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渊源

name origin

戚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姬和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十三位。现今中国大陆人口约四十七万,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

戚氏图腾

  【释义】戚,是古代一种武器名。戚字从戈,是兵器的一种。


戚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孙林父: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戚廷玉:南宋初自汴梁迁临安,后落业苏州城外酒坊。是为包山戚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戚氏源于姬姓,远祖世系为颛顼帝有九子,八子仲容为远祖一世祖,传至四十二世康公,楚、宋累战桐柏山,卫侯命康公往说,兵罢二十年未战,因功卫侯封戚邑之地于康公,后建戚城。传至四十九世姬和公,周王赐姓姬“和”公为戚,戚氏诞生,姬和为戚和(戚氏一世祖)。

  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孙林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戚,就是斧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源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的公族之后有姓戚的,而宋国是由商朝遗民的后代建立起来的,所以说出自子姓。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格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前面讲过,戚姓发源于河南濮阳。卫国灭亡以后,戚姓族人就逐渐迁到了江苏、山东之间。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姓氏文化来说,苏鲁交界地区尤其是山东南部的一带、江苏北部徐州一带,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徐州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オ从山东划到江苏的,今天徐州当地还有不少山东风俗,比如当地人喜欢吃煎饼。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汇的地方,戚姓迅速发展,然后又从这里继续迁到安徽、浙江、江苏南部。隋唐的时候,戚姓在全国的分布已经比较广了。唐未,再次南迁,出现在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两宋时期,戚姓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元代以后,又近往云南和广西。明朝初年大槐树移民时,又有一批戚姓南迁。明末,戚姓到了台湾。清朝时,山东戚姓开始迁往东北。

  分布

  起源于河南的戚姓不久向东迁移,进入山东滕县东部,其后又南下江苏沿海地区。

  宋朝时期,戚姓大约有6万5千人,山东集中了戚姓的主要人群,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河南、江苏等省。

  明朝时期,戚姓大约有3万6千人,当时浙江、江苏、安徽三省是戚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戚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南等地。

  当代戚姓的人口大约有47万,为第234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3%。目前戚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戚姓人口的16%。全国戚姓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这三省大约占全国戚姓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南等省。全国目前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戚姓分布区。

  戚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上海、苏浙大部、安徽东部、辽宁南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广东大部,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居住了大约49%的戚姓人群。在浙江南部、闽赣北部、皖鲁西部、鄂豫冀东部、辽宁北部、吉林大部、黑龙江西南、内蒙古东部、陕西西南、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广东东北、广西东部、云南大部,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4%—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7%,居住了大约31%的戚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又名郯郡、东晦郡。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州堂。

  纪效堂:典故均出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为福建总兵官,他所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勇敢善战。当年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骚扰,尤其是苏、浙、闽沿海。戚继光日夜奋战,终于把倭寇消灭了,使沿海居民安居乐业。戚继光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二书。

  平倭堂:同上。

  此外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享伦堂”、“三礼堂”、“景文堂”等。

  字辈

  江苏沭阳戚氏字辈:“世文永东钟佩隆常宏业延启继绪恒昌”。

  浙江诸暨戚氏字辈:“享成淇彬九鲁仁才正端澄和美垣钰厚彰尊汉林泮秀荣封镇 泰来焕型鉴浩业熙嘉钧永标照堂铭”。

  江苏宿迁戚氏字辈:“秉守家法品绪典章恒敦恭敬肇启修祥”。

  江苏沭阳青伊湖戚氏字辈:“汝开甫春凤玉耀振士长”。

  江苏沛县戚氏字辈:“文熙尚良起开孝俊自全凤天延世长大道文明兴尊圣敬孟曾守德庆平青”。

  江苏盱眙、泗洪戚氏字辈:“芸应源(卿)彦(士)继尚秉昌太景其(振)人如玉(金)嘉善宝(茂)德”。

  江苏盐都戚氏字辈:“恒清太思龙举”。

  江苏淮安戚氏字辈:“同加善宝德”。

  江苏苏州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山东新泰戚氏字辈:“元吉在尚,大友荣昌,国恩家庆,福寿平康。“

