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渊源

name origin

  姜姓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姜”字本义为驯顺的女子,在古代姜与美是一样的。姜从造字本意来看,是指像羊一般温顺的女性。许慎《说文解字》中“姜”的释义为:“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姜字从羊从女,“羊”意为“驯顺”。“羊”与“女”联合起来表示“驯顺的女子”。羌为姜姓人图腾像,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图腾得姓,是母系社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姜姓始自伏羲,羲从義,義从羊,是驯化羊而得姓。姜上羊下母,合为姜姓图腾。姜姓的古老,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姜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姓。姜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三十二位,现今人口约四百三十万,排五十四位,台湾排名第八十二位。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姜氏图腾

【释义】姜,是一种家畜的名称。在甲骨文中,“姜”与“羌”构形相仿,都是与羊有关的特殊字。


姜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炎帝:姓伊耆,也姓姜;氏:烈山氏;号神农。姜水之岸(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姜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或姜尚。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太公也被尊为姜姓的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姜干保:宋进士,青严公八世孙,字福生,由临海迁婺源,配朱氏,生二子:姜兴敬、姜伯敬。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烈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姜水,属于以居邑名为姓。

  据史籍《姓纂》上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姓,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史籍《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姓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姜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姓、纪姓、许姓、向姓等姓氏。

  姜姓族人共尊炎帝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属于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朝上元时期,有桓氏者改为姜姓。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桓庭昌,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大司徒,准制改为姜姓,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

  源流三

  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姜佳氏,满语为Giy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隶属正黄旗满洲。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姜姓,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书·吐谷浑传》记载,宋朝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

  今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638年为秦国所迫,被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

  汉朝初期,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当时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因此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

  东汉末及三国时期,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多移居川地。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

  至唐朝时期,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

  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

  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女真族姜佳氏部族的姜姓后裔散居于辽宁丹东东沟合隆、凤城草河、宽甸古楼子、杨木川等地。姜世良的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移居台湾,此期间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地区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也不乏移居海外者。

  分布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三省的姜姓又集中了19%。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块姜姓聚集中心。

  当代姜姓的人口约430多万,为全国第54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姜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22%。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移民成为重要的流向。

姜姓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山东东部,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7%,居住了大约43%的姜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北东部、京津、豫鄂大部、皖苏浙、湘赣闽北部、广西北段、贵州、四川西部、重庆东南、甘肃西南、青海东南,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9%—0.5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9%,居住了大约35%的姜姓人群。

  【入闽迁徙】

  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六三八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汉初,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

  1、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广西。姜公辅后裔姜胜从泉州迁居福州侯官七星井。元末,因避兵寇掳掠,姜胜又举家隐居闽清县十四都杏坑底。明洪武元年(1368年),姜胜之子姜熙和从闽清迁居尤溪二十三都龙漈(今中仙西华)。姜胜的第三世孙姜九有4个儿子:长子姜崇光、次子姜崇旺、第三子姜崇兴、第四子姜崇良。4个儿子有一支从龙漈迁居梅列(今梅列区列东)。姜崇光的次子姜国通生二子:长子姜永成、次子姜永寿。明弘治元年(1488年),姜永成从龙漈迁居尤溪十八都龙口(今尤溪溪尾乡高山村林口),为溪尾龙口姜姓开基始祖。后来溪尾龙口姜姓分衍为林口、华兰、埔宁、九峰等支系。明弘治五年,姜永寿从尤溪溪尾高山龙口移居尤溪十八都华兰溪(今西滨镇华兰村)林口坑,为华兰姜氏大宗始祖,郡号“天水”。西滨姜姓,主要分布华兰村的大石、上下新厝、高厝兜院头隔、领尾等地。

  2、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元昌公携子一郎公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到归化(今明溪)砖坛溪;宋宣和元年(1119年),一郎公之孙九郎公姜九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到归化砖坛溪;次年,他迁徙永安贡川熊荆山(今贡川镇张荆村)定居,为永安姜姓开基始祖。

