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渊源

name origin

  王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八位。现在王姓已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约有一点零二亿人口。高居姓氏排行榜第一位。

王氏图腾

【释义】王,“天下所归望也”。王,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 形状,这种兵器称“钺”,古代帝王和 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掠地攻城,是权 力的象征。


王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姬晋:周朝时期,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或者姬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姬晋因被奉为王氏始祖,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太子晋、王子乔或王乔。姬晋这位王姓得姓始祖,才华横溢,喜音律,吹玉笙,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博学多识,对音律造诣颇深,创造了一套吹笙独奏乐谱,并能演奏的惟妙惟肖,传遍诸侯。

  各支始祖

  王 充:(公元27~97年),东汉会稽上虞人,字仲任。出身细族孤门,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通百家之言。刺史辟为从事,转治中。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生活穷困,勤于著述,以为世俗儒生拘守经义,乃闭户潜思,著《论衡》八十五篇。为浙江绍兴王氏始祖。

  王 翁:讳奎,生三子:长义、次和、三顺。始祖妣张刘、氏氏,元世祖年间自洪洞县迁居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为上峪。公卒葬于松坪二石塔之北。为寿阳王氏始祖。

  王审潮、王审邽、王审知、王进美:恁公长子王审潮,佐五为军,提兵向前,为先锋,后加工户二部尚书,逝世于位,妣侯氏封晋安郡夫人,公妣合葬惠安平广里盘龙山,赠泰国公。恁公次子王审邽,次都授散骑常侍御史光禄大夫工户二部尚书赠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封武肃王,妣李氏封西夫人,生子四。公妣葬晋江七里后。系恁公三子王审知,字祥卿,谥号“忠懿”,福州刺史、威武节度使、上柱国加封闽王,食邑四千,享寿六十四,妣石氏封建国夫人,织娶张氏赐南刘君夫人,生子四:延翰、延均、延义、延政,公妣合葬福州古屏山坐干向巽,公立祠,福州越王殿改为庙租一万三知石。春秋公生唐咸通庚辰年四月廿二日寅时逝世于同光乙酉年八月十八日酉时。公由光州固始县人闽为肇基始祖第一世。系恁公四子王进美,字惟彩,寿六十二,妣永安,生子四:道术、道暹、道迈。妣合葬蒲山下横路,上坐丁癸兼未丑分金。第一世文公之子王惟茂,居后林,号瑞客,妣廖氏,生子一,道恺,公妣合葬本都鱼池坐甲向庚。均为福建王氏始祖。

  王子诚:友端次子,字务实,生于宋理宗景炎时,与兄子明同迁潭州安化澬江乡家焉,配陶氏,夫妇俱葬大凹岭,生子一:王荣。为潭州王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氏。

  殷商朝末期,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于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十三世孙汤的时候,经过了八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定都,建立了商朝。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五百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三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三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史籍《通志》记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称王氏。 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古代河东郡猗氏县有王氏,为周平王姬宜臼太孙赤之后。

  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公元前770~前722年),他的太子姬浊父却先他而死。姬浊父有个儿子叫姬赤,后来是周桓王姬林的胞兄。

  周平王去逝后,姬赤在(公元前722年)继承了王位,但因其势力远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族之后,为不忘自己的王族身份,后皆改姓王氏,是为山西王氏、或称河东王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太子晋之后,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太子晋,公元前565~前549年,就是姬晋,字子乔,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小贵族,他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史称他“聪明早慧,幼有成德”。

  太子晋是春秋时期一位具有太子身份却未能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过于直言相谏,因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他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据史籍《新唐书》记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

  太子晋的儿子姬宗敬后来担任周王室大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王氏正宗,是为太原王氏、或称琅邪王氏。

  后来,世人在山西太原晋祠中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氏始祖太子晋的纪念。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据史籍《通志》及《新唐书》记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期,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周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在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所以又称毕公高。周武王死,周成王立。周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周召公、周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周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周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地(今山西芮城)。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魏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纷纷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被人们称为王家,故改姓为王氏。

  例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时期入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君,其后裔子孙认为自己源于王族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妫姓,出自古帝王虞舜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氏。

  妫姓氏族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周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十代,换了十五位国君,到了陈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陈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陈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陈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朋友,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一百七十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逝世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

  又过了一百多年,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二年(齐康公元年、田齐和子元年,公元前404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历经八代君主、一百八十四年,到了齐王田建执政时期,田氏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

  齐王田建在亡国后被强迫迁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居住,他生有三子:田异、田桓、田轸。田异生子比干姬赤魏王假田安(田升),在秦朝末年项羽率领的反秦战争中被封为济北王。

  项羽称霸后仅仅四年就被汉王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短短数年,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先祖爵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王氏。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年西周桓公姬揭之后人,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战国时期的周考王姬嵬元年(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自己的弟弟姬揭于河南王城(今河南洛阳西部),号“西周”,是为周桓公,亦称西周君,是周考王分封的诸侯国。

  战国末年的周郝王五十九年姬延(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命秦军大将摎领兵攻打西周,取河南周君都邑,周王朝灭亡,依附于“西周”的周赧王亦在当年逝世,秦昭襄王取周王室九鼎宝器,从此历史进入先秦时期。

  周王朝灭亡后,周桓公姬揭的后裔子孙,为纪念被秦国所灭的原居地王城,遂改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亦为河南王氏。

  源流七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西汉末年的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大司马王莽代汉,建立了新朝政权。一时之间,明务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没落的刘汉贵族纷纷投靠和依附于王莽,甚至出卖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等反抗势力,使其皆被王莽镇压。

  在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新皇王莽下诏说:“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务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从此,这三十二族人皆改称王氏。

  新莽地皇四年(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新朝灭亡后,刘氏宗族认为这些刘氏族人弃祖附莽,因此禁止他们恢复刘氏,虽然后来依然有许多人在历史上自行恢复了刘氏,但仍有不少人仍然沿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属于避乱改姓为氏。

  ⑴.唐末五代时期,有江陵人、荆南(今福建南平)官吏刘去非,他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曾率军数次恶战抵抗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庄宗最后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政权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南平王。虽然高季兴始终与后唐庄宗貌合神离,但刘去非因曾经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便改姓为王氏,改名为保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保义。其后裔子孙遂世代称王氏至今。

  ⑵.成吉思汗第六子、河间王、阔列坚孙兀鲁带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王族内部迫害和追杀,携家族和亲信逃往中原。因他曾身为王爷,为显记身,因而改汉姓为王氏,在其逝世后葬于山东(今山东宁津),子孙后代世代称王氏至今。

  ⑶.明朝时期,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族本姓谢氏,因“父避仇外家”,遂冒姓王氏,子孙后来世称王氏至今。长汀县城原有一个著名的“谢公楼”,就是王得仁后代所建之酒家,号称中国第九菜系,即汀菜系,为客家菜系包括粤菜系、闽菜系之祖,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曾为其汀菜系谱提名加注。可惜如今那历史悠久的“谢公楼”已经烟散不知处了。

  ⑷.清朝人王树荣所撰《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源流九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但他不久即病逝。按史籍《北史》的记载:“颓褥死,其妻少寡,与仪同王粲野合,生子曰琼,粲遂纳之以为小妻。其父收幼孤,随母嫁粲,粲爱而养焉,因姓王氏。”支颓褥的妻子带着原先的儿子支收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汉姓为王氏,后史称其为“王支”。王支后娶妻生子,儿子就是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王世充,在隋朝末年一度建郑国,自称开明帝,立国祚两年又两个月,被时为大唐王朝秦王的李世民所灭。

  明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都御史杨一鹗,曾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递修《春秋四传》三十八卷;还有一位大理评事孙大崇,后来都因故改姓为王氏,其后裔子孙皆世代沿称王氏至今。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西汉王莽篡汉时燕太子丹之后裔嘉,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当时燕太子丹玄孙名姬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在中国历史上,因帝王封赐姓改称王氏的人有很多,其子孙也因以为荣耀,皆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复姓,如王子氏、王父氏、王官氏、王人氏、王史氏、王叔氏、王孙氏、王周氏、成王氏、威王氏、五王氏、西王氏、小王氏、乐王氏等等,这些姓氏的族人,后来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王氏。

  源流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鲜卑族可频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的一个氏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时,也跟随到了中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魏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不准葬回平城,并把所有姓氏都改为汉姓。可频氏部落族人在这个过程中皆改汉姓为王氏。

  ⑵.鲜卑族乌丸氏,亦称乌桓氏、古丸氏、乌延氏、乌氏,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其语言与鲜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因此史学家多将其列入鲜卑族系列。东胡在最强盛时期,乌丸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乌丸氏部落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今西拉木伦河)。东邻挹娄、夫余、高句骊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丸一支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但乌丸之名,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司马迁在史籍《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乌丸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其间也包括原始的回纥民族。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376年),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万骑、步兵七万出大凌河征伐乌丸,他以当地人田畴为向导官,避开滨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迹罕至的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路开山填谷,长途奔袭,途经白檀(今北京密云),“平冈”,行程达四百余公里,出其不意地进攻辽西乌桓的巢穴柳城(今辽宁朝阳)。乌丸单于蹋顿等人仓促集结数万骑兵抵挡,两军在白狼山(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左翼白塔子乡)遭遇,曹操大破乌丸,之后占据柳城,解除了“三郡乌丸”对东汉朝北部的威胁,并且收编乌丸精骑,迁徙其部众入中原并分散管理,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还彻底统一了河北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乌丸族人有以故部族称谓为姓氏者,称乌丸氏。东汉灭亡后,有乌丸氏族人在南朝梁国政权中为官,其中的大将僧辩,后自改为汉姓王氏,史称王僧辩,后融入汉族,其后裔子孙即世代沿袭王氏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羌族钳耳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中的钳耳氏族到了隋、唐之际,有钳耳宗、钳耳乾兄弟俩,他们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

  钳耳兄弟成为萧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部落酋长,按辈起算,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因此与萧皇后称兄道弟。此后,羌族钳耳氏也以此为殊荣,皆改汉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四

  源于高丽族,出自南北朝、隋、唐时期营州高丽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营州地区(今辽宁朝阳及周边地区)的高丽人改姓为王氏者屡见不鲜。

  据史籍《周书·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据史籍《引日唐书·王思礼传》中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在《引日唐书·王毛仲传》中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

  源流十五

  源于回纥族,出自唐朝时期营州回纥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是大唐王朝在农历9月攻灭高句丽国之后,所设置的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在当时归属于安东都护府的回纥族人中,有一支阿布思氏族部落,阿布思氏是回纥民族的大姓之一。到了近百年后的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氏族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其后裔子孙亦世代称王氏至今。

  源流十六

  源于匈奴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

  三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大批的匈奴族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三个割据政权,即刘汉-前赵国(公元308~328年)、北凉国(公元397~444年)、夏国(公元407~434年),这些匈奴族人后来在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汉姓王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七

  源于契丹族,出自两宋时期辽国政权耶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回纥族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末至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

  至两宋时期,契丹族人建立辽国政权,其皇室耶律氏家族后来也有很多人改汉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八

  源于女真族,出自两宋时期金国政权完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国政权。金国皇族完颜氏在金国灭亡后,多有改汉姓为王氏者。

  ⑵.女真族完颜氏,本是以地为氏。其先祖于满清开国初投清,隶属于满洲镶黄旗。至其五世祖完颜·杨保,诰封昭武都尉。其第七世祖完颜·佛尔果春,由生员考授笔政,升员外郎。其第八世祖完颜·呈瑞,字辑王,庚子年副榜(榜眼),其后代开始取先祖之字的谐音汉字“汪、王”为姓氏,称王氏、汪氏。

  ⑶.辽宁丹东凤城宝山女真族的一支在元、明两朝曾被赐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清朝初期随从皇室入关,世居北京三合县下甸村,其世祖黑色等兄弟三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从京城拔驻丹东凤凰城宝山石柱村,后改汉姓为王氏。

  ⑷.按《王思孝墓志》记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国时期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曾任金国的统军使。王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汉姓为王氏。

  ⑸.汉军正红旗人王国光,本满洲完颜氏,其父王一屏是明军千总。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攻取开原(今辽宁开原)之时,王一屏率部属归降,被授三等轻车都尉。王国光初为佐领兼户部理事官,累官两广总督,授镇海将军,加世职一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广东将军王永誉。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大帝命其全族改隶满洲正红、镶白二旗,世代允称王氏。

  源流十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宋朝以后,蒙古民族建立了大元帝国,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也改姓王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陈蒙古八旗的一支,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第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后裔大多取汉字“王”为姓,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⑵.蒙古族博尔吉津氏,亦称白尔济吉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gin Hala。所冠汉姓为王氏、包氏、陆氏、梁氏等。

  ⑶.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⑷.蒙古族旺吉氏,亦称王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i Hala。所冠汉姓即为王氏。

  ⑸.蒙古族旺扎布氏,亦称王扎普氏、旺扎布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bu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汪氏等。

  ⑹.蒙古族旺扎尔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r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汪氏等。

  ⑺.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所冠汉姓为王氏。

  ⑻.蒙古族卓克氏,亦称卓穆克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童氏等。

  源流二十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中的王氏,主要来自唐朝初期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的谐音,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王氏、宛氏、安氏、万氏的回族姓氏,皆由宛葛思衍派而来。据湖北《王氏宗谱》记载:始祖王武,原籍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太原),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保驾前来,坐镇湖广”,出任“湖广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军务兵使司”。王武就是阿拉伯人宛葛思的后裔。

  ⑵.在明朝时期,回族中也有不知何故改为王氏者,如舍伯沙(锦衣卫千户)“四世孙改氏名王承恩。”

  ⑶.清朝时期,陕甘回民在清同治年间起义失败以后,亦有将其回族特征明显的姓氏改为汉姓王氏者。

  ⑷.据《安徽王氏家谱》记载:回族王诊的始祖名叫生伽科甲,唐朝时期进入居山西太原,按汉俗以“生”为姓氏,当时觐见皇帝,唐皇听了觉得拗口,即赐易其姓为王氏。后来,该支王氏家族就以“赐易堂”为王家堂号。到了明成化年间(公元1487年前),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安徽定居。

  源流二十一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王佳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辽宁辽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王氏、汪氏。

  ⑵.满族叶禄氏,源于辽国时期契丹族耶律部,满语为Yelu Hala,汉义“大公猪”,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王氏。

  ⑶.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部,即契丹国姓耶律氏,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刘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等。

  ⑷.满族汪佳氏,满语为Vagnjan mongu,这是一支老满洲部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目前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地区有此姓。按满族人的解释,这个部族是当年献给金国皇帝的,可能就是完颜氏,汉姓用王氏。

  ⑸.满族松颜氏,满语为Sungyan Hala,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所冠汉姓为即王氏。

  ⑹.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所冠汉姓多为王氏、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源流二十二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王氏,原居伯都纳(今吉林扶余),后一部分融入满族。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有三百余锡伯族人携家属迁至今辽宁省的丹东地区,负责驻守凤凰城,后人散居于凤山一带。其后代在清乾隆年间曾大批迁驻新疆地区,多次抗击和消灭了沙俄侵略以及其策动的叛乱,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批锡伯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冠汉姓为王氏者,今在新疆地区分布甚广。

