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氏渊源

name origin

鲁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姬姓,是周公后裔,乃周朝王族支系之一。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251年,鲁为楚所败,子孙被迫迁居卞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鲁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四十九位。当今人口约一百五十多万,排在第一百三十三位。

鲁氏图腾 

  【释义】鲁、卤同音通用。甲骨文金文中的鲁字皆是上为鱼、下为盆。表示处置储存备用之义。鲁的本义是把鱼用卤盐腌晒后盛于鱼盆中储存。



鲁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鲁道茂:元季自江宁府东城迁居句容县南门鲁墓村。江苏句容鲁氏始祖。

  鲁昂:号照轩,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岁(1243年)生,官殿中侍御使。世乱远引由山东来益上流落业二里九岗山五公村口,自号九峰老翁,享九十四岁。元顺帝至元二年(1337)年丙子岁卒。为资江鲁氏始祖。其御史宅躀并窖金轶事历载邑乘至今。

  鲁凤舞:鲁昂第十一代孙,由昂公下清房应字辈分支出去。明弘历至明嘉靖年间,由于鲁凤舞父亲去世,由母亲谭氏带回娘家,给舅舅做继子,并改姓为谭。多年后,这支人口发展迅速,其中部分后代不忘祖宗,找到宗亲并重新又改姓鲁,在后来的修谱中正式启用鲁昂支的字辈。这部分鲁姓一直生活在益阳及益阳的黄泥湖等地。至今为止,益阳一直有谭鲁不通婚的习俗。

  炳公: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澧南松山(今湖南津市)。其子应福,应寿及子孙散居各地。是为澧洲鲁氏之始祖也。

  鲁至道:西域答失蛮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职广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享年约六十余岁。是为广西、云南回族鲁氏始祖。

  鲁失加: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是为甘肃蒙古族鲁氏始祖。

鲁明远:待考,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村(现界岭村)鲁家冲。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长子伯禽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灭掉。鲁顷公姬仇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其部分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现就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铭文和史记为史料,以一九八九年续谱为依据,将鲁氏来源叙述如下:

  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之铭文是以距今300万年人类出现,到公元一九九九年止,甬道全长262米,用十八万文字慨括了中华民族从孕育到启蒙、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了历史的长河。

  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独能绵延长久,不曾中断。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一九八九年续谱从轩辕时起记载鲁氏起源,现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至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开始记述。

  公元前2720——前2680年。史载,此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时世费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与炎帝战于阪泉,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吃)尤战于涿鹿,擒而杀之。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相传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为文明之肇始。黄帝妃嫘祖始劝蚕。

  公元前2560——前2520年

  相传黄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专须)。颛顼以后相继有帝喾高辛氏,帝尧、帝舜等五帝。舜禅位于禹,禹禅位于益,但天子位终为禹子启所得,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

  据宗谱记载自黄帝至周公旦共二十世,相传1439年(公元前2520——前1081年)

  公元前1080——前1061年,史称文王受命之年。

  公元前1060——前1041年,文王受命九年而卒。太子发即位,是为武王。武王以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召公、毕公等为辅佐。武王二年有疾,周公为之折寿,有《金滕》传世。武王四年卒,子诵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元年,王年少,周公摄行政当国。

  公元前1040——前1021年,成王三年,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三监之乱,灭薄姑,商奄和熊、盈等十七国。成王五年,周公制礼作乐。成王七年还政于成五。成王十一年,周公卒于丰,子君陈治东都。封周公旦子伯禽于商奄旧地曰鲁。(今山东省曲阜市)为鲁国第一代国君。后以国为姓,鲁姓由此而得。

  公元前1020——前1001年,康王九年鲁公伯禽卒,即位三十一年,子考公酋立。(二君、二代)又四年考公卒,弟炀公熙立。(三君、二代)

  据史记记载,焬公在位六年卒,子宰继位,是为幽公(四君三代)。幽公十四年,其弟氵费杀幽公夺位,是为魏公(五君三代)。魏公在位五十年卒,子擢即位,是为历公(六君四代)。历公在位三十七年卒,鲁国人立其弟具即位,是为献公。(七君四代)。献公在位三十二年卒,子濞即位,是为真公(八君五代)。

  公元前856——前827年,周宣王元年,鲁真公卒,即位29年。传弟敖即位,是为武公(九君、五代)

  公元前826——前816年,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卒,即位十年,传子戏即位,是为懿公(十君、六代)。

  公元前815——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鲁懿公被兄子伯御攻杀,懿公即位九年,伯御自立为君。(十一君、七代)

  公元前806——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宣王征鲁,杀伯御,伯御即位十一年,以懿公弟称为君,是为孝公。(十二君、六代)

  公元前795——前769年,周平王二年,孝公即位二十七年卒,子惠公费湟即位。(十三君,七代)

  公元前768——前723年,周平王四十八年,鲁惠公卒,即位四十六年,太子年幼,庶子息姑即位,是为隐公。(十四君、八代)鲁隐公元年,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始于此年,而终于鲁哀公十四年,此书为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鲁隐公五年,《春秋》云,九月“螟”,是我国螟害最早记载。

  公元前722——前712年,周桓王八年,鲁大夫翬杀国君隐公,隐公即位十一年,隐公弟允即位,是为桓公。(十五君、八代)鲁桓公五年。《春秋》云,“秋螽”,是我国蝗灾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711——前694年,周庄王三年,齐襄公杀鲁桓公,桓公即位十八年,桓公子同即位,是为庄公。(十六君、九代)

  公元前693——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卒,即位三十二年。庆父拥立庶子启方,是为闵公。(十七君、十代)

  公元前661——前660年,周惠王十七年,鲁庆父杀闵公,即位二年,僖公申立。(十八君、十代)

  公元前659——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鲁僖公卒,即位三十三年,鲁文公即位(十九君、十一代)

  公元前626——前609年,周匡王四年,鲁文公卒,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即位,(二十君、十二代)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中国田亩税开始。

  公元前608——前591年,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卒,即位十八年。子成公黑肱即位。(二十一君、十三代)

  公元前590——前573年,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卒,即位十八年。鲁襄公即位。(二十二君、十四代)鲁襄公十一年,鲁国作三军,“三桓”三分公室,所取税收制度各有不同。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72——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卒,即位三十一年,鲁昭公即位(二十三君、十五代)

  公元前541——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卒于乾侯,即位三十二年,弟宋鲁定公即位(二十四君、十五代)

  公元前509——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卒,即位十五年。子将鲁哀公即位。(二十五君、十六代)鲁衰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鲁,整理六经典籍,设私学,教弟子三千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2岁。

  公元前494——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狩猎获麟,鲁史《春秋》编年记事止。春秋时代终。

  公元前480——前467年,战国开始,公元前471年,鲁哀公南朝越王勾践。公元前470年,鲁哀公归自越,与三桓为仇。公元前467年,周贞王二年,鲁哀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其子宁即位,是为悼公。(二十六君、十七代)

  公元前466——前429年,周考王十二年,鲁悼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子嘉鲁元公即位(二十七君、十八代)。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巧匠鲁班约卒于此年。

  公元前428——前407年,周威烈王十九年,鲁元公卒,即位二十二年,子显鲁穆公即位。(二十八君、十九代)

  公元前406——前315年。周赧(南)王元年,鲁穆公卒,史记记载: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卒,子奋鲁共公即位,(二十八君二十代)。共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屯鲁康公即位,(二十九君二十一代)。康公在位九年卒,子晏鲁景公即位,(三十君二十二代)。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卒,子叔鲁平公即位,(三十一君二十三代)。平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贾鲁文公即位(三十二君二十四代)。