  明万历年间的《杭川姜氏世谱》载,上杭姜氏始祖姜千三郎原居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永和乡,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千三郎曾孙万一郎,因任汀州府上杭县金丰里巡检,见上杭白砂里长岭下(今白砂镇长锦村)山青水秀,就率全家定居彼处,并将曾祖父千三郎夫妇、祖父辛一郎夫妇金骸从原住地迁葬于白砂,尊曾祖父为入杭一世祖。后裔迁长汀县古城,永定县抚市,上杭县蛟洋及浙江等地。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姜九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到归化(今明溪)砖坛溪;次年,他又迁徙永安贡川熊荆山(今贡川镇张荆村)定居,为永安姜姓开基始祖。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姜念五郎定居汀州府归化县之贡川(今永安市贡川镇),裔孙姜旺郎迁汀州府宁化县铺头岗。

  南宋初期,永安姜姓的姜十二郎的后代迁居明溪、将乐、宁化、建宁、泰宁等地。十三郎后裔分布在永安、三明、沙县、尤溪、大田、安溪县、漳平、福州北门等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永安姜姓的姜宗二迁居明溪。(见永安贡川《姜氏族谱》)另据宁化安乐(陈坊)《姜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姜福二的儿子姜念五迁居闽汀归邑之贡川(今永安市贡川镇)。传至姜寿福迁徙至归邑胡坊(今明溪胡坊)砖团坑。姜寿福有3个儿子;长子姜官庆留居故地;次子姜官寿的裔孙姜旺迁居宁邑(今宁化县)铺头岗;第三子姜官九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归邑(今明溪县)迁徙至宁化新村里(今宁化安乐乡)陈坊,为陈坊姜姓的开基始祖。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姜苗三从沙县二十一都焦山迁居尤溪联合乡十一都(今惠州村);下传三代后迁徙至联合联南村定居,为联合姜姓开基始祖。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龙口姜姓第三世孙姜仙泰、姜仙起、姜仙椿、姜仙郎等尤溪小宁长岭圳(今埔宁村)。明万历八年(1580年),又有姜仙良、姜仙理迁居尤溪小宁近德兜。埔宁村长嶺圳姜姓现主要分布在埔宁村、尤溪县城关等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龙口姜姓九世孙姜正霭、姜正系又迁居尤溪溪尾九峰山仙僚(今九峰村)。九峰姜姓分布于上洋(上九峰)、下洋(下九峰)。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又有永安姜姓的姜宗四迁居沙县。据永安贡《姜氏族谱》载,从南宋初期开始,永安姜姓族人陆续迁徙至三明地区各地,如姜丙六(姜丙十)迁居大田县;姜丙四后裔迁居尤溪县;姜福二迁居三元区的忠山;姜向盛、姜正英迁居明溪胡坊;姜宗绍、姜佛金迁居明溪岩浒、十六都岩后前庄;姜德永迁居明溪县吉口(今三元区吉区);姜宗一迁居明溪廖坑;姜宗三迁居三元区莘口镇龙安发龙峰;姜眉四迁居明溪桃枝坑;姜世德迁居三元区莘口镇沙阳;姜宗一迁居永安贡川的双峰村;姜胜四迁居沙县的洋口;姜振焘迁居三元区岩前镇的白叶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永安姜氏的姜宗二迁居明溪。(见永安贡川《姜氏族谱》)另据宁化安乐(陈坊)《姜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姜福二的儿子姜念五迁居闽汀归邑之贡川(今永安市贡川镇)。传至姜寿福迁徙至归邑胡坊(今明溪胡坊)砖团坑。姜寿福有3个儿子;长子姜官庆留居故地;次子姜官寿的裔孙姜旺迁居宁邑(今宁化县)铺头岗;第三子姜官九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归邑(今明溪县)迁徙至宁化新村里(今宁化安乐乡)陈坊,为陈坊姜氏的开基始祖。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又有永安姜氏的姜宗四迁居沙县。据永安贡《姜氏族谱》载,从明代始,永安姜氏族人陆续迁徙至三明地区各地,如姜丙六迁居大田县;姜丙四后裔迁居尤溪县;姜福二迁居三元区的忠山;姜向盛、姜正英迁居明溪胡坊;姜宗绍、姜佛金、姜岩浒迁居明溪十六都岩后前庄;姜德永迁居明溪县吉口(今三元区吉区);姜宗一迁居明溪廖坑;姜宗三迁居三元区莘口镇龙安发龙峰;姜眉四迁居明溪桃枝坑;姜世德迁居三元区莘口镇沙阳;姜贵一迁居永安贡川的双峰村;姜胜四迁居沙县的洋口;姜振焘迁居三元区岩前镇的白叶坑。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江西饶州的姜宣琼迁居福建的宁化。据宁化河龙(沙坪)《姜氏族谱》载:姜锦九的长子姜富琼(字东溪),原居江右饶州府安仁县崇德乡十三都基湖社黄塘,于明隆庆年间徙居宁化县招贤里(今宁化水茜乡)张坊村,历数年后又迁徙至潘家石祭。明万历末年(1620年),姜富琼的第三世孙姜延洪、姜延胜兄弟迁居永丰里沙坪村(今宁化河龙乡),开基立业。明崇祯九年(1636年),永安贡川镇一支姜姓迁居尤溪八字桥乡村头村。明末清初,姜全禄从沙县的镇头迁居沙县虬江的田坑村。

