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氏渊源

name origin

  倪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在殷商之前,黄帝后裔就建立了邾娄部落。周武王灭商后,邾娄被封为诸侯国,称为邾,其古都在峄山之阳,今邹城市内。周公旦摄政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借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郳地,故叫郳国。因从邾国分出,故名小邾国。叔术到滥(今山东滕州),建立了郳国(以倪立国)。“郳”、“倪”为同源字,一城邑,一姓氏,“郳”去“邑”为姓氏“倪”。这是倪姓源于滕州故地的依据。倪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七十一位。现今人口约一百九十多万,排在第一百一十六位。

倪氏图腾

  【释义】倪,“小也”。倪字的本意是弱小。在甲骨文中,倪的“儿”部是一个十足的“婴儿状”。



倪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倪宽: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因郳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由于避仇,去掉“邑”旁成姓,后又加“人”旁成倪姓。因郳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倪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姓尊倪宽为倪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念ní,不简作“儿”),再后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倪国变迁和相关倪姓又来如下:小邾国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到春秋时代的中后期,各大诸侯国要挟小国连年结盟征战,小邾国终因国势衰微被灭亡。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9——前340年)灭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邾城,故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见何光岳《楚源流史》,此后,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支族。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亡。邾古称邾娄,小邾古称小邾娄,鲁穆公在位时(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据“邾娄”的合音拼为“邹”,始改邾为“邹”,改邾绎山为“峄山”(见《汉书》)。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杀,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源流二

  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

  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十六公里)等地名。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封颛顼帝的后代曹安(陆终第五子)之后人于邾(拥有今山东费县、邹县、滕县、济宁县、金乡县等地),并且挟为附庸,建立起邾国。邾国弱小,依附于周王朝,后又依附于强大的鲁国。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到了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西汉大臣、水利家倪宽,他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县),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倪宽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朝廷上下的赞扬和人民的拥戴。倪氏到底始以于谁,在姓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后裔倪宽则明见史册,且名声显赫,故而后世倪氏族人大多尊奉倪宽为得姓始祖。

  因此,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实际上同宗同源,这三氏加起来人口已经超过三千万,位在21世纪排名第八位的赵氏之前。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牧童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

  贺郳氏,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其多改成汉字单姓,一部分人称贺氏,亦有一部分人称郳氏,后随着融入汉族的历史过程,改称倪氏,且人数远远多于邾侯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商诸侯儿伯,商诸侯有儿伯,子孙为倪姓。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倪马查氏,亦称尼玛察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始祖为额合偏武,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倪马查氏,多冠汉姓为倪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倪沙氏,亦称尼沙氏、尼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吉林龙潭山下一带)、乌苏里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倪氏。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倪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在山东省的滕州和山亭两地,俱有叫做倪楼的地方,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姓的最初发源地。郳国被楚灭国后,逐渐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后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倪姓千乘郡望。战国时,有宋国人 说,说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

  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倪(郳)姓渐多,除 宽外多为史书散见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良、扬州刺史谚、九真太守式、羌主 库、临淮(今属安徽)人长卿、齐国临淄人 萌等。可见此际之倪(郳)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境内,并有入安徽北部一带者。至稍后的南朝,有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说明在汉魏之际,姓已改成倪姓,并说明此际因社会动荡已有倪姓播迁江南。

  两晋南北朝时,倪姓于史书鲜见。

  隋唐之际,倪姓在北方的分布渐广,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动的身影。唐末时,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

  两宋时,倪姓入载史册之人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说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姓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

  明初,明政府为恢复当地经济,从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

  倪姓迁台,时在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

  分布

  先秦时期,倪姓氏族势单力薄,发展十分缓慢,主要活动于山东地区,战国后期,向南迁移到江苏和浙江地区。秦、汉以后,倪氏沿长江向西扩散,但主力仍在东部,并且在山东高青地区形成了著名的倪姓千乘望族。晋朝以后,倪姓因北方的战乱,大批南迂,唐、宋时期在江浙地区形成了聚集中心。一直到今天,江浙地区仍是全国倪姓重心。

  宋朝时期,倪姓约有近7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宋朝时的第一百三十位以后。浙江为倪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倪姓总人口的41%。倪姓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两省,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广东、河南等省,形成以浙皖鄂、闽粤为中心的两大块倪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倪姓大约有16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一跃上升为明朝第九十八位姓氏。浙江仍是倪姓第一大省,约占倪姓总人口的42%。浙江、江苏、福建是倪姓的主要聚居地,三省倪姓查约占倪姓总人口的近74%。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北、江西、湖北、山东、湖南等省。这一时期倪姓主要沿长江向西、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以江浙为中心,向四周散播状分布的倪姓聚集区。

