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渊源

name origin

  葛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葛天氏。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四位。现今人口约一百四十多万,排在第一百三十五位,台湾排名第一百三十三位。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以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最为集中。

葛氏图腾

  【释义】葛,一种植物,属豆料、藤木。


葛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葛伯:嬴姓,是皋陶之子伯益的后代。大约在公元前1700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大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40位,共立国1800年左右。虞舜时期,大禹为司空,受命治水,让颛顼的后裔伯益当他的助手辅佐治水,负责技术工作,相当于水利部部长。伯益跟随大禹治水13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有《山海经》18篇。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就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于是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政权夏朝。夏朝建立后,启也不亏待元老伯益,特封他的大儿子大廉为葛伯,此为葛被封国之始。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今河南长葛),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按史书记载,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

  据传,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ài(ㄍㄞˋ),今读作gě(ㄍㄜˇ)亦可。

  源流二

  源于嬴姓,出自黄帝后裔,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夏王朝时期,黄帝之支庶伯益的后代飞廉被封在葛地(今河南宁陵),建葛国,称为葛伯。

  据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记载:“汤居毫,与葛伯为邻。”

  按史书记载,约在公元前1700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飞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四十位,共立国一千八百年左右。

  虞舜时期,大禹为司空,受命治水,让颛顼的后裔伯益当他的助手辅佐治水,负责技术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部长。伯益跟随大禹治水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治理水患后著有《山海经》十八篇。

  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就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仿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大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今山东鄄城)。于是大禹的儿子启便推翻了禅让制度,自己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王朝。

  夏王朝建立后,启也不亏待元老伯益,特封他的的大儿子若木为徐伯,封其二儿子飞廉(大廉)为葛伯,封在葛地(今河南宁陵),建葛国,此为葛被封国之始。

  史籍《姓考》中记载:“黄帝支庶,封于葛。”史籍《通志》中记载:“葛氏:伯爵,嬴姓。夏时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孙氏焉。”

  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在商汤灭葛之战中,商王汤率领商军攻灭了夏桀的坚定支持者葛国(今河南宁陵)。

  夏朝末年,夏桀执政,国家衰败。位居黄河中下游的商族,原是夏属小方国,到商王汤时国力逐渐强盛。为实现灭夏的战略目的,商汤决定除夏桀羽翼,先打弱敌,攻灭与商邻近的方国葛。

  当时,葛国君主葛伯与夏桀同好,放纵无道,给商汤提供了进攻的机会。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汤便派人前去质问,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做牺牲,商汤便派人送去牛羊,葛伯却将牛羊宰杀后自己食之。于是商汤再派人去质问,葛伯又回答说没有粮食做祭品,商汤又派人去帮助耕种,而葛伯却派人袭击给耕者送饭的汤人,抢夺酒饭,甚至残杀儿童,激起了商族民愤。

  商汤以此为借口,乘机率领大军一鼓攻入葛国。商军同仇敌忾,很快就将葛国军队击败,灭了葛国,揭开了商灭夏战争的序幕。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陈昌远、陈隆文在《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汤始居亳”之历史地理考察》中也描述:“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与‘汤始征,自葛’的历史记载相符。”葛国的遗址在今河南剩商丘市宁陵葛伯屯,该地以“葛伯之乐”闻名于商、周两朝,是历史记载葛氏得姓的源发之地。

  葛国灭亡后,葛伯的后世子孙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

  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今河南长葛),为子爵。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了宋、郑两国之间的著名“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

  葛国再次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ài(ㄍㄞˋ),今读作gě(ㄍㄜˇ)亦可。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汉光武帝赐封洪曩祖之子蒲庐,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汉朝时期有地方大豪名洪蒲庐,字葛庐,乃洪曩祖(曩祖为先祖之意,并非姓洪名曩祖)之子,相传为西周时期共国(今河南辉县)的后裔,后来在两汉之际起兵辅佐汉光武帝刘秀,为建立东汉王朝立有大功,被汉光武帝敕封为下邳僮县侯。

  葛庐让封爵于弟弟葛文,自己则弃甲南渡,立家于句容(今江苏句容),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字号为姓氏,称葛氏,由此衍派葛氏一支,称为吴中葛氏。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贺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时期,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贺葛氏部落,后为鲜卑拓拔部吞并。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贺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葛氏,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成吉思汗后裔脱欢,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从元朝顺帝孛尔只斤氏·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四十年了,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为孛尔只斤氏·铁木真。