  源流二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王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王氏之先出於王子晋,其子敬宗为司徒,居太原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镇武有功,因赐氏。十七世孙秦武侯离生二子,长曰元,迁琅琊临沂,其后为瑯琊王氏,次威为杨州刺史,九世孙羁复居太原晋阳,其后为太原王氏,此同源而分派者。

  其他有京兆王氏,则出於毕公高,封于魏,至昭王彤生公子无忌,无忌生间优,子毕子逃难於汉,祖召为中尉,封兰陵侯,时人以其故王族,亦谓王家,此又一姓始也。

  又按氏族大全云,王於晋盛而两派,一派汉王书之后有王融,王融二子祥览匕有從兄曰雄匕二子,浑义生戎,封安丰侯,义生衍,为尚书令,览六子长裁生导,其后最盛四子,正生旷匕,生逸少,其后亦盛,此瑯玡临沂王氏一派。汉朝郡守王泽之后泽生昶匕,七子浑济、澄汶、深沦、匕子承匕子述,子坦之,世封蓝田县侯,故称述王蓝田,此晋阳太原氏也。

  汉、晋时期

  东汉隐士烈自太原并州祈县唐穆宗时有讳促舒者迁宣州舡运塘,乾符间讳翔者迁歙之黄墩,寻婺源武口至讳元万者自武口迁淳邑,之始新源六世文晃公析居遂凤林乡,历傅数世孙,茂德公复迁豹石川,万四公后金峰高山,万七公金下村,志公忠公由高山徙居王家村淡峰。元十公由金峰徙居古明,念一公迁居七峰三堨下等处皆东山之分派。

  王氏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氏,琅琊王氏,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氏,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王氏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

  自西晋末年,王氏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氏入主中原,而琅琊王氏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氏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氏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王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唐朝末期,琅邪王氏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两宋以后时期

  王氏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北宋灭后,三槐王氏(唐末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朝末期战乱和明朝末期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氏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氏源于太原王氏,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氏。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

  分布

  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现今王姓有人口1.02亿,为全国第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具体分布

  王氏是一个大姓派,其各支在全国各地的分布为: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辽宁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汇王氏、松江王氏。

  江苏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王氏、镇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苏州羌区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桥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王氏、萧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元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东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湖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兴山阴梅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县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常山虹桥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山王氏、常山长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桥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怀宁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开闽忠懿王氏、闽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安溪树林镇山子脚溪埔王氏、安溪岩岭山王氏、浦城深溪义门王氏。

  江西省:萍乡萍派王氏、萍乡小库村王氏、萍乡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头王氏、婺源双山王氏、万载王氏、万载南田王氏、奉新新吴王氏、临川三公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县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川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涧湖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山涛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东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云南省: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

  台湾省:龙塘王氏。

  王氏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从东南亚至欧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动足迹,其中不乏业绩卓著的知名人物。

  满族王氏后裔散居凤城汤山城、东汤、大堡、宽甸太平哨、石湖沟等地。

  世界各地王姓

  台湾的王姓

  王姓在台湾为第六大姓,仅次于陈(250万人)、林(188万人)、黄、张、李等姓。

  然而,台湾王姓部分不见得具有汉族血统:例如原住民时因台湾政治的汉化政策改姓。这使在台湾其姓氏亦在非汉族群体中很常见。

  苗族王姓

  在苗文中“王”写作“Vang”、或“Vaj”或“Vaaj”。它和汉语中的王姓来自于同一个词源,而且是一个在苗族中很常见的姓。王姓氏族是苗族里最大的十八个氏族之一。

  越南的王姓

  王姓在越南写作:Vương。如,王承武(“Thừa Vũ”具体所对应的汉字未详。),越南抗法名将。

  日本的王姓

  “Ō”(罗马字母记作Oh、Ou或者O)(Wang→ワゥ[Waũ]→ワウ[Wau]→ヲウ[Wō]→オウ[Ō])在日本是一个等价于“王”的罕见姓氏。“Ō”是按照日本语的发音方式设立的“王”字。大部分姓王的日本家庭都是中国人的后裔。

  王贞治(Sadaharu Oh)是日本著名的华人棒球选手和经纪人。

  朝鲜和韩国的王姓

  王姓在朝鲜语中写作“왕”。据统计,韩国在2000年时,有王姓人口23447人。

  “王”曾经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一个姓氏。《后汉书》记载,朝鲜半岛的王姓始祖是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山东(当时的齐国)迁到朝鲜的王仲。

  虽然“王”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高丽王室的姓,但今天已经不多见了。据说,当高丽王朝灭亡之后,那些姓王的人们为了避免朝鲜王朝‎的严重迫害而改姓其他的姓了,部份人改为全姓。在开城王氏的家谱中至今仍可以找到高丽统治者的部分痕迹。

  英语国家的王姓

  汉语的“王”在翻译成英语时,按照音译的方法而被译为“Wang”或“Wong”。

  附:

  王安石的后裔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宋朝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宰相。

  王安石有否在其出生地的江西留下直系后裔?在王安石故里已没有他的直系后裔,他兄弟的后裔却非常繁盛。傅林辉先生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完成了《王安石世系传论》一书,对王安石的世系和生平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傅林辉先生在该书的目序中写到:“王安石研究会的熊焰先生提供给我大量的王氏家谱,金溪柘岗的吴氏后裔,我的文友吴文丁和吴汉又为我提供了王安石岳家和外祖家的柘岗吴氏家谱,掌握了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与王安石有关人物一百多人的资料。”其中王氏家谱就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金溪县陈坊王氏四修宗谱》、《临川县展坪乡大坂三公王氏族谱》、《抚州市长岭九井王氏宗谱》、《金溪县陈坊城湖吴氏宗谱》。

  据《王安石世系传论》介绍,王安石兄弟姊妹有十人,兄弟有安仁、安道、安国、安世、安礼、安上,还有姊妹三人。在江西临安王氏宗谱的记载中,王安石没有直系后裔繁衍至今。唯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在王安石的名下记载“有子王旁”。清梁启超在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也说:“公子二:曰雱,曰旁。惟公集有题旁诗一首,亦可征其早慧。”《金陵新志·王安石》对旁有一点记载:“雱弟旁,旁生桐,桐生瓙、珏。”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瓙始复进入禁内。”可见王安石有后代,即王旁→王桐→王瓙、王珏……

  这就证明王安石确有直系后代。而且虽然王安石长女鄞女早夭,但次女婿为吴持节,幼女婿为蔡卞(蔡京之弟),王安石的这两位女儿,想必也会有后裔流传至今,还待进一步详考。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王姓二十一望主要指王姓在两宋以前二十一个著名支派,王姓的大部分人,基本上可以归入二十一望之中,但也并非全部如此,还有许多著名大族没有被包括在二十一望之内。

  以两汉之际新朝皇帝王莽为代表的元城王氏就不在二十一望之内。据《汉书.元皇后传》和《王莽传》记载:元城王氏出自虞舜之后,属妫姓之王,今天大陆及东南亚地区一带仍有元城王氏的传人。再如出于毕公高之后的河间王氏、王子比干之后的汲郡王氏、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羌族钳耳氏的翊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营州王氏、乌丸族的乌丸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的安东王氏,等等,也都没有在二十一望之内。

  两宋及两宋之后,王姓望族和分支更多,远远超过二十一望之外。仅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所记,两宋时的王姓即达三十八望之多。其中除去二十一望外,多出的十七望是如下:

  1、河间王氏(毕公高之后)。

  2、汲郡王氏(王子比干之后)。

  3、乌丸王氏(乌丸族)。

  4、冯翊(同州)王氏(羌族钳耳氏)。

  5、安东王氏(回纥阿布思族)。

  6、营州王氏

  7、华阴王氏

  8、河内王氏

  9、广陵王氏

  10、聊城王氏

  11、长安王氏

  12、高陵王氏

  13、蓝田王氏

  14、上党王氏

  15、邺郡王氏

  16、广平王氏

  17、乐陵王氏。

  此外,还有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等等。综上所述,三十八望也不能归纳王姓的望族,这里再简要归纳为四十四望如下:

  18、王城王氏,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

  19、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

  20、元城王氏,妫姓之后。

  21、三槐王氏,属太原王氏。

  22、豫章王氏,太原王氏景肃后裔世系,居江西南昌、婺源武口、安徽歙县、湖北阳新、鄂州、浠水等。

  23、开闽王氏,居福建,后扩大到台湾与东南亚。

  堂号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称则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3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与王巩相好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

  王氏另有太原堂、永思堂、开闽第一、榖贻(诒)堂、绍槐堂、听槐堂、植槐堂、培槐堂、嗣槐堂、仰槐堂、庆槐堂、荣槐堂、宗德堂、崇德堂、馀德堂、辅德堂、经德堂、成德堂、尚德堂、重德堂、承德堂、积德堂、滋德堂、交德堂、仰德堂、树德堂、福德堂、仁德堂、贵德堂、祖德堂、厚德堂、实德堂、功德堂、善德堂、明德堂、维德堂、医德堂、义德堂、继德堂、世德堂、世书堂、世恩堂、世安堂、世珍堂、世飨堂、世恒堂、世才堂、世贤堂、仰贤堂、景贤堂、乐善堂、慈善堂、保善堂、保后堂、昌后堂、后门堂、梓谊堂、萼辉堂、紫薇堂、听笙堂、听彝堂、泽远堂、追远堂、源远堂、源达堂、介福堂、福康堂、遂高堂、元会堂、嘉会堂、畲经堂、珠树堂、存心堂、诚心堂、凤林堂、汶源堂、庆源堂、培源堂、本源堂、茹古堂、聚耕堂、宝训堂、宝善堂、挹渊堂、继周堂、继世堂、继兰堂、瑞萼堂、佑启堂、恩荣堂、梓荫堂、德逸堂、德符堂、忠公堂、忠文堂、写经堂、镇楚堂、立新堂、孔怀堂、礼基堂、著存堂、槇成堂、明发堂、裔发堂、山逸堂、友爱堂、亲爱堂、亲睦堂、亲亲堂、笃亲堂、和亲堂、恭亲堂、善富堂、斯美堂、乐学堂、佩传堂、素风堂、松风堂、可久堂、望云堂、冠南堂、济美堂、鹿野堂、承祭堂、云汉堂、求鲤堂、晋贤堂、安乐堂、永积堂、修齐堂、齐寿堂、兆三堂、槐秀堂、槐德堂、槐芳堂、槐荫堂、槐政堂、槐明堂、槐清堂、槐茂堂、一本堂、双玉堂、双桂堂、双柏堂、双全堂、三庆堂、三生堂、三隐堂、三荫堂、三白堂、四柏堂、四益堂、五孝堂、五教堂、五丰堂、五虎堂、五果堂、万圣堂、德天堂、天益堂、天眷堂、天龙堂、龙水堂、留馀堂、慎馀堂、馀庆堂、环庆堂、世庆堂、善庆堂、衍庆堂、衍白堂、奉先堂、奉思堂、永思堂、思永堂、思植堂、思明堂、思报堂、思孝堂、纯孝堂、孝思堂、孝感堂、孝先堂、孝行堂、孝克堂、孝言堂、孝享堂.孝敬堂、孝肃堂、孝维堂、孝贤堂、孝谨堂、孝和堂、继序堂、有序堂、振趾堂、振振堂、孝睦堂、孝友堂、立友堂、存友堂、敦友堂、敦睦堂、敦伦堂、敦厚堂、存厚堂、树本堂、同本堂、敦本堂、存本堂、植本堂、务本堂、崇本堂、崇报堂、崇贤堂、攸叙堂、惇叙堂、叙振堂、叙伦堂、序伦堂、笃伦堂、笃祜堂、笃行堂、积盛堂、恩荣堂、绳武堂、珠耀堂、庆系堂、谟烈堂、精羲堂、怀羲堂、怀德堂、植三堂、金地堂、金钧堂、敬修堂、敬宗堂、敬时堂、敬爱堂、爱敬堂、敬义堂、敦义堂、思义堂、孝义堂、永义堂、正义堂、中义堂、宗义堂、仁义堂、仁仕堂、仁安堂、仁育堂、成仁堂、聚仁堂、兴仁堂、履和堂、颐和堂、黄西堂、永泰堂、永兴堂、文献堂、文瑄堂、文孝堂、崇孝堂、忠孝堂、忠恕堂、忠武堂、萱瑞堂、华振堂、智礼堂、修立堂、枫林堂、寻寨堂、思明堂、梓谊堂、梓荫堂、严礼堂、玉树堂、玉清堂、清廉堂、王子堂、王圣堂、王朝堂、王是堂、占魁堂、祥芳堂、燕喜堂、燕誉堂、燕翼堂、翼经堂、锡类堂、青箱堂、金龟堂、格国堂、赐易堂、春森堂、鹅书堂、植成堂、愿贻堂、淮泽堂、龙泽堂、希述堂、承志堂、池岩堂、后乐堂、景盛堂、耀祖堂、逼世堂、廷器堂、威风堂、随意堂、顺意堂、河东堂、金城堂、原平堂、天全堂、绍兴堂、雄州堂、瓘文堂、新安堂、凤阁堂等。

  字辈

  1、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雲、衍。

  7、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

  ……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8、湖南省浏阳王氏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9、湖南省长沙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名,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0、硕旧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1、湖南省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

  ……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12、湖南省安化王氏旧派语

  ……派、传、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祿、位、自、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13、安徽省绩溪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14、山西省祁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暕:开元时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礼部员外郎);景肃,守三郡:终、传、凉、丹、阳、太、守;政:字元之,唐开元二十五年进士,襄邓等州防御史,鄂州采访使,子十;仲舒,字弘中,江南西道观察使。子七,初、哲、贞、宏、泰、複、洄、奉母山西迁安徽宜州船莲塘;宏(迁宣州歙县)。

  15、婺源武口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希翔,廷钊、子十八,仁斡、子二:文岳、文庆,文岳,德豪。………

  16、乐平傅贤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行 子三:项、顼、债;项 子三:珍、现、琏;珍 子三:臻、安、僖;安 子二:權、植;植子三:聚、叔虎、袤。……

  17、江西省乐平流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袤 子三:端义、佐才、端虚;佐才 子六:千二、千三、千五、千六、千八、千九。……

  18、湖北省浠水团溪(团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九龄 行千三,字嵩卿,子四:文焕、文炳、文灿、文兴;文兴子三:安、震、富(富公孙国贤、国贤二子去浙江余姚);安;衡 子:国生;国生 子二 椿、梅;椿子三:勋、寿、烈;烈 子二:塾、垒;塾 子四:镐、鉴、铭、钰;铭 子二:永松、永裕;永松 子二:朝仪、朝;朝仪 子二:守文、守章;守文;正壹子二:德弼、德衡;德弼……;佑东(本人佑字辈)堂号“孝义堂”。……

  19、湖北省浠水团溪王氏文焕公,文炳公2支下辈派:(始祖九龄公起)

  ……九、文、卿、拱、如、仕、大、厚、中、承、希、三、民、宏、兆、博、学、审,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

