镇江一带。到了北宋,江苏马姓南移,宜兴也出现了马姓,并且出了一位史学家马令。马令,北宋常州宜兴 (今属江苏)人。他的祖父马元康博览经书,勤于著述,他曾经搜求旧史轶闻,准备编写南唐史书,可惜未及动笔,就去世了。马令继承先祖遗志,苦觅资料,著成《南唐书》30卷。

  北宋安徽的马姓主要在今天的合肥与庐江。北宋初年进士马亮,字叔明,就是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先后任大理评事、常州通判。宋仁宗末年,升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太子少保。

  马仲甫 北宋进士,字子山,庐江(今安徽庐江)人,最初任登封县令,不久转任台、瀛、秦、亮、许、扬等州,又曾任夔路转运使、淮南发运使、天章阁待制。所任之处,皆能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为称誉一时的名吏。

  北方甘肃、山西的马姓也得以发展,南宋时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马扩,字子充,北宋末年随父亲马政出使金朝,并结下海上之盟。靖康元年,马扩在西山结伙扎寨,抗击金兵侵略,被俘。建炎二年,马扩摆脱金人监视,逃到五马山寨(今河北赞皇东),被推为首领,拥信王赵榛(一说为燕人赵恭冒充)为王,聚众,继续抗击金人入侵。后来五马山寨被金兵攻陷,马扩辗转到达扬州,不久被南宋朝廷解除了兵权,任枢密院副都承旨。绍兴九年,改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解职后闲居家中。

  马贲 北宋河中 (今山西永济西)人,徽宗时为画院待诏,工画花鸟、佛像、山水,尤长于小景。马氏家族以画艺闻名于世,其后裔众多,皆为振兴山西马氏做出贡献。马贲作品见于著录的有《溯(束鸠)图》、《秋塘水禽图》等。

  此外,北京、山东、河南的马姓也有了发展。北宋初年北宋时山东马氏出了两位名臣,遂使山东马氏大振。一是马伸,字时中,宋东平(今属山东)人。经圣年间,登进士第。曾师从著名学者程颐,后历任郫县丞、西京法曹、监察御史等职。张邦昌称伪楚皇帝时,马伸写信劝说邦昌奉迎康王赵构。高宗即位,马伸升任殿中侍御史,并奉诏诛杀张邦昌。后因屡次上书极论权臣黄潜善、汪伯彦不法误国,为黄、汪陷害,被贬官朝外,不久冤死途中。

  另一位为马默,北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字处原,进士及第。马默初为须城县令,后升任监察御史,主张应以实绩任免官吏。后采马默改任三司盐铁判官,因论王安石新法不便,被贬为济、兖二州知州。之后,历任司农少卿、河北都转运使等职。

  靖康之难中,徽宗、钦宗被金军俘虏而去,金军占领开封,北宋灭亡。赵构侥幸免陷金营。靖康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由于北方连年战乱,金军南侵,北方许多大族及北宋官员都纷纷南渡。北方马氏也随之南迁,从而壮大发展了南方马氏的队伍。并出现了一批马姓名人。

  马兴祖 南宋画院待诏,为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世代家居河中,其父马贲为北宋徽宗时画院待诏。兴祖继承父业,尤其工于人物、花鸟、杂画,对父亲有继承又有发展。此外,他又精于鉴赏,宋高宗所获名迹,多由他鉴别。他的传世之作有《胡人击毯图》、《胡人雪猎图》等。南渡后,马兴祖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其长子马公显,次子马世荣也都是画院画家。

  马世荣长子马逵、次子马远皆生于钱塘,二人都继承了家学,而马远成就尤高,画技超过父兄。光宗、宁宗时,马远历任画院待诏。他擅长画山水,取法李唐,而自出新意,有“独步画院”之誉。马远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构图多取一角之景、残山剩水,故有“马一角”之称。马远颇得祖上精髓,工于画水,兼精花鸟、人物,与当时著名画家夏圭齐名,并称“马夏”。加上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马远存世的作品主要有《踏歌图》、《探梅》、《水图》、《华灯侍宴》等。

  马远作品中的山石多用斧劈,树多用拖枝,屋宇多用界画,远山则用大笔渲染,从而造成了一种空荡迷茫的艺术风格,尤其善于表现空间感。马远创立水墨画苍劲一派,在艺术上有巨大成就,对南宋山水画影响极大。他的代表作《踏歌图》描写了农民欢娱的歌舞场面,表现了宁宗诗题中所说的“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生活情境。

  马远之子马麟(也作马(马+遴-辶)),也生于南宋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宁宗时为画院祗侯。马麟也继承家学,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然而成就不及其父。传世作品有《层叠冰绡图》、《静听松风图》等。

  两宋以后,马姓发展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族异姓改姓马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汉族马姓继续传播发展,依然是马姓发展的主流。

  元代马氏之发展以北京与山东为盛。元末明初,有南京马氏移居上海。如江宁 (今江苏南京)人马琬,字文璧,号鲁钝生、灌园人,曾移居松江(今上海),子孙后代也即在上海繁衍下来。

  明代安徽宿县马氏贵为国戚,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就是安徽宿县人。清初,安徽马氏有移居江苏的,如明代苏州马氏已成为大户,明末的英雄马杰即为苏州(今属江苏)人。天启六年,权宦魏忠贤派亲信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了民变,群众击毙旗尉一人,其余受伤逃窜。巡抚阉党毛一鹭侥幸逃走,事后领兵来追查此事。马杰与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五人为开脱百姓,挺身自首,后被判处极刑。苏州百姓被他们的凛然大义所感,将五人合葬于虎丘旁,题称“五人之墓”。

  清初吴县(今江苏苏州)马氏还出了一位画家马昂,他擅长画山水,尤其工于青绿,也能画花鸟、人物。清代著名弹词演员马如飞也是江苏长洲 (即今苏州)人。他本名时霏,字吉卿。马夕口飞幼习刑名,曾为书吏,后从表兄桂荣秋学艺,相传今天流行的苏州弹词《珍珠塔》脚本,就系他改编、加工的。他在唱腔上独树一帜,创造了一种质朴淳厚、运用本嗓一气呵成的“马调”。马如飞编写过很多弹词开篇,大多收入《南词小引初集》。

  明末贵州贵阳马氏也发展成大户,贵州之有马氏,当溯至金入侵宋南渡之时。明末权臣马士英就是贵阳人,字瑶草,万历年间登进士第。崇祯五年,出任宣府巡抚,后因擅取公帑行贿,被流寓南京。崇祯十五年,马士英又被朝廷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庐、凤等处军务。崇祯十七年,他联结江北四镇,拥兵迎立福王监阁,后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马士英排斥史可法,援引阮大铖,打击东林党人。他身居首辅,却专事弄权,不以恢复为念,致使扬州失陷。清军进逼南京后,马士英逃至浙江投奔鲁王;唐王,均遭拒绝,后入严州总兵方国安军中。其结局一说在太湖被清军俘斩,一说与阮大铖降清后,在福建延平被杀。