  【播迁海内外】

  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此期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闽粤籍居多。当然不乏移居海外者。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世尊姜世良为闽、粤、台姜姓始迁祖。明清福建姜氏迁台族人,现多分布在台湾的桃园县、台北市、台南县、新竹县、台北县、基隆市,其中以台南下营、桃园新屋、台北市大安区、松山区及中坜区为众。

据台湾文献资料:明永历15年,龙溪的姜亮入垦台南下营,收养林日升为子,其后合姜林为复姓,后复单姓姜,为当地大族。另外还有一个到台湾来的姜姓开基始祖是姜朝凤。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漳州龙溪,以后,正是这支姜姓家族的后代最先由大陆迁居台湾。姜世良第十一代孙,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航海过峡,迁居台湾,住在台湾新竹县红毛港。民国时,永安姜姓的姜清松、姜清泰兄弟迁居台湾。此后,闽、粤姜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姜姓繁衍增多,又由新竹县分迁台北等地。福建和广东姜姓族人入垦台湾和经商的也不断增多,逐步发展成为大族。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

  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河南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堂号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广汉堂:以望立堂。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稼穑”堂号典出神农。传说神农氏教民种庄稼,种庄稼古称稼穑,神农氏以姜为姓,为怀念神农的功德,故以此为堂号。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郯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渭滨”堂号典出姜子牙。商末,姜子牙胸怀大志隐居于渭河边上,垂钩钓鱼,等待英主。周文王遍访贤良,在渭河边上遇到了姜子牙,并请他担任宰相,姜子牙助周灭商,开创了周家八百年基业,后人为此以渭滨为堂号。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如今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资料待补充)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资料待补充)

  龙泰堂:(资料待补充)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龙砂支脉:余庆堂分支,江苏江阴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开阳姜氏

  获胜堂:(资料待补充)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字辈

  唐朝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字辈:“世运承先泽光华继后如家国文明远廷贤任尔思一邦登政仕永绍吉人图三伯从公久天壁可为谟子能辉前志兆泰俊良储”。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

  山东莱阳姜姓一支字辈:“国祖德千秋远”。

  山东莱阳姜姓一支字辈:“廷玉日世翕永成书”。

  山东蓬莱姜姓一支字辈:“世守仁可长……”

  山东蓬莱姜姓一支字辈:“德必希成作树传家福善名”。

  山东泰安东平姜姓字辈:“发祥志兰方……”

  山东泰安姜姓字辈:“炎锡汉桂焕培明潞树烯增”。

  山东荷泽巨野姜姓字辈:“金全发……”