  文灿公第3支下辈派:(自2世起)文、大、千、秀、谷、仕、庭、如、子、世、德、朝、启,永、朝、守、正,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

  文兴公第4支下辈派:(自团溪第10世纪)永、朝、守、正,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经考证此是正确的,以前的有些小误,在此表示歉意)湖北浠水团溪王氏四支到团溪第22世才通一派字。

  20、江西省乐平流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君、臣、绍、今,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洪,宣、和、纯、正、直,福、德、永、神、授,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21、湖北省鄂州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胜、仁、秀、宗、得、金,景、单、世、守、良(良道同派),立、心、化、家、邦,祖、先、传、德、厚,永、远、佐、朝、纲。大、本、为、忠、孝,谦、恭、名、益、彰,积、善、有、余、庆,兰、桂、满、庭、芳,贤、能、生、泽、润,文、彩、晖、映、长,襟、怀、千、秋、业,全、力、保、国、昌,清、正、民、安、定,功、高、自、显、扬,英、豪、成、继、述,三、槐、荫、玉、堂。……

  22河南省濮阳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新谱派语;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23、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從、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雲、衍。……

  24、《王氏谱族》光绪十二年

  ……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 宝邦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二房鸭头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第联。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五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八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臺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甲第联。

  25、宁乡鸟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從、忠、厚、衍,瑞、应、集、簪、缨。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后、彦,宝、树、植、庭、槐。……

  注: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

  26、湖南省浏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鑿石支派字: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27、湖南省长沙王氏六修族谱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28、王氏支谱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29、湖南省常德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东阳十甲)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东阳九甲)成龙致□□,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坪潭等处)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注:《王氏家乘》10卷首,王玉山等纂修,光绪20年。

  30、硕旧王氏重修族谱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31、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注:《王氏四修通谱》9卷首,王成功等修,民国36年,木活字本。

  32、湖南省湘乡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原订编排,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又: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注:《牢田王氏续修族谱》39卷首末,王忠恒纂修,民国7年,亲亲堂。

  33、湖南省安化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续修旧派语: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啟、俊、英,令、名、光、世、泽,祿、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注:《王氏续修族谱》7卷首上下,王沛生等主修,光绪戊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34、江西省萍乡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注:民国32年,16卷首,王浩等纂修,太原堂,木活字,16册。

  35、太原郡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聲,孔、孟、师、廼、远,须、知、立、志、求,孙、子、振、明、廷,公、侯、聊、奕、世,異、端、非、我、願,胜、域、喜、同、遊。新名行(按旧行新行对照):冠、丹、腾、霄、汉,瑶、池、通、贵、聲,玉、树、共、春、茂,金、枝、业、向、荣。永、传、凌、云、志,沦、海、存、赤、心,宏、图、必、如、願,世、祖、积、德、成。新字行: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争、先,子孙、君赐,礼、义、织、前、贤,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恩、泽、垂、青、简,一、统、盛、相、延。……

  36、开閩忠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增修命字序次:君、家、蔼、吉、周、召、甫、申、英、贤、济、美、中、孝、垂、芳,圣、世、衣、冠、文、章、礼、乐、德、业、绍、先、渊、源、啓、后。……

  37、王氏宗谱

  ……字辈派语:名行:清、山、士、学、延、子、继、振、维、守、志、應、怀、良、佐、正、学、斯、克、传。字行:大、任、荣、旭、世、元、汉、承、乃、朝、瑞、景、宜、有、庆、国、家、毓、英、贤。

  新名行: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聊、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硕、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

  新字行: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良、曜、照、上、乾。

  注:共和丁卯年9册。

  38、王氏宗谱

  ……名行:青、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世、泽、垂、千、载,敦、偷、庆、万、年。

  字行: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明、曜、照、上、乾。名行:树、燦、培、钩、泽,枝、荣、增、锦、江。字行:学、乃、家、中、宾,书、为、品、上、珠。……

  注:共和丁巳年,王泽城等修,4册。

  39、王氏宗谱

  ……原派: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新派: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注:7卷,首3卷,王家宾纂修,民国念九年,槐堂,木活字,10册。

  40、王氏宗谱

  ……派语:排行字母:钦、清、树、炳、增, 、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行第名行:钦、清、树、炳、增、 、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行: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注:共和丙辰年,木活字,茹古堂,12册。

  41、王氏宗谱

  ……字辈派语:名行: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字行:子、孙、振、明、廷,公、侯、系、奕、世。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字行: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克、俭、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宽、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注:共和己卯年,不分卷,王后浦等修,绍槐堂,5册。

  42、太原家谱

  ……字辈派语:延、有、国,斯、显、奕、世、伯、仲、希、仁,季、守、义。民、彦、思、忠、元、良、允、治、太、平、万、年、臣、子、素、志。……

  注:宣统辛亥年28卷、首、末,叶耀元等修,30册。

  43、善化八都白田铺新坝塘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开、朝、文、运、起、基、业,福、发、昌、公、应、汝、国,士、志、经、猷、逢、盛、时,孝、友、传、家、裕、厚、德,光、宗、耀、祖、思、贻、名、正、本、清、源、幸、承、泽。……

  44、宁乡铜瓦桥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七大房)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士、策、金、台。……

  45、湘潭石浦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派系,十五派至三十派)裔、荣(英)、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俊、达、延、芳。……

  46、湘乡城南三眼井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班序,自五世起)庆、绍、家、学、文,开、朝、世、代、远,冠、冕、昭、德、孝,纪、纲、守、先、典,时、逢、雍、睦、化,运、际、承、平、显,仁、让、笃、宗、亲,贻、谋、宏、其、善。……

  47、擢升衡州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清康熙四十年一修订,从十三代始)生、永、嘉、承、世、德、传,勋、庸、著、述、启、长、源,吉、人、待、守、循、斯、志,武、业、文、光、嗣、祖、先。……

  48、怀节乡叶荷坪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派联)志、定、绍、万、载,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先、训,显、扬、集、国、英,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光、亨。……

  49、湘阴县界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二十九世起)明、德、光、昭、世、集、贤,河、汾、道、范、庆、长、绵,庭、前、槐、树、今、仍、茂,果、有、人、文、耀、后、先。

  (东兴支旧派)志、贝、如、玉、宀,延、三、嗣、臣、日(方里支)、凤、卜、光、芒、玉,明、良、佑、后、宗、诗、书、华、国、远,孝、友、大、丰、隆。(长滩洲支)裕、普、仲、纯、守、明、尚、君。(甘溪港支)洪、功、永、继、国、举、吉。(五支合派,从十一派起,方里支旧派不用,长滩洲从“君”字下、甘溪港支从“吉”字下更改)大、本、成、功(其中甘溪港支避祖讳改“工”)立,光、宗、可、锡、名,时、良、多、俊、士,祖、德、启、家、声。……

  50、山东省邹平城南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振、王、世(庆)、宝、仲(玺)。……

  51、浙江省义乌崇山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升、进、佑、成、应、尚、悌、相、炎、金、钜、济、模、炜、载、铨、冲、茂、焕、基、晋、瑞、理、贯、通。……

  52、湖南省宜章县里田乡上渡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校、友、传、家、政、诗、书、献、国、恩、依、冠、联、甲、策、事、业、造、槐、庭、忠、信、辉、先、烈、培、然、玉、厚、礅、堂、中、需、桂、柏、禄、位、震、乾、坤。……

  53、山东省阳谷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学、奎、元、宝、兴、振、家、盛……

  54、山东省德州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祖、德、宏、恩、广、开、传、敬、孝、贤。……

  55、山东省菏泽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洪、京、玉、风、远。……

  56、福建省澄海槐东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楠、禧、仁、彦、斯、方、学、禄、德、泽、有、源、奕、祀、永、绵、文、人、炳、蔚、 、耀、标、扬。绍、徽、壮、烈、衍、庆、发祥、新、猷、长、焕、其、道、大、光。……

  57、安徽省桐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知、孔、道、学、士、成、先、世、光、忠、孝、理、定、全、贤。……

  58、河北省大名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门、庭、善、益、昌。……

  59、江苏省南京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玉、万、世、光、正、荣。……

  60、江苏省丰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宗、信、守、正。……

  61、陕西省镇安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华、迪、金、永、普、朝、邦、义、顺、怀、安、耀、庭、方。……

  62、河南省襄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志、孔、莫、文、月、明、天、朝、殿、建、道、德、礼、义、光、富、荣、华、贵。……

  63、河南省内黄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植、基、宏、远、权、立、生、衡。……

  64、河南省滑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茂、辉、基、钜、泽、全。……

  65、河南省新乡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思、诸、顺、正、清、凤、沛、槐(怀)。……

  66、河南省焦作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广、开、吉、业、道、德、永、传、作、付、全、美、继、续、绵、延。……

  67、江西省武宁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68、安徽省六安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府、国、成、家、才、茂。……

  69、江西省鄱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紫、阁、图、书、耀、青、缃、德、泽、隆。……

  70、安徽省凤阳临淮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金、木、水、火、土。……

  71、江西省南昌竹山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世、士、扬、明、越、加、修、迪、令、仪、登、殿。……

  72、江西省南昌向塘镇若渚王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周、隐、定、安、秀、洪、泰、运。……

  73、河北省深泽县深泽镇小杜庄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肇、用、仁、丕、济、世、怀。……

  74、浙江省义乌南陵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通、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75、润州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76、凤林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咸丰年间修)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同治年间修)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乌、邑、发、祥、绵、世、泽。(光绪年间修)凤、林、创、业、振、家、声。……

  77、湖北省麻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

  78、四川省都江堰青城镇芒城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正、天、光、顺、世、泰、万、家、安、忠、臣、能、永、庆、民、德、见、光、先。……

  79、山东省章丘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淑、慎、尔、仪、乃、毓、嘉、祺、祚、延、昌、太、瑞、应、成、易。……

  80、山东省济宁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一、国、正、天、启、荣、华、大、吉、昌、万、代、朝、中、立。……

  81、河北省邯郸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殿、彦、福、庆、荣、华。……

  82、河北省无极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庭、文、开、正、兴。……

  83、

  ……标、希、太、秉、树、宽、世、珍、宝、和、丹。……

  84、

  ……文、庭、客、保、录、天、长、永、远、同。……

  85、

  ……一、单、章、可、普、守、龙、之、运、克。……

  86、

  ……世、德、向、根、修。……

  87、

  ……脉、德、光、忠。……

  88、

  ……绪、先、应、云、久。……

  89、

  ……祥、昭、多、士、辅、国、承、家。……

  90、

  ……浩、天、在、应、志、大、廷。……

  91、

  ……金、守、佃、正、立、良。……

  92、

  ……殿、宝、立、连、田。……

  93、

  ……学、振、宗、月、昌。……

  94、

  ……日、月、耀、华、河、山。……

  95、重庆市渝北区道岳岩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锡、廷、志、远、文、章、开、国、华、旭、日(时)、乾、洪、泰(永成、忠、厚、德),声、名、震、海、达(志字起改敬字,华改德字,旭字以下删去)。新字派:敬、宗、宏、世、泽、绍、德、广、嘉、祥、华、国、希、珍、贵、传、家、道、昌、学、修、美、富、钟、毓、士、贤、良、永、笃、先、芬、庆、荣、增、保、大、光。……

  96、塬头王氏起名字排歌

  ……喜莫平杰亮,有永善理长,福录斌忠孝,德义选平章,琨鹏仁智徽,博光 清阳,帆升飞强向,新青帝皇香,纬宁勉宝斋,金银铜超翔,荣成败道竖,谦涛兴理帮,朝相尚礼节,默骥喜远仓,学靖韬明刚,睿保胜富强,奋进宏达希,理真实怀方,玉清为良志,大国奋飞行。……

  97、四川重庆铜梁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好、良、灿、学、文、玉、大、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荣、华、富、贵、全。……

  98、重庆涪陵东流溪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应、玉、文、朝、盛、怀、德、世、泽、昌、明、纶、开、运、国、仕、永、安、邦、仁、礼、最、嘉、贵、信、义、必、尊、崇、树、志、道、召、远、立、晓、武、启、英、雄、继、先、思、先、超、守、成、更、新、容、育、才、图、高、齐、培、秀、达、烈、勇、天、奉、锡、良、厚、登、俊、长、纯、隆、福、富、恒、有、余、荣、华、富、贵、昌。……

  99、山东青州临朐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魁、兴、尚、德、大、孔、彦、国、建、钦、宪、法、居、正、在、明、学、继、昌、新、兆、全、同、庆、泰、家、荣、世、贤、恩。……

  100、山东临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孝、友、家、声、远、国、恩、世、泽、长、克、己、道、德、立、荣、华、富、贵、昌。……

  101、河南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家、同、景、庆、继、述、仰、莫、克、赞、诗、书、礼、永、传、先、世、声。……

  102、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起、天、荫、佑、玉、全、同、生、国、家、兴、隆、福、禄、祺、祥、仁、义、忠、信、德、培、子、良、文、治、光、华、登、朝、安、邦、道、从、心、得、世、代、荣、扬。……

  103、陕西临潼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宏、国、之、宴、喜、兴、邦、承、先、志、光、宗、启、世、传。……

  104、安徽和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志、伩、学、文、远、国、家、恩、义、长、植、槐、传、万、世、传。……

  105、重庆壁山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远、启、中、修、纯、大居、已、建、全、熙、隆、昌、世、际、景、运、自、天、培。……

  106、安徽合肥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用、后、传、家、贤、良、世、友、文、章、华、国、道、德、金、榜。……

  107、三槐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寺、景、常、金、紧、步、生、高、广、大、德、永、远、庆。……

  108、

  ……启、明、世、业、敬、丙、能、尚。……

  109、山东安丘寿山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锡(夕)、金、治、汝、湘、树、煜(玉)、焕、增、坤。……

  110、安徽寿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福、义、汉、朝、遐,正、大、光、明、家,秉、武、开、世、泽,锡、汝、应、清、华。玉、大、真、玺、和,鼎、桃、化、用、之,世、朝、有、明、良,国、多、盛、治,文、教、兴、学,善、政、经、邦,崇、德、敦、仁,修、道、守、义,家、传、训、典,士、建、勋、猷。……

  111、湖南益阳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启、兆、万、龄,绵、衍、愈、耀,简、笃、象、贤,德、先、忠、孝,树、立、宏、猷,光、昭、学、校,大、振、本、元,家、声、远、绍。……

  112、重庆开县九龙山八庙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明、崇、正,子、晋、宣、孙,材、添、景、汉,友、思、志、凤,单、志、凤,单、承、廷、朝,振、大、永、昌,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矩、正,化、治、风、淳,善、可、为、宝,儒、用、作、珍,典、型、克、绍,动、恭、能、宏,承、恩、锡、命,显、亲、扬、名,大、振、槐、庭。……

  113、龙风镇朝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世、代、永、光、昌,一、本、传、道、学,三、槐、昀、民、良。……

  114、江苏宿迁市宿豫县耿车镇湖稍王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十世起:泰、道、世、永,景、修、以、良,绍、得、恒、有,履、际、庭、堂,忠、孝、传、家,廉、正、兴、邦、崇、锡、祥、瑞,尊、谦、敬、让,善、延、泽、远,仁、博、义、长,佑、槐、垂、荫,万、载、荣、昌。……