  当代倪姓的人口已达到190多万,排在全国第11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大约占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广东、四川四省,大约又占倪姓总人口的21%。江苏居住了倪姓总人口的27%,为倪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东起江浙,沿长江达四川的倪姓人口聚集区。

  倪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苏沪皖、浙闽、山东东部、河南东南、鄂赣大部、湖南北部、广东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大部、重庆西南、云南北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北,倪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以上,最高可达0.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1.5%的倪姓人群。在台琼、广东中部、广西西部、江西南部、湘渝大部、川贵东部、云南大部、青海东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东南和西南角、河南中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京津、辽宁西部、黑龙江东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倪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7%—0.14%之间,其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3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2%的倪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期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堂号

  千乘堂:因郡立堂,亦称乐安堂。

  清閟堂:典出元朝的倪瓒,倪瓒是一位有名气的画家,在其家中有一画室叫“清閟阁”,内藏书法和名画甚多。其后人就以“清閟”为堂号。

  锄经堂:无为倪氏始祖科一公乃汉相(御史大夫)倪宽之三十五世孙。倪宽自幼好学。家贫,下地干活不忘带上经书,甚至将经书挂在锄头上读。因熟读经书,深得皇帝赏识,后提为御史大夫。为不忘祖先之美德,故取堂号“锄经堂”堂号。

  此外还有经锄、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堂号。

  字辈

  山东德州齐河倪庄字辈:“勇友良善桂,士发德柴龙”

  山东德州德城区黄河涯村倪氏字辈:“文 和 永 庆 丰 善(洪)德 传 家 振宗 瑞春怀桂治艳金秋书长存”

  广东揭阳倪氏字辈:“仕子维协,万端克捷,宏隆祖武,永昌建业。”

  另1990年,潮阳、揭阳、普宁等四县倪氏各属宗亲代表,于潮阳鹤洋村潮州开祖十五公祠召开合族宗亲联谊会。确定统一续立新辈序,并一致赞同新辈序嘉字为:“承统焕章,培英毓贤,仁经义纬,绪泽衍绵”;鹤洋倪村从“世”字,潮安生聚村从“忠”字,揭阳硕和村从“永”字,普宁凤村从“勤”字,汕头达濠和围村“参”字,陆丰甲子赤坎村从“春”字起启用新辈序。

  山东成武倪氏字辈:“啸 清 钦 华 延 世 修”

  安徽阜阳倪氏字辈:“会秉(云)恩(山元)毓(裕传宗)道(振大)晋(新朝)祖泽显思绍时徵代乃昌钟英延国瑞汝祚其允扬”。

  安徽桐城倪氏字辈:“天大有一渐晋恒”。

  安徽淮南倪氏字辈:“天文春(启立素)永(井凤)士(世建)”。

  四川江安倪氏字辈:“朝德洪玉登正中大光明文映高星斗子裔世代兴崇仁传教泽尚义振家声忠厚承先烈诗书启后生永培天作育远绍祖基荣吉定祥征应嘉元瑞兆成”。

  四川内江(威远)倪氏字辈:“念昔先仁,休有烈光;宣召义问,为民之章;时序再位,保其家邦”

  四川乐至、中江倪氏字辈:“继宗邦天兴祖德……”

  四川宜宾倪氏字辈:“文映高星斗”。

  浙江三门倪氏字辈:“洪逢昌忠君”。

  浙江象山倪氏字辈:“一本士遵永思备载”。

  浙江诸暨倪氏字辈:“顷瑶(琼)仪钦灏贤质让岦(理)圭畴旻宗宪圭寅德胜晓昭时景彰均孝友诗礼克缵”。

  山东滕州倪氏字辈:

  长支派:“保张福文来西发光延登文(广)成(永)开振(盛)长有道(德)清(凤)明世界”;

  二支派:“保偎孜思子(邦)文应清尚亭(志)永(自心)彪(动士枢)恒(宗万继)兴(振树凤)梦(玉汉)克(广继肇)景(允令)宝(德)福(传)”;

  三支派:“保瑜恭思邦荣可光迎柱崇继守宏道士义培明良”;

  四支派:“保显伸思邦闵得士珊允(慎)继(振志)景(从可学)吉(宝自)登(善春道)士(家)玉(其)培明良”;