  如今居住在江苏泰州、兴化两地的葛氏居民一直认定是蒙古族后裔,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并以一本清朝咸丰年间所修《葛氏宗谱》为证。

  据该部《葛氏宗谱》记载,元朝末期元顺帝执政时期民不聊生,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成吉思汗的后代镇南王孛尔只斤氏·脱欢之子淮王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正在元大都(今北京)朝中任监国,侄儿义王孛尔只斤·和尚辅佐其执政。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太诅开始大举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所率明军的强力攻击下,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农历8月攻陷元大都,元朝政府自此灭亡,元顺帝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一带)。

  元大都被徐达、常遇春攻破之后,监国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与义王孛尔只斤·和尚乘乱出逃,按《元史》记载:“至正二十八年,顺帝将北奔,诏淮王帖木尔不花监国,和尚佐之。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因此,终有明一朝,人们都不知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与孛尔只斤·和尚的下落。

  其实,当时眼看着元朝即将灭亡,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携带家人潜往江苏扬州,然后改汉姓为冒氏。因为“冒”字是“明”字的颠倒结构,其蕴意为颠覆明朝,并积极准备伺机复国。而孛尔只斤·和尚则潜往山东鄄城,然后改汉姓为苏氏。这两支蒙古族“黄金家族”的成员皆迅速汉化,后都演化成为了汉族。

  然而,其所作所为很快即被初建的大名王朝侦破,并引起泰州地区明军的怀疑和搜查,该支族人遂又分散,其后,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的后裔子女陆续分散到泰县、兴化、如皋等地,其中的故元忠武将军冒七一为避明廷疑忌,取母系祖先篾儿乞特氏的首字之谐音定汉姓为冒氏,称冒七一,成为迁兴始祖。冒七一生子冒八一,为第二世。葛八一生子葛思义,为第三世。葛思义生子葛惟谦,为第四世。葛惟谦生子葛文进,为第五世。葛文进生子葛世威,为第六世。葛世威生子葛洪,为第七世。葛洪生子葛一林,为第八世。葛一林生子葛承祖,为第九世。到了明朝中期,葛承祖从兴化迁居通州(今江苏南通),成为南通葛氏家族始祖,此后该支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如今,江苏如皋一带冒氏已被当地民政部门确认为成吉思汗后代。同时,《如皋冒氏宗谱》和《兴化葛氏宗谱》中关于孛尔只斤氏·帖木尔不花等的事迹与历史记载相互吻合,证明在泰州、兴化的葛氏族人确为成吉思汗后代。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格佳喇氏,亦称葛加尔氏,满语为Gegiyala Hala,世居长白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盖氏等。

  ⑵.满族格济勒氏,亦称葛济勒氏,满语为Gejile Hala,汉义“捕鸟笼的木框”,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伊兰包托克索(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绥分(今吉林绥分河上游地区)、通吉(今吉林敦化)、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鄂氏等。

  ⑶.满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满语为Gorgi Hala,汉义“铲子”,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郭氏、高氏等。

  ⑷.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伯力,今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满族葛氏正确读音皆作gě(ㄍㄜˇ)。

  源流七

  源于鄂伦春族,出自明、清时期鄂伦春葛瓦依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walr Hala。

  清朝末期之后,鄂伦春族、满族葛瓦依尔氏多冠汉姓为葛氏。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八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明朝时期鄂温克族喀尔佳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喀尔佳氏,亦称卡尔他昆氏、卡尔他考廖夫,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rj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喀尔佳氏多冠汉姓为葛氏。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九

  源于赫哲族,出自黑龙江赫哲族克依克哷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克依克哷氏,亦称葛依克勒,属于著名的依兰三姓之一,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德新(今辽宁大连)。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yk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克依克哷氏多冠汉姓为葛氏。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十

  源于赫哲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裕固族格勒克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张掖县志》记载:

  古丁零族人的后裔格勒克氏家族,世居今甘肃省张掖地区,清朝末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民国以后大多成为裕固族。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十一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葛氏得姓是相当古早的,比后来成为中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姓要早六百年左右。

  中国有南方和北方两支不同宗的葛氏族人。江南葛氏族人是东汉初年由洪氏分出来的,北方葛氏族人是传由葛伯之后,因此说南北两支葛氏基本上没有血缘上的关系。

  尽管关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之说不尽可靠,但葛氏源于河南却为大家所认同。葛氏族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始终在中原地区发展繁衍。