  115、湖北武汉市汉南区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邦、名、彦,学、儒、传、家,道、源、立、本,德、可、忠、祥,敦、行、仁、義;华、国、文、章,安、荣、显、达,福、寿、全、昌,来、则、能、作,惠、泽、宜、长。……

  116、赫章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正、文、光、应,德、兴、万、朝、顺,福、禄、发、千、祥,一、本、开、茂、盛,明、道、家、声、远,君、仕、启、洪、运,伦、常、恒、大、有,廷、芳、立、原、任,世、代、登、金、榜,国、恩、崇、吉、庆,忠、良、显、厚、泽,荣、华、长、富、贵。……

  117、山东淄川桥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作、思、培、永、肇,维、克、世、家、长,树、德、宗、远、训,秉、仁、毓、乃、昌,承、启、宏、运、志,兴、盛、振、发、光。……

  118、山东腾洲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步、守、钦、明、训,善、教、道、义、祥,彦、超、精、英、聚,培、本、润、泽、光。……

  119、重庆万洲云阳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任、希、元、显、志,文、思、家、正、朝,兴、崇、道、学、国,泰、尊、明、令、孝,连、受、今、荣、善,良、应、余、庆、相,贤、常、敬、祖、宜,年、保、带、舜,瑞、衍、英、丰、茂,祥、开、景、像、新,通、精、成、玉、海,业、籍、联、儒、珍,仪、凤、辉、滕、汉,芳、芝、秀、遇、春,伦、曾、登、大、本,晋、形、耀、星、辰。……

  120、贵州兴仁县巴铃镇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仲、朝、玉、登、显,起、儒、怀、元、天,传、家、本、忠、孝,辅、谷、裕、经、纶。……

  121、重庆江北跳蹬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敬、宗、宏、时、泽,绍、德、光、嘉、祥,华、国、希、珍、贵,传、家、厚、道、昌,学、修、才、美、富,钟、玉、士、贤、良,永、世、先、芬、庆,荣、增、保、大、光。……

  122、天津市静海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士、勤、世、琨、以、永,大、祯、廷、云、恒、成、恩,兆、振、兴、家、德、善、庆,润、宝、鸿、福、继、道、长,克、绍、书、耕、学、仁、厚,兰、桂、发、达、增、寿、昌。……

  123、四川万县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相、吾、青、其,玉、美、兴、居,一、行、仁、厚,显、耀、永、立,国、政、天、顺,福、禄、长、征,胜、事、文、名,修、家、献、廷,得、利、广、大,万、代、昌、荣。……

  124、山东夏河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金、澄、林、炯、培,瑞、龙、华、耀、邦,钦、汉、相、焕、增,宝、子、芳、昌、崇,锡、泽、乐、照、在,元、云、茂、光、山,银、洪、桂、炳、均,天、泰、东、忠、益。……

  125、湖北浠水县三店大王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朝、守、正,德、民、建、士,国、泰、人、安,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持、品、宜、端,懿、美、常、昭。……

  126、浙江温州龙湾区天河镇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百、八、桂、福、寿,端、宝、恒、循、守,德、惠、庆、深、覃,吉、昌、保、悠、久,勉、当、兴、让、仁。……

  127、湖北天门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木、本、水、源,蓄、极、丕、显,代、传、继、昌,如、斯、万、年,明、体、达、用,功、业、远、彰,天、道、永、保,祖、德、之、光。……

  128、辽宁大连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英、学、志、国、德,泽、起、逢、文、世,有、庭、韶、荣、日,明、士、继、登、朝。……

  129、四川夹江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正、成、可、守,斯、启、文、长、梦,方、明、升、大、有,贵、和、锡、万、春,立、志、宜、希、古,为、人、必、合、宗,行、善、多、积、德,永、世、复、原、红。……

  130、四川万源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建、全、重、学、仁,义、维、应、宗、知,忠、心、立、大、成,国、顺、永、朝、廷。……

  131、重庆南川市冷水关义和坝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登、清、应、继,远、宗、永、世、兴,文、学、朝、庭、德,礼、义、振、家、声。赣、吉、泰、黔、蜀,槐、茂、枝、荣、隆,英、贤、显、华、第,仁、道、福、禄、长。先、绪、昭、明、哲,普、天、定、安、邦,承、祖、启、后、裔,时、代、庆、栋、梁。……

  132、江西省宜春市,三槐王氏栗斋翁植系下世系石溪分支

  ……龙、飞、当、盛、日,凤、纪、际、熙、年,仕、乐、鸿、才、达,熙、赓、正、化、绵。万、方、培、植、厚,庶、福、流、临、前,钟、毓、精、英、美,槐、堂、集、象、贤。……

  133、安徽省池州市桐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之、孔、道,学、士、成、先,世、光、忠、孝,理、定、全、贤。……

  134、桐城市桐圩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廷、文、运、盛,俊、英、集、太、原;敬、献、光、邦、国,亿、万、永、昌、年。……

  135、重庆市铜梁县茶叶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好、良、灿、学、文,玉、大、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荣、华、富、贵、全。世、代、光、宗、显,万、邦、泽、沛、昌,永、德、平、安、定,同、增、福、寿、长。……

  136、重庆市铜梁县土桥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运、启、克、朝、廷,名、儒、登、邦、定,国、正、天、开、永,鸿、仁、大、义、兴。……

  137、重庆铜梁县小林乡庆云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明、四、朝、起,中、之、永、正、兴,有、道、登、厚、德,荣、昌、大、化、齐。……

  138、四川遂宁太原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友、猷、奇,应、宏、大、清,文、钟、国、彦,武、毓、家、英,守、正、荣、锡,怀、光、启、新,一、元、永、秀,万、世、升、恒。……

  139、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三槐)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敬、学、自、童、良,诗、书、继、世、长,家、传、乃、大、启,建、树、献、廷、扬。……

  140、重庆奉节三峡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堂、文、玉、宇、太、仕,承、宗、光、祖、正、大、明,孝、友、传、家、必、戴、德,永、远、吉、昌、兴、隆、美。……

  141、贵州省大方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当时字辈为:明、遵、宏,三、云、伦,国、可、玉,仕、宇、成。入黔后字辈又加:锡、文、绍、友,大、振、家、声,长、守、忠、厚,永、观、其、行、典、籍、尚、在,体、道、光、荣,克、承、先、业,乃、启、后、人,本、支、昌、达,益、焕、前、程,复、礼、敦、人,朝、廷、开、选。……

  142、湖南长沙县春化镇花园山,太原堂二甲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廷、安、伯、贵,宗、泽、显、扬,克、承、巨、任,德、绍、祖、光,宏、猷、懋、启,秉、敦、庆、锡,纯、士、才、芳,发、荣、代、盛,名、世、必、彰,文、传、道、学,景、运、舒、长,儒、师、贤、哲,植、纪、维、纲,恢、昭、先、绪,秀、甲、南、湘。……

  143、湖北浠水团溪王氏焕公,文炳公2支下辈派:(始祖九龄公起)

  ……九文卿拱如,仕儒大厚中,承希三民宏,士兆博学审: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

  文灿公第3支下辈派:(自2世起)

  ……文大千正秀,谷仕庭如子:世、德、朝、启,永、朝、守、正,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

  文兴公第4支下辈派:(自团溪第10世起)

  ……永、朝、守、正,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

  湖北浠水团溪王氏四支到团溪第22世才通一派字。

  144、同宗江西乐平流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君、臣、绍、师、今,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洪,宣、和、纯、正、直,福、德、永、神、授,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145、同宗湖北鄂州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胜、仁、秀、宗、得、金,景、单、世、守、良,立、心、化、家、邦,祖、先、传、德、厚,永、远、佐、朝、纲。大、本、为、忠、孝,谦、恭、名、益、彰,积、善、有、余、庆,兰、桂、满、庭、芳,贤、能、生、泽、润,文、彩、晖、映、长,襟、怀、千、秋、业,全、力、保、国、昌,清、正、民、安、定,功、高、自、易、扬,英、豪、成、继、述,三、槐、荫、玉、堂。孝、应、孔、文,龙、玉、宝、庭、成,世、德、聚、殿,仁、义、礼、智、信。壹、登、国、正、运,宗、芳、立、德、兴,文、明、官、百、世,永、远、辅、朝、庭。……

  146、山东文登府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桂、殿、金、山、兆,洪、功、永、世、昌,兴、邦、恩、继、广,治、国、尚、文、良。……

  147、山东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孝、应、孔,文、隆(龙)、玉、宝、庭,成、世、德、聚、殿,仁、义、礼、智、信。……

  148、湖南省邵阳县厅上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细、思、道、中、义,从、金、木、水、国,纳、文、章、希、世,诗、礼、兴、家、有,志、之、士、大、本。……

  149、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动长街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忠、良、政、胜、启,琼、绅、天、明、从,龙、猷、开、世、德,光、大、绍、前、徽,槐、树、千、年、茂,繁、枝、荫、紫、薇。……

  150、山东日照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明、凡、宗、万、代,文、翰、举、圣、芝,书、香、为、金、贵,礼、仪、延、年、深。禄、有、天、玉、喜,泰、原、家、世、传。承、先、常、继、德,义、庆、可、延、年。……

  151、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凤、正、胤、洪、廷,献、之、体、廷、遵。国、安、思、学、举,尚、志、永、先、堂。德、绍、怀、宗、政,恩、赐、自、天、荣。忠、厚、承、家、绪,贤、良、庆、广、生。传、经、昭、祖、训,繁、荣、蔚、文、明。王氏宗族统一后派字表:子、应、继、志,德、懋、元、良,克、齐、先、正,遵、成、章,启、明、世、业,敬、秉、伦、常,步、立、显、道,载、绪、琼、芳,谨、钦、祖、训,益、寿、延、康,家、声、丕、焕,泽、润、槐、堂,福、禄、海、浩,宗、基、贯、长,培、植、书、圣,墨、翰、恢、煌。

  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卢宁县湘花乡谢鸡桥二十七都移居贵州大定府东里六甲陈相五杨柳场(即毕节市小坝镇。再后来又到了四川省建南道临远府西昌得昌司管下大卡新村。

  大、夫、仕、志、建,明、新、增、祖、道,永、定、中、险、典,绿、顺、国、恩、厚,文、德、庆、克、昌,守、正、重、朝、光,绍、修、盛、善、康,方、传、世、泽、长。……

  152、左原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本、隆、页,觉、信、格、辅、十、闻、大、载、政、光、敬、景、高、德、文、廷、嗣、元、光,安、一、应、世、时,昌、丕、振、家、声,信、兴、贤、哲、绍,统、继、善、广,传、伦、祥、孔,荫、同、萃、长。怀、才、游、化、宇,考、职、达、封、几,登、闳、诠、治、道,望、阁、录、呤、啸,温、恭、慕、曾、颜,仁、武、真、廉、起,征、赋、合、行、宽,叙、功、齐、说、亮,平、安、陈、雅、颂,爱、敏、焕、风、豪,开、图、观、风、诏,奠、祚、辅、龙、飞。……

  153、华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载、政、光、敬、景、高、德,文、廷、嗣、永,元、一、品、家、之,兆、尚、宗、植,守、邦、清、祖、芳,瞻、社、泰、英、威,作、越、传、毅,籍、硕、渊、采。……

  154、四川古蔺高笠官寨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凤、正、胤、行,献、之、体、庭、遵,国、安、思、学、举,尚、志、永、先、登,德、绍、怀、宗、政,恩、锡、自、天、荣,忠、厚、承、家、绪,贤、良、庆、广、生,传、经、绍、祖、训,繁、盛、蔚、文、明。……

  注:始祖明朝名将王守仁后裔王凤。

  155、四川绵阳梓潼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臣、映、廷、泽,文、振、履、安,天、万、世、明,敬、柄、前、帮,治、理、爱、槐,太、原、启、章,仁、中、俊、才,大、海、祥、春。……

  156蒿坝高桥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曰、国、宗、兴,仁、义、礼、智,朝、廷、德、泽,世、绍、光、先(1989年王德高等本)。……

  注:原籍江南苏州府太仓县,始祖王曰亮。

  157、武德水潦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思、孟、金、应、国,绍、仁、玉、明、中,成、家、启、大、道,元、庆、一、本、通(光绪九年三槐堂梓本,1883年)。……

  注:原籍湖广宝庆府绍阳县,始祖王思龙。

  158、双腾兰田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知、登、开、恩、世,在、正、成、永、兴,元、世、通、泽、贵,万、代、启、高、明(1973年王正顺等抄本)。……

  注: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王知贵。

  159、筠连白鹤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九、太、其、家、永,洪、忠、世、泽、长,先、朝、书、相、远,君、臣、礼、义、方(2000年王洪太抄本)。……

  160、高县羊田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载、登、成、正,家、升、洪、立、明,祖、德、召、世、顺,宗、功、显、朝、廷(2000年王立顺、王立才抄本)。高县可久高岭(天星桥)王氏,原籍不详,始祖王尚公,字辈:元、会、运、世,道、德、文、章,建、终、克、绍,家、国、永、昌(1994年王重豪本)。……

  注: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

  161、高县蕉村青云(康家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仲、得、如、贵,文、湖、崇、祖、宗,福、缘、添、绣、锦,道、本、在、中、庸,士、习、先、行、孝,官、箴、尚、协、恭,世、承、诗、礼、训,家、绍、晋、齐、封(1995年王中太续修本)。……

  注:原籍湖广衡州衡阳县,始祖王缘唆(左为日)。

  162、梓潼石牛安康(澄金寺)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者、维、天、谟、秉,文、映、元、国、汝,崇、作、朝、正、子,富、贵、永、延、长,者、维、天、主、秉,文、映、少、万、春,汝、作、朝、廷、子,家、国、永、延、长。懋、维、天、王、秉,文、堂、福、登、荣,芝、理、思、源、春,聪、容、富、贵、廷。……

  注: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王者弼(懋泰)。

  163、江西吉安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均、旭、源、之,登、尚、曰、一,启、楚、开、德,百、世、应、宗,传、远、先、泽,文、润、家、声。……

  164、贵州遵义西乡马蹄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金、玉、满、堂、应,维、胜、伟、居、迁,思、正、宗、德、永,恩、荣、世、泽、清;光、明、照、寰、宇,槐、荫、瑞、祥、麟,承、先、启、后、延,腾、芳、庆、万、春。……

  165、渔溪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志、定、绍、万、载,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先、训,显、扬、集、国、英;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

  166、瑞安平阳坑东源(东岳)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光、大、树、高、增、川、法、植、熙、均。……

  167、湖南浏阳北神口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拙、福、允、心、大、木、臣、廷、乙、之、人、业、必、朝、昌、光。

  自、信、修、为、世、德、敬、承、敦、本、 、先、庆、锡、祥、增。

  经、济、才、美、礼、学、道、尊。……

  168、四川武胜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更、大、光、明、显、兴、隆、启、微、成、体、尔、林、新、者、万、事、定、选、云。