  五支派:“保宪龙恺宠沛东丕存田(公元)光(尚)方(北)朝(文)凤(传)玉(兴)允(永景)建(宪)国(庆)家(广)”;

  六支派:“保貌亭尚千显文龙佩克作逢广立士守印祥景德”;

  七支派:“保选思来希发光延丕自(广)宗(德廷)纯(南文)步(学兴)若(堂长)复(士道玉)金(承庆思)伯(义)昭(培)允(永明)正(良)”。

  山东曲阜倪氏字辈:“天大有一渐晋申恒世光寿祥庆景兆”。

  山东聊城冠县倪屯倪氏字辈:“云 晓 西 贤 汝 延 培 思 其”。

  广东汕头倪氏字辈:“承统焕章培英育贤仁经义纬绪泽衍绵”。

  江西南康倪氏字辈:“兴发泰富贵登科定贤名昌志司中一乾元享利宗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增荣文星高吉照忠厚传家声”。

  河北黄骅倪氏字辈:“宗帮天新……”

  福建福清东张倪氏,辈分排行(14世起):大、承、正、学、见、可、则、行、立、朝、秉、政、时、必、有、光、遵、循、常、典、习、礼、明、诗、绍、述、扬、芳、永、昭、祖、训。(康民公派)

  福建泉州、南安倪氏字辈:“智斋宜勉辈才尧继茂林嘉德燕诙贻谋延拥植功维孝友恭传芳世美仁们蔚起”。

  河北河间倪氏字辈:“天祥景殿振”。

  重庆酉阳倪氏字辈:“政财世月耳元红明”。

  河南濮阳倪氏字辈:“守子加成培尽应”。

  江苏仪征倪氏字辈:“德自在高恒玉宏启朝”。

  湖北荆州宜昌倪氏字辈:“……登巩宗大茂永昌学文高华 有开必先 同心志道 万世光乾 本月常怀 福照上天……”。

  湖北襄阳倪氏:三、国、书、贵、文、志、光、华、邦、家、必、大/达(望族人补充)

  倪氏雍睦堂一支字辈:“克文本道大恩字起宏光肇前人伟望启永世隆昌辅治英才翠传经德泽长”。

  倪氏一支字辈:“天启善良地笃纯厚人呈忠祥和大吉昌”。

  山东莱西倪家庄:永云孟秀芳,和泰崇忠良

  内蒙赤峰倪氏字辈:“(占)传(玉)传(凤)传(洪)下一代缺少族谱希望山东老家能找到我们是哪一支。

  河南商丘倪氏字辈:“永正大学怀,传凤文如献。庆广兴中华,光明照远方。善君立祥志,守国振家邦。"

  河北高碑店市梁南村倪氏字辈:“世、万(文)、德、守、振、绍、博。”

  安徽合肥肥西上派倪氏字辈:世、友、良。

  山东日照莒县西沟头村倪氏字辈:守善明文兴。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龟山镇倪家河村倪氏字辈:“德作明良仕,祥开吉盛佳,万代显荣花”。。

  甘肃陇南康县倪氏字辈:登文成天国,嗣大宗万连,怀礼明山显,福禄永正乾。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龙村倪氏字辈:越文丙典仕之则,庭仁兴金以本克,光昭世泽家申振,大显江南记祖德。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千乘。

  ——全联典出倪的起源和郡望。

  世承鲁绪;

  系衍邾封。

  ——全联典指倪氏出于姬姓。周武王时,封颛顼后人于邾,邾侯又封子于娄(今山东滕县)。子孙以国为姓,得郳氏。为避仇,改为儿氏,后又加“亻”旁改为倪氏。

  书呈八策;

  画列四家。

  ——上联典指明朝末年浙江省上虞人倪云璐,字玉汝,号鸿宝,明天启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祭酒,官至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曾上书《制实八策及制虚八策》,抗击魏忠贤余党杨维垣压制东林党的行为。能诗文,善行草,工画山水竹石,有《倪文贞集》、《倪易内外仪》。下联典指元朝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无锡人。家中极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作为吟诗作画的场所。初奉禅宗佛教,后入“全真教”。元末战乱中,卖出田宅,疏散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寄居田庄佛寺。擅长画山水,创造了“折带皴”写山石法,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清远,自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作品中简中寓繁、似嫩实苍的风格,对明、清文人山水画很有影响,后人把他与黄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又工书法。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等。