  明代陕西的马氏也由扶风迁至各地,其中三原、大荔、延安的马氏已成大户。这期间三原马氏出了一位大学者马理。马理,字伯循,号默田,正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稽勋主事、考功主事、员外郎、考功郎中、南京光禄卿,又曾在家乡武安王祠设教,在嵯峨精舍、商山书院讲学。马理与当时著名学者吕(木冉)齐名,同为关中学者所崇。著有《周易赞义》及《(奚谷)田文集》。

  分布

  马姓开始活跃于河北南部,秦朝初移民陕西,并以陕西兴平(古扶风地)为中心繁衍发展,东汉时马姓已越过武陵山由湖南进入贵州,至南北朝时,马姓已分布在长江以北和西南广大地区,唐宋时代,马姓由河南过江西进入了福建和广东,清初入台湾。

  宋朝时期,马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马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四省马姓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52.1%。其次分布于陕西、四川、江西,这三省的马姓又集中了22.4%。全国形成了黄河流域地区和江西地区两大马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马姓大约有7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4%,排在第二十二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马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600年中马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26%,人口纯增长了16万。明朝时期,山东仍为马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5.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北、江苏,这四省大约占马姓总人口的48.2%,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又集中了23.8%。全国仍以黄河流域地区为主要的马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江浙重新形成另一大块马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马姓的人口约1910万,为全国第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1910万,大约增长了24倍,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宁夏五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六省,又集中了28%。甘肃为马型第一大省,大约占马型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的高比率马型分布区域。

  马姓人群是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马姓分布的主要地区。在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大部、四川北部,是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较高地区,一般达到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0%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大约24%的马姓人口居住于此。在华北、东北、内蒙古东部、山东、苏皖鄂渝北部、四川中部、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喀什地区,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6%,大约53%的马姓人口居住于此。

  【入闽迁徙】

  扶风是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古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后稷教稼”之地,古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马姓郡望有扶风郡。赵奢裔孙马述,字贞,为西汉惠帝(前194—前188年)时的大夫,封平通侯,生子权。马权为宁东将军,生三子,次子马通,字达,为黄门郎侍中,封重合侯,迁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后,人丁蕃盛,在西汉时繁衍成为大姓,扶风成马氏发祥之地,因而“扶风”也逐渐成为马姓的郡望。常用堂联“绛帐家声远,铜标世泽长。”上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才高博识多闻,他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马氏族人以“绛(红)帐”为其事特征;下联典出东汉初大将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一生立下许多战功,80余岁率兵讨伐武陵“五溪蛮”反军,病死军中,东汉建武中立铜柱以表其功,扶风马氏以“铜标(柱)”为祖宗事迹。马姓堂号有扶风堂等。

  扶风马姓后裔自从伏波将军马援东征西讨时起,便分布于各地。跟随马援南征交趾后留于南海(古南海含今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的后裔人称“马留”,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

  唐代时,僧人马祖在福建、江西一带从事传道。马祖(即道一)本姓马,汉州什邡(今属四川省)人,师事怀让,学禅十年,后到建阻(今属福建省)佛迹岭、临川(今属江西省)、南康(今属江西省)龚公山等处传扬禅法,因长期在江西传扬禅学,后人尊称“马祖”,故又称“江西马祖”。

  清流北团里扶风堂《马氏族谱》:马氏三十六世榜郎公(即马徵),原居江西豫章南昌丰城太平里,英年游泮,于唐代戊子登科,官至监察史,后入闽寓居新罗郡(即汀州府),次子发龙,生于唐敬宗宝历乙巳年,娶妻赖氏,住清流北里南山下,夫妇合葬宁化安乐马家围。

  唐德宗年间(780—805年),马征,字克嶷,先在邵武,后在汀州为官,因病死在汀州。马征生子腾蛟、发龙。马征卒于汀,其次子发龙,号在田,在汀守制数年,经父亲的同僚和好友的资助,才将父亲棺柩运回祖地河南郏城(今河南省郏县)安葬。此时,河南天灾,加上藩镇割据,战祸频仍,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马发龙返回汀州,在长汀县北团里南山下(今为清流县赖坊乡南山村)定居。成为闽西客家马氏始祖。发龙娶妻赖氏,生四子:虔龙、旺龙、俊龙、贵龙。虔龙居清流罗村里;旺龙留居南山,后裔迁宁化、连城四堡;俊龙居清流北团里(亦称北里):贵龙迁清流嵩口炽溪(职溪)。马发龙死后葬宁化县安乐乡马家围。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马旺龙裔孙二十一郎,讳益郎,由宁化安乐乡迁连城四堡赖家圩开基为一世祖,裔孙七郎又徙居四堡里折桂乡为始祖,四堡马氏裔孙外迁广东的共有43支。 唐大顺年间(890—891年),马益郎迁汀州府。北宋初马二郎、三郎迁宣河;四郎迁清流。南宋初,有马七郎初居宁化丘源(今清流邱元),因家穷,难以糊口,又辗转到四堡赖家墟一户姓赖的富家当长工。不久,七郎在田寮养了一只母鸡。母鸡在芒草丛里做窝、产蛋。过了一段时间,母鸡从芒草丛中带出一群小鸡觅食。七郎忖思,母鸡做窝之处定是风水宝地。于是在那里搭起了一间草棚作住处。后来,七郎与一名贫女结为夫妇,开荒种地,生儿育女,逐渐发展成为马氏大村。明朝初年,该村名叫万寿村。传至十一世马驯,中了进士,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村名改为折桂乡。后来,又因周围赖氏、萧氏、王氏、黄氏、邓氏、谢氏、张氏先后他迁,全村成了清一色的马氏,故又把村名改为马屋村。明清时期,马屋村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和雾阁村邹氏族人共同建立了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四堡雕版印刷。连城四堡马氏族辈歌曰:“大化隆洪祚,源从伯益传。勋华启昭穆,洵美扬英贤。茂桂宣芳远,乔松锡寿金。云祁尤孔耀,显允万支延。”马七郎四堡开基后,子孙播迁情况:元末明初,马福通(念七郎)从四堡迁武平县霞光(下坡)开基立业,成为武平马氏始祖,其裔孙迁上杭县白砂,江西兴国万安乡,广东。明洪武年间,马祖清从四堡迁上杭县白砂西洋村,后裔迁播福建上杭古田,新罗龙门,永定仙师,广东英德沙口镇,浙江云和赤石乡。明代右都御史马训(1421—1496年)后裔分布在四川、江西、长汀等地。明永乐五年(1407年),马七郎九世孙十三郎任惠州千总,永乐十年落籍兴宁西厢茅塘堡,后裔留居梅州、兴宁。明末清初马龙泉一脉裔孙因从事印刷和经营书店,迁往广东省惠东白花镇定居。马七郎裔孙播迁范围很大,本省有连城、长汀、上杭、新罗、武平、宁化、永安、邵武、顺昌,迁至外省有:江西龙南、会昌、瑞金、于都、宁都、万载、兴国、万安、宜春、铜鼓、武宁、南昌市郊,广东翁源、惠东、兴宁、英德,湖南宁乡、新化、攸县,四川南充、利川,重庆江津,浙江云和等地。