  公元前314——前274年。周赧王四十二年。鲁文公在位二十三年卒,子鲁顷公即位(三十三君、二十五代)。

  公元前256,周赧王五十九年鲁顷公即位十八年,被楚考烈王灭鲁,迁鲁举于莒,周赧王卒,周统绝。周相传824年。鲁国传784年。(从伯禽至顷公鲁灭)

  顷公被贬后,鲁国姬姓贵族终止,以国为氏。因此顷公为鲁氏鼻祖。

  这次溯源从公元前2720年轩辕之时起到公元前1080年,文王受命到公元前1060年,武王姬发即位,姬旦封周公,从公元前1040年伯禽授封鲁止为1680年,伯禽封鲁至顷公,公元前256年,鲁国灭,为784年,历经25代,从公元前256年顷公起至公元1352年,辚(卒)、轸二公止,约1607年,历经65代,从伯禽起至荆门辚、轸二公,共经历2391年,共90代,加上轩辕至周公20代1680年共追溯源流4071年,共110代。

  源流二

  源于彤鱼氏。炎帝彤鱼氏一支,由彤鱼和太阳组成。炎帝以火和太阳为图腾,实行大山天齐纪历,如鱼下“日”所示:“日”下一横为水平,两侧的太极印为日升降轨迹;日上一横为地平,中央为天齐建木,以此观测太阳运行。彤鱼氏是炎帝的一个分支,所以在鱼下铭日,以示所出。彤鱼氏先民主要生活在距今7000~5500年间甘肃大地湾——陕西半坡、姜寨--豫北山地——伊洛大河村一带。彤鱼氏分支有鱼凫氏和(弓+鱼)氏。彤鱼氏观日灵台名“鲁”,后人以地为姓。

  源流三

  出自姞姓。黄帝之子廿五人,分为十二姓,其中有姞姓。姞姓之别,有阙、尹、蔡、光、鲁、雍、密须等国。古鲁国是黄帝族一支,故地在西方陇东。在今甘肃天水、甘谷之间的卤城,后东移山西繁峙,西汉在此设置卤县。夏时已迁河南鲁山,在商武丁时,已东迁山东奄,即曲阜,成为商王重要的盟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姞姓鲁国,封赐其弟周公旦。其后有鲁、卤等氏,但后裔中无显赫者。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时期北方乌桓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鉴》记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乌桓族,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民族同为东胡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语言与鲜卑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部落联盟强盛时,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为其重要成员。乌丸之名,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丸、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近有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有学者认为乌桓族、鲜卑民族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乌桓族的先世,据史籍《后汉书·乌桓族传》中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王沈在《魏书》中也有相同看法,认为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出自东胡。

  乌桓族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之前,曾被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家称为“赤夷”。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提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与乌桓人有关。在乌桓族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族来讲至关重要。丁谦指出:“乌桓族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隋、唐以后,乌桓族这个古代民族逐渐在历史中消失,被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远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族人从五郡塞外南迁时,便与广大的汉民族和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各部、鲜卑民族、羌民族、氐民族等其他民族错居杂处。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乌桓民族形成了许多汉化的姓氏,主要有鲁氏、郝氏、审氏、桓氏、乌氏、渐氏、王氏(原乌丸氏、乌桓氏)、薄氏(原薄奚氏)、展氏(原辗迟氏)、库氏(原库褥官氏、库褥管氏)等。

  随着乌桓民族的汉化融合过程,该支由乌桓族人形成的鲁氏,成为汉族鲁氏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河北、陕西鲁氏之主源之一。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元、明时期蒙古绰罗斯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1.蒙古族绰罗斯·卓多穆:为古老的蒙古绰罗斯部后部大人(专职掌管后勤、运输、畜牧生产和妇女儿童的生活等),在金国时期成为女真所辖卓鲁部,后在元朝时期形成为卓多穆氏。明朝时期,有女真族引其为姓氏者,满语为Jodomu Hala,与女真绰罗氏同源,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地)。蒙古族、满族卓多穆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

  2.蒙古族绰罗斯·巩卜失加:为元朝时期驻守甘肃平番县一带地区的蒙古族绰罗斯部人,世代为地方执政长官,明朝时期称其为“土司”。绰罗斯·巩卜失加的父亲为元朝末期著名的武定王、平章政事绰罗斯·脱欢。元朝灭亡后,在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脱欢率诸子部落投诚,明太祖朱元璋授其长子绰罗斯·巩卜失加为百夫长,俾统所部居庄浪,以功升百户。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绰罗斯·巩卜失加殉职于“阿鲁台之难”(明朝初期明军与蒙古瓦剌部的战役),传子绰罗斯·失加,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王朝以鲁经的曾孙鲁印昌出任青海西宁副总兵。当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河西地区时,鲁印昌散家财享士卒,提兵至西大通,与李自成起义军的贺锦部遭遇,鲁印昌挥兵奋战,部卒殆尽,全军战殁于阵。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鲁印昌之子鲁宏率部归附满清政权,袭指挥使,锡之敕印。鲁宏逝世时,嫡子鲁帝臣年幼,由其族人鲁大诰代理地方事务。吴三桂叛乱之时,鲁宏之妻汪氏曾主动捐献军粮四百石。鲁宏的曾孙鲁璠,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回族起义军攻围兰州城时,亲率土番兵三百人赴援,战于乱古堆坪。在与回族义军战斗中,因兵无后继,寡不敌众,鲁璠身负重伤,他裹创力战,竟突围归营。乾隆大帝闻知此事后,特旨赠加一等职衔、花翎。后盐茶回民再次起义,鲁璠领土番兵防守兰州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回族人张格尔在沙俄唆使下进犯甘肃边境,扬威将军长龄进讨,鲁璠之子鲁纪勋奉檄购办驼只、运军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清军进剿安集延,仍承办驼只。鲁纪勋娶额驸阿拉善亲王之女,此后鲁氏一族习尚奢豪,盛极而衰。鲁纪勋嫡孙鲁如皋承袭祖爵,在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鲁如皋助军饷以攻太平天国。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甘肃省城修建钱局,鲁如皋又捐本管山场木植数万株,加二品顶戴、花翎。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青海地区回族民众再次起义,鲁如皋率本部参与镇压,以功加副将衔。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西宁肃清,鲁如皋功加提督衔、誉勇巴图鲁。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如皋逝世,其子鲁焘年幼,由母亲和硕特氏掌管地方事务。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4月,鲁焘嗣职。蒙古族绰罗斯家族鲁氏一祖自鲁焘以上,世袭掌印甘肃番部土司指挥使,驻扎甘肃庄浪,分守连城。鲁镛,与鲁鉴同族。明朝时期以官舍随征,授总旗。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诰随鲁希圣等归附满清政府,仍授前职。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瞻泰袭。自鲁泰以上,世居甘肃古城,袭土指挥使。鲁福,鲁鉴次子,跟从鲁鉴征讨,屡立战功。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培祚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鲁应选袭职。世居甘肃西大通峡口,袭土指挥同知。