  宋朝遗逸;

  汉吏循良。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福安人倪文一,字元芳,咸淳年间进士,任安仁县尉,曾妥善安抚邻境的少数民族。后官清流知县。元兵南下,归隐而不再做官,曾拒绝元世祖的征召。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千乘人倪宽,少年时家贫而爱读书,为人家耕种时,常把经书带到田头。汉武帝时,射策补廷尉文学卒史,曾代掾史写奏章,受到武帝称赞,后历官左内史、御史大夫。为官受到吏民信任和敬爱,事迹被写入《史记·循吏传》。

  衣冠全节;

  饘粥阴功。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倪元璐,致仕还乡,闻京师陷,衣冠拜阙,自缢死。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倪闪好施与,岁大饥,煮粥济人。

  五言通用联

  词名播吴越;

  诗风传江浙。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词家倪稻孙,字米楼,仁和人。少工填词,游吴谷之门,名播吴越。性嗜金石,精篆隶。善画兰,笔疏墨淡,饶有逸情。下联典指清朝康熙时期的举人、书法家、诗人倪灿,字总音,钱塘人闇,钱塘人。才学淹雅,博学鸿词,参与修篡《明史》,所撰《艺文志序》,穷流溯源,人称杰作。书法诗格,秀绝一时,有《雁园集》。

  七言通用联

  威震鄂湘三千里;

  名列元末四大家。

  ——上联典出元朝末期南方红巾军将领倪文俊(公元?~1357年待考),号蛮子,沔阳人(今湖北沔阳),迁居黄陂(今湖北黄陂)出身渔民,跟从徐寿辉起义,任元帅。元治平五年(公元1355年),大破元威顺王宽彻普化水军于汉川(今湖北汉川),连克湖北许多州县。元太平元年(公元1356年)迎徐寿辉于汉阳,重建天完政权。自任丞相。后率军入湘,大胜。元太平二年(公元1357年)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下联典出元朝末期的画家倪瓒,原名廷,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世为豪富。擅长山水,多以水墨为之。其画简中寓繁,似嫩实苍,于水墨山水有新的发展。与黄望、王蒙、吴镇并称“元末四大家”。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品学兼优,闻名遐迩;

  书画俱妙,落墨超逸。

  ——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倪元璐(公元1593~1644年),字汝玉,号鸿室,上虞人(今浙江上虞)。明天启年间进士,授编修。后擢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诗文为世所重,书画俱工。落墨超逸。风节文章,与现科进士黄石斋绝似。

  劝农缓刑,政令孚于黎庶;

  修学训士,教化洽乎儒林。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倪宽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右丞倪若水字子泉,蒿城人。出任汴州刺史时,政尚清静,风化大行。后拜右丞卒。

  称耆宿能文,与高鹗吴麟媲美;

  有贤郎踵武,继荀尤薛凤成名。

  ——本联为由云龙挽近代名人倪宣三挽联。


  【祠堂古迹】

  祁门倪氏宗祠

  倪氏宗祠(贞一堂)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渚口村。始建于明,1673年重建,1910年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7平方米。徽州民国第一祠,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大门两侧有"黟县青"石鼓一对,雕饰有龙凤呈祥、隐瞒送子等图案。进门为前进,左右两厢,中为通道。过天井即为正厅,正厅有108根立柱支撑,规模宏大,是春秋二祭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后进有东西天池各一,天池四周石柱和栏板上,均刻有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如鲤鱼喷月、雁落荷花、松鹤延年、松柏长青等,雕刻精细。过天池为享堂,是供奉诸口倪氏祖宗神位之所。

113559_1526355359272.jpg113601_1526355361907.jpg

  陡沟倪氏宗祠(锄经堂)

  无为倪氏古祠堂位于无为州(无为县城)仓埠门内,坐北朝南(原文为壬山丙向兼子午)。创建时间失考,徽派建筑,规模宏大,乃无为县城古祠之最也,不幸的是1938年毁于日寇炮火之下。

  新祠堂建于2008年,坐落在无为县东乡铜城井湾村,与倪氏人文始祖万九公墓相距百米,建筑面积三百一十二平方米,六间四厢,仍为徽派建筑风格。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倪氏的家训当推清朝倪元坦的《家规》。倪元坦是道光年间上海松江人,其家规中主要论述了家庭关系和处世谋事。他认为处世不可怀有慢心、诈心、妒心、疑心,此皆易结怨于人,贻祸于己。要以道处世,常存忠信、笃敬之心。居家要善于忍,出一言发一念,必要有益于人。时时慎独,时时反照。遇事不可自专自用,干事勿避劳苦。若有余力,还要周助贫困及孤寡之人。他特别提到赌博的害人胜过水火盗贼,赌博能坏心术、丧品行、伤生命、玷祖宗、失家教、荡家产、生事变、离骨肉、犯国法、遭天谴。