  约在唐大顺元年(890年),马益郎迁居汀州府,留居宁化安乐,成为宁化安乐马氏的开基始祖。

  宁化新村里马家围马氏远祖京公,原居江西建昌府南门水卷街,为避黄巢乱,其裔孙辗转迁徙江西各地,曾居住相近的丰城太平里。自十二世凯公,偕父、母及二个弟弟一郎、五十郎(伍拾郎),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5—960年)入迁汀州宁化新村里腊坑,至十九世发龙公之孙十二郎,改居新村里相距祖居地腊坑一里远的梨树隔,到廿二世殿臣拓基距梨树隔五里的水源外村(宋时改名为马家围小地名岗头坑)。裔孙衍播闽西、闽南、江西、广东、湖南、四川、台湾等省地,近期多家报刊和网站报道,台湾马英九先祖发龙公,是汀州宁化新村里马家围人氏。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客家纵横》2008第一期刊载闽西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马先富《马英九祖源考探》文章,云:马英九先祖曾徙居闽西。马姓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流徙,到了北宋,分布更为广泛,其中,第36世祖燧公,唐玄宗天保时(742-756年)为河东节度使,封司徒侍中,加官同平章事,又封北平君王,升光禄大夫。其长子徵公,字克嶷,在贞元时(785-805年)入福建邵武府任府尹,至永贞时(805年)任汀州府尹。其妻管氏,生二子:腾蛟、发龙。徵公卒于汀州府任内,发龙在汀守制。徵公为官清廉,家无积蓄,经同僚和朋友资助,才将灵柩运回桑梓河南郏县,又因老家天灾作乱,发龙又返回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北团里南山下始居,为入闽汀州马氏一世祖,传至41世允衡公号益郎,唐昭宗龙纪己酉(889年)时至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5年)(应为949年),子孙居宁化县新村里(安乐乡)马家围村。至乾宁元年(950年)(应为乾祐三年)分派殷公(发龙五世)为江西永新县令,后在湖南郢州、湘潭当县令,至49世祖成中公,为湖田马氏始祖。湖田马氏家谱记载:二世祖光佑公,顶父职从军,父子战功显赫,明永乐八年与堂兄葛新公于长沙租船载母携夫人赵氏和子彥祯、彥祥沿湖江逆上,从杨溪埠上岸,见湖田万倾沃土,遂长驻于此,繁衍生息近六百年,裔孙由杨溪埠衍播至湘潭、衡山、衡东、醴陵、株洲,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乃至华东五省、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

  福建马氏主要集中闽西客家三明市,具体散居三明市区、永安市、明溪县、沙县、清流县、宁化县、将乐县、大田县、泰宁县、建宁县。宁化县客家马姓主要居住的翠江、安远、泉上、湖村、水茜、安乐、泉上、城南、石壁、方田等乡镇。永定县的凤城、高陂、仙师,上杭县的旧县、临江、临城、白砂、蛟洋、古田、步云、官庄,武平县的桃溪、永平,长汀县的汀州、馆前、南山、策武、童坊、涂坊、宣成,连城县的莲峰、四堡、曲溪、赖源、北团、塘前,以及宁化县的翠江、安远、泉上、湖村、水茜、安乐、泉上、城南、石壁、方田,清流县的县城、赖坊、灵地、嵩口、长校、嵩溪等乡镇。

  【播迁海内外】

  福建马姓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人数众多,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有些已落籍海外。据《广东增城家谱》记载:五十世祖冈珊公,字万五郎,丹铅公之次子。宋高宗时(1127-1162年)人,长子世兴字二郎徙居福建永定县西洋坪,三子世洪(七郎)公居福建长汀四堡里,为粤之东江马氏始祖。七郎公南宋时家徙于南闽汀清流赖家墟马屋万寿坊(今清流县长校镇),及后子孙众多,分居后卜筑于鄞江之曲。中国平陵(溧阳)马氏族谱记载:二十九世马文礼、马文乐(廷鸾孙子)迁居福建长乐。现北京、上海、湖南、山西、重庆、甘肃、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安徽、台湾、香港等地都有马氏后裔,原籍福建宁化有马姓迁潮州与惠州,转徙香港新界碗窑。现深圳、惠州、梅州、河源、韶关、香港、台湾海外等地遍布马氏客家人。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也有马姓后裔,且大部分聚居处成立有马姓宗亲会。美国的马姓宗亲会还建有马姓纪念堂,塑有先祖马援像。

  马姓移居台湾最早者是陕西人马信,他在郑成功麾下任提督亲军骁骑镇,1661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定居。此后,闽、粤两地的马姓又有不少人到台湾开基,台湾文献记载清代入台的即有:康熙六十年朱一贵起兵反清,遭严酷镇压后,其部下有广东籍人马怀珍等移居台湾淡水港避难,遂在此繁衍。雍正年间,福建漳州海澄县丰海乡马清云,入垦今彰化县秀水乡;乾隆六年,马、廖、陈、杨、蔡、吴、张等7姓人家来台,合建今苗栗县苑里市场;乾隆十二年,马、余等9姓入垦今苗栗通霄,马文焕捐建凤山县学明伦堂;乾隆十六年,马绍文入垦海山堡(今台北新庄);嘉庆四年,马士敏居于风山,捐款襄事;道光八年,马祝观捐修楠梓坑桥;道光十年,马岗智捐修鹿港凤山寺;道光十六年,马勇捐题嘉义城工;光绪三年,马班唩居于左营,题名碑列有其名。据《(四堡龙足)马氏族谱》载:迁往台湾的马氏后裔有玉林、允林、春林、勋吉、勋旺等。上杭马氏迁台有淦忠等。民国三十八年又有大批马姓军教人员迁台现在,马姓在台湾姓氏中居于第七十二位。

台湾的马姓分布相当普遍,几乎每一个县市都有姓马的人家,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北市、台北县、高雄县、高雄市及台南县等地区。其中尤以嘉义、台南和新竹为多。据台湾省文献会资料记载,台湾马姓的开基始祖大多来自广东,因而跟广东的马姓关系十分紧密。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光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郏 县:秦置县,今河南省郏县。三国时期改为龙山县,隋文帝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郡,历经唐、宋、元,元末复置郏县归汝州郡。

  荏平县:今属山东省荏平县。

  临安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西河郡: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绛。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为临汾县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代改郡为州。明洪武初处正平县废入绛州。民国初改称新绛县,今因之。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惇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字辈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永德保玉……”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金宏宗式扶风肇迁自晋东”。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山东聊城马氏一支字辈:“桂焕增金汝林”。