  山东郯城戚氏字辈:“家传思源圣锦永彦允庆士守庭焕光忠恒久远大振兴昌鸿念先勤祖开祥瑞文敏诚维孝礼敬善荣”。

  山东沂水、费县、莒县戚氏字辈:“兴家立业德厚泽长恭宽信敏俭让温良文理密察中正齐庄承先启后福禄祯祥”。

  山东龙口、黄县戚氏字辈:“仁景相世良延兆祖举中元德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基广厚诚乃用章家承洪绪天锡安详同思贻宪绍裕传芳”。

  山东威海戚氏字辈:“志道务其本居由习正传敬身斯可贵立德方为贤”。

  山东梁山戚氏字辈:“广井佃成万甫一元”。

  山东阳信戚氏字辈:“芳金殿德元秀洪仙天”。

  山东胶州戚氏字辈:“恕先宝永昌振德秀”。

  山东枣庄戚氏字辈:“开文学建广 成敬贵宜昌”。

  浙江萧山戚氏字辈:“宽信敏惠镐清纯世裕昌广恩继仁德寰和华盛煌”。

  浙江浦江云溪戚氏字辈:“枸晋豫悦和志明华伯慎敬德清澄酬侃尙知贤义忠信廉勤礼广盈余福缘善庆鉴桂泮炜垣钰林润耀坊”。

  浙江浦江浦阳戚氏字辈:“尔正家维德兴隆永可期学成名望重朝宁奉为仪”。

  浙江鄞东梅江戚氏字辈:“钦守圣兆文武宏昌茂德正盛世显和康敬念尔祖谟训丕彰贤俊继美以观国光”。

  浙江苍南戚氏字辈:“华士世忠承登可焕德观孔孟兴必从风”。

  浙江海宁戚氏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注:民族英雄戚继光为该支“继”字辈。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赐有增荣志国开咱耀星益景德昭

  安徽六安金安区戚氏字辈:先仁功德远 知子克绍前 忠厚传家宝 诗书万永年

  安徽砀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辈:“忠孝立国本仁爱树继昌先贤明训久承守务永长”。

  安徽戚楼戚氏字辈:“文泰安邦圣典瑞升忠信祥合培恒凤永学开良庆德玉纯英”。

  安徽霍山戚氏字辈:“永大功如敬学”。

  安徽戚氏一支字辈:“开万永天兴玉长”。

  河南商丘戚老家戚氏字辈:“百世克昌兴大业,长发其祥振家声”。

  河南新乡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河南巩义戚氏字辈:“广国隆吉玉进有宗君福廷明兴宏德建作应多笃”。

  河南驻马店戚氏字辈:“玉荣明新政中华大国成人闲开世续□□□明清”。

  辽宁瓦房店戚氏字辈:“丕基维瑞盛世允芳宗德广厚家庆乃昌”。

  辽宁大连戚氏字辈:“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季广厚”。

  湖南华容戚氏字辈:“文运肇世思文应承国选永庆明良继宗登朝佐圣修德贻贤家声远振祖泽长绵”。

  湖北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裴朝三学大来殿九绍世德常发祥”。

  黑龙江宝清戚氏字辈:“明翠金继兴轩”。

  福建戚氏一支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

  云南文山戚氏字辈:“阑元登向万国清正家兴顺朝方应海兆进”。

  安徽淮南市寿县隐贤南戚氏南门字辈;“应世方大 修为本克 贤辰远泽 心作良田 ”

  安徽淮南市寿县隐贤南戚氏北门字辈:“先仁功德远 知子克绍前 忠厚传家宝 诗书万有年”

  贵州岑巩县戚氏字辈:“本枝万世元远泽长修德吉福永兴中光”。

  河南永城市戚氏字辈:“广松怀占传家宝”(有待完善)

安徽六安范庵戚氏字辈:“亿继宏业克振兴邦家道永昌”。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周姬。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

  东海世泽;

  武毅家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戚氏望居东海郡。下联典指明·戚继光,抗倭英雄,卒谥武毅。

  系承林父;

  源始濮阳。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卫大夫孙林父食邑于戚,为戚氏的得姓始祖。

  名扬坚素;