  3.蒙古族绰罗斯·把只罕:绰罗斯·把只罕氏绰罗斯·脱欢的第三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把只罕随父亲归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指挥佥事,后随同侄子鲁失加(绰罗斯·失加)一起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鲁氏。数传至鲁典,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绰罗斯·把只罕先于绰罗斯·巩卜失加家族归附满清政府。清陕西总督孟乔芳嘉其功,委署甘肃镇海营参将,随大军征剿。再数传至鲁绪周,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回民起义,鲁绪周率所部御贼,阵亡,其子鲁熹袭职。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鲁熹之子鲁服西袭职。自鲁服西以上,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佥事。鲁之鼎,与鲁典同族。明时朝时期世袭土指挥副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鲁维礼袭职。自维礼以上,世居甘肃大营湾,袭土指挥副使。鲁国英,与鲁典同族。明正千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诚投诚,随鲁典剿甘、凉回民起义,力战阵亡。其子鲁景成,仍袭正千户世职。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鲁福山袭职,世居甘肃古城。鲁三奇,与鲁典同族。明世袭副千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三奇随同族鲁典归附。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鲁政袭职,世居甘肃马军堡。鲁察伯,与鲁典同族。明朝时期实授百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归附满清政府。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其子鲁襄仍袭实授百户。由蒙古族绰罗斯·失加被明帝赐改的汉姓鲁氏,为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地区蒙古族鲁氏的主源。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在金国时期为孛术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后有达斡尔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博氏、范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都噜氏,亦称杜鲁穆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地区。据俄国学者史禄国调查,这个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都氏、杜氏等。

  ⑶.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胡氏、於氏(注意:不能写作“于”)等。

  ⑷.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石氏、穆氏、萧氏等。

  源流七

  源于回族。出自宋、元朝时期西域来华定居之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鲁氏,取自经名“安拉迪尼”(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宋、元两朝时期,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族人很多,如元朝中期的伯笃·鲁丁,原为答失蛮人(即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在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为了考取进士,便取汉姓为鲁氏,字至道,史称鲁至道。鲁至道后来历任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礼部侍郎、秘书太监、漳州路总管,特别是对广西的文化教育建设,有利于元朝时期岭南地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对推动广西桂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在元朝时期,为读书求仕而取汉姓“鲁”为氏者甚众,如真定、济南路监榷课税使鲁坤原为大食国人,吏部尚书鲁企贤原为康里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鲁得之原为安息人等等。

  源流八

  源于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佤族木依库氏,源出巴饶克氏族,即佤族的一个分支,世居今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地区。

  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巴饶克氏族部落首领的子孙随孟连土司姓氏汉化过程分别以三子之名为汉姓,其一即为鲁氏,系由当地汉族最高执政长官所赐改。

  源流九

  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鲁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

  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

  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

  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

  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

  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

  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分布

  先秦时期,鲁姓主要活动在河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地区。两汉时,鲁氏已南下抵长江北岸。两晋时,鲁氏已从中原和鲁皖南渡长江进人湖广和东南。特别是在唐、宋,西南的鲁姓发展很快,形成汉族鲁姓与土著之间互通的长期局面。

  宋朝时期,鲁姓大约4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浙江为鲁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鲁姓总人口的37%。鲁姓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二省,约占全国鲁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皖豫、联西川的鲁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鲁姓大约13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五位。江苏为鲁姓第一大省,约占鲁姓总人口的20%。江苏、浙江、甘肃、湖北四省的鲁姓,大约占鲁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南、湖南、河北、江西等省。宋、元、明600余年,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地区迁移,形成了以苏浙为中心,沿豫鄂向西的分布带。

  当代鲁姓的人口约150多万,为全国第133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鲁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厂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山东、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六省.大约占鲁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四川三省,大约又占鲁姓总人口的17%。安徽居住了鲁姓总人口的13%,为鲁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沿长江向西分布的鲁姓聚集区。

  鲁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皖鄂、鲁苏大部、浙江西段、赣湘北部、陕甘宁大部、云南、川渝大部、黔桂西部、青海东部、黑龙江大部、吉林东北、辽宁中部、新疆西北,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1%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4%的鲁姓人群。在青海湖以东,南岭、武夷山以北地区,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鲁姓人群。

  分布村庄

  山东省即墨市蓝村镇鲁家埠村居多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兰沃乡大兰沃村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归义乡(现属郯城镇)鲁庄村,山南头村,团山村,穆格寨村居多

  分布聚集地: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壮岗镇居多。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黄垓鲁店约4000余人

  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鲁东居、鲁西居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大彦南村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龟山鲁行政村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西坡村

  甘肃省西和县何坝乡安家峪村

  湖南省龙山县他砂乡齐心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乡杨柳池村

  湖南常德澧县,临澧,津市,安乡一带(古称澧洲)支系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两支鲁氏支系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韩榜村六组鲁河、鲁塆、龙潭冲村鲁山、余宕村鲁家寨、鲁围村等

  湖北省汉川市新河镇吕家河村

  湖北省江陵县郝穴镇颜闸村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中田乡中田村

  江西省余干县梅港乡五鲁,分别是花门楼鲁家、三异鲁家、乡坪上鲁家、雪家塘鲁家、杨表鲁家

  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两鲁,分别是上鲁鲁家村。邵畈下鲁村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分别是大港村、鲁家村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鲁家村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柳馨花园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夹石镇鲁家山村、后坝村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顺鲁村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村鲁家冲

  四川南充高坪区石圭镇兰花村鲁家塆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鲁庄村

  江苏南京江宁区汤山镇老街鲁家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杨桥村、鲁庄村、娄庄村、辛庄、南北街、六里岗、七里岗村、蔡庄坡、后梁、小刘庄村、西南角鲁家沟、北郊西黄刘村、京水村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陡门乡鲁庄村、黑石村、小闫庄、回湾、薛庄、毕张、闫(鲁辛庄,牛刘庄)辛庄、陡西村、刘庄、赵庄、韦城,周庄;太平镇井庄,官厂乡鲁厂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东屯镇东屯村、河道村、崔原庄村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柳庄乡许屯村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西木鱼寺村、祥符区西姜寨乡郭厂村、北郊刘店鲁姓、东郊鲁屯

  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鲁楼村

  河南省荥阳贾峪镇、西郊马寨西鲁庄、托车咀,塘坊,小寨,鲁咀

  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新华村鲁宅、东鲁营村、西鲁营村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大李庄乡七里河村、崔桥乡许庄村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王明口刘楼村及周边

  河南省濮阳市鲁河镇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乡鲁庄村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鲁庄村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白沙;栾川县三合村韦园组;

  河南省平顶山叶县常村廉村、鲁楼、鲁桥

  河南省汝州市夏店乡上鲁村、下鲁村、鲁张村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

  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陡沟镇汪楼村大胡庄及周边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南华县及周边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高蹈堂:典出战国鲁仲连。高蹈表示行为高尚,与众不同。鲁仲连高蹈不仕,善为人排难解纷。时值秦国围赵,魏国派使者劝说降秦,鲁仲连坚决反对,恰巧信陵君率兵救赵。其后燕国占据聊城,齐国攻燕,一年未果,鲁仲连出面说服燕、赵,齐国收回聊城。齐王想封鲁仲连,他坚决推辞,逃到海上藏了起来。

  九峰堂:九峰堂隶属于扶风堂。益阳鲁氏始祖昂公自号九峰老人,为纪念昂公特立九峰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文昭堂:源自得姓始祖周文王,文王之昭也。

另外还有三兴堂、琴书堂、敦厚堂、五经堂、孝思堂、敬宗堂、双桂堂、景忍堂、德庆堂、崇文堂等。

  字辈

  湖北荆门尧公之后部分字派:克端良贵,正本知方,德修自尔,才用于邦,恩赐万代,道显名扬,尚其崇守,宗嗣永昌。(思昱、思昊、思旻三公后人统一后字派)

  湖北尧公孝感思昊公后人字派::贤良方正钟祥毓秀以储国用

  湖北荆门尧公之后天门东岗邦仪、邦礼公分支辈份:大学之道成正为先

  湖北荆门尧公之后(安平庙)部分字派:思一志文震三元世开正大光明延士仁盛作荣中国清德继芳祥远传

  湖北荆门尧公之后(安平庙)部分字派:思保致文顼三元周在士志光明延维仁盛作荣中国清德继芳祥永远传

  湖北荆门尧公之后北和公之后部分字派:永宗宏大品,广习儒学方,克纪兴家远,继立一代康。

  蕲春字派:锡洪杰炳坦,尘济本荣封。

  湖北荆州字派:“ 颜始万千此,世亿二代昌,道文人一行,..治国邦,举贤寿爵禄,显祖保安康,仁义礼。

  广济、瑞昌字派:锡鸿材耀采,金源植召基。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又起文仁家声可振”。