  山东聊城马氏一支字辈:“家法传百世贤明永庆昌希如培玉厚苛少见荣光”。

  山东滕州马氏字辈:“宗延昭世运鸿锡灿恒贞”。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素永忠洪锡广阔”。

  山东邹平马氏字辈:“方立之基用以衍庆鸿铭豫臻祚贵荣贤慎达宪宝乃昭序联”。

  山东齐河马氏字辈:“孝友传家远诗书衍世长”。

  山东临清马氏字辈:“广长金德士庆”。

  山东石槽马氏字辈:“遵守国法忠厚传家”。

  山东淄博马氏字辈:“怀光希茂方立之基用乙元庆”。

  山东临朐马氏字辈:“春传景兴庆”。

  山东鱼滕马氏字辈:“儒恒荣耀贵遵铭念显箴魁元蒸蔚起忠孝传祖心修福纯厚正丰功建伟勋居仁克有义书香隆万春”。

  山东登州马氏字辈:“运万世殿龙”。

  山东单县马氏字辈:“贵永庆延祥家法传百世”。

  山东济南马氏字辈:“端士延儒林智”。

  山东曹县马氏字辈:“贵富之保效昆景”。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文(君)会(秀)业克振宗(启)修世永(应)昌”。

  山东宁阳、汶上马氏字辈:“道宪恩延庆”。

  山东苗头马氏字辈:“宏信龙成德(玉)延万世”。

  山东商河马氏字辈:“维有云学文成国俊”。

  山东枣庄回族马氏字辈:“国大如天永胜朝有道昌文武辉宗祖英积正刚长”。

  山东郯城马氏字辈:“德如景维登”。

  山东章丘马氏字辈:“玉丙允建景成绪永延法宗”。

  山东苍山马氏字辈:“红俊士景宝兆启”。

  山东巨野马氏字辈:“金昭玉凡言士”。

  山东济南回族马氏字辈:“永承国恩长遵明道”。

  山东新泰马氏字辈:“登仁志善守田字安”。

  山东德州回族马氏字辈:“继志增修传衍百代”。

  山东济阳马氏字辈:“金星东方明广庆永太平”。

  山东海阳马氏字辈:“德明芳云东龙海祖世家传万代兴”。注:循环使用。

  山东马氏一支字辈:“玉东金济汝维廷善正本立”。

  山东马氏一支字辈:“经复显延世生光”。

  山东枣庄、安徽霍邱马氏字辈:“常应俊义国宝传家宏”。

  安徽颍上马氏一支字辈:“同允步绍典长龙兴先业”。

  安徽颍上马氏一支字辈:“登国金玉宝翔武龙虎麒圣鸿福天骏飞奔腾跃肆方力钱威锰振钢阳孝义造海百帅成”。

  安徽青阳马氏字辈:“世治时和泰芳宗起盛明万国咸安定光先德秉成”。

  安徽涡阳马氏字辈:“仁龄良(连)启(琪)凤忠厚传万东”。

  安徽天长马氏字辈:“成学长兆春永年保平安”。

  安徽合肥马氏字辈:“朝志大庆家昌”。

  安徽庐江马氏字辈:“昌发祖志……”

  安徽泗阳马氏字辈:“凤玉(有)光成训忠正贤良国家选举道显明堂”。

  安徽泗县马氏字辈:“克凤良玉方成训”。

  安徽蒙城马氏字辈:“振玉连(纪)朝(宝)俊(春)中新明廷化克绍致爱仁永守礼学义敬怀传家文世立京华友光惠自为君”。

  安徽滁州回族马氏字辈:“宗永承国恩长遵明道”。

  安徽铜陵马氏字辈:“年龙世德……”

  安徽宣城马氏字辈:“尚子加宾茂成文德”。

  安徽怀远马氏字辈:“克成祖训永乃传家”。

  安徽天长马氏字辈:“登庆长同富贵春”。

  安徽舒城马氏字辈:“万代学忠良”。

  安徽肥东马氏字辈:“吉有余庆诗书传家”。

  安徽阜阳马氏字辈:“金春常乐丙志起邦”。

  安徽寿县马氏字辈:“西安新怀……”

  四川广元马氏字辈:“文元天欲之三登万世从如德昭中永”。

  四川广安马氏字辈:“永兴光事业季万上三元道学中孔孟先后乐尧天益本朝当金明月正乾坤仁财习礼仪丹暮立青云”。

  四川万源马氏字辈:“文朋三玉云有德荣成开章元从国正”。

  四川宜宾马氏一支字辈:“以修身为本永言”。

  四川宜宾马氏一支字辈:“福寿永远仁义礼长发祥”。

  四川巴中马氏字辈:“传益久昌……”

  四川泸州马氏字辈:“志德世兴超为邦正学昭光宗鸿肇启昌裕焕熙朝”。

  四川盐亭马氏字辈:“相元中永……”

  四川宣汉马氏字辈:“石太昌隆运家修庭现光”。

  四川西部马氏字辈:“永代立朝堂”。

  四川什邡马氏字辈:“明登朝道国”。

  四川巴县、璧山、合川、永川、泸州、金堂、广安、遂宁、重庆璧山马氏字辈:“怀天俊尚世文学映登光显朝廷安邦能定国富贵永昌荣开明长吉庆福禄寿康宁忠厚千年盛嘉传万代兴”。

  四川马氏一支字辈:“千秋万代昌”。

  四川马氏一支字辈:“万世长茂昌永正家兴耀”。

  江苏徐州马氏一支字辈:“汶玉俊腾显光辉”。

  江苏徐州马氏一支字辈:“邦仕士文开广龙传思纪昌”。

  江苏徐州马氏一支字辈:“万胜秉公德五方振普恩”。

  江苏徐州马氏一支字辈:“孝有天绪维莫洪允”。

  江苏徐州马氏一支字辈:“山兰修兆瑞昌保延年”。

  江苏铜山马氏字辈:“廷玉尊鸿昌”。

  江苏沛县马氏字辈:“孝有天绪维莫洪允”。

  江苏南京马氏字辈:“宣华金文明福永正家廷绍光森吉庆世锡远”。

  江苏虞东马氏字辈:“观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风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贤中经济治君国诗书善厥躬鹏飞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训家传尚质衷登瀛怀睿智显达式英雄宜法攀龙嗣求多起凤冲宽和端本道庄敬令闻崇恩泽深先代荣封勉尔忠品量钦景哲光耀望元通”。

  江苏南通、如皋马氏字辈:“文如云玉成质”。

  江苏赣榆马氏字辈:“鸿传维善际守本”。

  江苏睢宁马氏字辈:“玉成文明(家)修兆瑞永保延年”。

  江苏盐城马氏字辈:“兆裕崇开启文培汝克昌立志思永大良佑保安祥”。

  江苏海安马氏字辈:“金永圣德……”

  江苏新沂马氏字辈:“玉怀庆士凤飞成文生国叔振从如启贤敬继光裕万”。

  江苏溧水、连云港海州马氏字辈:“德宝家兴……”