  惠及困穷。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楚丘人戚同文,字同文幼年丧父,以孝闻名。因五代战乱,他无意做官。好施舍,尚信义,喜读书,能作诗,著有《孟诸集》。死后,他的弟子私谥为“坚素先生”。下联典指宋代楚丘人戚舜臣,字世佐,任抚州知州时,惠及穷苦百姓,又毁坏淫祠(滥建的祠庙)。后官虞郎中。

  练兵纪效;

  妙舞折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省登州人。出身武将家庭,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年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的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经严格训练,能征善战,成为抗倭主力,首先在台州大胜,继而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后再援福建,升任总兵。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的倭寇。隆庆年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备,因功进左都督。对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下联典指西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生子如意,封赵王,曾与吕后争立太子。祖死后,吕后专权,她被囚禁在永巷,受命舂米,因处境困苦,唱《永巷歌》(又名《戚夫人歌》、《舂歌》。吕后听说大怒,将她斩去四肢,剜去双眼,熏聋耳朵,用哑药灌她,最后扔进厕所,呼为人“人彘”。她善于鼓瑟击筑,喜欢跳折腰舞。

  家藏三礼;

  国裨一心。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

  荣封七代;

  礼义十篇。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封侯传七代。下联典指晋·戚寿,著《杂礼义问》十卷。

  五言通用联

  抗倭盛名远;

  防海功德高。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7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嘉靖中,任参将,召募金华、义乌兵,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建大破倭军,破其巢穴。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边备修饬,为九边之冠。

  七言通用联

  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画家戚文秀,善画水,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下联典指元代道学家戚崇僧,字仲咸,永康人。从许谦讲道,同门推为高弟。清苦自处。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匾其室曰:“朝阳”,有《历代指掌图》等。

  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扶忠良。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幼孤,以孝闻。性好施与,尚信义。好为诗,有《孟主集》。下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戚雄,字世英,金华人。正德进士。知建阳县,平易近民,锄恶扶善。有《婺贤文轨》等。

  八言通用联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

  官知抚境,善政三条。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都尉戚鳃,初从高祖为郎,以都尉守靳城,后以中尉侯封临辕侯,卒谥坚。下联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字世佐,楚丘人。知抚州,惠穷困、扶善类、毁淫祠,被誉为“善政三条”。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

  好施睦里,教谕咸遵。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下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

  雄风百胜,韬钤定远之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下联典指明·戚继光。


【祠堂古迹】

  戚氏祠堂

  戚氏祠堂位于蓬莱城府前街中段东侧,明崇祯八年为褒扬戚继光建祠堂,赐额表功,于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

  戚氏祠堂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门房、正祠各三间,占地595.1平方米。门房坐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门房以东为过堂,过堂坐东面西,有前廊。过堂正中立屏风,上悬戚继光画像,过堂内陈列品有战刀(刀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等字样),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以及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当年食用的“光饼”、穿过的战靴等物。戚继光牌坊共有两座,位于蓬莱城牌坊里街东西两端,东为“母子节孝”坊,西为“父子总督”坊,明嘉靖四十四年,朝廷为旌表戚氏家族而建。两坊间距140米,均系四柱三间式出檐多脊花岗岩石雕坊,高9.5米,宽8.3米,进深2.7米,正间上下三坊,侧间各有两坊,分别雕饰花木鸟兽等图案,两坊中间有多行字。两座牌坊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构图丰满,雕镂精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国内少见的明代大型石雕珍品。

d50735fae6cd7b8972c0f9f50d2442a7d9330e1c.jpg

  诸暨戚氏宗祠(敦睦堂)

  位于大唐镇柱峰村戚家市自然村北侧,首建于清顺治戊戌年(1658),初为厚七公一派裔孙所建,始名厚七公祠。乾隆年间,厚三、厚七、厚十二、厚廿七公四房子孙合议并共同出资增建改造厚七公祠,遂成戚氏宗祠,祠前为合风水之吉,辟有半月塘(月沼)一座。同治壬戌(1862)夏,戚氏宗祠后厅(寝堂)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戊辰年(1868),族中长老贤者殿冲、化美、文国、东国、成虞、维岳、起乔、朝书等发起重修寝堂,资费照丁出钱,数月后告竣。庚午年(1870)春,戚氏先祖神主再次安位于寝堂。