  山东登州宁海姜姓字辈:“云玉万殿……”

  山东登州文登姜姓字辈:“财世福国学永云连会玉”。

  山东潍坊昌邑姜姓字辈:“起言义则思……”

  山东潍坊姜姓字辈:“玉官传明祥……”

  山东济宁姜姓字辈:“延庆开元美玉……”

  山东威海姜姓字辈:“学书宜立志明……”

  山东平度姜姓字辈:“天作书连进学……”

  山东巨野姜姓字辈:“九守永传慎福贵常青广自体玉先连”。

  山东牟平姜姓字辈:“文国兴逢英……”

  山东德州姜姓字辈:“文九□殿振延秀智仁圣”。

  山东黄县姜姓字辈:“思启建国开元”。

  山东聊城姜姓字辈:“久志清会明……

  山东姜姓一支字辈:“齐儒圣兆聘渭访续祥邦国治诚顺诰恒富裕利长仲法奎培运永冠西世昌”。

  江西瑞邑井泉庄姜氏字辈:“储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之)”注:从“储”开始接续。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绍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泰千文受斌延鸿玉以兴太一仲良季达光圣开成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守应自先景从明哲钦尊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太宗彦文国寿定保德元朝典时福单延汝周启应永世家茂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祖武留芳”。

  江苏盐城姜姓字辈:“杰善芝家必有余庆”。

  江苏盐城建湖姜姓字辈:“曰有效启玉(东)海基”。

  江苏盐城大纵湖姜姓字辈:“山文昌章中正大”。

  江苏扬州姜姓字辈:“洪昌明正宝……”

  江苏邗江姜姓字辈:“朝拜治国民律修义德”。

  江苏淮安姜姓字辈:“学万守成文道其昌邦国之江”。

  江苏赣榆姜姓字辈:“开致仁守(正)先(修)启(在)厚统”。

  江苏常州姜姓字辈:“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辽宁丹东姜姓字辈:“文明兆忠奎庭广福来祥”。

  辽宁营口大石桥姜姓字辈:“日思祖得弼希成莫秉亦元可嗣声务若本存大作用乃为克世以传鸣”。

  辽宁大连姜姓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辽宁大连瓦房店姜姓字辈:“国年玉林丰福庆永长生”。

  辽宁大连庄河姜姓字辈:“鸣德作天志……”

  辽宁满族姜姓字辈:“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长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辽宁姜姓一支字辈:“清殿永远礼智信”。

  湖北南漳姜姓字辈:“文茂永德福庆国语正大光明”。

  湖北竹山姜姓字辈:“复兴盛世启忠厚传家庭”。

  湖北荆州监利姜姓字辈:“遇世正志定学应昌大开祥运修齐景盛明”。

  湖北襄樊谷城姜姓字辈:“春发元茂英……”

  四川广安姜姓字辈:“腾学文永开通大以丰锡兴荣自有光”。

  四川姜姓一支字辈:“万德方宏龚东”。

  四川广元姜姓字辈:“庭成玉得(德)绍民(元)国”。

  四川内江姜姓字辈:“文之月成应国光思德树明清天福太永兴桂维修”。

  安徽滁州姜姓字辈:“文永长维广家乐世书必有相”。

  安徽定远姜姓字辈:“志文天朝尔廷必洪大学士业守书田国华克正祖德延长”。

  安徽五河姜姓字辈:“忠厚传家远……”

  安徽桐城姜姓字辈:“神祖为上之字国昌恭宽信敏长发其强”。

  吉林长春姜氏字辈:“启炎义再思深修有余庆”。

  云南姜姓一支字辈:“武英南进显……”

  浙江苍南姜氏字辈:“植炳培锦溯集荣增”。

  河南信阳姜姓字辈:“宾东朝德有富荣国玉春满堂万代长青”。

  河北姜姓一支字辈:“登德志海春树永福贵”。

  新疆奇台姜姓字辈:“三子学文基有德世来元”。

  贵州遵义姜姓字辈:

  一房支派:“光在文希单正起芳明天修德能传远万古永流源”;

  二房支派:“文之月成应国光思德树明清天福泰永兴桂维修”;

  三房支派:“禹国若朝单文正廷子如应顺尧邦美可立定林谟”。

  重庆奉节姜姓字辈:“庭宗万代陈先泽大学启兴传明达世德远文门在朝端”。

  黑龙江姜姓一支字辈:“文功成志殿永记诗书化维怀”。

  姜姓一支字辈:“少崇肃法进德益彰衡红光正家兆义昌”。

  姜姓一支字辈:“全永克修日力安”。

  姜姓一支字辈:“照勇锡文宝开自良兆修立怀本居东邦传家道令宗乃启昌”。

  姜姓一支字辈:“四红业守书田国华克正”。

  姜姓一支字辈:“文尚四合一虎庭更有海贵万永明振兴中国立尊天”。

姜姓一支字辈:“鸿连宗光远世瞻祖名长”。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岐水世泽;四岳家声。

  ——姜姓宗祠通用联

  天水世泽;尚父家声。

  ——全联典指吕尚,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姓,俗称“姜太公”。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节操,以承信郎临平江税务。建炎年间,金兵攻平江,他率军民极力抵御。下联典指南宋南宋朝时期的词人、音乐家姜夔,字尧章,因与白石洞天为邻,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工诗,词尤其出名,又精通音乐。词重格律,音节优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为词与乐谱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孝征跃鲤;迹溷牧羊。

  ——上联典指东汉南宋朝时期的广汉人姜诗,侍奉母亲极孝,其母爱吃鱼,据说有一天,房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清晨从中跃出一对鲤鱼。后官江阳县令。下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时为孤儿,家庭贫苦,为人牧羊,晚上则整夜读书。苻坚为帝时,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五言通用联

  渭水家声大;炎农世泽长。

  ——联上句说西周齐国国君姜尚的故事。联下句说姜姓的始祖为炎农帝。

  楚佩分嬃女;班捍续大家。

  ——全联典指清南宋朝时期的女书画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兰及竹石,工诗。尝题其弟恭寿画兰云:“楚佩分嬃女,班香续大家”。

  六韬能破敌;一榜可封神。

  ——上联典指周朝开国国师姜子牙,又称姜(吕)望、姜(吕)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为周初军事家、谋略家。青年时曾在商都朝歌为吏,后投奔西周,得周文王姬昌的赏识。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强自己实力,先求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谋略方案。经过姬昌施行,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灭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周文王逝世后,他继续辅佐其子周武王姬发,进一步削弱商的实力,并最终指挥周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西周建立后,因功受封于齐。他举贤尚功,因俗而治;重视工商和军队建设,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奠定了齐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下联典指民间传说“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到最后却忘记了封赏自己,便只好补封自己为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唐宋时期曾被奉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圣,一武一文;明朝以后,虽然关羽成为武圣,姜太公在民间仍很有影响,传说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把石敢当说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于渲染石敢当辟邪的民俗信仰。

  七言通用联

  八旬丞相兴大业;七岁翰林显奇才。

  ——上联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曾在昆仑学道,后奉师命辅佐周室。年八旬余,钓渭水边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周武王完成兴周大业。下联典指明南宋朝时期的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七岁能书,命为翰林秀才。天顺中以法书行于天下,称姜字。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书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匾赠东瀛称国宝;画成牡丹索酒资。

  ——上联典指明南宋朝时期的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曾书匾赠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下联典指清南宋朝时期的画家姜思周,字周臣,钱塘人。擅画牡丹,钩勒、设色俱佳。嗜酒,醉后逞笔,所作不轻易与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装潢人郭华阳而索其酒资。

  壮志未能吞司马;大业无惭继卧龙。

  ——此联为四川省剑阁县姜维墓联。其墓原在剑门关口,后因修川陕公路迁于钵孟寺路湾。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望出广汉源自姜滨;炎农世泽渭水家声。