  河北青县回族马氏字辈:“有志名克立维洳受国荣之文允宝镇世锡庆元宏辉祚传家本耀祖肇济同先德衍剑海芳泽润英龙”。

  河北宽城马氏字辈:“永久常春再”。

  河北霸州马氏字辈:“万希春昭……”

  河北献县、河南郑州马氏字辈:“天庭振金连贵庆宝和轩”。

  河北邯郸马氏字辈:“永守有怀向”。

  河北大城马氏字辈:“树焕增西……”

  河北泊头马氏字辈:“中(恩)德金润(汝)林晓瑞鑫尚荣良呈贵顺来春连利源丛景庆锦汇集映喜双聚东”。

  河北丰润马氏字辈:“士友连振洪俊长”。

  河北唐山马氏字辈:“洪增维希世”。

  河北马氏一支字辈:“永久玉文洪海凤武”。

  辽宁大连回族马氏字辈:“清玉凌俊永学大贤”。

  辽宁满族马氏(马佳氏)字辈:“少士延熙忠诚吉庆福德保玉米”。

  辽宁大连马氏字辈:“照仕自进国世永有承基盛启源正远建立丕文琪”。

  辽宁朝阳马氏字辈:“泰景永国治维书延福祥锦华增凤德金”。

  辽宁辽中马氏字辈:“万超荣朝(泉)俊”。

  辽宁建昌马氏字辈:“文成兴良玉德胜永双全”。

  辽宁瓦房店马氏字辈:“成登英世天文井正元(大)传明德刚常振自树建义全”。

  辽宁马氏一支字辈:“显德连云祝国庆宜宏”。

  辽宁马氏一支字辈:“玉振鸿昌佐殿登魁俊兴朝庆明良元功立学宪云汉兆文章”。

  辽宁马氏一支字辈:“生永洪庆德维明科广艳芳彦双齐美□有吉万年”。

  湖北汉川马氏字辈:“志德宜敦崇才贵红”。

  湖北随州马氏字辈:“德金盛明……”

  湖北黄陂马氏字辈:“正大光明凤寿方学成道立鼎家邦”。

  湖北郧县马氏字辈:“文银德福子长明”。

  湖北枣阳马氏字辈:“大德仁义宏仙祖业克振家声”。

  湖北黄冈马氏字辈:“荣兴太彬广大单名德元宗承士世之珍慎重思先泽诒谟启后贤存心为上策百代自长延延受升平治永瞻雍穆光良明宏国运敦厚绍家祥事业昭中外文章见显扬子孙传万亿一族保遐昌”。

  湖北荆州马氏字辈:“圣贤启师象立朝金学方红叶永易扬”。

  湖北荆州马氏字辈:“道德仁义礼智信”。

  湖北马氏一支字辈:“文国民永乐武仕占元魁运太星光显义烈少先维”。

  湖北马氏一支字辈:“衍万世长茂昌”。

  河南郸城马氏字辈:“金自永国保玉”。

  河南新蔡马氏字辈:“殿三汗恒(祥)德进”。

  河南巩义马氏字辈:“玉清炳培锡海荣然增金”。

  河南济源马氏字辈:“正辅能中战国居庭孝法家”。

  河南马氏一支字辈:“朝龙应云振长继”。

  陕西神木、秦川、山西罗峪口马氏字辈:“茂兆世学子惠明义福照光荣”。

  陕西陕南马氏字辈:“文成登元良玉启英进昌忠孝全富贵永远正朝堂”。

  陕西榆林马氏字辈:“金文玉丕振图志川建邦”。

  陕西扶风马氏字辈:“承斯龙天子单铭德步廷腾世学文正国兴邦永绍汉应汝先君定登云”。

  陕西马德昭后裔字辈:“乾德秉天勋泽永传”。

  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有金战登如会凤鸣祖贤高”。

  广东台山马氏字辈:“学心源远大”。

  广东广宁马氏字辈:“世积延汝彦意奇成忠勇刚国时云守龄可久传芳书继诗礼业习武图茂强富贵宜济泽贻谋益壮盈”。

  广东韶关马氏字辈:“恩光瑞献定帝邦”。

  广东增城马氏字辈:“祖群淑文士昌盛宗贤德富贵荣华大业昭周代中兴建汉邦爵功唐益显世嗣广而强”。

  贵州金沙马氏字辈:“之世天占连文元维正先如丰色将”。

  贵州遵义马氏字辈:“似前涛尽龙世学国中德大庭应步登元鸿开事泽”。

  贵州玉屏马氏字辈:“兴朝相国仁义礼治光宗耀祖忠厚纯良”。

  贵州毕节马氏字辈:“怀玉成金启贤开秀良才”。

  贵州马氏一支字辈:“国正天明顺宗祖万世荣文武永绍仕仁义定乾坤继开隆兴邦立代超华强俊杰耀贤才克勤鼎朝阳”。

  云南华宁回族马氏字辈:“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国中远正四德维新”。

  云南昭通马氏字辈:“福寿永远康忠孝传家信诗书衍泽长”。

  云南鲁甸回族马氏字辈:“贤正义之春荣阳龙明兴(德)毓林广西成刚永长洪真”。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明才贤永关”。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恩清家普昌礼义”。

  云南东川马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明自安,贤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宽”。资料已毁,口传祖籍,南京应天府高石砍柳树湾。

  江西吉安马氏字辈:“尚龙应仕玉光明照大千”。

  江西南昌马氏字辈:“钦承启茂际名时文献家修绍祖仪素蕴经纶期盛用从兹奕叶肃丹墀秀才能登高第远贤才自有圣君知建功立业增荣耀定国兴帮振作为厚泽富贵恒延寿忠勋和美庆纯熙”。

  江西南昌、修水马氏字辈:“昌盛文俊天绪典崇家政诗书礼易常”。

  福建连城马氏字辈:“传勋华启照木”。

  福建武平马氏字辈:“念万文永犹仲马廷文子玉联元麟兆乾开上冠祥集坤(益)生奕盛定发荣昌大振家声世泽长”。

  重庆忠县马氏字辈:“位定高科……”

  重庆马氏一支字辈:“应廷但帮斗千年万洪宗光照明德滋培世泽勤学茂修永绍嘉犹钦崇天毡玺碧祯祥宣功显业意兆永昌”。

  湖南邵阳马氏字辈:“道昌文武辉忠祖师书德泽长”。

  湖南常德马氏字辈:“万世红兴学承前俞”。

  广西象州马氏字辈:“天正纯德常有守祖传顺业永怡谋”。

  广西贺州马氏字辈:“敬承宗祖其”。

  浙江温州马氏字辈:“白陈国康金永太”。

  海南陵水马氏字辈:“鸿天德昌大文忠仁兴福寿世家荣”。

  山西临汾马氏字辈:“义明宝淑……”