  正、大、光、明、家、兴、隆、启、微、成、礼、尔、仁、心、者、丙、事、定、显荣。

  克、家、崇、正、学、为、国、尚、纯、臣、礼、尔、仁、心、者、万、事、定、显荣。

  福、义、汉、朝、遐、正、大、光、明、家、秉、我、开、世、泽、锡、汝、应、有、华。……

  169、湖北远 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正、大、光、明、道、德、章、承、家、开、国、万、事、昌、贤、吕、继、起、思、维、顺、忠、厚、留、传、祖、籍、祥。……

  170、淄川董家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厚、绵、远、永、世、其、昌。……

  171、瓦房店市谢屯镇魏屯村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西、成、王、东、宗、升、世、永、庆、万、寿、保、太、安。……

  172、

  ……怀、亭、世、泽、约、贤、良。……

  173、

  ……永、朝、金、庆、国、文、岐、霞。……

  174、贵州潼梓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好、良、灿、学、文,王、大、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荣、华、富、贵、全。……

  175、诸城西南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炳、忠、作、秀、守、业、成、先。……

  176、湖南益阳十四里岩子潭迁华容县城小北门外

  ……王、金、水、源、梦、丹、天、修、大、成、文、武、志、允、世、远、嗣、昌、达、荣、敦、本、安、宁、益、性、良、明、性、道。……

  177、高邮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孝、思、维、则、明、受、方、国、其、德、克、明、介、尔、景、福。……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门楣题辞

  太原垂徽

  ——王氏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一,来源不一,分支众多。历代史家依据不同来源,分为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虏姓之王等,又依据居住地不同,分为太原之王、琅琊之王、北海之王、陈留之王等,还依据堂号不同,分为乌衣王、三槐王、马蕃王等。在众多来源中,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氏的本源。王氏的受姓始祖(一世祖)即源自姬姓。王氏族谱载:“王氏受姓始祖王乔(子乔),本姓姬,为周灵王长子,以直谏废为庶人,灵王次子姬贵立为晋王,诏晋之子敬为司徒,封其父为晋王,遂以王为氏。”这支王氏,世居太原,成为望族。至战国时期晋公后裔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为秦朝大将,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王离所生二子:长曰元,居琅琊,次曰威,仍居太原,从此就分为太原、琅琊两上郡望,王元、王威分别成为两支的始祖。其后太原王氏繁衍成为王氏最大的分支。

  三槐世第

  ——初唐四杰的王勃、北宋兵部左侍郎王(三槐王氏)、北宋名相王安石等均出自太原王氏。故,太原郡望是王氏的发祥之地,太原堂号源此。

  清节流芳

  ——说的是汉朝的王霸,字儒仲,少有清节,仕汉平帝,召为尚书令,钦赐“清节流芳”。

  四杰传芳

  ——为王、杨、骆、卢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骆宾王(浙江义乌人,文学家)、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长于律诗,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长于歌行。“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四言通用联

  太原望族;东晋名家。

  ——上联典指东晋时期的王敦。下联典指东晋时期的王导。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上联典出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字景叔,有文名,宋太宗谓其文章“晴节兼著”。祜尝手植三槐于庭。预言“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次子旦位宰相。时称“王氏三槐”。下联典指晋代有“书圣”之称的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子书法家王献之及其王导,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家传乌巷;古继青箱。

  ——上联典指东晋王氏望族居乌衣巷。《宋书•王淮之传》:“家世相传,并诸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青箱学。”旧因指世代相传的家学。下联典自东晋朝时期的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古继”又指晋代简文帝死后,“群臣疑惑”,当时在朝任廷尉的王彪之被视为维护世袭贯彻“青箱学”的典范。

  求鲤世泽;爱鹅家声。

  ——上联典出汉朝时期的王祥(历汉、魏、晋三代,下同),有卧冰求鲤奉母之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时期的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阳明学术;逸少风流。

  ——此联为王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朝阙飞凫。

  ——上联典自汉朝时期的王祥,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辋川书画;沂国方严。

  ——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金母瑶池。

  ——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槐堂世瑞;珠树家珍。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王祐。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王勃。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

  ——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王祐、王旦父子。

  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五字耀英才。

  ——清朝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公元1668~1743年),撰书联。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江苏金坛人。有《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清朝初期画家王时敏(公元1592~1680年)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

  ——上联典指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其之最为《兰亭序》贴。下联典指北宋·王祐。

  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王播(公元759~830年)、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作。“金带围”,为花瓣腰部有一圈黄色的红芍药花,相传此花少见,如开则城中当宰相。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韩琦家宴,包纳宋代尚书左仆射、岐国公王珪及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荆国公王安石二人一故事王珪、王安石、陈太博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

  黄槐绿竹宜新植;紫燕红鹅说旧家。

  ——上联典指王祜植槐与王献之爱竹之事。下联典指东晋时期的王谢抚燕和王羲之爱鹅的典故。

  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

  ——上联集自出唐朝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天收运召沧江客;兵气销为日月光。

  ——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公元1845~1900年)撰书联。王懿荣,字正儒,又字莲生或廉生,山东福山人。清光绪进士,官至国子监察酒。甲骨文最早发现即是他和刘鹗二人,著有《天壤阁杂记》。

  对联喜帖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

  ——晋升代书圣王羲之,曾任过右军将军。唐朝诗人王维(公元701~760年),字摩诘。他一生写的山不田园诗很多。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报群贤。

  ——上联典出唐朝文学家王勃(公元650~676年),少时即才华出众。十四岁应举及第。为“初唐四杰”之一,所写《滕王阁序》为其代表作。其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语震惊四座,脍炙人口。下联典出指清朝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字贻上、号渔洋山人)的故事。

  庭前刻玉称人瑞;阶上看槐庆德长。

  ——全联指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字景叔,有文名,宋太宗谓其文章“晴节兼著”。祜尝手植三槐于庭。预言“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次子旦位宰相。时称“王氏三槐”。

  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勿作非为。

  ——采用王氏名人王贞常座右铭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清朝大臣、诗人王士祯撰书联。

  语为吉祥滋厚福;心缘谨慎历亨衢。

  ——清朝乾隆进士、刑部右侍郎、学者兼文学家王昶撰书联。

  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功勋并斗山。

  ——王氏节义堂联。

  上联说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说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勿作非为。

  ——王氏名人王贞常撰书座右铭。

  八言以上通用联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书法名画,宿世良朋。

  ——清朝云南临安知府、诗人、书法家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撰书联。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多从游之。

  ——本联是指清朝大臣、诗人王士祯(公元1641~1711年)。擅古文、工诗。其诗以神韵为宗,被奉为清初数十年诗坛正宗。其文多有可传,师从者众。

  愿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胩暇,快读奇书。

  ——采用历史名人王兰汀撰联。

  读卷识忠肝,足征明目;阅书藏锦腹,始见天聪。

  ——上联典出南宋学者王应麟,字伯厚,淳祐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著有《因学纪闻》、《玉堂类稿》等。某年殿试,他应召参与复考,理宗想把第七卷放在第一位,令他读卷。他读后评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便将作者选拔为状元,唱名时才知道是文天祥。下联典出汉朝上虞儒生王克,苦读书又善读书,满腹经纶。

  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字景叔,有文名,宋太宗谓其文章“晴节兼著”。祜尝手植三槐于庭。预言“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次子旦位宰相。时称“王氏三槐”。唐朝文学家王勃(公元650~676年),少时即才华出众。十四岁应举及第。为“初唐四杰”之一。所写《滕王阁序》,为其代表作。其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语震惊四座,脍炙人口。

  阳明理学,一代斗山瞻仰;开闽勋猷,千年俎豆馨香。

  ——上联典出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曾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初学程朱理学与佛学,又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击的学说。著有《传习录》、《大学问》。明朝中期以后,阳明学说影响极大,还传到日本。下联典出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兄弟,王审知字信通,因始人,唐末,跟他哥哥王潮起兵入福建,王潮死后,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在闽兴学校,建海港,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说书香,世传五子至理;古人品重,文标八大名家。

  ——此联为王氏宗祠联。

  上联典指隋哲学家“文中子”王通。下联典指北宋名相,文学家王安石。

  赋美才奇,汉南称独步之学;年高德昭,睢阳推五老之尊。

  ——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为曹操幕僚,官侍中。博学广闻,诗、赋辞气慷慨,被誉为“建安七子之冠冕”,下联典出宋代太原人王涣,官太子宾客,庆历末年,他与原宰相杜衍、原光禄卿毕世长、原兵部郎中分司朱贯、原尚书郎冯平,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商丘,古睢阳),结为五老会,都年过八十,康宁爽健,相处甚欢。

  系出周暹,万派同源传佛国;亲联中泰,四邻合德耀南天。

  ——此联为泰国首都曼谷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泰国古称暹罗,为佛教之国。下联典指王氏华侨、华裔遍及东南亚。

  迁史前稽轩昊,由来遵远祖;明图可按姬王,自昔证同宗。

  ——此联为王氏宗祠联。

  全联典出王氏得姓源流出自姬姓,系出周灵王太子晋,而其祖根一直可上溯至黄帝轩辕氏,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与明朝余姚王氏族谱所辑宋代《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中均有明确记载。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此联采用清朝诗人王士祯联。

  珠树家珍,流传圣主贤臣之颂;槐堂世相,记载忠臣孝子之名。

  ——上联典出王勃兄弟和王褒。唐初文学家王勃和他哥哥王勮、弟弟王助并有才名,当时文学家杜易简称为“三株树”。王褒,字子渊,资中人,西汉辞赋家,宣帝时,益州刺史王襄向朝廷推荐他,应诏曾作《圣主得贤臣颂》。下联典出宋代王祐、王旦父子和王尊、王阳。王尊字子赣,汉朝高阳人,官益州刺史;王阳,即王吉,字子阳,汉朝皋虞人,宣帝时官博士、谏议大夫。当时人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幕府敞芙蓉,地望留一家燕翼;锦篇垂芍药,天章启百代龙文。

  ——此联采用安徽省怀宁县月山镇王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朝齐人王俭,字仲宝,南朝宋明帝时,官秘书丞;入齐,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封南昌县公。少年时即好礼学,尤善《春秋》。唐李商隐有“芙蓉王俭府,杨柳亚夫营”诗句,唐罗隐也有“王俭望高,芙蓉比幕”句。“燕翼”,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善为子孙计谋。下联典出唐朝京兆人王徽,字昭文,进士出身,历官右拾遗、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右仆射,曾写有《芍药赋》。

  辅国有先声,宋相元藩明督抚;传家无别业,唐诗晋字汉文章。

  ——此联采用湖南省邵阳蒋河桥王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宋相,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年间进士,神宗时官至宰相,推行青苗、均输、农田水利等新法,封荆国公。“元藩”,指元朝沈丘人王保保,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养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历官太尉、中书平章政事,封河南王,总天下兵马,屡与明将徐达交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夸称“奇男子”。“明督抚”,指明朝哲学家、文学家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人,弘治年间进士,曾任四川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著有《雅述》、《慎言》等。下联“唐诗”,典出唐朝诗人王勃、王维、王之焕、王昌龄等。“晋字”,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汉文章”指东汉哲学家王充,字仲任,上虞人,少年时曾游洛阳太学,博览群书而不拘泥章句。曾官郡历曹、治中等。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著有《论衡》。

  珠树家珍,古今侈圣主贤臣之颂;槐堂世相,记载传忠臣孝子之名。

  ——上联前句典出唐·王勃兄弟三人毕有才名,人称“三株树”;上联后句典出汉·王褒,字子渊,应诏作《圣主得贤臣颂》称旨。下联前句典出北宋·王祐。下联后句典出宋·王吉,孝子;王尊,忠臣。

  自东周受姓以来,功名及五侯三公,才学列七贤四杰,文韬武略,代有英豪,祖德溯渊源,俎豆馨香,凛凛乎秋霜春露;

  从西村卜居而后,支系分千流万派,睦宗合八股一祠,瓜衍椒繁,世相继续,子孙庆昌炽,门庭清白,蒸蒸焉身显家齐。

  ——此联采用安徽省铜陵县西王村王氏宗祠联。

  上联“五侯”,典指汉成帝一天中封舅父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三公”指宋代王旦;“七贤”指三国魏末王戎列竹林七贤;“四杰”指唐初王勃列初唐四杰。下联典出西王村王氏的繁衍。

  泉州开闽三王祠通用联

  “一本三宗”米芇题

  “太原望族源三晋 固始义师靖八闽”

  “广诤大孝全亲命武治文风得众心”

  “武略文韜兴政教 肃清暴吏劝农桑”

  “忠贞孝梯施廉政 懿德仁风聘俊才”

  “人物出中原固邑三王功盖八闽,丰碑铸南国泉州一族名扬四海”(固始县委题赠)


  【祠堂古迹】

  衡阳市大渔村王氏宗祠

  衡阳王氏宗祠,亦称渔溪王氏宗祠,位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栗江镇东北方向7公里),为衡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王万庄在此买田安家,并建了祠堂,时称崇本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十二年(1414)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建筑面积达1950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再次修聋后改称王家祠堂。1988年8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衡阳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湖南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衡阳王氏宗祠在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又多次维修,御赐“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王氏宗祠柱梁结构制作规整,用材硕大,并大量使用各种斗拱,彩绘斗拱、如意斗拱,建筑规格之高,在中南地区祠堂建筑中十分罕见。2013年5月3日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元代遭兵风焚,明永乐十二年,(1414)于旧址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维修。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扩建而成。始祖王万庄,宋代进士,曾任宝庆邵阳令。晚年携家眷云游,卜于长坪。此地山环水绕,当时祠前有一口阔约百亩的大水塘,塘中小山俨若一方官印。有好事者去挖,越挖越长。有个风水先生怕毁了这风水宝地,杀了只狗,将狗血淋到印山上,从此印山再不往上长了。万庄公这才买田安家,在水塘边建了小祠堂,名叫崇本堂。后来祠堂被烧毁,万庄公十四代孙王大礼上书衡州知府史中,史中批示同意建祠。这时王氏族中出了个工部尚书王诏,由他主持修祠,20年后建成。史中亲自将“楚南第一家”改为“衡阳第一家”。从此,“衡阳第一家”声名大振。

  王氏宗祠不仅保留穷工极巧的中国古建筑艺术,书法亦可谓异彩纷呈。“衡阳第一家”五个大字为衡州知府史中所书,白底黑字,浑厚沉雄,奇伟秀拔。配以“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的楹联,更添光彩。“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处;寝堂云净,四郊野色入来”、“春草池塘,一派渔溪新绿水;画堂燕子,千年王氏认鸟衣”等20多副柱联均出自明清以来尚书、状元、内阁中书、刺史、知府等名流之手,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精品。王氏宗祠堂不仅保存93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王氏族谱》,记录了历代社会贤达大量的诗文和地方民俗,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灿烂光辉,是衡阳和中国境内一座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