  黄梅字派:大其谟烈明,良时聘克承。

  紫谭公派系:大启克昌全,重有敦常任。

  湖北咸宁(紫潭公)鲁氏字辈:

  文宠支派:“正光士邦家远定启昌明良开盛世”;

  文烈支派:“之孔公开继志恢先泽宏文应运隆安全贤德懋立圣功崇”;

  文台支派:“大光明敦本前程”;

  文班支派:“国运兆大昌平”;

  文青、文亨支派:“山川呈瑞映云汉焕天章”;

  文彬、文道、文富支派:“时泰贤书盛行高士品光”;

  文贵、文高支派:“主臣咸一德端必庆明良”;

  紫潭公各支合派新字派:“纯德肇世运成周朝祚长礼乐宣对教至道协里乡功高垂勋久义发常传扬人伦绍祖业佐治显忠堂逢时恒建树书诗六纪纲崇尚维孝友锡福保泰康新怀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济贞元会来庭展经彰英才齐遂达声名振春芳广习尊俊哲宝善庆其强”。

  恩施市字派:明哲帝世绍;必定光宗祖;智于世国邦;举贤荣珏禄;福寿保安康。某支鲁姓字辈:忠厚继昌盛,诗书传家远。纪先登德化,天地国光祥。

  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言世泽,诗礼振家声。

  湖南蓝山鲁氏字辈:文东国世积,富贵德全昌

  徐州鲁氏字辈:文、凤、景、连、瑞(如),德、修、世、可、长

  随州一支字派:家勋猷建,崇德尚纯,圣明启运,嘉会元贞,信义恒守,忠厚永敦,恩荣长庆,世泽维新

  山东文登鲁氏字辈:“芝风文昌占登云明显龙国富吉祥庆永禄士世康”。

  山东滕州鲁氏字辈:“景显在开大宜佳(家)维(伟)念君”。

  山东济宁鲁氏字辈:“卓景首先延绪广”。

  山东泰山鲁氏字辈:“秉曰成德传继永兆绩昌兴隆庆贤祥福贵禄泰长”。

  河南濮阳鲁氏字辈:“万姓子地天宗邦承先德治世守典则东方开景运来福变西国”。

  河南罗山鲁氏字辈:“道钟世金玉传家正宝珠”。

  河南商丘鲁氏字辈:“思安勉传兴”。

  重庆璧山鲁氏字辈:“文思正大光明显永世荣华富贵兴”。

  重庆及四川部分地区鲁氏字派:“哲世圣朝大安德,彩正庆永承恩泽,经文光宗必耀祖,纬武齐家能治国”,

  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言世泽诗礼振家声”。

  四川简阳鲁氏字辈:“宗太守敦希孙耳子三寄继述光先德永昌东国基客佳原重学从本启亭诗人才常药秀万世仔文慈。”

  四川邻水鲁姓字派:上文枝一学世代允兴良忠厚昭宗远荣崇广大昌守成思继述为政尚清廉积善多馀庆和光受以谦天顺登科第凤翔徙邻阳德道礼义志贤达福禄长

  安徽鲁氏福支字辈:“殷宏国定文正宗传家齐本立盛学永昌”。注:三国东吴大都督鲁肃后裔字辈。

  某支鲁氏字派:文质开家长秉周礼谦恭美德万事克继大学新民齐治均平典谟训诰清廉方正明哲俊杰忠信笃敬琼瑶玉树道义光芬积善余庆培植根本富贵寿考福禄峥嵘

  云南永善鲁姓字辈:“太首登西生尔志德文明国正天星顺朝清世代昌民廷怀大志永远定家帮”。

  鲁氏一支字辈:“孝崇正学忠信昭睦”。

  徐州邳州鲁姓一支辈分:文,凤,景,连,瑞,生,辉

  云南永善鲁姓字辈:“太首登西生尔志德文明国正天星顺朝清世代昌民廷怀大志永远定家帮”。

  四川云阳有的鲁姓是:大启克全昌,仲友登常志

  还有一支:国大之人盛,德朝永回方

  四川一支:梦继传思光 丙博怀玉良

  浙江建德严陵鲁氏----文仁茂盛通端肃中才彦 常遵雍睦规允乐安和善 德学肇前修 英贤祝继起 存心贻厚道 昌裕声名美

  湖南常德“国大之人盛,德维应树芳,观光由尚志,绍世永宏昌,诗礼传家远,文章启绪长,元开承有焕,积定以恭良,恩泽润俊杰,扬帆正飞航,建华湘才集,春秋万代康”

  湖南澧县津市炳公后裔字辈:炳公-应-添-永-#公-文-#公-志正周世必,自士大有人,发(鸿)祥启万,秉礼祖德远……

  安徽庐江《言年益庆,长发其祥,少成先业,永世光昌》,马上要续了

  四川简阳三星:“**光先志,永昌东国基,文才常药秀,、、、、、、”

  陕西扶风郡迁移到湖北荆门麻城地区家谱列下:

  永忠宏大品,广习儒学方,克纪兴家远,继立一代康

  鲁姓一字辈:忠厚继昌盛,诗书传家远。纪先登德化,天地国光祥。

  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言世泽,诗礼振家声。

  湖南蓝山鲁氏字辈:文东国世积,富贵德全昌。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夹石镇鲁家山村鲁氏字辈:宏子文武道,贵仲冲之白,万年志忠诚,国字有德学。

  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明法道富邦,国得兰継讳,维时可大成,宗廷世盛,诗礼传家,文章光上,永庆英华

  江西南城鲁氏字辈:忠厚神仙记,祥和育本源,贤能先进起,后德有因缘。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四区中田乡:“印可伯叔季,忠厚承先志,祥和育本元,贤能方振起,道德有渊源。”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曲阜;

  望出扶风。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鲁姓源流和郡望。

  平阳世泽;

  谯国家声。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中牟循吏;

  东海高贤。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平陵人鲁恭,字仲康,十五岁时,与弟弟鲁丕一同在太学学《鲁诗》。章帝时任中牟令,专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当时遭蝗灾,只有中牟得免。河南尹袁安派人去察看,他随行田间,见有雉鸟飞过小孩身边,来人问:“你为什么不去捕捉雉鸟?”孩子答道:“它将要育雏,不能害它。”那人回去向袁安报告说见到了三异:蝗虫不入中牟县境,德化能及于禽兽,童子具有仁爱之心。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隐居不做官,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魏国使者新垣衍请求尊秦昭王为帝,他找到平原君,极力劝阻,并对新垣衍说:“如果尊秦昭王为帝,我只有跳东海而死!”后来,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多次攻打不胜,他写信劝说燕军将领撤去防守。著有《鲁仲连子》十四篇。

  驰声豪族;

  抗节朝廷。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郿县人鲁芝,字世英,三国魏时举孝廉,官天水太守,齐王曹芳时,曹爽执政,任他为司马。司马懿起兵发动政变时,他找到曹爽,建议保住许昌,但未被采纳。曹氏兄弟被杀后,他既不争辩,也不求饶,很受司马懿敬佩,得以免死。后官至光禄大夫。下联典指北宋谯郡人鲁宗道,字贯之,进士出身,天禧年间任右正言,提过不少建议,真宗曾在殿中壁上写“鲁直”。仁宗时官参知政事(副相),多次当百弹劾骄横的权贵,被视为“鱼头参政”(根据他的姓“鲁”为鱼字头,又因为他鲠直如鱼头。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二字“声”为“名”。