  黑龙江马氏一支字辈:“井(景)连(联)青(清)华永德才英世明传正”。

  甘肃古浪马氏字辈:“从新理序继述维中尚能有全成元亨多玉泰明和兆瑞光”。

吉林满族马氏(马佳氏)字辈:“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志谦惠延年”。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夫人卖饼,贤后含饴

  ——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少年好学,精通《诗经》、《春秋》。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

  ——上联典出唐代郏城人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发奋苦读兵书,沉勇多谋,后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青海重光

  ——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187-222),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下联典出东汉槐里侯马腾,字寿成,陇西人。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官终卫尉。青海东与北皆界陇西(属甘肃省)。

  白眉继烈,绛帐授徒

  ——上联同上(上联)。下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绛帐设教,铜柱立功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下联典指东汉·马援。

  追赠学士,御封真人

  ——上联典出明代礼部右侍郎马愉,字性和,临朐人。下联典出宋代进士马钰,字宜甫,扶风人。

  四家待诏,三代推官

  ——上联典出南宋画家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人。任画院待诏,其画风遒劲严整,设色清润,自成一格。下联典出清代著名学者马潇,字宛斯,邹平人。

  铜柱世泽,绛帐家声

  ——上联典指汉·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下联典指东汉·马融设绛帐以授生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上联典指东汉·马武,佐光武帝中兴,卒后,其图形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东汉·马援。

  五言通用联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

  ——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下联典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其文词豪放有力,颇含讽喻。作戏十六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等七种,散,工有《东篱乐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师皇乘龙去,伏波裹尸还

  ——上联典出黄帝时代著名兽医马师皇,善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下联典出东汉名将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茂陵人。他曾助刘秀攻灭隗器,击破先零羌,为东汉立下大功,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将军。年八十年余犹征虞沙场。尝谓宾客曰:“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卒于军。

  金樽宜醉酒,绛帐自生春

  ——全联典指东汉·马融事。

  六言通用联

  少女素雄才辩,仙姑雅号清浮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之女马伦,少年时就有辩才,嫁给同郡袁隗为妻,刚结婚,二人就辩论起来,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联典指宋代扶风人马钰,字元宝,进士及第,后来遇到重阳子王嘉,得道术,与妻子孙氏同时出家修炼。孙氏仙去,人称孙仙姑,号清浮山人。

  七言通用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长春留引经季长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颠

  ——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清代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马曰璐、字佩兮、江苏省江都人。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马寅初,浙江嵊县人。著有《新人口论》等。

  七言以上通用联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铜柱世泽绛帐家声。

  ——马姓通用楹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步隐沦躅,授业著书

  ——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后人为他立庙祭祀。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

  ——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

  ——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以激励后人。

  大启扶风之绪,源远流长,序昭穆于百世;丕振铜柱之功,祖德宗功,荐馨香以万年。

  ——连城四堡马氏祠堂楹联。

  孝道必萦怀,春露秋霜,祀列祖于明堂,彝伦攸叙;

  思亲宜追远,水源木本,集群裔于族宇,俎豆重光。

  ——连城四堡马氏祠堂楹联。


     【祠堂古迹】

       四堡忠显王马援庙

  四堡忠显王马援庙,位于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是纪念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寺庙,当地人也叫马公庙。马屋村马氏族人是马援后人马氏入闽始祖第三十六世祖徽公的后裔。明朝万历年间,马氏族人为缅怀先祖功德,由马屋村始祖七郎公(马援37世)的21世裔孙文田公,集众资在当地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马援庙。庙总面积1029平方米,大门额正中塑刻“忠显王庙”四个行体大字。上厅龛台上是马援塑像,上悬挂“东汉一人”书匾;上厅石柱刻有“柱表平蛮存国体,书遗诫子饬家箴”表功联。龛台壁上绘有“八仙”彩画,上、下各四。正厅左右为厢房,厅前是点将台;下厅是戏台,戏台前是宽阔的天井,由鹅卵石铺成。戏台和天井左右两边是酒楼。马援庙历经沧桑,2007年决定将清乾隆十五年在长汀兴建的汀州府马氏家庙移至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建造,同马援庙二庙合一。

20090203093903136.jpg

       清流县赖坊马氏宗祠

  清流县赖坊马氏宗祠,赖坊南山马氏宗祠位于南山村中部偏南,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筑,祠中供奉福建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灵位。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木构建筑,由山门(又称“风水门”)、围墙、大坪、正堂、左右配厝等几部份组成。正堂坐西朝东,堂门外“八”字开。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互混结构,除应有的梁架结构外,没有多余的装饰件,整体风格素朴。正堂中心间设神龛,龛中供奉南山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马发龙不仅是南山马姓始祖,也是整个闽西地区客家马姓入闽始祖。据考证,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就是马发龙一脉第三十二世裔孙。马英九的先祖在南山生活了五代,后辗转迁往湖南衡阳。目前,马氏宗祠已经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和维修及日常维护工作登上了新的台阶。

u=2913833999,1418205348&fm=173&app=49&f=JPEG.jpg

       厦门市马厝社马氏宗祠

  厦门市马厝社马氏宗祠,位于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金村社区,旧时地址是汀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二十一都二图。开基祖是马先进。始祖应宋朝年间迁居同邑嘉禾里二十一都二图(今马厝社)。开基创业,并始建马氏家庙,因祖庙始建至今,已有数百春秋,只剩残墙遗遗址。于2007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破土重建。现在家庙修饰一新。

       汀州马氏宗祠

  汀州马氏宗祠,位于长汀县城,占地3000平方米,园林绿化224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60平方米。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堪称汀州之最。汀州马氏是伏波将军马援第二十五代孙马徽之子马发龙的后裔。马徽在唐朝永贞年间(约公元805年),任汀州府尹。马援公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修建者马海亭是四堡马屋二十三世祖,皇亲例赠乙丑恩贡生修职郎也。大门额上竖一牌,上书“伏波将军忠显王”。一进大厅,“东汉一人”的大横匾、正中立着马援公的塑像金身、壁上的黑石碑嵌着金字的祖宗排位,皆令人肃然起敬。

       肥东石塘马氏享堂

  肥东石塘马氏享堂,坐落在肥东县石塘镇马集村的马氏享堂,外观仍十分精美。青砖碧瓦,房顶四角上翘,屋脊上绘有奇珍异兽坐镇。享堂内供奉着马氏始祖马士龙的画像。据马氏后裔马先胜老人介绍,其先祖马士龙曾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后受封为将军。后世子孙香火传递,至清朝乾隆年间,先人怕辈分排序错落,开始建祠堂、续家谱,至今已有24代。

       安阳马氏庄园

  安阳马氏庄园,庄园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20公里的西蒋村,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 “中原第一官宅”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adaf2edda3cc7cd9c6a02bdf3d01213fb80e9122.jpgaec379310a55b3194acaf9884fa98226cffc171f.jpg