  王氏宗祠坐北朝南,砖、石、木混合结构。有48根主柱、柱础、13条门框等均系石料加工而成。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石柱木梁,硬山顶,盖小青瓦;栋间施风火山墙,两端爪角飞翘,祠高12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为前后厅,左右为厢房,前置回廊。前厅由正堂、左贤达祠、右节孝祠组成,各三开间,进深一间;前厅正中为戏台,施八角藻井。后厅由崇本堂、左贤达堂、右节孝堂组成,各三开间,进深二间。前后厅之间为天井。左厢房为培槐阁,右厢房为羹梅阁,各六开间,置楼。正门用汉白玉制作,门额阴刻楷书“衡阳第一家”,周施二龙戏珠高浮雕。

  王氏宗祠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部分构件系明代原物;石构件上的雕刻和木构件上的彩绘丰富精美;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门联、柱联保留了明代尚书湛若水、曾朝节、清代状元罗洪先等贤达名流的书法真迹。

  御赐“衡阳第一家”的王氏宗祠,地处九水潆洄,山色空明的衡阳市云集区栗江镇大渔村。进得村来,9条垅口的水直往祠前弯月形水塘里流,故当地有“九龙捧圣”之说。

  举目一望,由二进五间组成的建筑群并排屹立,“衡阳第一家”的祠额十分醒目。整个建筑长62.5米,宽31.5米,高12米,总面积1950平方米。中轴线由南至北,分为前后厅,前厅是正堂戏台,后厅是崇本堂。东西设厢房,左为贤达堂,右为节孝堂。培槐阁、羹梅阁分布于两侧。48根石柱支撑着悬山顶,气势雄伟壮观。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斗拱,这里的斗拱有五六种,如由四层格子组成的如意拱,就象魔术师变戏法似的,往上看是棱形,朝下看却又成了方形。变异斗拱、云缝斗拱、罩井斗拱、螺丝斗拱风格迥异,专家们认为,这些斗拱可与故宫斗拱媲美,使人难想象它们是怎样构造的。

  “王家祠堂花艳艳”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展现在正门祠匾上的汉白玉石雕二龙戏珠,昂首舞爪,生动活泼。两旁石狮上的一对古鼓,正面塑媲是丹凤朝阳。另一面,或野鹿含花,或喜鹊含梅,或鹭鸶采连,或白鹤含书。下方的双麒麟亲昵的引颈相视,似窃窃私语。屋檐微微上翘,状如飞檐。檐下刻的是花,祠内雕刻彩绘的也是花。石雕遍于门框、门额、石柱、柱础,有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形式,连瓦檐瓦都是雕刻,图案典雅,刀工纯熟。墙上100余处彩绘、彩塑形神兼备,有神工鬼斧的八仙过海;有呼之欲出的麻姑献寿;有穷形尽相的桃园结义;有活灵活现的古城会。天花板和粱架上的彩绘美轮美奂,巧夺天工,龙凤欲飞,虎豹犹鸣,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装饰木刻300余处,技艺精湛,玲珑剔透。戏台八角楼为魁星点斗,多彩多姿。“历朝甲第;累世文明”。明代尚书湛若水题写的阳刻柱联,字与字之间都刻有奇花异草,色彩缤纷。木刻两边的图案打破了对称的格局,无一同处,呈现多样的艺术美。木质装饰全是雕刻,施以彩绘,神态逼真。置身祠内,犹如进入一座花的艺术殿堂。王氏宗祠前后修建时间历900余年,整体构思贯穿始终,足见工程设计者长计远虑的独具匠心,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衡阳王氏多派衍太原,该支系出琅琊。鼻祖万庄公,字敬斋,宋初人,原籍真定府灵寿县,以进士官邵阳令,与弟万滨、万韬同至衡阳,万滨居清化乡沙塘,万韬居怀节乡叶荷坪,万庄居长平乡渔溪。北宋嘉祐6年(1061)四世祖永贤始修家谱,南宋宝庆元年(1226)二修,元延祐3年(1316)三修,元至正4年(1344)四修,明正统11年(1446)五修,明成化7年(1471)六修,万历34年(1606)七修,清康熙元年(1660)八修,雍正6年(1728)九修,乾隆59年(1794)十修,道光6年(1826)十一修,同治4年(1865)十二修,光绪26年(1900)十三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四修族谱,2002年十五修族谱。

  衡阳王氏分两支系,即渔溪王氏和衡阳王氏。其中王夫之属衡阳王氏而非渔溪王氏。

微信图片_20191226141307.jpg微信图片_20191226141310.jpg

  欧阳修序

  嘉右五年,岁在辛丑七月初吉,予坐六一堂适衡阳,之湘东,有文学士曰王永贤者来谒,出基谱嘱予序之,且曰:"吾王氏系出琅邪王之后,其族显于真定而支衍于江南,飘华缨、鸣佩玉者累世不绝,匪直万庆君已也。"今揭阅厥谱,良非虚也。又曰:"吾宗人家于湘东者不可指数,其初一本也,源流而未益分,于是乎有期功之属焉,有缌麻之属焉,有袒免无服之属焉。世之薄者,于其疏属视如涂人,由无谱以稽之也。使有谱焉,等而上之,则出于一本,旁而推之则分为群支,虽百世之远而祖考不忘、宗族不散,尊祖敬宗之心将油然生矣,此吾谱所以修也,君其为我序之。"  予惟族谱之作,所以推其本,联其支,而尊尊亲亲之道存焉。世之谱其族者往往有之,然诞者上推古昔以为博,夸者旁援他族以为荣,不几于诬其族乎?今王氏之谱,据所可知而不失之诬,缺其不可考而失之夸。推其祖之所自出,有尊尊之义焉;详其族之所由分,有亲亲之义焉。其得古人作谱之法,而有合于东晋孙氏之谱矣。乎文学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而文寝寝乎跻华,则夫亢宗昭祖而兴起后人,盖有日矣。 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唐宰相系表以贵传。斯谱也安知不若昔之贵且贤者而并传与?

  福建省安溪县长坑华美草苑王氏宗祠

  位于长坑乡华美村,又称“华美草苑大宗”,王管斌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形号“蜘蛛结网”。明正统之末(1449年)毁于兵燹。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改坐向子午为戌辰。嘉庆年间又改为辛乙向。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年),蓬州、溪东、由义等地王氏宗亲合力重建。1992年最后一次重修。祖传文物有“进士”、“武魁”等匾额。

  存有多副历代名人所作楹联:“念先公绩著六王,由皇宋迄民国,千百载家声犹旧;嘱后嗣绪承两晋,自英都迁草苑,数十传世泽维新(王赠芳作)”、“形胜超还集,暨石壁城门,允亘十里河山带砺;人文重圣朝,自光州固始,早培千年家国栋梁(王吉人作)”、“宝坂脉接太原,此日致悫槐庭无非公子;长卿派同天水,他年蜚声凤阁何慊王孙(潘思光作)”。1998年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2000年被评定为“泉州名祠”。

福建省安溪县长坑华美草苑王氏宗祠.jpg

  睢宁县李集镇柳圩村王氏家庙

  掀开睢宁县李集镇柳圩村王氏族谱首卷,有一则非常令人惊奇的记载,祖孙三代建祠堂、修家庙、盖家庙、修祠堂。

  王氏家庙,名王家庵,明嘉靖辛酉年(1541)由王翥、王檠始建。清朝同治壬戌年(1862)重修,供奉木刻三尊观音。清光绪二十二年,由祠长王绍章(字辈然;王献猷之父)领建于家庙两侧、三间、土墙瓦顶,用长条桌供奉五世以降先人牌位。1930年间獾狗穿洞,导致倒塌。1931年献猷(耀先之父)任祠长,大兴土木,揭顶大修家庙,同时重建新祠堂,易土墙为砖木结构,同时为祖宗立灵牌,增设龛笼,雕工精美、色彩鲜明。灵位前置供桌佛台,圆门方轩,幽明得当,每年清明祭祖,礼仪隆盛。二月二十三庙会,热闹非凡。1945年春,家庙被陈小毛乡长率众掀毁(防日驻军)。1945年秋,献猷先生在随队攻打卓圩时,购置一批棵棒,收在家中巷子里三年之多。

  1946年至1947年,献猷先生被日伪当局逮捕入狱期间,还嘱咐长子耀先保管好这批木材。

  1948年睢宁解放后,献猷先生出狱。1949年献猷先生在祠堂旧基上盖成土墙瓦顶三间(后作小学教窒)至今犹在,梁上对联由耀先书写,至今可见。1951年王献猷先生在庙基上建三间教室(任校董主任),而后扩建成大庵完小学校。1996年“文化大革命”中,学校东迁、校舍拆走、庙基留存。1999年5月耀先(献猷长子)在修竣族谱之后,在新建家庙之前,揭顶大修旧祠,保旧翻新,有所异议。在盖修庙修祠之后,耀仁、耀先各捐人民币4000元,克勤、贯品、耕标、贡美各捐人民币1000元,建一碑亭,刻石祭文十余,族人称绝。又主持搬迁祖坟、在家庙旧址上建新家庙,供三尊磁观音至今。

  耀先祖孙三代修建庙祠,世所罕见,其家兴人旺,人才辈出,亦世所少见,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注〕王献猷先生(1903-1958年),睢宁县人民代表会议第二、三届常委,苏北行政区劳动模范。

睢宁县李集镇柳圩村王氏家庙.jpg

  咸宁市桂花镇王氏宗祠

  湖北咸宁太原王氏是唐代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王仲舒第六孙王希翔的后裔,希翔公四世孙元万自江西婺源武口迁睦州,始新源黄畈,其十四孙大申,字大荣,为善山将军,居淮,后转迁湖北咸宁县(今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附近的飞鸡墩庄(今桃花尖村)定居,与同时迁徙咸宁汀泗桥镇的大信公同为咸宁始祖,其后裔又分迁湖北鄂州泽林、咸宁马桥、桂花等地,仅咸宁市咸安区王希翔之后裔已有一万二千余人,是咸宁王氏中的最大一支。

  咸宁桂花镇毛坪村王氏宗祠是大荣、大信公的后裔共同合建而成。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筑,设计精明,三栋联宇,雕梁画栋,装饰富丽堂皇,气势雄伟,自2014年4月破土动工,历时9个月时间,耗资600多万,终于完工举行庆典,这是咸宁太原王氏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喜事,是咸宁太原王氏子孙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壮举。这一壮举,乃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氏族精神,传承上古文明,敦促大众团结,启迪后代奋发进取的综合工程。它将激励王氏子孙在新的征途上奋发图强,再创新的辉煌!

咸宁桂花镇毛坪村王氏宗祠.jpg

  永昌明城堡

  俗称新城,建于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昌镇。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后王沛侄子王叔果、叔杲兄弟发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78米,东西阔445米,城墙高8米,基阔3.9米,周长2688米,有敌台13座,用石块斜垒,中夯土。城外环护城河,城内凿有二渠,居民住渠之两岸,井然可观。该城墙已部分残缺。1982年修复南北城门两旁城垛及城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jpg2.jpg

  王家大院

  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有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有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名义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王家大院.jpg

  长坑华美草苑王氏宗祠

  位于长坑乡华美村,又称“华美草苑大宗”,王管斌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形号“蜘蛛结网”。明正统之末(1449年)毁于兵燹。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改坐向子午为戌辰。嘉庆年间又改为辛乙向。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年),蓬州、溪东、由义等地王氏宗亲合力重建。1992年最后一次重修。祖传文物有“进士”、“武魁”等匾额。存有多副历代名人所作楹联:“念先公绩著六王,由皇宋迄民国,千百载家声犹旧;嘱后嗣绪承两晋,自英都迁草苑,数十传世泽维新(王赠芳作)”、“形胜超还集,暨石壁城门,允亘十里河山带砺;人文重圣朝,自光州固始,早培千年家国栋梁(王吉人作)”、“宝坂脉接太原,此日致悫槐庭无非公子;长卿派同天水,他年蜚声凤阁何慊王孙(潘思光作)”。1998年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2000年被评定为“泉州名祠”。

长坑华美草苑王氏宗祠.jpg

  【典故轶事】

  1: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山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刚一到家,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

  刚过片刻,继母朱氏走进房内。"王祥,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

  "我,可是……"

  还没有等王祥把话说完,继母就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

  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继母说得去做。

  这时,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王祥父亲面前谗言道:"夫君,祥儿今天不知怎么回事,很是懒惰。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真是岂有此理!"

  父亲一听,立刻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训斥道:"祥儿,今日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到底为何?"

  "父亲,今日我……"王祥有口难言。平时,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不顶父亲。

  "以后不可这样,下不为例!"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朱氏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郎中,给朱氏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可是,寒冬腊月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鲤鱼可买,到哪去买鱼呢?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亲问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大冬天那里封冰,你去那里干什么?"

  "父亲,你别管了!"

  "那孩子肯定又是去哪里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继母指着王祥说。

  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时,王祥脱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伸手就抓住了这两条鲤鱼。

  他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

  "父亲,有了,有鱼了,有鱼了!"

  "哪来的?"父亲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就详细地介绍了得到鱼的过程。王祥的父亲和继母颇受感动,尤其是那继母,她羞愧不已,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娘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下,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东床快婿

  郗鉴(太尉)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太尉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王丞相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太尉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3:教子习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无数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4: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5:“囍”字由来

  王安石自幼饱读诗书,眼看就到了弱冠之年,于是毅然进京赶考,欲谋得一官半职,以光宗耀祖,造福苍生。眼见天色已晚,便到马家镇歇脚,忽见马员外家门口的灯笼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步”为仄声,很显然是上联,但旁边并无下联,显然还无人对出,王安石沉吟思索片刻,也未能对出,不禁感叹:“真乃妙对也!”

  第二天科考,王安石行文游刃有余,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一蹴而就,他第一个交卷,引起了当时的主考官,北宋前期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注意和赏识,于是便留下他当面再试。欧阳修指着大堂中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心中暗喜,回想昨夜灯笼上的那行文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不假思索,当即以“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相对,欧阳修及众位考官们均拍手称赞,连连称奇。

  王安石走出考场,欣然起行,踌躇满志,怀着对马员外家门口那副上联的敬意,他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了那扇大门前,恰巧与马员外相遇,员外仁厚,邀请王安石进屋喝茶,并请他对灯笼上的对子,王安石信手拈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员外一拍大腿,紧紧攥住王安石的手大呼:“真乃吾之贤婿也!”原来,灯笼上的对子是爱好文学的马小姐为选丈夫而出的,许久无人能对。

  王安石喜得佳偶相伴,正行大礼一拜天地之时,官府小吏来报,王安石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正所谓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日之内双喜临门,王安石异常兴奋,醉意阑珊之际,挥笔在红纸上写下了一个喜,接着在旁边又写了一个喜,合成“囍”字,并在下面批了一行小字:“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囍字流传开来,并风靡至今。生活中,人们但凡看到大红囍字,心情都会变得豁然开朗,其喜庆之意自然溢于言表。

  6:少年胆识

  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

  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

  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7: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的传奇故事。作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其美貌被世人广为称赞,并且“沉鱼落雁”这个成语中的“落雁”,就是出自昭君的故事。世代文人骚客,对王昭君,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描写,昭君的墓,到现在依旧巍然地坐落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个美人不仅在古书上记载,在世人口中代代相传,也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王昭君到底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我们如此的崇敬呢?