  周成王时有羌族人葛由,入蜀至峨嵋山西南的绥山,这说明西周初期已有葛氏族人迁入四川。《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皆下之”句,说明在秦朝时已有葛氏族人徙居安徽。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有颍川太守葛兴,东汉有历任荡阴令、临汾令的葛龚,为葛兴的后裔。葛龚,字元甫,梁国宁陵人(今河南)。由此可知,史载葛氏有颍川、梁国之郡望,当形成并昌盛于此际,并且还说明,两汉时期葛氏仍有留居故国旧地者。东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葛氏还有:《韩传》中提到的太守葛兴,《天文志》提到的为贼所拘的交趾刺史葛祗。新莽时期,葛庐渡江向南,安家于句容,其后繁衍昌盛,发展成为吴中大族。此支葛氏的来源与北方葛氏不同,却大大壮大了葛氏家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五代十国时,名将葛从周因仕宦之故由山东鄄城徙居偃师县亳邑乡。

  两宋时,葛氏族人以江浙之地繁衍为甚,葛立方由丹阳徙居湖州吴兴,葛天民由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徙居台州黄岩。

  明初,葛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陕西、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自清朝开始,闽粤沿海地区的葛氏族人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分布

  宋朝时期,葛姓近1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七十九位。葛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苏,这两省的葛姓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55%,河北是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葛姓人口的28%。其次分布在湖南、陕西、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北、东南江浙为中心的两大块葛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葛姓15万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当时浙江、江苏为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甘肃、安徽、山东等地。浙江为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27%。这一时期,葛姓人口的移动方向是东南和西北,最终形成了以东南江浙和西北甘肃为中心的葛姓聚集地。

  当代葛姓的人口近140万,为中国第135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10%。自宋朝至今近1000年来葛姓人口增加率呈下降的态势。截至2007年,葛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18%,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是葛姓的主要分布区,四省葛姓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内蒙古,七省区又占葛姓人口31%。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北,直入东北的葛姓分布区。

       葛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苏沪皖鲁、浙江北部、河南东部、山西东南端、河北大部、京津、辽吉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2%的葛姓人群。在河北南部、鄂豫晋大部、陕宁、甘肃西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重庆北端、湖南东北、赣闽大部、贵州西段、四川南部、云南大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09%~o.1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6.5%的葛姓人群。

     【入闽迁徙】

  尽管关于葛姓源自上古葛天氏之说不尽可靠,但葛姓源于河南却为大家所认同。葛姓在得姓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始终在中原地区发展繁衍。周成王时有羌族人葛由,入蜀至峨嵋山西南的绥山,这说明西周初期已有葛姓人迁入四川。

  据宁德地方志、霞浦地方志记载:相传东晋时期,丹阳句容(今属镇江人)人葛洪率众入闽,在宁德霍童、霞浦修道炼丹。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三国方士葛玄曾孙,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世称小仙翁。好神仙导养之法,后卒于罗浮山。其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著有《抱朴子》等传世。

  《武夷山志》载:南宋闽人葛如晦家住琼州,至雷州为白氏继子,改名为白玉蟾,博览群山,善篆棣、草书,工画梅竹,隐居武夷山著有《武夷集》。这是葛姓入闽的最早记载。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葛孙翁携妣罗氏开基于汀州府长汀县,为葛氏闽汀一世祖。明弘治年间(1484—1505年),闽汀葛氏4世孙葛盛由长汀迁上杭县城区。

  闽西客家葛氏分散居住在永定县的峰市、湖山、洪山,上杭县的临江、临城,武平县的桃溪,长汀的汀州等乡镇。上杭葛氏在台湾定居的有:祖康、长春等人。

  福建葛姓村庄69个:

  福州4:仓山区葛屿村;永泰县葛岭镇、葛洋;闽侯县葛岐村。

  莆田市1:仙游县葛林。

  泉州市6:德化县葛湖、葛坑乡;南安市葛岸;永春县葛头;晋江市葛山村;惠安县葛山寺。

  漳州10:诏安县东葛头村、霞葛镇、霞葛圩;漳浦县葛后;平和县葛厝门、下葛;南靖县葛竹村、葛山村、葛山;华安县葛山林场。

  龙岩市7:葛竹洋;上杭葛斜、葛屋、葛坊;连城县葛坑;长汀县葛坪村;武平县青葛窝。

  三明市11:宁化县葛坳、葛岭下;尤溪县葛竹、葛竹村、葛竹寺、葛竹洋;明溪县葛坊;大田县葛埔;永安市泥葛、葛州;三元区葛坪。

  南平市24:葛坪、葛大村;蒲城县葛山3、里葛山、葛墩村、葛堀;政和县葛后;建阳市葛源、葛畲、葛墩2、溪葛;建瓯市前葛洋、上葛、葛坪庵;邵武市葛坳;松溪县葛畲; 武夷山市葛仙、葛香岩、葛仙山、葛岭亭;顺昌县葛厝。