【典故轶事】

  1:画虎类犬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

后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2:马融绛帐

  东汉扶风人马融,字季长(或作“常”),他博治群经,而生性旷达,不拘礼节/他爱好音乐,弹琴、吹笛,并得其妙。着名学者卢植、郑玄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常坐在高堂之上,悬挂着绿色纱帐,帐前教授学生,帐后排列妇女乐。见《后汉书·马融传》。后因以“马融绛帐”等指讲坛或老师。柳亚子《四月十六夜徐老特立羔访奉呈一首》:“马融绛帐多英杰,屈子《离骚》未寂寞。”

  3:车水马龙

  “车水马龙”这则成语是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旦。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着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明帝死后,刘煌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眼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4:马革裹尸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5:马皇后不封娘家人

  明朝的开国皇帝叫朱元璋。他的妻子马皇后从小受苦,人品很好。马皇后还帮助朱元璋处理过好多大事,表现得很有远见。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给好多功臣封了大官。对马皇后的娘家人(历史上叫外戚),他打算也封官,让他们掌大权。可马皇后坚决不同意。她对朱元璋说:“你把国家的官职俸禄给了自己家里的人,这是非法的呀!”朱元璋说:“你是皇后。给皇后的亲戚封官,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马皇后摆着手说:“你想过没有?国家的法令是你这个当皇上的定的,你净让文武大臣不要为自己人谋官,可自己反倒不守法,人家怎么服气呀?”朱元璋不说话,马皇后知道他还没想通,就笑了笑,说:“你不必怕我为难。我的亲戚,未必都是有才能的人。让没有才能的人当官掌权,可不是我的心愿。用人一定要看他的才能高低,不能看和咱们的关系远近。你说对不对?”朱元璋也笑了,连连点头说:“你这么有心胸,我太高兴了。”马皇后坐下来,叹了一口气,说:“我虽是个女流之辈,可也听过历朝历代的故事。有许多皇后的娘家人当了大官,就胡作非为,搅得朝廷上下不安。别人也不敢管,结果闹出不少乱子。你可不能像从前似的,只顾让我的亲戚们高兴,不管国家今后的安宁。我没什么见识,可我家里的人要那么胡来,我就不答应!”接着,马皇后还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外戚专权的危害,说明用人办事要有远见的道理。朱元璋听了,十分佩服,答应立刻停止封马家人当大官。

  由于这么做了,明朝后来很少有外戚干预朝政造成的大乱子。这跟马皇后的远见卓识很有关系。

  6:马、王对笑

  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钉子’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马’(马)啊,原来本姓‘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7:马皇后“露马脚”

  马氏马大脚乃明代开国皇后,朱元璋的老婆,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她生于书香门第,能文能武。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为时尚的元季,她居然就敢坚不裹脚,并以一双天足自豪。她惩奸佞毫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诚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她奇计迭出,妙语连珠。有关她的或令人开心捧腹,或令人沉思惊醒,或令人惊奇瞠目,或令人感慨心酸的故事,汗牛充栋。

  相传,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城。从此,“露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了。

  8:马相伯三戏袁世凯

  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晚号华封先生,丹徒(今镇江市)人,他学贯中西,睿智过人,是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办外交、搞洋务主要倚重于他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和爱国人士。

  1862年入耶稣会,后获神学博士学位。1869年升神父。曾任上海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第一任华籍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1907年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1913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顾92岁高龄,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后与宋庆龄一起领导“救国会”奋勇抗日,被誉为爱国老人。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委员。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1882年,李鸿章派马相伯与其弟马建忠会同水师提督丁汝昌赴朝鲜平定“壬午”政变,使国王李熙得以复辟,这是清末唯一成功的外交活动。其时袁世凯只是丁汝昌麾下的小军官,对马相伯执弟子礼。开始,马相伯很欣赏他的机敏和善解人意,曾应袁的请求,向李鸿章推荐他为驻朝商务专员,于是袁对马更加恭谨。但袁世凯终于暴露了丑态,有一次,他竟向马相伯请教如何在官场能够脱颖而出,平步青云。马相伯这才知道他是个官迷心窍的“禄蠹”,就戏谑地说:“唯有厚赂宦官,由宦官而结识亲贵,即可越级超升,甚至做抚台也不难。”袁世凯竟把马的戏言当真,成千上万地花银子去交结宦官,果然官运亨通。后来袁氏拜倒慈禧的足下,成为荣禄的党羽,干出一系列坏事,权欲恶性膨胀,终成窃国大盗。马相伯每悔自己当年的戏言。袁世凯坐上民国大总统的位子后,请马相伯做平政院平政和大总统顾问官,想通过马相伯笼络社会精英分子,但马相伯绝不屈从袁世凯。有一次,袁对马说:“现在人民不知敬事长上,国家何以安,天下何以治?”马相伯的幽默风趣劲儿上来了,漫应之:“君所指者,殆即磕头请安之谓乎?果尔,便足以邦安、国治、天下平;则我愿自今日始,朝即一头,晚参一拜,天天不懈,为天下倡导!”这次袁世凯知道马先生调侃他,只好嘿嘿地打哈哈。马相伯的民主思想和袁氏的帝制野心,更是水火不相容的。袁氏称帝前派他的大儿子袁克定设盛宴敦请马相伯、严复等社会名流,征求帝制意见,旁人都期期艾艾,模棱两可,唯有马相伯不肯含糊,坚决反对帝制。会后还写了文章《国民大会说》,登在《益世报》上公开倡“民主为邦本”之说。但袁氏皇帝瘾太大,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的诤言,悍然改年号为“洪宪”,做起皇帝来。结果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只过了八十三天皇帝瘾就一命呜呼了。马相伯仍不放过他,随口占了一联,戏称袁氏是“病犯‘六君子’,命送‘二陈汤’”。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汤头名,凑巧袁氏生前唆使杨庆、严复等六人组织“筹安会”,为袁氏帝制鸣锣开道,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二陈汤,指当时蔡锷、吕公望等高举反帝讨袁大旗后,全国反帝制的浪潮汹涌澎湃,原来是袁氏心腹的四川督军陈宦、河南督军陈树藩和湖南督军汤芗铭一看风头不对,也通电反对帝制,尤使袁氏气得要命。马相伯抓住这个巧合,作了一联最后一次戏谑愚蠢至极遗臭万年的袁世凯。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马家的家训格言应数东汉名臣马援了。马援,字文渊,伏风茂陵即今陕西西兴平人。少有大志,精于相马,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刘秀,以伏波将军南征交阯有功,封新息侯,光武帝立铜柱以表其功,位列九卿。“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等豪言壮语出于马援之口。马援为人严谨,生活俭约,不愿与游手好闲的人为伍,故他训诫子侄也以敦厚,择言、节俭、廉洁为主,并主张“闻言勿议”,反对议论是非。这在当时为一般人所不能及,其家训《诫兄子严、敦书》对后世是有很大影响的。

  《诫兄子严·敦书》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可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之。