  在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作为南郡的首选,便进入宫中,但无奈,在很长一段时间,昭君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一直郁郁寡欢,眼看着就要孤寂一生,老死于深宫之中。但,是真珠就不会被埋没。志节高雅的昭君,不甘心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昭君,又怎会就此埋没,一生不得召见,抑郁以终呢?在此时,恰逢匈奴王呼韩邪单协手下来到了中土,他们要求与汉朝和亲。按照以往,两地的和亲都是要挑选血统高贵的公主或者皇亲贵戚的女儿。但这一次,汉元帝因为不满匈奴,因此只是想挑选一个宫女给单于,就命人在后宫放出只要谁愿意嫁到匈奴,就封号为公主的话来。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旦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没有了自由,都迫切希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重获自由。但是大家在一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虽说在身份上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但是,还是都不愿意离乡背井的嫁到遥远寒冷的不毛之地,因此都不乐意。就在这时,王昭君出场了,为了自己的终身,更是为了民族的安定,她毅然决定报名,自愿下嫁匈奴,前往匈奴去和亲。主管这件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愿意报名前往匈奴而着急,因此,一听到王昭君肯自愿和亲,就急忙把她的名字上报给了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选一个吉利的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明珠终不减其光。在呼韩邪单于拜访长安的辞行大会上,汉元帝将昭君召唤出来。昭君一走出来,汉宫的整个宫殿都亮了起来。她耀眼的美丽和不带人间烟火的气质,简直就像是天上的仙女降临,元帝看了惊叹不已,很想把昭君留下来,但却又碍于帝王的面子,不能失信于匈奴王,还是把昭君嫁给了匈奴。而对于呼韩邪单于来说,得到了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自然是无比的高兴。

  传说在汉元帝回到内宫后,他一直为错失了昭君这样貌美心善的女子而后悔,他再次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看到画像中的人虽然和真人有点相像,但却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美丽。原来,进入后宫的女子,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等待皇帝的召见。有个叫毛延寿的画师,在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而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甚至对昭君的外貌进行了丑化,便使昭君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见。得知错失王昭君的缘由,一气之下,汉元帝下令把毛延寿杀了。

  在凛冽的寒风中,王昭君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嫁与呼韩邪单于为妻。在昭君出塞和亲后,胡汉两地长期的纷扰与战乱因此平息了,她还为匈奴带去了中原文化。在此后,汉朝与匈奴维持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和平,昭君对两族间的和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匈奴的时间一久,昭君也便慢慢地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关于昭君的美丽传说有很多。传说“昭君出塞”时,在前往大漠寂寥的旅途中,想到远离家乡成为无根的浮萍,和自己飘摇坎坷的命运,不禁悲从中来,取出琵琶弹奏,借以抒发自己的悲怀。她的伤怀从手上的琵琶中传了出来,天边飞过的大雁听了也感染了这位绝世美女的悲怨,竟然全都柔肠寸断,从空中掉了下来。因此,后人便用“沉鱼落雁”中的“落雁”来形容王昭君的绝世美貌。

  对于昭君,在出塞之后,她并没有一直停留在个人的自怜自艾中,而是致力于造福人民中她真诚地对待匈奴人民,得到了匈奴人民的大力称赞。传说中,昭君本来是天上的仙女,来到人间下嫁匈奴单于。是为了带给匈奴百姓文化与使胡汉永结和平,并为人间树立一个舍己为人的典范。仙女的美丽传说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传说在昭君出塞时,刚刚走到黑河边上时,突然,四周一阵狂风大起,飞沙走石,眼前只见一片黑暗,大队人马根本无法前行。这时,昭君不慌不忙的取出从家乡带来的琵琶,弹奏了起来。美妙绝伦的琵琶声随风荡漾,一时间,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翠绿的青草,黑河的水也彻底地清澈了,山野间开满了美丽的野花。见此情形,单于大喜,于是,单于带着他的人民在黑河边定居了下来,在这之后,昭君陪单于走遍千山万水。昭君走到哪儿,哪儿就水草丰美;到了缺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往空中一划,地面就出现了清澈的河流和如茵的绿草;昭君还从她精致的锦囊中取出五谷的种子,往地上一撒,地面就生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受到了广大匈奴人民的爱载,传说她去世时,远近的人民都赶来送葬。他们用衣服包起一包包的土,叠成了昭君墓,就是现在座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城有名的“青冢”。这昭君墓也有个特别的传说,传说它一天之中有三种变化:早晨看起来像一座山峰,中午像一座鼎钟,黄昏时看起来像一棵鸡枞菇。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并且也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8:王、马对笑

  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钉子’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馬’(马)啊,原来本姓‘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9:王珪进谏

  唐朝大臣王珪性情十分耿介。一次,李世民让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女音乐,但宫女们学习的结果使李世民很不满意,于是他把祖孝孙叫来狠狠地指责一番。王珪和温彦博进谏说:“祖孝孙精通音乐,不是他教得不尽心,而是您找的学音乐的人不行。况且对祖孝孙这样的雅士,陛下竟为教女乐这点小事而责怪他,恐怕天下人要对此议论纷纷了。”李世民听了非常生气,说:“你们俩都是我的心腹,应当进忠献直,怎能附下罔上,反而为祖孝孙说话!”温彦博吓得赶紧施礼认错,王珪既不施礼也不认错,反而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话,难道是为了我们个人吗?想不到陛下竟怀疑我们进言的动机。是您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对不起您。”一番话说得李世民默然无语。

  10:王允计杀董卓

  王允字子师,出身于州郡世家大族。他自幼聪颖出众,被人称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王允19岁时任太原郡吏。当时正是东汉末期,宦官横行。有一个叫赵津的小宦官在县中贪暴横行,王允将他捕杀。赵津兄弟勾结宫中宦官把状告到皇帝那里,在位的汉桓帝下令把太原郡太守刘踬关进狱中处死。王允护送刘踬灵柩还乡,为他治丧,三年之后,重任郡吏。当时郡中有一个叫路佛的人,德行名声都不好,太守王球要用他为郡吏。王允犯颜固争,最后终于使路佛没有被用。王允因此出名,被司徒辟为侍御史。黄巾起义爆发后,王允被派为豫州刺史,与皇甫嵩、朱儁等人一起镇压黄巾军,并发现宦官张让的宾客与黄巾军串通的证据。王允以此弹劾张让,不料不但没有把他参倒,反而招来了张让的忌恨。在张让的诋毁中伤下,王允两次被捕入狱,甚至险些送命。在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的保释下,王允才得以幸免。为了躲避宦官张让的迫害,他变易姓名,转侧于河内陈留地区。公元172年汉灵帝逝世,王允奔丧回到京师。当时大将军何进正在策划着诛除宦官,需要王允与他共事,便请他人朝任从事中郎。何进与宦官斗争的结果是同归于尽,董卓带兵进京,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拜王允为太仆,代理尚书令,以后又任司徒。董卓专擅朝政,袁绍联合诸侯讨攻董卓,董卓无法在洛阳立足,便一把火烧掉洛阳宫室,挟持汉献帝到了长安。王允在迁都时,把宫廷中的所有书籍全都带到长安,使东汉的书籍得以保存下来。王允在当时的作用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王允外表虽顺从董卓,但对他篡夺汉室的野心早有察觉。他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密谋诛除董卓的计划。按照计划,王允建议让对董卓不满的杨瓒代理左将军,让士孙瑞任南阳太守,一起带兵出武关,名义上是讨袁术,实际上是回兵讨董卓,然后送献帝还都洛阳。这个计划由于董卓的反对而搁浅。一计不成王允又生一计。董卓有个义子名叫吕布,非常骁勇。董卓不但认他为子,还把他提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董卓脾气暴躁,吕布曾因小事不合他的心意,他便拔出手戟朝吕布扔去。幸亏吕布灵活,躲了过去。从此,吕布对董卓也暗暗憎恨起来。再加上吕布为董卓守私宅时,和他的婢女私通,害怕董卓怪罪,心中常常不安。王允知道后,便劝吕布与自己里应外合,杀掉董卓。吕布虽恨董卓,但听说要把他杀掉,又有些顾虑,说:“我们曾经约为父子呀!”王允说:“你姓吕,他姓董,根本没有关系,谈得上什么父子。再说,他向你投手戟的时候,父子感情到哪里去了?”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最后终于把董卓杀掉了。

  11:贪色大臣

  王忠肃公为人不喜欢开玩笑。一天,退朝后回家的路上,他看见同行的一位大臣眼睛老是盯着擦身而过的一个美女。那美女已经走远了,这位大臣还不时地回过头来恋恋不舍地去看她。这时,一向不苟言笑的王忠肃公也忍不住跟这位大臣开起了玩笑:“刚才过去的那个漂亮女子真有力气。”这位大臣忙问道:“大人您怎么知道她有力气呢?”王忠肃公应声说道:“假若她没有力气,你老夫子的头怎么能被她拉得团团乱转呢?”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王姓家训的先祖首推北宋名相王旦。王旦冶家教子极严,凡事具遵传统之礼。而且十分节俭,不置田宅,他告诫家人:“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又告诫他的儿子王巩:“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得厚葬,以金宝置柩中。”王旦所言“清德”和“俭素”,实为他自己为人处事的心得.以此训子无疑是很有成效的。

  【祖训】

  三槐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摘自《三槐王氏家谱》)

  琅琊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摘自《琅琊王氏家谱》)

  太原

  一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

  二服从祖训,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礼之行为。

  三保护祠产,维护公益,不容有侵蚀欺诈之行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为。

  五注意教养,勤求职业,不容有放弃贻误之行为。

  六禁食鸦片,严禁嫖赌,不容有伤风败俗之行为。

  七律己治家,忠信笃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为。

  八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

  九合敬同爱,排难解纷,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

  十振作精神,见义勇为,不容有废弛敷衍之行为。(摘自《太原王氏家谱》)


  《王阳明家训》——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氏家训》

  勤耕务读

  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

  惟勤堪致富,能务亦梯荣。

  牛背催三月,鳌头占五更。

  荷蓑皆主伯,释菜谒先生。

  仓廪如云积,功名指日争。

  后嗣敦本业,家训妙兼并。

  敦伦孝亲

  彝伦垂禹范,爱日在双亲。

  怀桔情宜笃,遗羹孝始纯。

  彩衣披菜子,春酒介芳辰。

  顺矣原因翕,伤哉岂在贫。

  鸭鸠恩及尔,鸨羽咏凄人。

  莫谓行无忝,须听祖命申。

  卑无犯上

  达尊何可犯,逊顺最为宜。

  莫谓人堪上,须知我自卑。

  望中收白眼,让处有黄眉。

  进履真谦也,阅墙且戒之。

  割牲侬莫倦,袗臂尔宁施。

  祖训谆谆在,从兹慎幼仪。

  富莫骄贫

  同是苍天命,贫人独寂寥。

  纵然推我富,绝莫向他骄。

  絮拥寒风透,庐斜细雨飘。

  何人怜魄落,有客为魂销。

  得意曾扬气,产情且折腰。

  昌黎穷可送,转瞬又扬锟。

  居仁由义

  吾性从天降,存存岂外求。

  须知仁是宅,便觉义堪由。

  爱勿分秦楚,行宜学孔周。

  广居高许许,正路遇头头。

  善长功符夏,辞严道叶秋。

  大人征事备,此诣尔思不?

  睦族和宗

  莫以源流远,而忘梓里恭。

  敦伦须睦族,饬纪在和宗。

  葛藟情宜笃,凫鷖咏可从。

  支分休妒忌,缺陷应弥缝。

  好戒忘争讼,还期共吉凶。

  扪心思一本,祖训即晨钟

  布衣菲食

  节俭人堪效,须防习俗移。

  衣兮布足尚,食也菲为宜。

  菲厌昭其质,还思训以时。

  緼袍原不耻,菽水自无饥。

  寒恤王章卧,鄙贻曹刿嗤。

  唐风真足羡,蟋蟀一篇诗。

  气忍家宁

  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

  谁言气可暴,我道忍为先。

  物至经三反,心平养十年。

  一朝惩小忿,此境即中天。

  福萃华堂五,仓储宝稻千。

  张公殊可法,壮士应拳拳。


  《王氏家规》

  顺父母

  父母为之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只顾妻子儿女而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敬老好儿女人人称赞,为之榜样;虐待父母者,家法应训之,国法应惩之。

  睦兄弟

  兄弟者,一母同胞骨肉也,兄弟间应当和好到老,不可因小时利便起争端,不可语言伤和、听信妇人谗言,更不可因小事而激化矛盾,以致骨肉相残,大则参商拘讼,互打官司,小则朝夕怨言,一时之忿,便动干戈,不如相交朋友,成为父母之过错,你本身又何必生儿育女?为人者,以友为兄弟,而族人当睦更有于别。宗族之兄弟是一脉相传,何又不如朋友呢?

  和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偷薄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怎为祖宗身后之身呢?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体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凡我族人,当和宗族,以强欺弱者,家法诛之,国法惩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凡我族人,当慎谨治丧。

  安本分

  本分者,人生分内当为之事也,未老不能享老之福,未贵不能享贵之福,未富不能享富之福。凡事尽在其中,不以干名犯义而取优辱。人要经少、中、壮、老,享受要与年龄相当,超前享受害自己,勤劳发奋富终身。安分守己,立志做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葬送自己。凡我族人,应共戒之。

  禁非为

  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亏体辱亲是污行,工、农、商、学、兵,各有本业,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嫖娼,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为人者,切忌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之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之。


  《王氏家训》

  夫观古今之人,凡成功人士,一是善勤,二是善思。勤于耕耘者,必有收获也;善于思想者,必超常人也。勤而不思则薄,思而不勤则空。故言成功者,惟有勤思并重,持之以恒,思人之未思,想人之未想。所谓先机夺人者,必先于他人有所成。人生一世,最忌懒怠,凡此之人,终无所成。今日不成,不能谓不成;明日不成,亦不能谓不成;后日不成,方谓之不成也。古者多积田帛以遗子孙,其举愚也;今人鼓励儿孙博览群书,其举智也。自古及今,愚鲁者败,明达者胜。昔日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不在山水之乐,而在乎创造良境,为今人所效仿。读书可以明智,荒废学业则殆。三代不读书,则愚不可及。人临世间,其智商相近,而后天造化,则相去甚远。神童之人,自古能有几人者?乃寡中之寡。故后天教育,不可忽视,乃重中之重。读书乃立家之本,修身为齐家之道。养子不教父之过,育女不训母之错,古今皆然。凡事应有行为准则,方不会偏离。有可为有不可为,切勿害人也。

  古之三纲五常,四德三从,乃封建之桎梏,今已废矣。然人之发肤,皆由父母所赐。若无父母,即无自身。况乃今为子,他日亦为父,转瞬白头翁,子孙亦绕膝。故有成或无成,皆勿薄父母,理当尽孝。身为父母,理应疼爱儿女,好生教养,方无愧也。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凡事疏严难以自律。父母严于家教,切莫忽视法则。教子应庄中有谐,刚中有柔,张而有弛,严而不厉。视子若朋友,则事半功倍;视己如至尊,则弄巧成拙。