  指囷济急;

  论钱惩贪。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家中富裕,好施舍,周瑜任居巢长时,求他资助粮食,当时他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指一囷给周瑜。后随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率大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周瑜死后,他带领军队,先后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极力主张与刘备和好。下联典出西晋南阳人鲁褒,字元道,好学博闻,自甘贫困。元康年后,朝政腐败,贪官横行,他有感于时事,隐姓埋名著《钱神论》,以讽刺现实。当时,此文被广为流传。

  工匠鼻祖;

  笑坞老人。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的巧攻鲁班,又名公输班,敦煌人。传说,他是“木鸢”和一些木工工具的发明者,被后世工匠奉为鼻祖。下联典指宋代诗人鲁瀚,字子明,清江人。力学强记,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义姑存侄;

  妙典游仙。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列女传》载,齐攻鲁,一妇人弃其子,而抱其侄逃,齐将喜其义,领兵退,鲁君赐号“义姑”。下联典指宋·鲁妙典,女道人,入九嶷山成仙而去。

  义姑弃子;

  妙典游仙。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地封曲阜;

  政异中牟。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典阜县,以国为氏。下联典指东汉鲁恭,宰中牟,境内现三奇。

  鱼头参政;

  笑坞老人。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鲁宗道,刚正不阿,人切其姓,曰为“鱼头参政”。下联典指宋鲁澣,以坞内有含笑花,自号“笑坞老人”。

  挥戈返日;

  解纷拒金。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五言通用联

  三龄即帝位;

  九岁谙经书。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衮公,名午,即位时三岁,在位三十一年卒,谥襄。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鲁伯能,安吉人。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无所嗜好,惟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有文集百余卷。

  图书生计足;

  风月举家清。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鲁峻,字仲严,东汉昌邑人。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历拜屯田校尉。

  六言通用联

  挥戈足以返日;

  解纷岂在受金。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七言通用联

  横江将军排众议;

  奋武校尉定三分。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三国吴名将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充横江将军。曹操兵临赤壁,进逼江东。他独排众议,建议联刘拒曹,被孙权采纳。遂败曹兵于赤壁,奠定三分于下的局面。拜奋武校尉。

  中牟贤令有三异;

  关左名儒通五经。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司徙鲁恭,字仲康,平陵人。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时螟蝗伤稼,独不入中牟。恭行阡陌,有雉过童子旁,掾曰:“何不捕之?童子曰:”雉将雏,不可害之。掾归,称为“三异”。下联典指东汉中郎将鲁丕。字叔陵,陵平人。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家无长物,琴书自乐;

  天生高人,风雅之宗。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

  巧夺天工,日益求精,尤须即物穷理;

  圣参造化,神乎其技,岂止画栋雕梁。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鲁班庙联。


     【祠堂古迹】

  新郑鲁氏祠堂

  鲁氏祠堂,位于河南新郑辛店镇鲁楼村,始建于光绪十六年春,奉大明朝万历年新郑贡士鲁公三聘为先祖。这座清代建筑,距今有133年历史。有光绪十六年祠堂碑记和同治二年宗碑各一。是新郑鲁氏宗亲的心灵家园,是漂泊已久的鲁氏亲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鲁氏祠堂见证了新郑支鲁姓宗亲发展繁衍的历史,是河南省内乃至全国少有的且保存完好的清代鲁氏宗祠。

71cf3bc79f3df8dc7b27b47bc711728b461028c5.jpg

  余姚鲁氏宗祠

  在余姚市阳明街道北郊村有一座鲁氏宗祠。宗祠为民国时期的建筑,坐北朝南,原格局为门厅、大厅,现仅存门厅。占地面积为 287.2 平方米。

  大厅为硬山顶楼房,三开间。明间抬梁式,四柱落地,五架梁;次间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五柱八檩,前双后单;梢间边缝穿斗式,八柱八檩,立面外推至檐下。明次间檐下辟廊,前后檐柱均设牛腿承挑檐檩,现挑檐檩无存。牛腿及轩上均施精美人物故事图雕刻。前檐柱为石质,现已被水泥覆盖。檐柱石础为方形,其余柱础为鼓形。后檐二层设挑廊,外饰车木栏杆。明间梁架用材较大,瓜柱肥矮丰润。

鲁氏宗祠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局部雕刻精美,建筑造型典雅庄重,是为鲁氏家族在余姚地区繁衍生息之见证,有一定的文物保护及研究价值。

 

  【典故轶事】

  1:鲁班轶事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墨子不远千里,从鲁行十日十夜至楚国都城郢,与鲁班和楚王相互辩难,强行说服楚王停止攻宋。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

  传说鲁班为楚国的水军发明了"钩"和"拒",当敌军处于劣势时,"钩"能把敌军的船钩住,不让它逃跑;当敌军处于优势时,"拒"能抵挡住敌军的船只,不让它追击。楚军有了钩、拒后,无往不胜,鲁班也无愧为军工专家。一天,鲁班向墨子夸耀说:"我有舟战的钩和拒,你的义也有钩和拒吗?",墨子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鼓励人们相敬、相爱,仁义至上的。他于是回答:"我是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你用钩钩人,人家也会钩你; 你用拒拒人,人家会用拒拒你。你说'义'的钩拒,难道不比'舟'的钩拒强吗。"鲁班无言以对。

  鲁班又拿出他的发明:一只木鹊,它可以连飞三天而不落地。墨子却说:"这木鹊还不如一个普通工匠顷刻间削出来的一个车辖,车辖一装在车轴上,车子就可以负重五十石东西;而你的鹊有何实际作用呢?木匠做的东西,有利于人的称为巧,无利于人的只能叫作拙。"鲁班听完,深知墨子的哲理。

  鲁班曾做云梯助楚国攻宋,墨子前来阻拦出兵,在楚王宫中以衣带为城,以竹片为器,与鲁班相斗,鲁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有余,最终鲁班心服口服,而楚王也放弃攻宋。

  2:指囷相赠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氏。出生不久父亲去世,与祖母一块生活。鲁肃家中非常富有,他生性乐善好施。当时天下大乱,鲁肃不但不治理好家中的事务,反而大散家财,将土地标价售卖,用来救济贫困的人,结交才俊之士,很得乡人们的欢心。

  周瑜担任居巢县长,带领数百人转么去拜望鲁肃,并且请求资助粮食。当时鲁肃家中有两囷米,每囷有三千斛,鲁肃就指了其中的一囷送给周瑜,使得周瑜更加了解鲁肃的人品和风范,就与他结为好友,情谊宛如子产、季礼那样深厚。

  “指囷相赠”这个成语,便是根据这段记载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意为指着谷仓里的粮食并将其赠送给别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

  3:吴下阿蒙

  《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原文如下: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孙权曾经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都是握有权力并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自己也应当努力学习来增长学问。”吕蒙回答:“军中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又说:“难道我是去让你们成为研究经学的博士吗》?只不过是想你们博览群书而已。你说自己事务多,难道比我还要多吗?我小时候便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国语》,仅仅没有读过《易经》。而我在当政后,又读懂了三史和一些兵书,自觉受益匪浅。你们二人,聪明伶俐,又有悟性,为什么就不读书呢?应该快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 在孙权的监督和鼓励下,吕蒙开始认真读书,他所阅读过的书籍,比一般的儒生还要多,而且专心致志,没有丝毫的厌倦。鲁肃继任周瑜的职务后,曾经听取了吕蒙的意见和建议。当与吕蒙的看法产生分歧并进行辩论时,就因说不过吕蒙而服输。鲁肃高兴地拍着吕蒙的后背说:“原本我认为你仅仅是个一勇之夫,想不到你的学问如此渊博,已经完全不是当年在吴郡的那个阿蒙了。”