  宁德6:葛藤坪;寿宁县葛藤岔村、葛垄村;福安市葛厝;福鼎市葛染;平南县葛畲村。

清代,福建葛姓入垦台湾;台湾光复后,各省都有迁徙台湾。主要分布在台北、基隆。高雄、台南、台中也都有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省句容县。起初隶属鄣郡,西汉朝元封元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改其为隶属丹阳郡。

  堂号

  导养堂:“导养”堂号典出晋朝葛洪。葛洪号抱朴子,开始学儒学,后来好研神仙导养之法,而且对医学、炼丹深有研究和成就,著有《抱朴子》和《金匮药方》传世。后人以此设堂号。

  顿邱堂:以望立堂。

  张掖堂:以望立堂。

  梁国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句容堂:以望立堂。

  此外葛姓堂号还有清柳堂、余庆堂、崇德堂、正德堂、承德堂、载德堂、读书堂、树滋堂、抱朴堂、光达堂、读书堂、覃兮堂等

  字辈

  山东邹城葛氏字辈:“庆长春瑞景清泉“(之后已缺失)。

  山东莘县葛氏字辈:“思庆兆序广宪“。

  山东阳谷葛氏字辈:“景东学文传、邦广瑞兆庆”。

  山东潍坊葛氏字辈:“寿春廷怀宝”。

  山东青州葛氏字辈:“本万(茂)树孚汝怀宝乃”。

  山东鄄城葛氏字辈:“梦阎慎广玉兆”。

  山东郓城葛氏字辈:“济会曾敬宪”。

  山东陵县葛氏字辈:“传本懋树孚汝怀葆乃大尚从”。

  山东高密、吉林松原葛氏字辈:“春培巨(建)连(文)”。

  山东长岛葛氏字辈:“大全育培远长茂骏其祥”。

  山东莒南葛氏字辈:“亭永丕秀昌文明继”。

  山东临沂葛氏字辈:“廷永佩秀昌文明记世常余华学中力富贵山有光”。

  山东平邑葛氏字辈 :”汝相振现成·······“

  山东沂南葛氏字辈:“有贵英洪中谷一根草覃延年长生繁昌满长贵福禄寿康宁”。

  山东兰陵葛氏字辈:“玉(学洪)凤庆兰”。

  山东泗水葛氏字辈:“文玉广呈祥德洪福团常恩隆天熙瑞林凤永传芳”。

  山东曲阜葛家庄葛氏字辈: “井西增瑞亚”。

  安徽蒙城葛氏字辈:“广佩志续建立维新绍先启后”。

  安徽淮北葛氏字辈:“成明献瑞……”

  安徽潜山葛氏字辈:“一宗高显起万世大贤良立德成先志”。

  安徽当涂葛氏字辈:“兆士代存良天家金于瑞祥福乐荣昌”。

  安徽合肥葛氏字辈:“立学明伦进宗圣本……”

  安徽肥西葛氏字辈:“树德茂宜基传家卫学业”。

  安徽阜阳葛氏字辈:“一是三清天起西志布文国家友浩修庭光永祥云”。

  安徽马鞍山葛氏字辈:“福禄得安……”

  安徽凤台葛氏字辈:“正学传文广本立道生长”。

  安徽霍邱葛氏字辈:“国天荣远,光大治强,宇锋维益,昌盛世家,付文石东”

  安徽安庆葛氏字辈:“永怀宗德其泽自昌”。

  安徽含山、江苏溧阳葛氏字辈:“常人文明盛世英俊庆家邦诗礼传基业忠良定福昌”。

  江苏宿迁葛氏字辈:“怀绍高恒志盼望善勇诚”。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祖德汉明扬”。

  江苏淮宁葛氏字辈:“兆章怀其乃”。

  江苏盐城葛氏字辈:“德佑龙光裕步文章学士长春富贵”。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板浦镇东西葛庄一支字辈:”长景秀家邦仕荣登显其祥继业利富......“。

  江苏连云港葛氏字辈:“维昌长洪绍”。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辉声昭兹来许永言孝思”。