  兄弟姐妹,乃至亲骨肉,情同手足,理应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失之不再有,得之倍珍惜。众心齐,则家道兴;众心妒,则事难成。田姓分财,哭活庭前紫荆木;曹氏相残,煮豆燃萁鉴古今。

  夫妻之间,乃缘分所至。古人云:前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伉俪之情,人皆有之。理当多抚慰温存,少猜忌呵斥。夫妻恩爱,犹如琴瑟和谐。身为妻者,欲夫有所成,则应支持丈夫之事业;身为夫者,欲妻有所成,则应顺从妇人之志向。然志不同道不合者,则不相为谋,宜早分道扬镳,迟则不利也。夫妻之间,贵在患难与共。可叹朱买臣之妻,当初因贫求去,不思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结交朋友,择而慎之,不可乱交。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处,理应相互尊重,勤于问候。久之不问则疏,久之不往则形同陌路。朋友有难,理当解囊相助。解人之围困,急人之所急,乃高尚之举。若等闲视之,一毛不拔,倘有难时,有如临渴掘井,则无人相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助纣为虐。施惠不图报,受恩莫忘怀。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来而不往非礼也。

  老师者,犹如父母也。学习解惑,仰仗也;为人处世,表率也。学业有成,人沾教泽,理当尊敬。俗谚云:一日之师,终生为父。若无老师,岂有汝之今日乎?荀子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学生胜老师,老师以为荣。十载寒窗,弹指一挥间。蹉跎岁月者悔之,励志苦读者悦之,注重方法者骄之。今日之科学,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万事遵循之,且不断学习更新,与时俱进,方不落伍也。

  经商则注重诚信,方能成大事。多行不义必自毙,多积善德则自兴。生意无论大小,皆要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信则有所立,奸则有所失。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切勿步人之后尘。商订契约,应谨而缜密,多思握胜券,疏漏则不利,所谓先小人后君子是也。至于企业管理,重在用人。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为我用。用人得当,事业如日中天。反之,墙有累卵之危。身为决策之人,理应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当断不断,机会失去,则不复焉。往往事之成败,皆因领导一念。或乾坤始定,或一败涂地。万事虑周详,成功几率高。

  为官则忧国忧民,方为黎民所称颂。官者,非人人能胜任也。作官理应体察民情,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务实进取,善待下属,抚慰百姓,方不失为好官。不若此者,则挂冠让贤也。众人之力如泰山,不善用其众,无能为也。大事临危不惧,泰然处之,方能稳大局。黄金珠玉,皆身外之物,不可苟求,自古为官敛财遗儿孙者,无一不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弃。子若不于我,遗财奈何?子若胜于我,遗财奈何?此乃亦天下为官者共警之。宦海险恶,不善游者勿戏;庙堂高峻,不善登者勿攀。游山有道,随行则不危。良禽择其嘉木而栖,良臣择其嘉主而事,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也。万事安民为先,利非所急。多行善政,则官职长保;多行善举,则赢取民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方为后人所景仰。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炎黄子孙,概莫能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盛,国盛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爱国如爱家,家和万事兴,家兴则万事成。国在家在,国亡则家失。国力强大,则列强不敢欺侮也。

  人生在世,气节为先。身处逆境,不能弃其志;人生得意,不能易其节。穷不为盗,贫不为娼;富不骄恃,贵不谄媚。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见小惠则受人牵制。见利忘义,乃小人之为;见色忘形,乃淫徒之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容小人,方为君子。年少气盛,戒之在斗;年至少壮,戒之在惰;年至垂暮,戒之在得。

  纵观人生:十岁要活泼,二十要漂亮,三十要健壮,四十要有成,五十要有智慧,方不枉人生也。

  为人处世若此,则家道自然成。


  《王氏家训》——衡阳

  1、凡为人子必孝其父母,为人妻必敬重其夫,为人兄姐必友爱其弟妹,为人弟妹必恭事其兄姐.再遵训:不要有私藏以伤了大义,不要学懒惰以消了家业,不要习奢华以招取天刑,不要听妇人言以间了和气,不要为非礼以横扰家门,不要好饮酒以乱了情性.凡此六者若有一件,必坏了汝身家,折了汝阴骘.此前人有家者之良规,予今直录以训汝等,若肯依着行家道必兴,子孙必昌;若不肯依着行家道必消,子孙不昌.聆兹训辞,其应如响言之痛心,各宜深警.

  2、凡人家之兴与不兴,在乎人之积善与不积善而已.如何谓之积善,内则孝父母敬兄长,外则和亲族睦邻里,凡利济人物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积善,恃己之强欺人,骗人之财以肥己,骄矜放肆,欺心瞒人,利己害物之类皆是也.书去惟上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郑氏云能爱子孙者,遗之以善,不爱子孙者,遗之以恶.斯言至切,各宜服膺.

  3、女训:云大凡和睦和人家,皆由内有贤妇人所助;忤逆的人家,亦皆由内有不贤的妇人所扰.何谓贤:事舅姑奉祭蔫敬夫子,睦姻戚,无故不出门庭,不妄笑语,如此之类皆是也;如何谓之不善,多言无耻,邪僻妒嫉,恃强凌弱,扰是非,饮酒乱性,徇私蔽公,如此之类是也.郑氏曰:天道甚近,福善祸淫,为妇人者不可不畏.

  4、吾族自始祖万庄府君以来,宗枝繁盛,子孙众多,虽有远近亲疏,实同一气,如水之千流万派而同一源,如木之千枝万叶,而同一本.其间不能无贫富贵贱,居富贵者,安可视宗族如路人,见贫贱而不恤哉,范文正公曰:于吾固有亲疏,于吾祖宗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郑氏云:彼病则吾病,彼辱则吾辱.凡吾子孙有富贵者,不可不恤宗族,宗族中有孤穷者,当随力周济,勿使失所,不可恃势相凌,而为一义有失木本水源之礼也,若有违之,天实鉴之.

  5、崇本堂之设肇自我先人也,自元季兵燹之后,子孙散处不能复合,先人乃率宗人创屋一所,于其上题曰崇本堂,以奉祖宗祭祀,且一宗族使之知其所自.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岁久废坠吾等复其地而重新之.刊族谱以明昭穆之次,修家训以遗子孙.则无非所以继先人之志也,为子孙者当谨遵教戒,继继承承无替引之,庶可以无忝先人之意也.

  6、吾族子孙颇多,须择年高行尊有德者一人为族长.为族长者,当致公无私,谨守礼法,以驭宗亲.不可循私,苟合取事乖方,郑氏云: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又须有容人之量,临事时勿察察而明,勿汶汶而暗,常视宗族如一家,忻戚如一人,斯能任其责矣.若其有失,家佐当明陈其事,以谏之,谏若不听,则会众以谏之,务尽爱敬勿失和气,若其果不能任事,则以次族长佐之.

  7、设家佐二人以助族长行事,不拘年之少长,择言而有信行而有恒,可为众人之仪表者为之.凡一族大小之事无不与焉,若有大故然后别择以代之.

  8、族长当正已,率下务存公道,不可少有偏私,有财物必聚为一处,明立文簿,命廉谨子弟掌之.凡有吉卤费用日用衣食等项,必量入为出,适可而止,勿得习尚奢华,自速贫贱,尤宜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读经史,学仁义崇礼让,士农工商各量其材而受之,如此则家道自昌。无忝于先世矣。

  9、族有大宗小宗,宗子之责最重,上奉祖考下一宗族。为族长家长者,当竭力教养,多读经史,通晓礼义,使子弟有所矜式而后可也。郑氏曰:如其不肖当遵横渠张子之说,择次贤者立之。

  10、择读书子弟通晓礼义七八人,专习冠婚丧祭之仪。凡有事焉,预先禀于家长,宗子卜日行事.  11、族长宗子每岁仲春仲冬择日率子孙斋沐洒室堂涤器具馔,至日清晨奉祖先神主于崇本堂,致祭其诚并遵文公先生家礼祝文。

  12、凡为吾子孙者,当竭力以事父母,孜孜焉如日不足。孟子曰:事亲若曾子可也。夫曾子之孝,后世莫能加焉,而犹言可者,盖以孝者子职之所当为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哉。礼云: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亦然而况于人乎。然孝岂独怡颜奉养而已哉,必如舜使瞽叟底豫闵损使继母慈爱而后始可谓之孝也。先儒曰:无不是底父母斯言至切尔,其身体力行以追先哲。

  13、凡为吾子孙者当谨守礼法,居乡曲当要谦卑退逊不可傲骄曲礼。曰:年长一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又曰: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任轻则并之,任重则分之。古之人居乡曲如是,所以邻里和睦礼义兴仁而成至治尔,等其尚体之。

  14、凡为吾子孙不论富贵贫贱皆当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识道礼,顾廉耻,择交游,毋为非礼,勿犯国法。居则为良民,出则为良臣,而后可也。若孤寒不能教者,族长于崇本堂延师以教之,毋使陷于轻薄下流,以忝祖宗之德。

  15、子孙当以懒惰为戒,以勤俭为本,二者势必并行。尚勤俭则家必富,身必荣;习懒惰,则家必倾,身必辱。此必然之理也。列女传曰:不可忘者,勤俭。不可恃者,懒惰。勤俭之习一移祸福之应向至女戒尚如此,男子其可不知所务乎。

  16、子孙凡与祭行礼之时,务在严恭寅畏,盛衣冠,谨言语,常如祖考在上,毋得色笑浪语,破衣欠伸,若有失仪,家长责之。

  17、卑幼凡事必禀于家长,允则行否则止。毋得恣意专行,平居不得抵触尊长,其出言不逊有乖于礼者,姑诲之,不悔者会众于家长前决之,若屡恶不悔者,黜之于谱上削去其名。子侄年未六十,不可与伯叔连坐,违者家长责之,私膳不拘。

  18、子孙当竭力以奉尊长,为尊长者不可挟此以自尊,扬掌苗袂使人无容身之地,甚非教养之道。若其有过,当反复谕之,必不得已,会从以挞之使之羞耻。

  19、子孙于尊长务守名分,不许假名易字。郑氏云:兄弟相称,各以字冠于兄弟之上,伯叔之命侄亦然。侄称伯叔,则以行称继之以父,夫妇则当以行字相称,如此尊卑不率礼乐自生。

  20、子孙有居官者,随其职分大小,务要各尽乃职,以忠君报国,为心不许尸位素餮,欺公坏法,若剥民膏以肥己,惰己之职业以负君命,致有断罪除名贻辱祖宗者,族长会众数其过恶,于谱上削去其名。

  21、子孙有居官守者返于家必须谦逊,见族长当执子弟礼,不可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若自高大矜己傲物者,族长会族人深罪切责之。

  22、凡吾子孙者本分差役,闻命即赴,夏秋税粮依期送纳,不得推诿避违,自取耻辱。

  23、子孙有家富身荣者,必须爱敬宗族,周济孤贫,不能嫁娶者,为嫁娶之,不能埋葬者,埋葬之,不能教养者,教养之,勿事沽名勿希报答斯为善行矣。此吾祖宗平昔所为,尔当服膺以继其志。

  24、凡为吾族子孙者,当以忿怒至争为戒。怒忿至争,其初甚微,其祸甚大。语曰:一朝之忿忘其岙以及其亲此之谓也。

  25、凡为吾子孙,若与有小忿,不得念其旧恶.但以直报怨,则仇忿可改.若公报私仇,亦非君子之道.黄石公云: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归宜深志之.

  26、丧礼近时多有流于异端惑于妖妄,子孙当一切禁绝之,毋得混于流俗,其衣衾棺椁衰麻哭踊葬斋贡礼,依周文公家礼.

  27、各小宗每岁别行春秋二祭,其仪并遵文公先生家礼.家长宗子至期率众斋沐,为执事倡才力克足者,自当入仪,贫乏不能者,亦称家之有无,但不可废弛.不行以物言之.豺獭兽也犹知报本,而于人乎,况于人子孙乎.

  28、祖宗坟墓子孙依时拜扫,每岁岁节,及寒食七月十五,十月朔日,子孙须亲展省.近茔竹木不可剪伐,至于作茔制度,宜依文公先生家礼,不必奢华,年久更立石碑,深刊名氏,毋使湮没难考,其有平塌浅露者以土益之.

  29、凡吾子孙当深念祖宗创立之艰难,保守之不易,兢兢业业,如执圭奉皿洞洞属属如临深履薄.为子孙则事父母以孝,为父母则待子孙以慈爱,待乡曲则睦和,交朋友以信义,奉祭祀则虔诚,待宾客则逊让,凡日用之事务,循规矩不溺流俗。果如此庶几不坠先业矣。

  30、子孙若有违犯教令被黜者,谱上削去其名。不许再以名分相称,凡遇会之时,不得行拜跪礼,违者家长责之。若有犯轻三年能改过自新者,复之,不念其旧。

  31、治家之法,门户垣墙务加严固,男女贵贱当分内外,家长主妇时常捡点,不得昵于私爱及堕于防闲,以致男女混杂,遗笑于人,以忝吾祖宗。

  32、昔先人常定议以渔溪祖业大塘为祭塘,除本塘每岁夏秋税粮出于其中,其余所得钞物专充崇本堂祭祀之用,若有余利当买祭田,广积谷粟,遇饥荒则以济闾里之饥馑。平居设义学以教宗族之孤穷,仍命廉谨子弟收掌,族长置关防文簿给与书识出入之数,岁终以凭稽考。

  33、凡为吾子孙,士农工商各事其事,不得惑于僧道巫妖妄邪术,及与众迎神赛会,亵渎神祗。违者家长责之,不悔者会众以挞之,不尔则国法有在。

  34、遇疾病灾厄当求医服药竭力调治,不得妄请师巫假降邪神。违者家长责之。

  35、崇本堂内外屋宇墙垣,族长家佐常加捡视,遇有经理重修随即率众用式,毋使损坏,以堕先业。

  36、奴仆当谨内外,男不得入内室,女不得出外户,主母主父时常关防,恐有意之外事。尤当均其衣食使不至于饥寒,其中有可用者,男为之婚,女为之嫁,其不可者逐之。


  《王氏本训》

  乌衣世第, 帽峰王氏。 列宗列祖, 恩泽子孙。 卧冰求鲤,孝为善先。 舍身救兄, 友悌扬名。

  书法艺术, 二王称圣。 一文一武, 王马天下。 公侯世及,宰辅相国, 世人颂扬。 惟耕惟读,

  修齐治平。 出仕从政, 为国为民。 德善仁廉, 留取英名。勤于农事, 注重技术, 颗粒归仓,

  幸福无忧。 投资兴业, 立志创新, 报效社会, 己之责任。四海经商。 诚信为本, 薄利多销,

  积沙成裘。 和睦邻里, 尊上宽下。 处事以忍, 广积良缘。善小应作, 损人莫为。 勿以亲恶,

  胡作非为。 一谦受益, 一满招损, 一荣一辱, 天地一新。不奢不侈, 持家以勤。 嫁女择婿,

  不尚礼金。 人品为上, 家和兴业, 不贪女色, 有益身心。戒烟戒酒, 延长生命。 聚众赌博,

  害己害人。 纵人从恶, 灾难必临。 恭愿后裔, 振兴美族。永传家珍, 张德扬善, 守规遵训。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王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