  “吴下阿蒙”这个成语便是出自鲁肃口中。后来比喻学识浅薄的人。这也是由鲁肃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礼记·檀弓》中鲁班教子耐苦累的故事应是鲁氏家训中的典范。相传春秋时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的儿子学本事,先学种地,因太苦太累而回;次学织布,又半途而废;三学老子的本行木匠,同样怕严怕狠而退。鲁班严厉训示儿子“不严、不苦、不狠就能学好手艺了吗?你不爱种地、不爱织布、不爱做木匠,难道你能不吃饭、不穿衣、不住房子吗?”又搬出自己一箱用过的磨凹的斧柄、磨秃的斧刃教育和鼓励儿子,使儿子改变了态度,下决心学本事,最终成为一名巧匠。

   《鲁氏家训、俗言》

   《鲁氏家训》

  尊祠宇

  祠宇为先灵所依,祠正副等应加锁固,时勤省观。不得纵人游宴、演戏、污坏。毋容不孝子孙弟挥砖损瓦,稍有损坏,即支祠银修異。如有重犯,责令修理,重罚先父,以昭惩戒。

  崇礼教

  吾族自古至今,颇称殷盛。诸凡子孙更礼仪相先,谦恭和厚。冠婚丧祭,一律按本宗礼规进行。出入进退,往来交际与凡家常起居室事,不可轻率放旷,失仪败度,有失世家体面,得罪亲友。

  育人才

  族中子弟天资聪颖。富者,自行择师择校造就;贫者,生活清苦,当刻苦学习。

  慎嫁娶

  凡嫁娶须择门第相当,父母同意者方可嫁娶。毋贪重奁重费,毋为子女重索。惟求婿妇得人自相安,克昌家道。其岂有卖女贻辱家门。其各户毋论贫富,各宜体悉。

  厚风俗

  吾族居临周道,宗族亲戚、宾朋往来络绎不绝。相见之间,务从谦厚。毋纵恶少强梁,欺侮族众及商贩过客。如有,父兄悉当规勉,责令改过,挽回厚德,以保身家。如有拐骗、偷盗,败坏家风之事,已获真赃,应加重罚。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各分支族(户)长上斯文全族旌表之,以昭嘉奖。

  守坟墓

  坟墓为本根之地,子孙枝叶荣衰所系。吾族人于各祖基,宜岁时亲身展省。故不得妄听邪术冒犯祖灵。不得樵采挖土,破坏致伤基图命脉。如犯,由祠正副同本族长老重加责罚,毋少徇情。


  《鲁氏祖训》

  报国齐家,忠孝为本。尊祖敬宗,孝贤事亲。

  辛勤耕读,惠泽子孙。崇尚节俭,廉洁立身。

  毒赌邪恶,务必严禁。从善为乐,和睦乡邻。

  施惠无念,受恩铭心。交友敬贤,莫忘诚信。

  镌文谨告,世代子孙。张德扬善,守规遵训。


  鲁文恪公家约

  一、族众务要追念祖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笃爱亲眷,和睦乡里,安守本分。为父母者,各须善训子孙,子孙各遵教训,务使乡称好人,光显家世。为长者,亦须心存友爱,事循公正,毋得恃长凌辱俾下。

  二、为妇者各须孝敬公姑,敬重长上,和睦亲邻,善处妯娌。夫有过失,必须谏劝,不许长舌起事。如犯家教,户长量加责罚并及其夫。

  三、尊卑相接,长少相处,各以忍耐为先。尊长理虽未当,卑少必须和言下气,以理喻说,尊长自然听从。不许於尊长之前,輙论曲直,粗气相犯,以伤恩礼。

  四、每月朔旦,族长领各房子弟,於户长家一会,申明家教,若无所犯,户长对众益加奖劝,如有犯者,当众责罚。若於中有能行好事,高出常人者,户长当众特加称赏。过能自新者,亦从赏例,推故不至者,罚之,每会轮三人,各酒一壶,并鱼菜果盒一个。

  五、族众善则相劝,过则相规,长者言善,少固当尊,少者言善,长亦当听,贫则相济,难则相救。凡於亲邻亦同此理。

  六、子弟必须及时延请明师,期於进益,以成好人,毋得苟从、庸陋、获短、吝财,以误后人。

  七、婚嫁丧葬等事,必先禀知户长,务令得宜。贫不能举者,以义助成,毋致过时。

  八、闺门各须清肃,虽本家并族房亲戚,亦皆不许亵狎。

  九、产业各依公平承分。既定之后,毋得相侵。

  十、墓地虽有分定,亦不许自徇私情,埋葬异姓,以乱昭穆。田近者,不许渐有开垦,凡田埂,务要阔厚,不但注水,亦便行人。若逐年耕挖者罚以辱之。分外生事者,户长痛加责罚,以警其余。

  十一、长少不许滥交小人或相拜结,酒食相悦,以致相染为非。

  十二、各门房地不许留杂人,以如事端。

  十三、凡交易不平,赊贷相负,以致争怨者,户长皆须责令改正。

  十四、钱粮徭役之类,各要依期收齐了纳。勿致里甲沿门,不次收扰。

  十五、凡应官,须要议论,不许推调迟误。

  十六、子弟懒惰,不务生理者,痛责,即令就业。

  十七、牲畜各须栏禁,毋得慢纵不收,如或不觉,偶然相犯,亦须容耐,毋得輙出恶言,以伤和气。

  十八、丧事必从朱子家礼,不许用异端以伤风化。

  十九、祖父所置房屋纵然分异,不许折散,园林古木不许私砍,犯者重加责罚。

  二十、冢人,佣工男女人等,良贱自有定分,其於合族家长,不分彼此,长少皆当敬畏,本主须严教,令使不敢肆有事,只依本身姓名唤呼。

  教家补

  一、宗法继始祖之宗为大宗,继高曾祖祢之宗为小宗,所以重本支昭统率也。程氏以家无宗子,则朝无世臣、法岂不重哉!吾鲁继思旻公之示为大宗子,继高曾以下九宗为小宗子,伦序炳若日星。文恪公家法首重户长盖就宗子中遴选德尊望重者,一人主之宗,正选端谨正直者一人,房长选公平敏达者,各房一人,是户长即宗子匹俦,而家法即宗法,遗矩名殊而义同者也。

  二、子孙户争不法,赏罚劝惩等事,各房有犯。各房长行拘,鸠同子姓於祠堂,秉公剖泱,有负固不遵约束者,再委才干敏决者,二人拘到。情罪虽轻,从重责治,有不待行拘而服罪输情者,情罪虽重,从轻剖断,庶公道昭而众志服,赏罚严而劝惩速矣。

  三、祖宗立法之始,朴茂未漓,法行如流,迩来殷富昌炽,不无奢侈骄傲者阴挠其间,户长宗正房长,倘依阿迁就,何以镇摄奸顽。而齐所不齐,况法行自近责备,自贤法岂专为愚不肖者设耶,谨缘宗法而重执法之选,因权用法而严玩法之戒。

  四、户长宗正房长,阖族楷范,教令所出,既行祖宗之法,即心祖宗之心,律身修行以端标本,可不竞竞稍有乖谬,则群起而议。其后何以振家法,而一众志,有教家之责者,幸勿以不正之身喻子孙。