  效伯高之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之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降下车辙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我希望你们听说别人的过失,就如同听说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口里不能说。喜欢议论他人的长短功过,随意地讥议时政利弊,这是我最厌恶的。你们知道我非常讨厌这种行为,我之所以再次强调,是像父母送女儿出嫁,亲手给她结上衣带佩巾时再三再四地嘱咐告诫那样,希望你们牢记不忘罢了。

  龙伯高为人敦厚,办事周详稳重,从来不说一句让人挑剔的话,待人谦让,生活节俭,廉洁奉公,很有威望。我喜爱他,敬重他,也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为人豪侠仗义,能够分担他人的忧愁,能够帮助他人的好事,好坏善恶各类人等都与之结交。他父亲去世,周围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也喜爱他,敬重他,却不希望你们学习他。

  这是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还可以算是谨慎正直之士,这就好比画天鹅不成还会像只野鸭;而学习杜季良不成,却极易流为利鄙薄之人,这就好比画虎不成反类狗了。直到现在,杜季良前程未卜,那些郡将们一上任就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州郡的百姓们把它作为议论对象。我常常替他担心惧怕,所以就不愿子孙学习他。


  《马氏族规》

  一、 敬奉祖先: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礼存。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

  二、 孝顺父母:父母恩德,同比昊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跪乳反哺,物类犹然。况人最灵,孺慕勿迁。

  三、 友爱兄弟:世间难得,莫如兄弟。连气分形,友恭以礼。同心同德,团结一体。姜被田荆,怡怡后启。

  四、 协和宗族:曰宗曰族,一脉相传。勿事纷争,和谐齐贤。尊卑长幼,伦理秩然。远近亲疏,裕后光前。

  五、 敦睦邻里:同村共井,居有德邻。相维相恤,友助和春。勿生嫌隙,有礼彬彬。基层良风,家国亲仁。

  六、 立身谨厚:谨身节用,明刊孝经。武侯谨慎,昭若日星。厚德载福,宽让能宁。谦虚自牧,喜怒不形。

  七、 居家勤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

  八、 严教子孙:家庭教育,立人丕基。诲尔谆谆,性乃不移。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

  九、 读书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一技专长,生计无虞。立达希贤,典型规模。

  十、 忠厚戚朋:朋友五伦,以德辅仁。益友损友,择游宜珍。戚党姻亲,和洽如春。岁时伏腊,晋接礼宾。

  十一、慎重言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圭玷可磨,言玷永伤。驷不及舌,语出须防。少说寡祸,发言有章。

  十二、讲求公德: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物,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祛除自私,免贻人疾。


  《马氏家训》

  马氏家训,法理推定;代代传承,耀祖光宗。

  孝敬父母,忠于国民;仁抚弱幼,义助危困。

  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礼仪待人,谨慎谦恭。

  爱护族人,友好村邻;遵规守法,不骄不横。

  养老抚小,姊妹情重;邻里和睦,毋生矛盾。

  事业发达,勿忘祖宗;扶危济贫,回报乡邻。

  祖宗虽远,祭祀必诚;子孙虽愚,经书必颂。

  酗酒不饮,淫色勿近;横财莫贪,怨气毋生。

  执医人道,任教贤圣;工练业精,农耕业勤。

  艺修术高,从军义勇;经商守信,为官廉清。

  勤俭治家,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努力跃进。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人有祸患,不可幸心。

  一粥一饭,当思不易;半丝半缕,恒念艰辛。

  淤泥不染,腐蚀不沾;同流不污,独善其身。

  严律于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惠莫图,受恩莫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小过即改,乃为无过;小善常积,乃为善宗。

  古今圣贤,世代颂扬;古今恶徒,世代骂名。

  吾祖贤明,以范后人;后继诸代,谨尊祖训。

  遵此家训,一生顺风;人为上品,后世称颂。


  《马氏家规》

  祖宗虽远,祭祀必诚;子孙虽愚,经书须读。

  外财莫贪,酗酒莫饮;勤俭治家,自强不息。

  施惠莫图,受恩莫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邻里相睦,妯娌相和;手足相惜,父老相敬。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人有祸患,不可幸心。

  一粥一饭,当思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维艰。

  淤泥不染,腐蚀不沾;近墨必黑,近朱必赤。

  严律以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过即改,乃为无过;小善常积,乃为大善。

  恶有恶报,善有善果;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古今圣贤,世代颂扬;古今恶徒,万世唾骂。

  医当人道,教当贤圣;工当业精,耕当业勤。

  艺当术高,军当忠诚;商当守信,官当廉清。

  遵此家规,一生顺风;人为上品,后世称颂。


  《马氏家训》

  一、敬祖宗

  水有源而木有根,人本乎祖衍子孙,谁个离人不向祖,哪个游子不寻亲,长江源出昆仑水,桂花苗发老树根,自来无今不由古,恒当纪念莫忘情。

  二、孝父母

  父母生我多艰辛,温饱课读难长成,老人患病忙医治,儿女当报抚育恩,生养死葬子孙责,衣食住行尽孝心,媳妇今日乳后代,转眼又是百岁人。

  三、睦兄弟

  弟兄本是同根生,父母血肉一脉承,你谦我让皆和气,斗强操戈岂人伦,紫荆田氏昆仲事,大被美家手足情,家事外务共商讨,团结友爱敬双亲。

  四、谨夫妇

  夫妻原为同巢鸟,男女平等无高低,鸳鸯皆游不独宿,凤凰比翼展九宵,侍奉父母应诚恳,教育儿女不惯娇,节俭勤奋创家业,互敬互爱乐滔滔。

  五、和妯娌

  妯娌虽为三姓人,理当携手建家庭,切莫相互惹事端,祸起笑杀邻里人,公婆丈夫无怨恨,姑嫂叔侄具欢心,财物小孩同关照,肝胆相照姊妹情。

  六、教子女

  义方教子贯古今,孟子岳母是典型,王冕牧牛成画派,车胤读书借囊萤,立身处事戒懒惰,淫荡财博非正人,言行谨慎当慎重,体量危难莫欺贫。


  马氏祖训名言:

  1、战争不是儿戏,纸上谈兵误国。——赵奢夫妇(马姓始祖受人尊敬);

  2、莫议人过,莫讥朝政;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学错榜样,画虎类犬;谆谆教诲,牢记莫忘。——马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3、修身宜静,出言宜慎;持家宜勤,处事宜和。念此誓言,朝夕乾乾;子孙有志,尚法圣贤。明书院壁,恪守万年!——马汝恒(前清贡生) 核心是一个“静”字,强调处世不要浮躁,时常反躬自问,不要口无遮拦,勤是兴家之首;要以和为贵,团结最重要 ;

  4、女主内,男主外,老幼有序。家长对家人要严格要求,不失法度。全家人都要诚信庄重,各尽其责,各尽其道,和睦相处。——马吉樟(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5、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立安(马鹤凌之父,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之祖父);

  6、 厚基、博学、知耻、济困; 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立德立志立功立言; 学业事业后家业,小家大家先国家。——马新民(荀子研究学者、邯郸学院客座教授) ;

  7、“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马廷鸾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马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