  江苏睢宁葛氏字辈:“兆以德树崇本齐昌怀荣良厚”。

  江苏新沂葛氏字辈:“守文天(臣)芳(岭)德秉(显)士(以)宗(成锡嘉修维音建盛)万(统昌汝如永庆其山若学常龄立保毓廷)兆(延振殿景春思继道秀增先兴惟)传(树玉裕有佑赐)恒(俊凤聿)修彝德克裕其后孝慈忠信荣光耀祖绵远家声恒长则久诗书易礼教学勤读”。

  江苏太湖葛氏字辈:“绳其维孝友肇”。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天永世德相传家泽广照”。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月风永世振友怀怀民百计星”。

  河南商丘葛氏字辈:“志善久安泰贻惠昭慈爱君赫孝贤家恩恭敬贵来聚业诚实迈才博旭厚楷慎思祖宗训高尚赐恒远圣载伟铭戴忠士涌多创华衍绩超群培育子繁赛”。

  河南宁陵葛氏字辈:“登芳先占清志善久安泰”。

  河南信阳葛氏字辈:“世应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清方建树家国庆昌年”。

  河南清丰葛氏字辈:“先泽传万世鸿(洪)恩如海深”。

  河南博爱葛氏字辈:“广凤相卿堂荣公锡祚昌”。

  河南新野葛氏字辈:“文家占永中”。

  河南罗山葛氏字辈:“世荫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新方建树家国庆昌延”。

  河南唐河葛氏字辈:“清太祖应景明”。

  河南淅川葛氏字辈:廷天文中(春)玉全德吉象贵……

  河北廊坊葛氏字辈:“天永万文兰怀”。

  河北唐山葛氏字辈:“云会玉儒振昌永”。

  河北唐山路南侯边庄葛氏字辈:“应进聪文天万维有廷凤庆昌绍”。

  河北葛氏一支字辈:“文秀瑞春艳”。

  贵州金沙葛氏字辈:“世守少景彦舜运仕如寿贵自文志同廷衍宗愈茂尚以……”

  贵州毕节葛氏字辈:“覃公仁汉臣廷春嘉美梦纹竹如周金磷日宏世阳附亮天发永传枝继启伦横绵忠组财光衍盛贤人”。

  江西于都葛氏字辈:“文以子景昌挺成良添世绍元明德礼永接燕贻志孝友振家声诗书开甲第”。

  江西南昌葛氏字辈:“广豹玉良洁静精善公”。

  吉林和龙葛氏字辈:“云盛永文世福增庆贵明”。

  四川成都葛氏字辈:“昌仕晋绥履仁师石鼎恒”。

  陕西西乡葛氏字辈:“山玉春必泰永臣开国贤兰贵京大华紫伦登尚元”。

  辽宁东港葛氏字辈:“兴万传家……”

  湖南邵阳葛氏字辈:“树开基在宝,光永良世一,大亮伯定国,安万载昌隆,南邦鸿肇业,德远泽自长,继述逢景运,诗礼名共扬。 ”。

  甘肃武威、天津葛氏字辈:“兴天生明元基”。

  甘肃永登葛氏字辈:“景同延春正祖德永世明”。

  浙江义乌葛氏字辈:“千万继承英明光道谊诚敬宗文德尚贤衍蕃邵达(永)显(绍)曾(崇)元(隆)康(世)宁(德)富(彰)贵(敦)咸(贤)孚(务)寿(本)和(允)顺(纯)贞(良)祥(秉)世(怀)善(公)昌(正)修宜慎树立钦培学景芳”。

  湖北葛氏一支字辈:“先列文章永存世昌”。

  湖北枣阳葛氏字辈:“万金玉文治光华”

  上海葛氏一支字辈:“君仲天应元林成学士尚益邦”。

  北京葛氏一支字辈:“铁德国玉……”

  葛氏永和堂一支字辈:“维绍纪周居仁贤良明元士广修齐何太”。

  葛氏一支字辈:“开国发传永万年古代兴”。

  葛氏一支字辈:“国家有好修青光永祥云”。

  葛氏一支字辈:“明仲文广兆学(增)士现”。

  葛氏一支字辈:“传家有道训子以经克绍廼祖永茂尔宗”。

  葛氏一支字辈:“雨以彩勤家道永昌立新斯德忠良宽厚必振其宗”。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稚川传治;楚辅忠贞。