  五、乐会公子孙,隆庆丁卯鬻祖基,户长湖西鲲公率鹄公、位公等二十余人,诣文恪公家庙拘挛首倡,反价回券,毫不顾惜,万历庚戌,鉴湖鲤公,子孙户争户长,继东偊公,近冈徙公,及衣巾子弟二十余人。公论易彰法,语难投衅起闺壶辞谳总司,岂文恪公家法可以型子姓,而不可以范宗族耶。盖执法者以时殊,而奉法者以人异耳。考家事之已往,垂劝戒於将来。

  六,万历辛亥,观复公孙行前与姪瑄琬等互呈,各凭户长批语为上告指南。凌殴攘夺,屡告屡拘。德辞谢不出。因批呈两可不便,仗公后劝立息辞解释塌阁财产两全,和好如旧矣。今后凡有投呈,批准速行。房长子弟行拘公堂秉公剖决,不得依阿激而成讼,若未经户长分理,卒尔告官者,以不遵家法惩治,所投情事从后审断。

  七、子孙有孝友廉谨,行止端方,乃祖宗余庆,当优奖之。又有孝子、节妇乃天地正气,皆宜殊礼厚待,族之贫乏者,户长、宗正房长劝谕富厚者,周其不给。

  八、吾宗世传忠厚,家兴仁让迩者,生齿日繁,资富藉宠,骄淫矜亻癸、弁髦宗族者有之,卑凌尊仆犯主者有之,甚至强梁行凶、结党为非。凡若此辈,家门不幸,祖宗必阴亟之。户长、宗正房长亟宜惩戒。倘怙恶不悛,送之官司,宗谱削籍,公庭立案,决不姑纵,以玷门风。

  九、继绝之典,先王所重,乃世俗乏嗣,多假爱立,偏听妇言,任情妄继,因而启衅构讼荡产、破家。悉由户无正人,以至於此,但有乏嗣之家,呈禀户长,宗正房长公义,遵照伦序,酌量所爱为后,一切冒姓涉疑者。即犯先公一发不真之诛,公同逐之。有希图财产,胆出阻挠者,以家法惩治。

  十、子孙有饱食终日,嬉游赌博。若不检束,必至四无忌惮,破败家业。户长、宗正房长,责令改过自新。

  十一、子孙质敏才俊,可圣可狂。若不禁绝诱引,则任情傲物,恃才取祸,父兄预防其微,怜其才质而保养之。无负祖宗训戒之意,否则不中、不才其问不能以求。

  十二、子孙有素行笃实,乡村好人,偶被豪恶欺凌诬告者,族众从公和解分理,不得坐视听其枉屈。

  十三、吾宗寓耕於读家诗户,礼莫不求为通经,要必学行俗 闻,誉子众斯,无负通经之选,若彼读父书,而不遵祖训,反不如田舍野老,犹有礼让遗风。

  十四、子孙服饰自有常制,潜心力学者,寻常巾服,器局自尔超群,服田力稼者佩服,祖训箕裘自尔克绍奚必炫奇异,以树伟标,倘不饬儒行,甘同市侩,必为识者所鄙,世家原无此态,贤者尤宜自重。

  钞白告示

  景陵县正堂李公讳,念慈为仰体德意,整饬家政,以遵祖训,以维风化,以挽式微事。据生员鲁日章、鲁道扬等三十五人,连名呈前事,词称先祖文恪,服官清廉,理家严肃,著家约二十条,载在谱牒,百有余年,子若孙罔敢违越。人郭孝友,户业弦诵,衣冠济济,推为望族。迨今式微己极、孙子益繁,家声渐替,恂谨由礼者固多,放闲荡检者亦不少,总原祖训,弗昭家政未修,故子弟之率不谨也。恳乞赏敕颁示,俾选宅心公正,制行端方者,公拣房长为小宗,祀奉高祖以上神主,建立祠堂,刊列文恪条约,朔旦申明,谕族众以孝友懿行,耕读本业或有弗遵祖训,于名义黩法纪者,公诣词堂,绳以家法外,首之公廷,则风化敦励,颓俗力挽等情,据此理合给示晓谕,为此示,仰阖族人等知悉,自后务宜修复祠堂,各遵祖训,听各房长约束,敢有不孝不友、欺尊凌长、不事诗书、不务生理、游手宴惰、酗酒赌博、肆横逞刁、健讼抗粮者,各该房长,即会同各族房长於祠堂,惩以家法,倘冥顽倔强,不遵祖训,不听房长约束,许各房长即公同指名呈报,以便按法究治。其有力行善事,改过自新者,各房长核实,申请优奖,各房长亦不得徇私受贿,互相曲庇。如有此情,各众房长亦指名举首,加倍惩戒,法不容贷。

  特示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告示

  文恪公俗言

  公有文集行世,其余俗言俚句脍炙人口者甚多,录此以示后人触目警心

  士

  行止端庄,学识纯正,如此求名,何需算命。

  农

  垦作辛勤,栽种早办,如此为农,常吃饱饭。

  工

  起屋上樑,使心造怪,着尔子孙,自作自害。

  商

  莫要装瞒,莫大算计,如此经商,长远获利。

  放债

  加利畧轻,取利从缓,如此生财,子孙长远。

  公门

  公门方便,终有善报,设法害人,灾祸立到。

  使乖

  强者欺弱,巧者瞒拙,人虽甘受,鬼神记得。

  孝顺

  孝顺父母,第一好事,尔之子孙,亦复如是。父母老年,不肯奉养,何以报君,儿孙依样。亲受子亏,不肯告官,自有儿孙,替他报冤。

  善报

  祖也善,孙也善,该有善报全不见,请君莫与天打算,此翁记得只性缓,积善之家终长远。

  恶报

  祖也恶,孙也恶,该有恶报全不觉,请君莫与天激聒,此翁性慢不会错,积恶之家终灭没。

  财产不消大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来大事也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产莫嫌少

  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无钱胆也小,些小生业自知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作状

  替人写状,引人正路,不曾害人,天亦肯恕,捏词作状,全无些根,助恶害人,灭绝子孙。

  劝为官

  为官奸贪,子孙艰难,为官刑酷,子孙凌辱,为官酷刻,子孙没灭。

  先了官

  好乡里,我劝你,先了钱粮第一美,八月谷熟莫抛撒,饭米中间选好米。官府开仓便纳粮,人说申灾也不悔,粮多纳些不系痴。朝廷福大折灾否?我了官,人算计,及至驮枷我无事,虽然无吃也宽怀。别作生涯来接济,自在从容宽复宽,试想此言是不是?耕冬田,修旧堰,漏屋缺墙都整遍,出入优游任所为,更无一事来褂欠。要得宽,先了官,牢记古人好语言。

  莫爱债

  劝乡里,莫爱债,债起多因自家爱。除了门户与税粮,其余将就有何害。秋来谷熟人胆大,买肉买鱼不吃菜。眼前爱者不怕多,或买或赊赌性快,一家辛苦望秋成,了得杂帐谷不在。赶着好汉做门风,跟着亲戚做世界。嫁女儿,赛嫁妆,娶媳妇,行大礼,借将钱来装裹起,说好说歹只三日,做与不做由得你,新债却来压旧债,那时要细不由己。门口田,堂前地,典卖还债说硬气。田地去了债还来,不知又将何设计?却想当初不将就,弄那虚头做甚的?