  1918—1920年,族人商议在祠堂南侧新建房屋一所,共计正屋五间,左右门房两间,回廊三间,专作谱局之用,并在房屋东南部另建平屋三间,充当厨房,是为暨阳戚氏宗祠扩建第一期工程;1921—1924年,戚氏祠堂拆造门楼,移置戏台(万年台),并增添两厢看楼,是为第二期工程,至此戚氏宗祠基本形成坐东朝西,三进五开间,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规模;1925—1928年,在中厅与寝堂之间构筑穿堂(川堂),是为第三期工程。此后至建国前20多年,戚氏宗祠一直是戚氏合族活动的首要场所。

1c950a7b02087bf409c87a01fad3572c11dfcf35.jpg

  【典故轶事】

  戚继光练兵

  戚姓的宗祠里面一般都有这样一副对联:“抗倭盛名远,防海功德高。”不用说,这说的就是戚姓家族的骄傲一一抗倭英雄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山东牟平人,他最开始是在自己的家乡山东备防,抗击倭寇。一说倭寇,大家不要以为都是日本人,其实里边很多都是中国人。当时沿海的一些海盗、私盐贩子,发现官府非常惧怕倭寇,于是他们一遇到官兵,就乌里哇啦假装说外语,还扎个头巾冒充倭寇。倭寇对中国的损害极大,他们不仅在海边武装抢劫,有时还深入内地骚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的倭寇太厉害了,怎么打也打不完,就把戚继光从山东调过来了。到了浙江,戚继光发现,明朝的卫所军根本不能打仗。当时的卫所就好比咱们现在的军分区、警备区,当时的军人作为一种职业,是世袭的,根本就没战斗力,所以戚继光决定重新招兵。从哪儿招呢?从义乌的农民、矿工中招募了三千人,组成了戚家军,并开始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他注意到:倭寇的厉害主要体现在武器上。日本人的倭刀很锋利,明军一跟倭寇正面交锋,自己的武器先被倭寇的刀给砍断了。还有日本的长枪、弓箭,都非常历害。戚继光开动脑筋,决定以已之长克彼之短,经过苦苦思索,他最终创建了一套阵法一一鸳鸯阵。这个阵法是冲锋时的一个阵型,具体方法是士兵挤在一起、围成一团进攻,既不要一长溜地进政,也不要横着进攻,有点像古罗马的乌龟阵一一一一帮人把盾牌围起来,挡得像个乌龟似的往前爬,敌人靠近了,就从盾牌的缝里去捅,去刺。不仅如此,戚继光的鸳鸯阵还用长短兵器加以配合。具中用到的最有名的器是是什么?狼筅 。这种中国历史上最经济实惠的武器用竹子制成,具体做法很有讲究: 把一根几米长的竹子砍下来,去掉竹叶,留下旁边的枝杈,把枝杈削尖了以后放在尿桶里先浸泡,然后放在火上烤到坚硬如铁,又坚韧又锋利,就做成了。戚继光发明的这种武器可以说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利用了浙江慢山遍野的竹子。戚家军士兵举着几米长的狼筅,横冲直撞,还没等靠近就被扎得血淋淋的了。于是,狼筅就成为戚家军的制敌武器。在抗倭斗争当中.戚继光屡建奇功,先后在在台州、横屿取得大捷,戚家军也名闻天下。戚继光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非常了不起:“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是说,我封不封侯无所谓,只希望中国的海疆能够安宁。可见,这是个了不起的人。后来戚继光还写了好多兵学著作,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好多将领都大有影响。清朝的曾国藩一开始抵抗太平军时,不用绿营兵,而是从老实的农民当中招兵,打仗采用实用阵法,这些都是从戚继光那儿学的。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戚氏家训》

  孝老爱亲,和家睦邻。

  厚善崇德,廉恕忠勤。

  尚文循道,礼义俭仁。

  诚信守法,报国利民。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戚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