  ——上联指东晋思想家葛洪。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初任咨议参军。少好儒学兼及神仙导养之术,晚年辞官谢客,于罗浮山精研炼丹,以蕲长寿。著有《抱朴子》一书,主张人有病应治以药石,另撰妇寸后备急方》对急性传染病及其诊治颇有己见。下联指南宋大臣葛邲。邲,字楚辅,江苏丹阳人。隆兴进士,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尚书。光宗即位,劝光宗专法孝宗。绍熙四年(1193年)拜右丞相,仍专守祖宗法变。翌年,知建康府。

  清节著誉;文记知名。

  ——上联说北宋江阴人葛密,字子发,庆历进士,为光州推官,善于审决案件,官至太常博士。他性情恬淡,五十岁时辞官退居家乡,自号草堂遗老。能写诗,诗学李商隐,风格与西昆体相近。著有《上湖集》、《弋阳酬唱》等。下联说东汉梁国宁陵人葛龚,字元甫,和帝时以善为文奏知名。安帝时为太官丞,后历任荡阴、临汾县令,均有政绩。

  市无喧鹊;饭可成蜂。

  ——上联指宋朝葛邲。下联指三国吴人葛玄。号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仙班位列;罗浮炼丹。

  ——此联指三国吴人葛玄。

  绥山得道;定海成仁。

  ——上联指西周葛由。下联指清朝道光武进士葛云飞。官至定海镇总兵.

  荡荫金石;句漏丹砂。

  ——上联指汉朝葛龚。历官荡荫、Il缶汾令,皆有政绩。下联指东晋葛洪。

  望出梁郡;源自葛天。

  ——此联指葛姓出处。

  六言通用联

  乞丹砂于句漏;勒金石于荡荫。

  ——上联指东晋葛洪。下联指汉朝葛龚。

  画有幄图真迹;书藏杏坞秘诀。

  ——上联典出晋代画家葛洪第三子,不传名,善绘画。相传于大历初在幄中少顷画出三人、二树、一白鹿、一药笈,皆非常意所及,茅山李舍光见了后说:“此葛洪第三子所画也。”下联典出明代太医院官葛林,善小儿科。成化中充太医院官。累官太医院判。有《杏坞秘诀》。

  七言通用联

  抗英名将有鹏起;太极仙翁惟孝先。

  ——上联指清朝道光武进士葛云飞。下联指三国吴人葛玄。

  绩境二梅殊可贵:绥山一桃亦足豪。

  ——上联指明朝孝子葛泰。下联指西周葛由。

  茧纸闲临初断帖;胆瓶长养欲开花。

  ——明末书法家葛应典撰书联。葛应典,字贞白,江苏省吴县人。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抱朴炼丹,妻亦寿世;妙真茹素,母果延年。

  ——上联指东晋葛洪。下联指元朝葛妙真。

  辞令尹隐居,书传抱朴;弃侯封不拜,术煮丹砂。

  ——此联指东晋葛洪。


  【祠堂古迹】

       福建建瓯葛姓宗祠

  福建建瓯葛姓宗祠。郡望有顿丘郡(今河南省清丰县)。堂联有:“稚川传冶术,金石重荡阴。”典出葛稚川与葛龚、葛邲。堂号有顿丘堂,梁国堂等。

  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葛氏宗祠

  葛氏宗祠位于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湖头,因其村边有一湖而得名。而湖指那座湖,村民的说法和我考证有出入,我认为应该是“枫湖”。据资料记载,清乾隆三年湖头裔孙葛昌锡曾有《枫湖夜月》一诗咏道:

  枫叶荣枯异,湖光一鉴明。雪练平铺满,纹波促皱清。

  荷香联桂影,鱼跃挟星沉。静夜间观望,萧然物外情。

  乾隆四十二年湖头邑庠生葛昌盛,也有一首《西阳八景合咏》写到:

  日出扶桑上塔峰,岚浮梁壑黛连空。云归石井龙初睡,雪满鞍山马不通。

  枫树湖边凉月白,梅花村外夕阳红。泛舟垂钓风流客,潭上桥亭趣莫穷。

  葛氏宗祠建在湖头村口,所处位置极佳,俨然一方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祠前是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广场。高大门楼,五开间,双层,门楼屹立四根大柱,正门匾额上的“西洋葛氏宗祠”分外醒目。两旁柱上挂有楹联,分别书写着“西洋古族无双姓”、“东晋名儒第一家”。正厅挂有“湖水仙宗”、“遐迩同源”、“源远流长、“明德惟馨”、“本固枝荣”、“一代仙宗”等匾额,展示本族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整个建筑的月梁、方梁梁面雕刻精致图案,均为戏文人物,尤以神仙为多,因为葛洪写过《神仙传》。