  范洋《倪氏家训》

  族长、房长以年相推,不必尽有德、有行、可以服众者。更须于各房中,公举一正直、端方、才能出众者,为之族正,照例呈明本县存案。每遇族中有违犯父母、祖父母教令,及忤逆不孝者,族正会同族长、房长拘诣祠堂,告于祖宗,轻则量情惩戒,重则送官究治,决不可宽,以乱祠规。

  卑、幼有傲慢、无礼,因事忿争,殴骂尊长者,谕服制、疎亲、疎事情轻重,定拟责罚。尊长亦毋得倚侍名分,弃蔑廉耻,自取侮讪。

  元旦、二分、二至、除夕拜祠,及清明祭扫,族中子姓,应与祭者,除疾病、远游或谋生事业所羁外,凡年六十以下、十六以上,无故不与者,罚治;若违至三次以上者,重治;拜祭行礼喧哗失仪者,罚亦如之。

  子弟有犯奸盗、诈伪等事秽迹,彰闻族正,会同族长、房长,众共议量所犯轻重,议处惩治,毋贻祖宗门户之羞。

  族中有财产不明、语言争竟之类,各须先鸣房长。有不服者,投明族长、族正,唤至祠堂听断。或有恃强健讼,越赴官司举呈者,族长会众,当官明正其罪,仍治以家法。如因一己之私,忿与人涉讼者,不得将祖宗祀业,折祭妄作讼费,许与祭人,鸣官究治。间有阴险细人,挑唆起讼者,并治之。

  继子必按昭穆亲疎,或父命天伦,两得其当,方与继义相符。继后,继父生子,继子例不归宗。不幸本生绝嗣,除继作宗子外,其他应归本生承祧,不使有子之家绝嗣;或继子不得于其所继之亲,均听乏嗣之家另择应继。

  其承继未久归宗者,除本生原有财产可以度日外,否则应量给财产;承断已久归宗者,应半给财产。继后家产化销已尽者,继子照例归宗后,房亲无产可图,不肯与继者,应令继子承顶两家香火。

  至贫乏之家,其妇立志守节,或目睹少寡堪怜,房亲多子之家,理当以义为利,出子与继,使可安心守节。酌量分给财产,或此子应得分受之产,听其携带,承顶香火。此义继也,应听其愿,旁人不得勉强,以致滋事。


  沧州•倪氏家训

  尊祖敬宗,睦邻睦族。

  团结亲友,敬老爱幼。

  勤俭为本,诚信待人。

  热情待客,礼让往来。

  培养子女,学而优则仕。

  子孙冲犯父母者

  视以违反族规,人人殊之。


  《倪氏家训》——  瑞安市湖岭镇林下村林胜村

  一、建祠宇:祠宇之建,所以妥先灵也。

  二、崇祠典:祖宗有生育之恩,故有尊祖敬宗之典。

  三、修谱系:祖宗德业之盛,子孙生聚之蕃。世有谱书,以载家族其详。

  四、识坟墓:祖宗坟墓不同,远近、新旧,悉宜树以碑记,百世永存。

  五、顺父母:人之百行,以孝为先。

  六、敬长上:内宗族,外姻亲,凡长我者,必谦恭而敬之。

  七、和兄弟:兄弟和好,出于天性。毋为一己之私,以伤一本之亲。

  八、教子孙:凡观门第盛衰,亦视其子弟贤与不肖。子弟贤与不肖,亦与父兄教养有关。古语有“蒙养正,圣功也”。

  九、务本业:业必专而有成。士不读,学无成。农不耕,田不治。商贾不专,则贸易无所。

  十、毋争讼:争讼之事,或起于忿,或起于财。官府好恶不常,吉凶莫测。至有情真遭诬,理直受枉。故君子知进退,懂避让,含忍而不争讼。

  十一、毋赌博:世之有害而无益者,莫如赌博。凡我子孙,切勿效此愚人之行。

  十二、亲贤俊:德行超众为贤,才略过人为俊。识见增长而亦以为平生之所依赖矣。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倪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