  ——姜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姜太公尝垂钓于渭水之滨。全联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上联典指姜嫄于郊外踏着巨人的足迹有娠而生后稷。下联典指周宣王姜姓脱簪珥待罪于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德衍有余流长源远昭日月;厚道无限光前裕后启后昆。

  ——全联典指唐朝御史姜流光大墓牌楼对联。姜流光,字德厚,宁乡黄材姜姓初祖。

  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

  ——上联典指东汉南宋朝时期的孝子姜诗(广汉人)的典故。下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字伯约,天水人(今甘肃天水),本是魏将,后投奔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逝世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被迫假降,卧薪尝胆,一直准备反魏复蜀,因事败被杀,功败垂成。“缵”,谓继承。“伏龙”,即卧龙,指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伦于同被;鹰扬望重,兆匡世于钓璜。

  ——上联典指汉南宋朝时期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联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羡登瀛学士;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

  ——此联为姜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姜文达,为“十八学士”之一。下联典指三国蜀将姜维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春。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北埔乡姜姓家庙联:上联说东汉南宋朝时期的广戚人姜肱,字伯淮,与两个弟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常同盖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经,又懂星纬之学,朝中征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画工绘他的图像,他用被子蒙着头,说有病怕见风。中常侍曹节要征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边,多年才回家。常棣,《诗经·小雅》篇名,是宴请兄弟的诗,后用来比喻兄弟。下联说姜姓起源于渭水的支流姜水,而本支姜姓则迁到了台湾省新竹县。


     【祠堂古迹】

       致严堂

  姜氏“致严堂”,位于永安贡川古镇熊荆山,现名张荆村,海拔1050米,其山清水秀、古木浓荫。北宋初期,天下大乱,时任江西吉安知府“一郎”公随父隐居福建清源,为入闽一世祖,后由三世祖“九郎”公游猎山水、相阴阳、观流泉于贡川熊荆山,开创产业起建致严堂。该祠堂坐壬向丙居之,形似落地梅花,另建寺庙、桥梁等,子孙繁衍八闽大地者皆称致严堂为鼻祖,以祀历代香火,其祖祠始建于北宋仁宗景裕三年,后几经重建,现建于嘉庆乙亥二十年,“致严堂”始祖“九郎”公葬北宋元丰乙丑八年,熊荆山水尾坟坐巳向亥,蛇形,俗呼蛇头墓。

       贡川姜氏宗祠

  贡川姜氏宗祠,位于永安市贡川镇贡堡之南的会清桥头。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门表及下堂于天启六年(1626年)被洪水冲倒,清乾隆年间重建。1996年因旧城改造拆去门表和下堂,1998年冬重建。该祠占地5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是今贡堡内惟一保存完好的宗祠。

5ca95b9266b14cf4a3a728af58150708.jpg8a0ef185a3ad4cec9d11f137462ce2f1.jpg

       龙口姜氏宗祠

  龙口姜氏宗祠,位于尤溪溪尾龙口溪河畔的西北面,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溪尾龙口姜氏开基始祖姜永成主持、姜永寿协助兴建。该祠五个单元,土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前后厅地面平米相等。左边有书院,横厢,正面有围墙、池塘等建筑群组成。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该祠重建,民国38年(1949年)重新翻盖。

       长嶺圳姜氏宗祠

  长嶺圳姜氏宗祠,又称天水郡,位于尤溪埔宁村龙爬山下,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龙口姜氏第三世孙仙泰、姜仙起、姜仙椿共同兴建。该祠有过多次修缮。该祠堂占地面积966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中间单元为前后二厅,左右两边各一个单元为四橺地,门口有上下二埕,外有围墙,墙外原有七口池塘,堂后至水圳,内有空地。1998年重修祠堂时,起名“起隆堂”。