  宁海宗祠有一个特点,前面往往有戏台,各以精美的工艺形式展现在世间,戏台上有藻井,不乏有精美之作。藻井,古代多用于重要建筑上,也常见于戏台之中。在实际功用上,它起着扩音与拢音的作用,使舞台艺术更臻完美。在工艺上采用最精湛的手法,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彩绘于一处,着重渲染它至高华贵之态。这里和宁海其他地方的戏台藻井规制差不多,呈圆形,螺旋式叠涩右旋盘筑,井口以16个龙头状坐斗向上重叠,出华拱15跳,每个华拱右侧斜挑如意小龙形拱,龙尾归结于顶部明镜,攒与攒之间,彩绘透雕连拱板相连,平棋板上绘以蝙蝠与花草纹。

  祠堂历尽沧桑,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至今还不失青春,屹立在村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祠堂,已不能恢复旧时的礼数,它只是世系的传承,血脉之所系处。有着社会历史演变的踪迹。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葛氏与葛洪文化,开展宗亲联谊,架设族裔桥梁。为葛氏族人爱国、爱家、敦亲睦族、传承先贤德懿、共建和谐社会,准备筹建葛氏与葛洪文化研究会。以宗亲联谊、学术研讨、工作交流、事务专题等形式开展活动,并以此作为敦亲睦族的平台,达到凝聚和激励族人的目的。

7af40ad162d9f2d36f13f4bfa0ec8a136327cc64.jpgc75c10385343fbf2c7257673b97eca8065388f51.jpg


  【典故轶事】

  1:葛洪治病

  在灵峰寺修行的葛洪,经常前往附近的村里行医。当他行至寺旁的渔村,经过一个大宅院时,男主人已候在院门口,拱手相邀,迎入屋中。这家男主人祖辈以捕鱼为生,家有三进宅院,数条渔船。已结婚三年,尚无子女。婚后,男主人不再出海捕鱼,夫妻俩关系亲密。

  男主人唤来妻子。妻子进来,那一瞬间,脸红如朝霞。葛洪按了其妻脉搏,然后微微笑道:都好,都好。

  男主人说:都好,怎么不怀孩子?

  葛洪仍微笑,说:求子心切,三年无孕,说不正常也不正常,若不采取措施,可能终身无甚结果。

  夫妻俩慌张了。妻子抢先问:葛医师,那该如何是好?

  葛洪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依贫道之见,你俩暂且分房半月,再做道理。

  夫妻俩无意之中,目光相遇。妻子又是一阵脸红。葛洪起身叮嘱:半个月内,不可越雷池半步,切记切记。

  夫妻俩送葛洪出院门。葛洪让他俩留步,又说:半月后,你俩各自备好新做的内衣衬衫,外加一桌酒席,贫道届时拜访,自有安排。

  那一天,葛洪日落之前,准时登门。同来的还有一个吹笛高手。葛洪介绍道:别见外,这是我的好友,能吹美妙无比的曲子,我和他常常结伴而行。

  男主人曾见过这个人吹笛子乞讨,但不便点穿。吹笛人吸一吸鼻子,似乎一桌海味唤醒了他的食欲。

  男主人说:酒菜已备妥,都是东海的物产,请入座吧。葛洪让吹笛人入主宾座,声称自己是陪客,不过,他叮嘱:你们夫妻俩不可沾酒,我们也随意。

  男主人时不时斟酒。夫妻俩以茶代酒,频频敬两位宾客。不过,男主人还是疑惑:葛洪医术高明,怎么结交一个乞丐为友?葛医师葫芦里装着什么药?

  席间,吹笛人只是喝酒吃菜,不吭一声。葛洪只字不提这对夫妻关心的事情,只是开怀畅饮。酒足饭饱,吹笛人已呈醉态。

  葛洪对吹笛人说:你也该说些什么了吧?