  莫斗气

  莫斗气,争那闲气做怎的?多因些小口头言,等闲做出老大事,人来说他在骂你,也莫答应也莫理。当面来骂如不闻,若还来打只回避,『英雄汉』让他做,人说没用也不顾,自有旁边识者知,他有迂着对头处,迂着对,带扭械,我没用的依旧在,请君试看齿与舌,软的不坏硬的坏。

  莫告状

  大凡会告状,都是乖觉人,乖计去种田,定是强似人,种田得饭吃,自然能养人。如何用乖计,设法去害人,告准一纸状,牵扯多少人?提时破得钱,众口埋怨人。天公眼最明,暗地看见人;天公耳最聪,默默听见人。此老性虽缓,不会放过人,一状告不准,官棒打杀人。纵然讨得吃,下喉鲠咽人,眼前虽得肥,亏了后头人。奉劝乖觉哥,改过做好人。

  大宴席

  富汉做亲家,赛做大宴席,拖炉粘果一二尺,高盘蓬撒顶屋脊。大浑羊、大浑猪、鸡鹅野味大塘鱼。浑家都来受大段,布绢只赏婢与奴。异样物,难数计,活人面前下大祭,抬回抛费如沙泥,热天满屋大臭气。有钱的做气概,无钱的拖大债。亲家本身还不了,女儿女婿也拖坏。乡里村人学法则,男女过时婚不得。其间坏了几多事,埋怨富汉无阴德。无阴德,亦自害,暴殄天物天也怪。三十年前那起人,如今世界都不在,前人受大段,后人身上无布片;前人受大席,后人口里没饭吃。只因枉杀牲命多,至今害不了灾疾。贤良人,早省悟,婚丧事,称贫富,只须丰俭两得宜。莫似从前那等做。

  秀才样

  人家好子弟,爱作秀才样。父兄庇阴下,终日闲浪荡。田又耕不得,书又读不上,误了一生事,父兄何指望?我有几句话,虽村却不错。好衣只管穿,好靴只管着,上岸便文物,下田便耕作,文物固是好,耕作也不弱。伊尹在当时,耕于有莘野,撇下手中犁,便去相天下。寻常世上人,莫望那等大,耕读一般看,方是贤良者。

  和邻敬老

  奉劝少年人,及早睦乡里,乡里既和睦,等闲事不起。长者须敬让,老者须尊礼,若还见父执,敬与伯叔比。看来老年人,莫是天所喜,偌多长岁月,小可岂到此。你若能敬老,老来人敬你,老者见事多,凡事识得透,事有可疑处,好去与穷究。穷究理自明,行事无姜谬,莫笑老龙钟,当初也清俊,莫料无多时,世事料不尽。多少美少年,老人为送殡,老人不可欺,只好去亲近。

  本分生理弱也强

  挑脚夫,人说倴,这般生涯最本分。无田产,与本钱,做他强如做光棍。只费心、只用力,做动就有饱饭吃。常有微微汗出来,春夏秋冬无病疾。游手汉,街上舞,笑我倴汉讨辛苦。清闲让你自清闲,辛苦又图无忧虑。一对筐,四条索,放下扁担便睡着。游手为非就执缚,你还是苦我快活。

  本分买卖低也好

  挑粪的,人不喜,却是本分好生理。人无田产与本钱,这件生活尽可以。种谷米,若少此物苗不起;种蔬菜,若少此物苗不大。富国肥家总是他,如何少得此买卖?游手汉,嫌我臭,见时鼻头笼着袖,虽然污浊可安身,你自嫌时我自做。洗洁净,着衣裳,便去见佛也不妨。游手为非死法场,你还是臭我还香。

  秀才休怕穷

  为官守清白,子孙或冻馁,小人窃笑君子有悔,笑固不可笑,悔也不须悔。不剥民,民受惠,民怀其惠。天降祥,子孙穷过还富贵。

  秀才莫爱富

  为官得钱多,子孙受快活。小人羡慕,君子不乐也。不要羡慕,也不须不乐。剥民财,民受虐,民怨其虐,天降殃,子孙富贵终零落。


  《四字经》——鲁文恪公

  天高地厚、雨露恩深、日往月来、五谷茂盛、春祈秋报、敬之当诚、

  有等愚人、不信神明、那时追悔、枉度光阴、皇王水土、教民耕种、

  国课早完、免得躭心、挨迟日久、签票拘人、带至公堂、战战兢兢、

  那时追悔、不得脱身、祖宗虽远、祭祀要诚、坟茔杇塌、培补見新、

  代代相传、子孙记心、若不祭扫、忘影失形、那时追悔、做了孤坟、

  父母年老、不可冲撞、你若不孝、后人有样、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莫待死后、枉费思量、那时追悔、哭断肝肠、父母年老、不比寻常、

  早晚时晨、勤奉茶汤、生前不敬、死后悲伤、馨香美味、排列成行、

  那时追悔、怎見亲尝、无夫有子、守节莫嫁、无夫无子、媒来莫骂、

  你要守节、我替你怕、只恐有日、心生欠挂、那时追悔、人作笑话、

  四十无子、不是年少、理当娶妾、妬妇吵闹、若还不娶、后来无靠、

  百年之后、有谁戴孝、那时追悔、令人好笑、男女定亲、要选门户、

  访他家教、不论贫富、六根俱全、资质魁梧、多有将来、一贫一富、

  那时追悔、男女两误、养子定亲、须当年少、日后成人、恐不就巧、

  大来说亲、犹如撇宝、家有旷子、又代烦恼、那时追悔、儿子年老、

  与人做媒、两家结好、赤绳系足、定数月老、鼓利之徒、礼物赚少、

  将媒出气、厉言骂倒、那时追悔、自讨烦恼、凡人年老、事事要谨、

  日用饮食、不可做声、一时差错、不比后生、咽喉哽噎、点滴难吞、

  那时追悔、病以成根、父母年老、闲闲何妨、风前之烛、草上之霜、

  仍有财物、仍有田庄、有福不享、误了时光、那时追悔、闻见土香、

  父母之言、教你学好、凡事斟酌、勤俭是宝、蠢子不听、他反烦恼、

  只恐有日、思念不了、那时追悔、心如刀剿、定亲一节、月老数定、

  一身大事、单要究尽、怕有暗疾、性情暴怒、多有未久、贴幅木头、

  那时追悔、走了弯路、妻死再娶、天下广有、讨着妬妇、出乖弄丑、

  把你儿女、只当猪狗、家囊吵散、又还败丑、那时追悔、不得脱手、

  长舌妇人、把夫轻贱、些微言语、不让一线、夫若死后、才来忧念、

  形单影只、鴛鸯失伴、那时追悔、肝肠哭断、子女愚蠢、看待如畜、

  苦打辱骂、恨还不足、一时之气、生嗔发怒、富贵无子、空自碌碌、

  那时追悔、心上割肉、养子不教、是你之过、教训不严、是师之惰、

  只因娇爱、因而生祸、奸盗诈伪、不是愚懦、那时追悔、埋怨那个、

  择师教子、就要年幼、学业精熟、开笔成篇、想望功名、又怕用钱、

  追逼学俸、心生埋怨、那时追悔、子孙怎贤、父兄教子、要他心明、

  富贵穷通、是命生成、读书不上、改调另行、沽名钓誉、无所成名、

  那时追悔、误了一生、诗书不读、自误自己、他日面墙、悔之晚矣、

  尊长之前、粗俗无礼、淡吐之间、不顾头底、那时追悔、羞面难洗、

  古人读书、铁砚磨穿、如今富豪、只依钱捐、捐得一名、好不喜欢、

  一朝考掉、怒气伤肝、那时追悔、性命换官、世人养女、多不体情、

  要选门户、女长成人、选得儿郎、又嫌家贫、只恐有日、丧胆失魂、

  那时追悔、叫起嫁人、养女不教、是娘不好、教训不严、只当点卯、

  闺门不紧、犹来弄巧、败坏门风、玷辱祖考、那时追悔、羞耻怎了、

  养女垂亲、只是论财、不管儿女、百年合偕、礼物甚厚、才称心怀、

  亲戚日久、两不往来、那时追悔、羞面活埋、凡为女子、莫谒佛门、

  瓜田李下。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鲁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