       台湾姜氏家庙

  台湾姜氏家庙,建立于1923年,由于姜家为当时北埔之最大家族,故特聘请名匠兴建此座祠堂。姜氏祠堂的彩绘是由广东名匠邱玉坡所绘,其擂金彩绘更是一绝,为国宝级的作品;木凋部份是採“对场作”的方式,当时从大陆请了两位漳派大木名匠,用意是使双方互相较劲,展现出的凋工各具特色,人物生动活泼,精彩细緻,极具艺术价值。姜氏家庙因匠艺之不凡而被誉为台湾四大家庙之一

未标题-1 拷贝.jpg

       山东姜氏祠堂

  坐落于山东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号,现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大门一间及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院北屋五间,南屋五间连大门一间。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

  祠堂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头梁端篆刻自东向西分别为“福、营、邱、分、派、寿”六字。大门十柱落地,门枕为精雕石鼓。一九八九年政府拨款,将其修缮一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故轶事】

  言归于好

  源于《左传•僖公九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史称“葵丘会盟”。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桓公在位期间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称霸奠定了基础。齐桓公曾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周天子欢心。另外,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参与会议的诸侯国有鲁、亲、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已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决议:第一,不得阻塞水源;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第三,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后来,人们用“言归于好”来表示重新和好。


     血缘联宗

  姜姓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例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柴、纪、丘、齐、强、尚、封、左、薄、赖、逄、申、向、文、骆、充、连、国、饶、盖、丁、阚、易、崔、章、贺、柯、卢、井、富、栾、厉、桓、景、聂、查、庆、焦、梁丘、望、戎、 郦、畅、谷、 浦、 移、 麻、 孝、懿、 灵晏、平、檀、闾、即、棠、竹、淳于、东郭、太公、将具、丁若、乐利、申屠、高堂、东宫、士强、仲孙、齐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门、闾邱、卢蒲、卢门翰公、公牛、公牵、臼季、左丘、闾公、公纪、余丘、车门、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汲、年、邱、甫、芮、楂等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从姜尚起到现在,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姜宸英,清浙江慈溪人,工诗能文,精书法,尤其妙行草书。70岁高龄时考上进士,官授编修和顺天考官。他以自身的经历和毅力要求子女,会学习,持久学习,到老还得学习。其《与子侄论读书》一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他强调:“读书不须务多,但严立课程,勿使作辍,则日积月累所蓄自富,且可不致遗忘。”

  《姜氏家训》

  姜氏家训,教诲谆谆。家训垂劝,警示后人。道德伦理,父兄之教。劝孝劝慈,劝友劝敬。

  敬祖尊宗,孝悌友善,耕读宜家,亲睦邻里。祖宗家教,先贤遗规。重整家训,纯吾子孙。

  先国后家,大节为先。居家贤孝,居国尽忠。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子义方,耕读工商。

  不求金玉富,但求子孙贤。勤有功谦受益。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姜姓家训》

  居安而思危,友孝、信、忠、义。

  尚学而崇文,尊圣、贤、师、长。

  勤勉而谦逊,守节、志、诚、德。

  知恩而图报,奉敬、爱、悯、善。

  为官与取财,铭廉、正、公、道。

  家兴与族旺,秉俭、礼、恕、容。

  家和与族睦,弃凶、忿、奸、妄。


  【姜氏黑龙江宗颂】

  双城聚会。宗亲联谊。宾朋满座。雅集此地。

  九州天下。始祖故里。齐鲁大地。太公圣地。

  辽河两岸。欣悦欢喜。白山仰首。天池会意。

  龙江扬波。含笑致礼。日月增辉。华夏同祈。

  百叶连枝。根脉相通。姜姓宗亲。与国同兴。

  共庆新年。同贺宗堂。回忆往昔。先祖开基。

  繁衍四海。源流九洲。天布南北。地贯东西。

  普天之下。莫非炎姜。枝繁叶茂。果硕花香。

  族运昌盛。弘道兴帮。博文约礼。教化其张。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师重道。斯德永昌。

  讲信修睦。贤能其当。敏而好学。美善其扬。

  君子德风。志存八方。家道丰隆。源远流长。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姜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