  男主人举起茶杯敬吹笛人,恳求点拨。吹笛人一饮而尽,掏出自制的笛子。葛洪说:我这位朋友,有什么话,都通过笛子表达。

  吹笛人吹了一首曲子,委婉悦耳,犹如炎热的夏日,吹来一阵凉爽的海风,带来浓郁的大海气息。夫妻俩期待什么,实在想听酒后吐珍言——说些什么话。一曲终了,葛洪说:今日难得,我和朋友还要再饮几杯,说说话,你俩沐浴更衣,进屋同床,那就各自随意了。

  男主人似有失望,却见妻子脸一红,像饮了酒一样。只剩葛洪和吹笛人,一夜无眠,饮酒和吹笛,无话。一曲一曲笛乐,响了一夜。清晨,夫妻俩起床,还是期待葛洪说什么。两位宾客不知何时已不辞而别。

  次年春,葛洪和吹笛人正在灵峰寺打坐,男主人和妻子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登门。吹笛人当即吹了一曲童谣。男婴似乎在应合,仰天躺着,手舞足蹈。葛洪没有告诉他们,吹笛人是个天生的哑巴。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葛氏家训以明朝葛守礼的《家训》最为朴素平直,其思想平易贴切。葛守礼为明朝大臣,嘉庆年进士,其官路三起三落,周旋于权臣相轧之间,“正色独立,人以为难”。他为人刚直,为官清廉,有德有望。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谆谆告诫诸子:“修己远利,表正风俗”,“敦伦理,摒嗜欲”。为宫“事事念民,为义为公”,“持发公平,宅心忠恕”,切勿“轻侪慢民,肆志傲物,倚势附人”。旨在要求子孙卓然自立,廉静无欲,留得清白。

  《葛氏家训》

  事父母:子事父母,孝由天性,不待训而然也。训而孝其孝仅矣。且岁月如流,西山易薄,人子岂不竭力承顺,稍慰暮年,不致临时仓促,抱憾终天。

  友兄弟:惟孝友于兄弟,兄弟不睦,父母不安。故不友即不孝,今人与他人能容,兄弟不能,何哉!兄弟如手足之情,一气不脉,则四支不仁,可谓善喻。

  睦宗族:凡宗族皆原一本一身,族人析居后,一日远一日疏。若途人甚至富贵,相形鄙弃不屑,敬族收族而睦之,则干糇无失德。葛藟 庇根矣。

  和夫妇:阴阳和而泽降,夫妇和而家道成,贤夫妇应相敬如宾,互敬互重。且莫轻听流言蜚唆,或一方不捡乃至脱幅反目,岂得以小加大,有伤结发之情。

  敬朋友:论语云,‘晏平仲善于人交,见而敬之’今夫平居闾巷,互敬互重,相睦相仰。益友者,如入芝兰之室,不忘其芬。损友者,如入鲍鱼之肆,不忘其臭。皆择而敬之。

  教子孙:古人云,子有美玉岂不付之雕琢。教子孙,莫大于爱国亲民,诚实忠信,尊长重道,陶成德性。予家,凡擢科登仕者,悉祖宗教育所至,葛氏书香一脉,由后世之继也。

  习勤俭:予家,自迁通以来,传数十世数百年,凡粗励不充,或家资丰腆,未几 消乏之,皆败于一不勤一不俭,宁教有日思无日,莫教无时思有时,当味乎其言。

  存长厚:人禀中和之气而生,赋性本自善良。自未俗浇漓相沿成习。长厚之风,群英自祖以来,忠厚相传,恪守家风,凡诸善事举而行之,相葛氏之与乎。


  葛氏家训:

  --祖宗虽远祭纪以时必须为其时物以致如在之诚此追远报本之道也

  --家庭之间儿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此人伦之大经而不可以或废也故慈孝友恭倡随之义皆为人道之所宜尽贤愚不一各当自勉

  --自古立教之道檏者归农秀者归学所以严游荡之戒也则凡为士为农俱以守分为要务切勿博奕饮酒自坏人品

  --冠婚丧祭古礼也而称家有无又不易之道也近来好胜之子专事繁文甚至越理犯分贻讥大雅良足伤已故冠婚之礼与丧祭之仪 毋奢 戚毋易准此可免失礼之矣

  --治家之法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此文公之家训所宜持循而不宜者也

  --秤尺斗斛为家用之常物出入务持公平若有大小轻重非为子孙久远 荣之计

  --子孙当以谦和处世 使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君子之三自反良有以也可不慎哉

  --处父母妻三党中或有贫穷不能婚 者

  及衣食不周者必当量力助资切不可视若

  路人听其失所

  --修身立命功夫无穷而戒淫尤要尙少不更事一溺淫邪不惟家产荡废无以资生卬

  且有关性命 宜戒之

  --处奴婢僮仆所以 内外之使令也必当律以家法俾知所谨戒然又待之以恩节劳赏功 宽严相济两得其平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葛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